王皓月
“浸潤”式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以教材為藍本,教師創(chuàng)設相應情境,給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環(huán)境和氛圍,讓其在快樂、自由中習得文本知識、獲得情感體驗、產生思想共鳴。下面,我們以王崧舟老師的示范課《爸爸的花兒落了》為例,賞析一下“浸潤”式教學的魅力。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一篇篇幅較長的小學課文。如何讓學生在了解故事內容的同時,品味文中爸爸的人物形象、感受英子的情感、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的內涵,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王崧舟老師采用“浸潤”式教學,巧妙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展示了語文教學藝術。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本課教學中,王崧舟老師首先沒有向學生講解插敘的理論和作用,而是讓學生弄清楚今天發(fā)生了什么事,然后分析插敘片段。通過不斷創(chuàng)設插敘中的故事情境,引導學生把自己放進人物的身份當中;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感受一個病重的父親對孩子的不舍和牽掛。在插敘片段情節(jié)的不斷推進過程中,學生逐漸感悟到文中爸爸的偉大形象,體會到英子爸爸逝去時的痛苦和勇敢。
二、啟發(fā)式提問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思維能力是義務教育階段需要重點培塑的核心素養(yǎng)。王老師在這堂課中拋棄傳統(tǒng)教學中的滿堂灌,采用啟發(fā)式教學的滿堂問,通過不斷設置問題和追問,讓學生自主地深入思考,提升思維能力。例如,王老師反復追問“爸爸的花落了嗎?”和“沒落的話,它開在哪了?”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細節(jié),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內涵——雖然爸爸已逝去,但他的教育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擔當、學會勇敢地直面人生困難——實現(xiàn)了教學的情感價值目標。
三、多學科融合
“浸潤”式教學的另一個亮點是把語文教學和其他科目深度融合,讓孩子在自然習得的過程中得到更好的審美體驗。教學中,王崧舟老師在感人的情境中多次插入音樂元素。例如,爸爸不能陪英子參加畢業(yè)典禮,英子想起病重在床的爸爸對她的囑托,這時悠揚哀傷的小提琴聲反復播放,深深地打動著課堂的孩子們。
新課標提出后,“浸潤”式教學對語文課堂的影響越發(fā)深廣。在教學中,我們要認真研習和運用“浸潤”式教學法,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為學生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學習提供條件,不斷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