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威,肖 威
(1. 深圳市寶安區(qū)中心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2. 枝江市人民醫(yī)院,湖北 枝江 443200)
惡性腫瘤已成為導致我國公民死亡的主要原因[1]。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以及我國醫(yī)療保險政策的不斷完善,人們就醫(yī)觀念增強,死亡地點逐漸從家庭轉變到醫(yī)院等醫(yī)療場所[2],龐大的喪親者群體對我國醫(yī)護人員人文關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親人的離世會為喪親者帶來悲傷,即喪親者悲傷,是喪親者身心社靈的反應[3]。喪親事件是人生中必須經(jīng)歷的負性事件,悲傷是面對生活負性事件最普遍、自然的情緒反應,這種特異性的喪失會使喪親者一段時間處于悲傷情緒中,對喪親者的心理狀態(tài)產(chǎn)生嚴重影響。如何評估喪親者悲傷程度、緩解其悲傷情緒,對于提高喪親者身心健康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喪親者悲傷評估工具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文獻綜述,以期為國內學者測評喪親者悲傷提供合適工具,同時為研發(fā)符合我國人群特征的喪親者悲傷測評工具提供參考。
悲傷(grief)又稱哀傷[4],是指一種離開或是喪失的體驗,其中親屬的死亡則是一種特異性的喪失。若喪親者應對不及時或社會支持不足,則會產(chǎn)生不良結局,如焦慮抑郁、延長哀傷障礙等情緒,從而影響喪親者健康[5-6]。
2.1 特異性量表
2.1.1 悲傷體驗問卷(Grief Experience Questionniar, GEQ)GEQ 是由Barrett 等[7]于1989 年編制,主要用于自殺喪親者悲傷水平的測評。該問卷包括軀體反應、一般的悲傷反應、尋找解釋、失去社會支持、污名化、內疚、責任、羞恥、拒絕、自我毀滅行為及對一種獨特的死亡形式的反應11個維度,共55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分=“從來沒有”,2分=“很少”,3 分=“有時”,4 分=“經(jīng)?!?,5 分=“幾乎總是”。問卷總分55~275分,總得分越高表明喪親者悲傷水平越高。問卷內部一致性為0.970,各維度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649~0.894。2012 年我國學者伊鳳[8]將GEQ 漢化,漢化后的GEQ 包括8 個維度,共47 個條目。中文版GEQ 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33,各維度Cronbach’sα系數(shù)均大于0.630,分半信度為0.842,8 個維度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3.544%。劉虹[9]和李涵[10]將中文版GEQ 運用于農村自殺喪親者的悲傷測評中,均發(fā)現(xiàn)該問卷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適用性,可用于我國自殺喪親者悲傷水平的測評。但以上研究僅對我國東北農村人群進行測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后續(xù)需在更多地域應用該問卷測評自殺喪親者的悲傷水平以驗證該問卷的適用性。
2.1.2 兒童悲傷認知問卷(Grief Cognitions Q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GCQ-C)GCQ-C 是由Spuij等[11]于2017 年基于哀傷認知問卷[12]基礎上設計的用于測評兒童喪親者哀傷程度的特異性測評工具,并在荷蘭151 名8~18 歲兒童喪親者中進行了檢驗。該問卷包括20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3 級評分法,問卷總分0~60分。該問卷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3,3~9 周后和25~34 周后重測信度分別為0.84 和0.73。目前GCQ-C 沒有被漢化,其應用于評估國內兒童喪親者哀傷程度的可靠性需進一步研究。未來需開發(fā)出能真實反映我國兒童喪親者實際情況的特異性量表,并加強檢驗心理學測量屬性。
2.2 非特異性量表
2.2.1 德州悲傷量表(the Texas Inventory of Grief Scale,TIG)TIG 是由Faschingbauer 等[13]于1977年編制的一種用于測量喪親者對親人死亡感受的自評量表。該量表包括13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 分=“完全真”,2 分=“大部分為真”,3 分=“部分真,部分假”,4 分=“大部分為假”,5 分=“完全假”??偡譃?3~65 分,得分越高反映喪親者悲傷的強度越高。量表內容簡短,評估用時少。該量表分半信度為0.81。Li等[14]于2018 年對TIG 進行漢化并對中國喪親人群進行測量與評估,中文版TIG 同樣為自評量表,包括13 個條目,評分方法同TIG,中文版TIG 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56,項目間相關性為0.551~0.737,說明漢化版TIG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Li 等[14]漢化TIG 時是直接將美國版本進行翻譯,沒有進行跨文化調試,且所納入的研究對象主要為青壯年,加之量表中有關于宗教信仰的特定條目,而國內大部分人群不存在宗教信仰,因此后續(xù)研究需謹慎使用該漢化版TIG。德克薩斯州修訂悲傷量表(Texas Revised Inventory of Grief,TRIG)[15]是TIG的拓展,包括評估過去的行為(8 個條目)和衡量現(xiàn)在的悲傷感覺(13 個條目)兩部分。TRIG 是最成熟和最常用的悲傷測量工具之一,當喪親者被問及當前和過去的悲傷經(jīng)歷時,這個量表可能更可靠,目前已被西班牙[16]和法國[17]的研究者進行語言調試后應用于測量相應人群的悲傷水平。
2.2.2 悲傷體驗清單(Grief Experience Inventory,GEI)GEI 由Sanders 等[18]于1979 年編制,用于量化經(jīng)歷過損失的人的悲傷經(jīng)歷。GEI包括13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二分法(是/否)進行評分。1993年Lev等[19]通過對418 名喪親者的調查編制了用于評估喪親者喪親前的悲傷程度的修訂版悲傷體驗問卷(Revised Grief Experience Inventory RGEI)。RGEI 包括存在的擔憂、抑郁、緊張和內疚、身體痛苦4個維度,共22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6 級評分法,評分從“輕微不一致”至“強烈一致”分別評1~6分,總分為22~132分,得分越高說明悲傷的程度越高。RGEI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3,各維度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72~0.87。雖然Lev 等[19]研究表明RGEI 內部一致性較高,但是考慮其研究中的問卷回收率只有41.3%,可能會對研究結果產(chǎn)生一定影響,加之目前沒有漢化版RGEI,因此,RGEI 是否能用于測評我國喪親者悲傷水平有待進一步研究明確。
2.2.3 復雜哀傷問卷(Inventory of Complicated Grief,ICG)ICG 由Prigerson 等[20]于1995 年編制,主要用于評估喪親者是否存在復雜哀傷。該問卷共19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0 分=“沒有”,1分=“很少”,2分=“有時”,3分=“經(jīng)?!?,4分=“總是”。問卷總分0~76 分,得分越高說明哀傷的頻率和程度越高,>25 分則說明喪親者存在復雜哀傷。該問卷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4,6 個月后的重測信度為0.80,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Prigerson 等[21]于2001年將ICG 修訂為修訂版復雜哀傷問卷(Inventory of Complicated Grief-Revised,ICG-R)。ICG-R 包括37 個條目,其中第1~33 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賦值1~5 分,第34、35、37 個條目為開放性條目,第36 個條目采用“是/否”評1/0 分,總分33~166 分,得分越高表示喪親者哀傷的程度越高。該問卷較為成熟、使用范圍最為廣泛,在韓國[22]、意大利[23]等國均有調試使用,條目簡單、易于分析。我國學者何麗等[24]于2013年將ICG-R漢化,中文版ICG-R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8,4 周后重測信度為0.83。中文版ICG-R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測評我國喪親者哀傷癥狀的嚴重程度。目前唐詠等[25]已將其應用于喪親大學生人群中。但該工具是單維度問卷,不能多層次多方位的測量喪親者哀傷的復雜程度。漢化版ICG-R 的應用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僅應用于喪親大學生人群中,未來需要在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中驗證中文版ICG-R 在我國喪親人群中的適用性。
2.2.4 核心喪親條目(Core Bereavement Items,CBI)CBI 由Burnett 等[26]于1997 年編制,主要用于評估常見喪親群體的悲痛水平,如喪親配偶、喪親成年子女及喪親父母。量表包括思維、急性分離、悲傷3 個維度,共17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0分=“沒有時間”,3分=“花費很多時間”。量表總分為0~51 分,分數(shù)越高則說明喪親者悲傷程度越重。該量表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1。Holland 等[27]對CBI進行驗證性分析得出,各維度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7~0.95。該量表在編制時以西方人群為研究對象,可能存在特殊的文化相關性,后續(xù)研究可采用更多樣化的樣本來檢查CBI的心理測量特性。目前沒有漢化的CBI,其是否能應用于測評國內喪親者悲痛水平需進一步研究,未來需開發(fā)出能真實反映我國喪親者悲痛水平的特異性量表。
2.2.5 哀傷認知問卷(Grief Cognitions Questionnaire,GCQ)GCQ 由Boelen 等[12]于2003 年編制,主要用于評估直系親屬喪親后的消極認知和情緒問題。該問卷包括自我、世界、生命、未來、自責、其他、悲傷的適當性、珍惜悲傷、悲傷的威脅性解釋9 個維度,共38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6 級評分法,0 分=“非常不同意”,5 分=“非常同意”,分數(shù)越高表明喪親者負性認知越嚴重。該量表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6,各維度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1~0.95,3 周后的重測信度為0.94,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84 和0.89,量表內部一致性好,在德國[28]等國均有翻譯應用。但由于兩個重測樣本量都很小,需進一步驗證GCQ 的穩(wěn)定性。2014 年我國學者尉瑋等[29]對GCQ 進行漢化,中文版GCQ 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7,各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74~0.96,內部一致性信度良好,1~2 周后的重測信度為0.76,表現(xiàn)出良好的信效度。目前馬曉等[30]將其應用于非醫(yī)學生喪親者的延長哀傷測評中,何麗等[31]將其運用于對喪親者情緒的預測中,中文版GCQ 均表現(xiàn)出良好的信效度。中文版GCQ 不僅能測評中國喪親人群的哀傷認知水平,還能指導醫(yī)務工作者對喪親個體制訂有效的干預方案。但在未來研究中,還需要平衡樣本性別,同時也要關注社區(qū)人群,多方位驗證認知-行為概念化模型,了解形成哀傷認知的具體機制。
2.2.6 延長哀傷障礙問卷(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Questionnaire,PG-13)延長哀傷障礙術語在2009年被確立。PG-13 由Prigerson 等[32]于2009 年基于291 名喪親者的研究資料編制,主要用于評估喪親者6 個月之后是否存在延長哀傷障礙。該問卷為患者自評問卷,包括分離痛苦,認知、情緒和行為癥狀,病程標準,功能受損4 個維度,共11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1 分=“不符合”,5 分=“完全符合”,其中延長哀傷障礙診斷標準為分離痛苦維度中有至少1個條目得分≥4分,認知、情緒和行為癥狀維度中有至少5 個條目得分≥4 分,且功能受損維度所有條目得分均≥2 分。問卷總分11~55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喪親者延長哀傷障礙癥狀越嚴重。該量表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2。PG-13是在ICG-R的基礎上進行精簡的,信效度良好且減少了測評時間。我國學者戈新等[33]于2016 年對PG-13 進行漢化,并在366 名地震喪親者中進行了檢驗。中文版PG-13 包括認知情感癥狀、病程標準、功能受損3 個維度,共13 個條目。其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52,內容效度指數(shù)CVI為0.920,2周后的重測信度為0.820,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中文版PG-13 可作為我國地震喪親者延長哀傷障礙的測評工具,因地震喪親者住居分散,短時間內難以收集到一定量研究對象來進行測評。因此,未來研究需擴大樣本量,以便更全面地評估中文版PG-13 問卷在我國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
2.2.7 持續(xù)復雜性哀傷量表(the Persistent Complex Bereavement Inventory,PCBI)PCBI 由Lee[34]于2015 年基于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針對持續(xù)性復雜喪親精神障礙所編制,主要用于測評喪親后的復雜哀傷情感。量表包括核心悲傷因子、反應性痛苦因子、社會/身份破壞因子3 個維度,共16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從“無,根本沒有”至“嚴重,幾乎每天”分別賦值0~4分,量表總分0~64分,得分越高說明持續(xù)復雜性哀傷越嚴重。量表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2,3 個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2~0.91。由于該量表研發(fā)時間不長,目前暫無中文版量表,應用于測評國內喪親者持續(xù)復雜性哀傷的可靠性需進一步研究,未來需開發(fā)出能真實反映我國喪親者持續(xù)復雜性哀傷的特異性量表。
2.2.8 創(chuàng)傷悲傷量表自我報告版本(the Traumatic Grief Inventory Self-report version,TGI-SR)TGI SR由Boelen等[35]于2017年編制,主要用于評估喪親者自我評估持續(xù)復雜性哀傷程度,要求受訪者以評估當日為起點報告1個月前的癥狀。該量表包括18個條目(即18 種癥狀):持續(xù)性復雜喪親障礙(persistent complex bereave-ment disorder,PCBD)的所有癥狀(16 種)、第12 項“感到震驚/震驚”(延長哀傷癥狀)和第13 項“功能障礙”。量表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0 分=“從不”,1分=“很少”,2分=“有時”,3分=“經(jīng)?!保?分=“總是”。總分0~72 分,得分越高則表示喪親者悲傷的程度越高,量表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5,比較擬合指數(shù)為0.90。Boelen 等[36]于2019年對該量表進行進一步驗證,得出量表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2,重測系數(shù)為0.89。由于TGI-SR 開發(fā)時間較晚,目前暫未有中文版,未來可根據(jù)我國相關研究的實際情況對該量表進行漢化,并在實際場景中檢驗其適用性。
開發(fā)的喪親者悲傷評估工具均為自評量表,其中TIG 和GEQ 開發(fā)時間最早。除了GCQ-C、ICG-R 及TGI-SR,其他量表均為多維度量表。ICG-R有3個開放性條目,其他量表中的條目均為封閉性條目。GEQ 和GCQ-C 的適用人群分別為自殺喪親者和兒童喪親者,其他評估工具無特定適用人群。目前,經(jīng)過漢化且在國內應用的有GEQ、TIG、ICG-R、GCQ 和PG-13。喪親者悲傷評估工具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喪親者悲傷評估工具基本特征
隨著社會進一步加快發(fā)展,和喪親者相比,離世者得到的關注明顯更多,喪親者在親屬離開后的悲傷往往是被忽視的。如若其悲傷情緒不能得到及時緩解或疏散,可能會導致其精神或身體不適,甚至增加非正常死亡的風險。關注到喪親者的悲傷狀況并給予及時有效的干預方式,對喪親者悲傷的自身功能及家庭功能具有重大意義。周志歡等[37]對喪親的腫瘤患者運用6R 哀傷輔導程序模式進行哀傷輔導,結果顯示患者的哀傷情緒有所緩解并恢復了正常的生活。本文綜述了評估喪親者悲傷程度常用的工具,側重介紹了各量表的維度條目、信效度及漢化情況。目前,喪親者悲傷評估工具尚存在以下不足。①特異性量表較少?,F(xiàn)有量表只有針對自殺喪親者(GEQ)和兒童喪親者(GCQ-C)的特異性量表,缺乏對其他人群的特異性量表。研究者在選取量表時應根據(jù)研究對象特征及研究目的等綜合考慮。同時,應加強特異性量表的開發(fā)工作,以更好、更準確地了解不同喪親人群的悲傷情況。②漢化量表少。喪親者悲傷評估工具大多數(shù)由國外學者研發(fā),漢化量表較少,使得在我國喪親人群的適用性未能得到充分驗證。下一步研究需加強對相關量表的漢化工作,并在我國喪親人群中驗證其效果。③國內原創(chuàng)量表缺失。喪親者悲傷評估工具均由國外學者開發(fā),無直接針對我國喪親人群悲傷情況的評估工具。盡管部分量表漢化后經(jīng)測評可用于評估我國喪親者的悲傷狀況,但還需要對量表多加調試和開展更多大樣本的研究去證實評估工具的適用性。鑒于國內外文化、醫(yī)療衛(wèi)生發(fā)展狀況等不同,有必要開發(fā)出適合我國文化背景下的喪親者悲傷評估工具。未來可借鑒現(xiàn)有量表開發(fā)適用于評估我國喪親者悲傷的工具,以期為喪親者悲傷水平的測量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