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莉,胡欣悅
(1.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陜西西安 710071;2.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陜西西安 710049)
文成公主入藏開啟了唐蕃舅甥“和同為一家”的大好局面,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演進中的一段影響深遠的佳話。唐人陳陶《隴西行》詩云:“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1](P8579),《唐蕃會盟碑》載:“于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至贊普牙帳,此后,圣神贊普棄隸縮贊與唐主三郎開元圣文神武皇帝重協(xié)社稷如一,更續(xù)姻好?!盵2](P96)然而,史籍中對于文成公主入藏記載僅有寥寥數(shù)語,并未提及入藏路線。文成公主進藏路線涉及漢藏交流史、中國西部交通史以及邊疆地理、邊疆文學等諸多研究領域,一直以來是漢藏學者熱衷討論的話題。
《舊唐書》載:“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jié)送公主于吐蕃。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見道宗,執(zhí)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盵3](P5221)《新唐書》中也有相似的記載:“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詔江夏王道宗持節(jié)護送,筑館河源王之國。弄贊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執(zhí)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媿沮?!盵4](P6074)兩《唐書》中關于迎親于柏海的記載,成為有些學者主張文成公主由唐蕃古道北線進入吐蕃的重要依據(jù)。但僅有終點柏海的記載,缺少途徑線路的情況,使得學界形成了三種觀點。比如黃顯銘先生認為文成公主由康區(qū)入藏,具體路線是由長安經(jīng)寶雞、天水、文縣、松潘、金川、丹巴,沿魚通河谷到康定、木雅,最終達到金沙江河谷,經(jīng)鄧柯、玉樹、唐古拉山口、黑河而至拉薩。崔德明先生認為文成公主由青海入藏,具體路線是經(jīng)鳳翔、秦州、河州到達龍支城(青海民和縣古鄯),再抵達湟水縣等地,一路達到柏海,最終于藏歷四月十五日到達拉薩。崔永紅先生認為文成公主由青海入藏,經(jīng)甘、青、藏一帶藏族自古沿用的大道入藏,經(jīng)過天水、臨洮、蘭州、樂都等地。①三種觀點可以分為兩類,一種主張文成公主經(jīng)唐蕃古道南線由四川入藏,一種主張文成公主經(jīng)唐蕃古道北線入藏②。聚訟至今未有定論,但唐蕃古道南線和北線沿途均有關于文成公主入藏的傳說和事跡,使得兩種觀點均不能自洽,這成為雙方相互質(zhì)疑攻訐的重要依據(jù)。如今借助更多文獻的解讀,我們可以對這一問題重新進行觀照。
一般認為文成公主護送隊伍中可考的僅有李道宗一人,翻檢文獻可以看到除李道宗外另一位重要成員王濤的身影,他在選擇入藏路線上可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在貞觀十五年前后,唐蕃古道北線動蕩不安,南線則相對穩(wěn)定,這也影響了文成公主使團的路線選擇。
王濤曾于貞觀九年(635)至貞觀十八年(644)間出使吐蕃,他可能是除江夏王李道宗外另一名可考的護送文成公主隊伍中的成員。清代畢沅《關中金石記》中錄有《右監(jiān)門將軍內(nèi)侍王君碑》:
文云:“右監(jiān)門將軍王君”。又云:“武德元年授內(nèi)侍,貞觀四年遷右監(jiān)門將軍,進爵為公,加正議大夫?!庇衷疲骸巴鹿葴啌?jù)龍沙”。又云:‘出使吐蕃?!衷疲骸岸?,遷使持節(jié)?!逼淙松w以宦官而與李衛(wèi)公同征吐谷渾者也。碑缺其名,此唐宦寺封公侯之始。”[5](P10669)
由于傳世文獻稀少,再加上畢沅所見昭陵原碑漫漶遺失,需要借助更多的相關文獻加以佐證還原?!短茣份d錄昭陵《陪陵名位》中就有:“大將軍王波利?!盵6](P355)歐陽棐《集古錄目》載有《唐魏州刺史王波利碑》云:“不著書撰人名氏,忠公姓王氏名濤字波利,越嶲卭都人,仕唐為內(nèi)給事,官至魏州刺史,真定縣公,謚曰忠,碑以永徽中立?!盵7](P17968)
唐代碑文通常按照時間順序記敘亡者一生的功名,從《關中金石記》殘存碑文看王濤出使吐蕃的記載在“吐谷渾據(jù)龍沙”和“二十二年,遷使持節(jié)”期間?!巴鹿葴啌?jù)龍沙”中“龍沙”出自《后漢書》“定遠慷慨,專功西遐,坦步蔥、雪,咫尺龍沙。”[8](P1594)本指白龍堆、沙漠兩地,后世詩文往往連稱,用以泛指塞外之地,名作有李白“將軍分虎竹,戰(zhàn)士臥龍沙”。畢沅據(jù)此推測,王濤參與了貞觀九年(635)李靖遠征吐谷渾的戰(zhàn)爭?!柏懹^九年,詔特進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靖等進至赤海,遇其天柱王部落,擊大破之,遂歷于河源?!盵3](P5298)碑文所說“二十二年,遷使持節(jié)”已不可考,但文史之中有王濤貞觀二十二年之前的活動軌跡?!秲愿敗ね獬疾俊罚?/p>
十八年七月,太宗以高麗莫離支自殺其主,發(fā)兵擊新羅。新羅盡禮以事國家,數(shù)遣使稽顙請援,乃遣高麗解兵,不從,欲擊之。于是,敕將作大匠閻立德、括州刺史趙元楷、宋州刺史王波利往洪、饒、江等州造船艦四百艘,可以載軍糧泛海攻戰(zhàn)者?!?/p>
(二十一年)九月,遣宋州刺史王波利、中郎將丘孝忠發(fā)江南十二州造入海大船及艓船三百五十艘,將征高麗。[9](P11570-11571)
《資治通鑒》:
戊戌,敕宋州刺史王波利等發(fā)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數(shù)百艘,欲以征高麗。[10](P6249)
通過這些文獻,可以略知王濤生平。王濤,字波利,越嶲卭都人。仕唐為內(nèi)給事,武德元年(618)授內(nèi)侍,貞觀四年(630)遷右監(jiān)門將軍,進爵真定縣公,加正議大夫。貞觀八年(634)吐谷渾據(jù)龍沙,王濤隨李靖前往征討。又曾出使吐蕃。貞觀十八年(644),任宋州刺史,為水軍造軍船。貞觀二十一年(647),任宋州刺史,與中郎將丘孝忠發(fā)江南十二州,造入海大船及艓船三百五十艘,將征高麗。貞觀二十二年(648)遷使持節(jié)。又任魏州刺史?;蜃溆谟阑罩校u曰忠,陪葬昭陵。
史籍之中可以看到王濤與主婚使李道宗生平事跡有三次交集,分別是共同參與了李靖征討吐谷渾、太宗征伐高句麗以及都曾出使吐蕃。從兩唐書、《資治通鑒》以及《唐蕃交聘表》中可見,唐太宗時期出使吐蕃的記錄有兩次,即貞觀八年(634)行人馮徳遐出使吐蕃和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結(jié)合上文所考王濤的生平,他并不大可能在貞觀八年(634)與行人馮徳遐出使吐蕃。因為貞觀四年(630)王濤已任右監(jiān)門將軍,據(jù)《唐六典·諸衛(wèi)府》載:“左、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11](P640)早在馮徳遐出使吐蕃前四年,王濤官秩品階已經(jīng)很高,而馮徳遐出使吐蕃之時僅是行人這樣的底階官吏,高階官員怎么會充任低階使團的隨員呢?更何況王濤參與了貞觀八年(634)至九年(635)李靖平定吐谷渾的戰(zhàn)爭,更無暇分身加入馮徳遐使團。所以,唐廷內(nèi)侍高官王濤參與的一定是一個級別極高的使團,能夠在時間和身份上符合的僅有文成公主使團。
表1 :文獻中王濤和李道宗生平經(jīng)歷交集表
再度深入王濤的生平事跡,可以看到唐廷安排王濤隨文成公主入藏有諸多的考量。第一,王濤的家鄉(xiāng)在越嶲卭都,即今天的四川西昌一帶,此地從唐代至今都是漢藏群眾雜居地帶,唐蕃古道南線的南路恰好就經(jīng)過其家鄉(xiāng)嶲州。因此他可能熟悉經(jīng)川入藏的道路,并可能在此次和親路線選擇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第二,王濤曾隨李靖一起參與了貞觀八年至九年平定吐谷渾的戰(zhàn)爭,對唐蕃古道北線甘青一帶的混亂局面和當時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有所了解。第三,王濤此時為皇帝近臣,身居三品,隨行凸顯了李唐皇室對文成公主的重視。千百年來學界關于文成公主送親隊伍成員可考的僅有江夏王李道宗一人,如今通過畢沅《關中金石記》和其他文獻互證,文成公主一行另一個重要成員——王濤,能夠走出歷史迷霧,形象清晰起來。
早在隋代開皇年間,居住在甘肅、青海一帶的吐谷渾部就數(shù)次進擾隋邊境。隋大業(yè)四年(608),隋煬帝組織了反擊,短暫控制了西海、河源等郡。唐貞觀八年(634)十二月,太宗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tǒng)帥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以及突厥及契苾何力等軍進擊吐谷渾,并在貞觀九年(635)大敗吐谷渾,后吐谷渾歸附唐朝,甘青成為羈縻統(tǒng)治區(qū)域。
但從文獻可見,貞觀九年(635)以后甘青一帶并未獲得安寧。就在歸附唐朝不久,吐谷渾內(nèi)部貴族為爭奪王位發(fā)生了內(nèi)亂?!埃ㄘ懹^九年)太宗恐順不能靜其國,仍遣李大亮率精兵數(shù)千,為其聲援。順既久質(zhì)于隋,國人不附,未幾為臣下所殺。其子燕王諾曷缽嗣立。諾曷缽既幼,大臣爭權(quán),國中大亂。”[3](P5300)同時,歸附唐朝的吐谷渾成為吐蕃東進的重要障礙,吐谷渾與吐蕃的矛盾日益深重?!顿Y治通鑒·唐紀十》:“(貞觀八年甲申)吐蕃在吐谷渾西南,近世浸強,蠶食他國,土宇擴大,勝兵數(shù)十萬,然未嘗通中國?!盵10](P6107)貞觀八年(634),松贊干布再次遣使入唐,希望能夠像突厥和吐谷渾一樣,迎娶一位唐朝公主,但遭到太宗拒絕。恰逢吐谷渾王諾曷缽入覲,吐蕃特使回來后便告訴松贊干布,認為唐朝拒絕吐蕃婚約是吐谷渾王從中作梗。
聞突厥及吐谷渾皆尚公主,乃遣使隨德遐入朝,多赍金寶,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許。使者既返,言于弄贊曰:“初至大國,待我甚厚,許嫁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有相離間,由是禮薄,遂不許嫁。”[3](P5221)
因此松贊干布于貞觀十二年(638)發(fā)兵擊敗吐谷渾以及居住在青海地區(qū)的黨項、羌等唐朝的羈縻部落,同時陳兵蜀地松州,要求迎娶唐朝公主,并擊敗唐松州都督韓威,四川一帶唐蕃邊境瞬間狼煙四起、動蕩不安?!杜f唐書·吐蕃上》記載:
弄贊遂與羊同連,發(fā)兵以擊吐谷渾。吐谷渾不能支,遁于青海之上,以避其鋒。其國人畜并為吐蕃所掠。于是進兵攻破黨項及白蘭諸羌,率其眾二十余萬,頓于松州西境。遣使貢金帛,云來迎公主,又謂其屬曰:“若大國不嫁公主與我,即當入寇?!彼爝M攻松州,都督韓威輕騎覘賊,反為所敗,邊人大擾。[3](P5221)
除了吐谷渾政治環(huán)境動蕩、戰(zhàn)亂頻發(fā),甘青一線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也給當年參與征伐吐谷渾的李道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君集、道宗行空荒二千里,盛夏降雪,乏水草,士糜冰,馬秣雪。閱月,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盵4](P6226)可見,作為此次送親隊伍主使的李道宗,深知甘青一帶自然環(huán)境惡劣,了解吐谷渾與吐蕃的恩怨糾葛,知曉吐谷渾部主少國疑無力約束部眾。而已經(jīng)內(nèi)附的吐谷渾在遭受吐蕃進犯之時,唐廷卻又決定發(fā)兵先救川蜀,并未給予軍事支持。③由此,回看貞觀十五年前后,由甘青入藏可謂既無天時也無地利,更無人和,李道宗不大可能以身犯險,帶著與吐谷渾眼中的敵人吐蕃的和親隊伍招搖過市經(jīng)過甘青一帶。
早在貞觀十二年(638)進犯松州前,吐蕃已經(jīng)兼并四川一帶多彌、白蘭諸國。[12](P34)使得唐與吐蕃在四川西北部直接接壤,請婚隊伍出發(fā)前往長安時,松贊干布帶領的吐蕃大軍就在此地,文成公主一行由唐蕃古道南線入藏理應能夠得到唐軍和吐蕃軍隊的交替護持。貞觀十二年(638)吐蕃大軍雖進犯松州并獲得了局部勝利,但實力強勁的唐軍馳援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得大捷。松州一戰(zhàn),唐軍的勝利阻斷了吐蕃的東進勢頭,“弄贊大懼,引兵而退,遣使謝罪?!盵3](P5221)唐軍的到來很快穩(wěn)定了四川西北部的局勢,為文成公主一行平安行進創(chuàng)造了條件。唐蕃在松州的戰(zhàn)爭使得“邊人大擾”,進而威脅四川安定。在唐代四川作為大后方,承擔著支援關中、防御南詔、牽制吐蕃的重任。文成公主和親隊伍經(jīng)此入蕃也能夠起到向蕃漢邊民宣揚唐蕃化干戈為玉帛的信號,發(fā)揮著宣示和平、安定民心的作用。
藏傳文獻為我們揭示了文成公主入藏雖然最初選擇唐蕃古道南線,但卻在中途放棄南線轉(zhuǎn)而北上,繞道通過唐蕃古道北線最終抵達邏些的過程和原因。
藏文文獻中關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記載主要見于《西藏王統(tǒng)紀》和傳統(tǒng)藏戲《文成公主》?!段鞑赝踅y(tǒng)紀》作為重要的古代藏文文獻,大約成書于14 世紀,由薩迦派高僧丹巴·索南堅贊等人撰寫,是西藏學者自己撰寫的前代歷史,也是研究吐蕃歷史的重要文獻。據(jù)學者考證,傳統(tǒng)藏戲成熟于17 世紀,二者關于文成公主入藏故事的記載高度一致,可以推論藏戲《文成公主》的故事可能取材于《西藏王統(tǒng)紀》?!段鞑赝踅y(tǒng)紀》中關于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附于吐蕃名臣祿東贊的事跡之中。這其中既有比較信實的人物、地理、事件的記載,也有充滿了戲劇化的表現(xiàn)手法,這些特點透露出關于祿東贊的文獻或是源自更早口耳相傳的民族說唱文學,再結(jié)合其中一些親歷性、目擊性的描述,其本源可能出自祿東贊本人或其近侍、家人的追記,我們應該注意到藝術加工背后的事實依據(jù),比如《西藏王統(tǒng)紀·迎娶甲木薩漢公主》中有太宗考驗祿東贊,“太宗以一女妻之,并賜甲第”以及太宗欲扣押祿東贊為人質(zhì)[13](P61-69),這些故事充斥了諸多藝術夸張和演繹,但其部分史實原型可以與史籍印證,如《資治通鑒·唐紀十二》記載:“上嘉祿東贊善應對,以瑯琊公主外孫段氏妻之。辭曰:‘臣國中自有婦,父母所聘,不可棄也。且贊普未得謁公主,陪臣何敢先娶!’上益賢之,然欲撫以厚恩,竟不從其志。”[10](P6164)
《西藏王統(tǒng)紀》關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記載,主要表現(xiàn)的是松贊干布請親使臣祿東贊的聰明機智,以及他如何解開唐皇設下的難題,擺脫扣押一路追趕文成公主一行回歸吐蕃的故事。關于唐軍追擊吐蕃請婚使臣祿東贊這樣描述:
當彼等行至甲曲庫巴時,漢之追軍將及。蕃使令四力士作護衛(wèi),并于甲曲庫巴河岸布滿馬糞馬跡。又燒蒸羊角,屈以為弓,令四力士放矢,矢羽撒布地面。諸追擊者見之皆曰:“彼等迎騎大隊已至,吾儕恐不能敵,返為上策,”遂即折回。[13](P72)
從中可見,文成公主一行并未經(jīng)過唐蕃古道北線的甘青羈縻地區(qū),而是經(jīng)過唐蕃邊界直接由唐入蕃,送親團隊伍后有唐軍護持,但《西藏王統(tǒng)紀》中記載文成公主一行在入藏后并未見到吐蕃軍隊。這與貞觀十五年前后,吐蕃占據(jù)四川西部唐蕃邊境的小國使得唐蕃直接相鄰以及吐蕃軍隊在戰(zhàn)敗后“引兵而退”的實際情況相符。
《西藏王統(tǒng)紀》還記載了文成公主入藏經(jīng)過的地名,依次是甲曲庫巴河、鄧瑪巖、白馬鄉(xiāng)、郭洞郭莫、吉米拉古、甲摩饒最后抵達邏些(拉薩)。其中一些地名如今依然可考,如甲曲庫巴河,甲曲又作嘉曲,似為扎曲的異讀,扎曲是藏語中黃河上游一段河道的名字,庫巴(kugba)在藏語中是曲身、彎曲的意思,甲曲庫巴即黃河轉(zhuǎn)彎處之意④,疑似今天四川若爾蓋縣內(nèi)如今被稱為黃河九曲第一彎的周邊區(qū)域。美國藏學家柔克義于1890、1891 年在康藏地區(qū)考察時就記錄了一個位于金沙江谷底、毗鄰今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鄧柯鄉(xiāng)和四川省石渠縣附近一個叫丹瑪域(idan mavi yul)的地方[12](P26),疑似鄧瑪巖。白馬鄉(xiāng)也在康區(qū),即鄧柯縣境內(nèi),接近青海的玉樹,有學者考證認為此即玉樹南50 里的百南巴山谷。[13](P186)郭洞郭莫據(jù)任乃強先生考證為鶻莽峽[13](P186),即唐古拉山口。吉米拉吉據(jù)任乃強先生所考即三羅骨山[13](P187),此地在西藏自治區(qū)那曲縣境內(nèi)。甲摩饒中“甲摩”意為“漢女”,指文成公主,“饒”為“渡口”,“甲摩饒”即公主渡口,在今墨竹工卡的喀納洞。[13](P187)這六處地名的考釋加上新舊《唐書》松贊干布迎文成公主于柏海的記載,我們可以大致繪制出文成公主進藏的路線。
圖1 :文成公主入藏路線示意圖
由此,以新舊《唐書》中關于松贊干布一行在柏海迎接文成公主的記載,認為文成公主經(jīng)唐蕃古道北線入藏顯然是忽略了文成公主早在赴柏海前已由川入藏,此次北上青海已經(jīng)是進藏以后又出藏,目的是為了與松贊干布相見。松贊干布之所以把迎接文成公主使團的地點選在柏海,使得文成公主一行北上繞道約五百里進藏至少有兩方面的考量。
一方面,貞觀十五年前后,松贊干布正在吐谷渾。敦煌發(fā)現(xiàn)的古藏文編年史有關這一事件相連的文獻如此記載:
贊普赤松贊于赴北方之途中……吐谷渾與唐……
……與吐谷渾二者納稅。
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宇松迎請至蕃境。誅泥婆羅之毗濕奴·芨多,立那陵提婆為王。[14](P39)
西方研究專家道特森認為贊普赤松贊即松贊干布[15](P87-88),再將《西藏王統(tǒng)紀》與《敦煌古藏文歷史文書》和新舊《唐書》比照而觀,松贊干布可能在松州退兵后,在貞觀十二年(638)至貞觀十五年(641)前后一段時間活動于吐蕃的東北方,處理與吐谷渾的事務。
另一方面,向唐廷展示武功,并回擊吐谷渾在首次請婚時從中作梗的說法。松贊干布迎親之地河源和柏海曾經(jīng)是吐谷渾腹地,主婚使李道宗曾參與了李靖于貞觀八年至九年征伐吐谷渾的戰(zhàn)爭,并到達此地。然而,僅僅時隔六年,吐谷渾的腹地便成為了吐蕃之地,作為親歷者李道宗故地重游再加上物是人非,會對吐蕃的實力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與此同時,讓文成公主一行遠途北上繞道至吐蕃與吐谷渾交界之處舉行迎親儀式,可能也是對貞觀八年(634)松贊干布首次向唐廷請婚時吐谷渾陰謀論的回擊。
綜上所述,我們對文成公主入藏路線問題可以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首先,關于文成公主使團送親隊伍除了唯一見諸記載的李道宗外,可以看到唐太宗時期一位內(nèi)廷重臣——王濤,可能參與了護送文成公主,并在完成使命后隨李道宗返回了中原,投入到征伐高麗建造戰(zhàn)船工作中去。作為越嶲卭都人,王濤極有可能熟悉經(jīng)蜀入蕃的南線道路,而且和李道宗一起參加了征討吐谷渾的戰(zhàn)爭,對唐蕃古道北段的情況也有一定了解,他在道路選擇和決策中可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其次,貞觀十五年前后,唐蕃古道北線自然環(huán)境惡劣,吐谷渾與吐蕃相互敵視,吐谷渾內(nèi)亂不斷。唐在吐蕃與吐谷渾的戰(zhàn)爭中并未施以援手,而唐蕃古道南線,唐軍奇襲松州取得大捷,迫使吐蕃退兵求親,迅速穩(wěn)定了四川地區(qū)的局勢,有天時之利;吐蕃吞并了四川一帶唐蕃間的多彌、白蘭諸國,使得唐與吐蕃在四川西北部直接接壤,有地利之便;文成公主入藏昭示著唐蕃罷兵言和,穩(wěn)定了邊疆局勢,為漢藏百姓贏得了和平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有人和之美。因此,對于文成公主入藏而言,選擇唐蕃古道南線比北線更加安全便捷、意義重大。
最后,《西藏王統(tǒng)紀》和傳統(tǒng)藏戲《文成公主》記載了松贊干布請婚使臣祿東贊追趕文成公主一行返回吐蕃的故事,其中關于唐軍追擊、吐蕃軍隊未來迎接的記載與貞觀十五年前后四川地區(qū)松州大捷唐軍擊退吐蕃軍隊的情況相符,可以印證文成公主一行一開始走的是唐蕃古道南線。再結(jié)合敦煌古藏文歷史文書以及兩《唐書》記載,我們可以看到文成公主一行在由唐蕃古道南線進入吐蕃后又繞道北上至青海地區(qū)與松贊干布會和,繼而又經(jīng)北線西段進入邏些。這也解釋了學者田野調(diào)查在唐蕃古道北線和南線沿途均發(fā)現(xiàn)了文成公主傳說和事跡的原因。
[注 釋]
①相關論述有黃顯銘《文成公主入藏路線初探》(《西北民族大學學報》1980 年第1 期),《文成公主入藏再探》(《西藏研究》1984年第1期);崔德明《中國古代和親史》(人民出版社2005 年),崔永紅《文成公主與唐蕃古道》(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等。
②馮漢鏞《川藏線是西南最早國際通道考》(《中國藏學》1980年第1期)指出存在唐代由四川入藏的路線,即唐蕃古道南線,南線分為南北兩條道路。北路是從維州出發(fā)(四川汶川縣西北),向西北走大雪山(馬爾康市鷓鴣山下)南的柘州(理縣米亞羅風景區(qū)),而后向西南行二百里進入平戎城(今金川縣,在大金川水畔),隨后順長川(大金川水)南下至丹巴,而后向西南經(jīng)過丹巴縣、道孚縣到達雅江縣,并在此出與南路匯合。南路經(jīng)黎州(大渡河上游,四川漢源縣北)從飛越嶺沿大渡河南行,渡安順場渡口,與嶲州(西昌)取臺登(冕寧)、劍山(牦牛山)、保寨(冕寧縣北)一線合并,然后向西連續(xù)翻越橫斷山與雅礱江河曲,沿雅礱江河谷上溯至今雅江縣,隨后繼續(xù)向西翻山越嶺,經(jīng)今四川理塘縣、巴塘縣一路向西越過金沙江河谷,隨后向西進至拉薩。唐蕃古道南線是唐代通往吐蕃的重要通道,尤其是經(jīng)過維州的路線,道路平坦少有山川阻礙。《新唐書·南蠻傳》載:“劍山當吐蕃大路”,《新唐書·李德裕傳》:“吐蕃維州將悉怛謀以城降。維距成都四百里,因山為固,東北繇索叢嶺而下二百里,地無險,走長川不三千里,直吐蕃之牙,異時戍之,以制虜入者也?!睆堅圃凇短拼罗放c西北民族史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一書中提到唐代與吐蕃的交通聯(lián)系主要是從長安(今西安)出發(fā),沿渭水谷地西進,到達西寧之后,沿著青藏道抵達當時的吐蕃首府邏些(今拉薩)這是當時唐蕃交流最主要的一條線路,也就是人們所謂的官道,即唐蕃古道北線。
③雖然貞觀十四年(640),太宗“以宗女為弘化公主”出嫁吐谷渾王諾曷缽,試圖修復瀕臨破裂的唐吐關系,暫時穩(wěn)定了吐谷渾的局勢,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甘青一帶的動蕩局面。吐谷渾部在吐蕃的攻勢下被迫不斷遷徙,直至高宗龍朔三年(663 年),向北擴張的吐蕃將吐谷渾趕出了甘青地區(qū),吐谷渾可汗諾曷缽被迫與弘化公主僅率數(shù)千帳遷入涼州。
④《西藏王統(tǒng)紀》在第十三章《迎娶甲木薩漢公主》“當彼等行至甲曲庫巴”譯者作注“甲曲庫巴,意為漢河彎處。石泰安《弭藥與西夏》作瑪曲庫巴,意為黃河彎處。這是黃河第一河灣。云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