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肝膽胰外科,江蘇 徐州 221000)
原發(fā)性肝癌(HCC)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其在惡性腫瘤中的致死順位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該病的發(fā)生與基礎性肝?。ㄈ绺斡不⒉《拘愿窝?、酒精性肝病等)存在高度的相關性。此外,若患者有肝癌家族史,或受到化學物質、相關藥物的影響,也會增加HCC 的發(fā)病風險。HCC 患者的早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病情的進展,可逐漸出現(xiàn)肝區(qū)疼痛、倦怠無力、消瘦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可導致患者死亡[1]。以往臨床上多采用開腹手術治療HCC,但手術創(chuàng)傷大,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的逐漸完善與發(fā)展,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普遍,并在不少疾病的治療中取得了顯著成效[2]。腹腔鏡肝癌根治術作為HCC 的重要治療方式之一,在治療過程中能夠利用微型攝像頭使手術視野更加清晰,減輕對手術部位周圍組織的影響,具有切口小、患者術后康復速度快等優(yōu)點[3-4]。為進一步驗證腹腔鏡肝癌根治術治療HCC 患者的價值,本研究特納入了50 例HCC 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給予腹腔鏡肝癌根治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并對其療效進行分析總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徐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9 年9 月至2022 年9 月收治的50 例HCC 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jīng)病理學檢查確診為HCC ;對手術方式、研究內容以及相應細節(jié)有基礎性認識,并自愿參與其中;年齡≥20 歲;視、聽、交流能力均正常;臨床資料齊全;無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癌灶體積擴大;預計生存期不超過1 年;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感染性疾病;拒絕醫(yī)學觀察。依據(jù)自愿原則將患者分為研討組、常模組,每組各25 例。常模組中,男、女分別有15 例、10 例,年齡43 ~74 歲,平均年齡(56.41±3.41)歲;腫瘤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別有7 例、13 例、5 例。研討組中,男、女分別有14 例、11 例,年齡42 ~75 歲,平均年齡(56.45±3.40)歲;腫瘤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別有6 例、14 例、5 例。兩組上述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要求。
給予常模組傳統(tǒng)開腹手術: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對其實施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及全身麻醉。完成麻醉操作后,在右側肋緣下做手術切口,對肝臟周圍韌帶進行游離,使病灶充分暴露在手術視野內。利用超聲刀對肝實質進行分離,將病灶切除,常規(guī)止血及檢查創(chuàng)面,確保無創(chuàng)面出血及膽漏等情況。檢查無異常后放置腹腔引流管,常規(guī)關閉腹腔,縫合手術切口。給予研討組腹腔鏡肝癌根治術: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對其實施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及全身麻醉。完成麻醉操作后,于臍下1 cm 處做手術切口(觀察孔),置入氣腹針,建立人工氣腹,氣腹壓為8 ~12 mmHg。氣腹建立完成后,經(jīng)該切口置入套管針與腹腔鏡。分別在腹部合適位置做三個小切口,作為操作孔,置入10 mm套管針和手術器械。在腹腔鏡下對患者腹腔內的情況進行探查,并根據(jù)腫瘤的具體情況完成切除操作。若腫瘤為Ⅰ~Ⅱ期,可實施肝葉切除術,利用直線切割閉合器對肝實質進行游離。若腫瘤為Ⅲ期,則不能進行局部切除治療,需要實施左半肝或右半肝切除術,在超聲的輔助下確定手術切緣,然后進行肝實質分離。切除完成后常規(guī)進行電凝止血,在肝斷面放置引流管,解除氣腹,退出腹腔鏡及手術器械,常規(guī)縫合手術切口。
(1)手術相關指標:由科室相同人員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疼痛評分及住院時間。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術后疼痛的程度進行評分,總分為10 分,評分越高說明疼痛越嚴重。(2)炎性因子: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采集兩組患者的外周靜脈血5 mL,進行離心(轉速3500 r/min,時間10 min,離心半徑10 cm)處理,獲得上層血清,利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3)肝纖維化相關因子: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采集兩組患者的外周靜脈血5 mL,進行離心(轉速3500 r/min,時間10 min,離心半徑10 cm)處理,獲得上層血清,利用免疫發(fā)光法檢測血清Ⅲ前膠原肽(Procollagen- Ⅲ-peptide,P ⅢP)、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HA)及Ⅰ型前膠原羧基端肽(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Ⅰ procollagen,P ⅠCP)水平。(4)術后并發(fā)癥:由科室相同人員分別記錄兩組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常見的并發(fā)癥包括切口出血、切口感染等,并計算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用SPSS 19.0 版本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及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 表示,分別行t、χ2 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 表示。
研討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常模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模組,切口長度短于常模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常模組(t=3.160、8.809、5.860、25.736、18.349,P均<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s)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切口長度(cm)術后疼痛程度(分)住院時間(d)常模組(n=25)253.21±38.14 412.22±80.22 24.11±3.21 4.32±0.48 12.21±2.22研討組(n=25)220.21±35.66 301.21±50.36 5.74±1.56 2.14±0.35 7.44±1.55 t 值 3.160 5.860 25.736 18.349 8.809 P 值 0.003 <0.001 <0.001 <0.001 <0.001
治療前,兩組的IL-2、IL-6、TNF-α 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討組的IL-2水平高于常模組,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常模組(t=3.289、4.749、3.413,P均<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較(± s)
組別 IL-2(μg/L)IL-6(pg/mL)TNF-α(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模組(n=25)5.27±1.04 3.44±1.06 9.41±1.60 13.30±1.57 3.25±1.24 5.88±1.81研討組(n=25)5.29±1.01 4.44±1.09 9.97±1.56 11.13±1.66 3.27±1.27 4.24±1.58 t 值 0.069 3.289 1.253 4.749 0.056 3.413 P 值 0.945 0.002 0.216 <0.001 0.955 0.001
治療前,兩組的P ⅢP、HA、P ⅠCP 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討組的P ⅢP、HA、P ⅠCP 水平均低于常模組(t=2.991、3.417、2.989,P均<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相關因子水平的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相關因子水平的比較(± s)
組別 P ⅢP(ng/L)HA(μg/L)P ⅠCP(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模組(n=25)8.41±1.77 12.22±2.67 73.33±11.27 100.13±12.44 111.22±15.02 143.24±17.74研討組(n=25)8.45±1.79 10.21±2.04 73.24±11.35 88.12±12.41 110.68±14.74 128.24±17.74 t 值 0.079 2.991 0.028 3.417 0.128 2.989 P 值 0.937 0.004 0.978 0.001 0.898 0.004
研討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0.00%,顯著低于常模組的16.00%(χ2=4.348,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例(%)]
HCC 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該病是由肝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發(fā)生惡變而導致的疾病,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臨床尚未徹底闡明HCC 的發(fā)病原因,考慮可能與病毒性肝炎、長期飲酒以及遺傳因素等有關。手術是HCC 的重要治療方法。相較于常規(guī)的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更具安全性。近年來,腹腔鏡肝癌根治術由于具有創(chuàng)傷相對較小、術中出血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及患者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勢,在臨床上得到迅猛發(fā)展[5]。本研究結果顯示,研討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常模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模組,切口長度短于常模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常模組(P<0.05)。證實了腹腔鏡肝癌根治術具有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患者康復快等優(yōu)點。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與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相比,更具可視性及可操作性,能夠準確定位病灶位置,手術過程中可利用直線切割閉合器控制血管殘端,減少出血情況的發(fā)生,能夠從整體上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減輕周圍組織損傷[6]。IL-2、IL-6 作為免疫系統(tǒng)中的一類細胞因子,能夠調控免疫系統(tǒng)中白細胞的活性。其中IL-2 參與了機體造血、腫瘤監(jiān)視以及抗體反應過程,可發(fā)揮抗癌作用。IL-6 屬于活化T 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產(chǎn)生的淋巴因子,可調節(jié)多種細胞的生長與分化,具有調節(jié)免疫應答的作用。TNF-α 是一種能夠直接殺傷腫瘤細胞而對正常細胞無明顯毒性的細胞因子,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直接殺傷腫瘤作用最強的生物活性因子之一。當患者的肝臟組織出現(xiàn)嚴重損傷后,機體的炎癥指標會發(fā)生明顯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討組的IL-2 水平高于常模組,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常模組(P<0.05)。進一步證實了腹腔鏡肝癌根治術的應用可減輕患者機體的炎癥反應。肝纖維化通常是繼發(fā)于肝臟炎癥以及肝臟損傷后組織修復的代償反應。P ⅢP、HA、P ⅠCP 均為肝纖維化相關因子。當患者的肝臟組織出現(xiàn)損傷后,會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細胞炎性因子,刺激貯脂細胞,將其轉化為肌纖維樣細胞,并與P ⅢP、HA、P ⅠCP 共同參與細胞外間質的合成,導致P ⅢP、HA、P ⅠCP 的表達水平升高以及肝纖維化的進展。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討組的P ⅢP、HA、P ⅠCP 水平均低于常模組(P<0.05)。說明腹腔鏡肝癌根治術的實施可延緩肝纖維化的進程[7]。本研究中,研討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0.00%,顯著低于常模組的16.00%(P<0.05)。說明腹腔鏡肝癌根治術的安全性高。趙娟娟等[8]采用腹腔鏡肝癌根治術治療HCC,并將其與常規(guī)開腹手術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相較于常規(guī)開腹手術,采用腹腔鏡肝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其炎性因子的表達水平更優(yōu),這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HCC 患者采用腹腔鏡肝癌根治術治療能有效提升治療效果,降低機體炎性因子和肝纖維化相關因子的表達水平,且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本次研究中樣本量相對較小,數(shù)據(jù)的臨床支持度不高。因此,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擴大樣本量,保證研究結果的科學性,為HCC 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學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