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傳說"/>
◎李秋沅
在遠古時,人神自由往來,共存于天地山海之間。起初,人類以狩獵為生。而后,炎帝神農(nóng)氏①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lǐng),號神農(nóng)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相傳炎帝親嘗百草,用草藥治??;發(fā)明刀耕火種,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華人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一并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憐惜鳥獸有限,教人類耕作,以農(nóng)作物為食,鳥獸才得以保全。鷺王感念炎帝之恩,常伴炎帝左右護衛(wèi),并遵炎帝旨意,遣派鷺族找尋福地,播撒炎帝所培育的嘉禾良種。鷺王有七個女兒和六個兒子。長女鷺姬,聰慧驍勇,深得鷺王器重。鷺王命她帶領(lǐng)其中的一群白鷺,往南尋找福地。
鷺姬率領(lǐng)鷺群南下,飛越崇山峻嶺,穿越大江大海,日夜辛勞,饑渴倦怠之際,忽見東海之濱有蔥蘢翠色。鷺姬落腳查看,發(fā)現(xiàn)那片蔥綠,其實是個美麗的海島。島嶼的西南岸,竹林茂盛,翠竹碩大,節(jié)長而竿高。海島四周,碧波環(huán)繞,魚蝦豐美。鷺群棲息林中,從海中捕食,饑渴疲乏得以緩解。
鷺姬將炎帝所培育的禾苗,播撒在島上,嘉禾生長,島上也慢慢有了人煙。鷺姬用島上的翠竹做云笛,云笛之聲悠揚美妙,能傳萬里。鷺姬吹起云笛,喚來了東海的蜃女②蜃女,神話中的龍女。古書上記載蜃女每次入汪洋或者入荒漠,就會出現(xiàn)海市蜃樓。,蜃女起舞興起海市蜃樓,呼喚山海中眾多神獸靈禽齊聚。他們帶來了四野八荒的寶物為賀禮:南海的鮫人③鮫人,又名泉先、泉客。傳說中,鮫人善于紡織,可以制出入水不濕的鮫綃,且滴淚成珠。唐詩人李商隱的名作《錦瑟》中,“滄海月明珠有淚”便引用了鮫人的傳說。帶來了晶瑩的鮫人淚和霜白似雪的鮫綃,這些美物幻化成島上春日如夢如幻的晨霧暮靄;西山的鳳和凰帶來了五色的霞光,裝扮島上夏日的晨曦和暮光;北山的山都木客④“山都木客”是屢見諸古代典籍的神秘“動物”,長期活躍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林之中。它們究竟為何物,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原始未開化的人類,或即畬民、古越人的先民;有人認為是“鬼魅”,是人形動物?!澳究汀迸c“山都”雖有區(qū)別,但均是古代生活于山林的原始居民。則帶來了南金、大貝,讓島民有了勞作的工具和換物的寶貝。鷺王、鷺后亦從天邊捎來炎帝的草藥,消除島上的濕濁瘴氣。海島受到眾神的祝福,成了祥和而富饒的寶地,人丁漸漸興旺。
島上之人與四方來客融洽共處。他們向鮫人學(xué)習造船,出海捕魚。海島四周海域漁產(chǎn)豐富,為島民提供了豐富的美食。在鷺姬的守護下,島上的生靈各司其職、各安其命。島上翠竹茂密,海上白鷺翱翔;農(nóng)人耕作,米糧充沛;漁人出海,帆影點點;飛禽走獸,各得其所。
這美麗的海島,已離不開鷺姬的庇護了。鷺姬思念父母族親,又放不下心愛的海島,躊躇良久,她還是決定留下。每當思念父母族親時,她的思念便化為北遷的鷺群,回到族人身邊。從此,白鷺在北方與南方之間來回遷徙。天暖時飛往北方,待秋寒一到,便又回歸南方。
為了百姓免受疾病之苦,炎帝嘗百草尋草藥,終有一天,誤食斷腸草而亡。鷺王悲痛萬分,為炎帝守陵,鷺后亦追隨鷺王而去,年年歲歲,守護炎帝陵①炎陵向來有“白鷺守陵”的美麗傳說。雖然是傳說,但每年成群結(jié)隊的白鷺從四面八方飛向炎帝陵,這一大景觀卻是真實的。。百姓的悲泣與鷺王、鷺后的忠誠,令天地動容,降下寒露。鷺王一族即由靈禽升格為司管秋寒白露的神靈,歸位天界。從此,白鷺也成了露禽②“露禽”有鶴和鷺兩種說法。在這方面,鷺更占了優(yōu)勢,因為它的名字就與露水有關(guān)。古人正是因為觀察到當它們遷徙時正值寒露節(jié)氣,才給它們?nèi)×诉@個名字。神話中,露禽會降下滿天的露水,白鷺與“白露”相關(guān)。,秋日來臨,白鷺振翅南飛,降下漫天寒露,人間便漸漸進入蕭索寒日。民間有“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說法,后世詩人李白,也留下了白鷺與秋寒相關(guān)的詩句——“白鷺下秋水,孤飛如墜霜”“白鷺秋日立,青映暮天飛”。鷺姬甚愛自己所守護的海島,她給島上帶來的秋寒恰到好處。島上的秋,涼爽明媚,草木依舊蒼翠,是島上最怡人的季節(jié)。
人神共存同處的時代,到黃帝之孫顓頊為人類中央大帝之時終結(jié)。顓頊對當年天神參與蚩尤與炎帝黃帝的戰(zhàn)斗,給人間帶來巨大災(zāi)害之事,心有余悸。于是,他砍倒了通天的神木,命人間兩位大力士,一個托起天,一個壓住地,將天地分開。從此,天界與人間斷絕了通路。顓頊“絕地天通”,天神與人界,不再往來。
天地間的天神和所有的靈禽神獸,要么歸于天界,遠離人類,要么失去神性靈性,成為人間的凡人凡物。鷺姬,此時已是天神,也面臨同樣的抉擇,倘若她不離開這個長滿翠竹的美麗海島,將失去神籍,降為人,甚至降為人間禽鳥。天界的神族催促鷺姬回天界,鷺姬萬般不舍地拋下心愛的海島,一步三回頭地往九天飛去。她不時地回首,脖頸因頻頻扭頭而彎曲著,從此,白鷺的頸脖即使在飛翔時,也都是彎曲著的。
鷺姬呼喚蜃女所興起的海市蜃樓,在人間偶爾可見,但已成虛幻之境,原本出沒于海市的蜃女、鮫人、木客、山都也都從人的世界消失,成為傳說。鳳和凰,喜愛人間的喧囂熱鬧,雙雙留在人間,它們化成緊挨著海島的鳳嶼和島上四季常綠的鳳凰木。
失去鷺姬庇護的海島,漸漸荒蕪,陸海之中的猛禽野獸、蟲蠱毒魚,開始滋生。海上出現(xiàn)了五條巨龍和一只巨虎。這五條巨龍和巨虎,本是神獸,卻誤了歸期,滯留人間。它們心有不甘,恣意禍害生靈,成了人間惡獸。巨龍潛伏海之中,饕餮不休,令魚貝枯竭,還掀起巨浪,打翻漁船,令眾多漁戶命喪海上。而那巨虎,血盆大口一張,能吞下一頭大象。它進食時,深吸一口氣,卷起腥風,無情地吞食生靈。每次巨虎進食之后,島上都是一片狼藉,血腥惡臭數(shù)月不散,島民哀哭之聲震天。
島上之人,選出了五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為領(lǐng)袖,帶領(lǐng)島民與惡獸征戰(zhàn),守衛(wèi)家園。百姓與五龍巨虎的征戰(zhàn),曠日經(jīng)年,島民死傷無數(shù),可依舊無法將惡獸斬殺。惡獸未除,海島又遇天災(zāi)。海上刮起臺風,掀起海嘯,淹沒了島上大片的土地,繼而天降大雨,連綿不絕,整個海島幾乎被淹沒,百姓往高地凄惶逃生,溺亡者無數(shù)。
五位老者,帶領(lǐng)百姓,高舉雙臂,極目仰望,向天界祈求止雨。五老發(fā)出誓言,愿化為山峰,為島民擋住風雨,讓陷于澤國的百姓,有落腳的地方。他們虔誠的祈求,終于感動天地。暴雨止住,海水退去,五位老者,化為五老峰,屹立于海島的東南隅,永遠守護島上的人們。
“天神安在?何以掩面不顧?憐憫憐憫島上的百姓吧……”五老化為山峰前的最后祈求,傳至九霄之上,刺痛鷺姬的心。
海水退去,小島面目全非,島上覆蓋一層厚厚的白色鹽堿,連岸上巨竹原本翠綠的枝干表面也覆上了一層白色的鹽堿粉。從此,島上的竹,竹干不再蒼翠,而成白色①曹毗《湘中賦》記載:“竹則筼筜白,烏,實中,紺族。”指出了筼筜竹是一種白(皮)竹子。相關(guān)記載又進一步推斷筼筜竹的表面應(yīng)覆蓋有一層白色粉末狀的東西,而且該竹“葉疏而大”。本文在此,演繹了筼筜竹白皮的由來。。海嘯之后,島上禾苗倒伏,田地大片大片地荒蕪,再加之島上有猛虎肆虐,海中有惡龍出沒,人們依舊沒有擺脫困境。
百姓砍下巨竹,做成能發(fā)出巨大聲響的笛子,吹奏悲傷的曲子,用笛聲向天界呼救,求天神憐憫,還他們一個太平的家園。他們的哀哭與竹笛的悲聲傳至九天,傳入鷺姬耳中,她心如刀絞。
“我得回去!”鷺姬欲跨出天門。
最年長的弟弟,年輕的新鷺王伸出雙臂,攔住她。
自顓頊絕地天通之后,天界的神靈下凡,是得受懲罰的。輕則禁閉千年,重則降為人間凡物,最不可赦者,粉身碎骨。鷺姬深知越界受罰的結(jié)果,但她主意已定。
身邊眾弟妹不舍,聲聲挽留。
“阿姊,別走……”最年幼的妹妹蹙眉垂淚,上前緊挨著,默默地為鷺姬撫平肩上的長蓑羽。
下界人間島民的悲聲,聲聲傳來。
鷺姬垂下眼簾:“我得回去?!彼f的還是這句話。
弟妹皆嘆息,潸然淚下。他們找出母親留下的,以日月為梭、以云霞和蓑羽為經(jīng)緯織就的蓑羽霓裳,為鷺姬披上,懇求她七日內(nèi)務(wù)必回來,蓑羽霓裳能助她維持七天的神力,并再三提醒,天神只能司管神格所賦之事,不可參與凡界征戰(zhàn)。
鷺姬回到人間,吹響云笛,帶領(lǐng)島上的百姓,苦戰(zhàn)三天三夜。陸海山川,血雨腥風狂作,擂鼓廝殺之聲震撼天地。
“阿姊,不得濫用神力,為凡人助戰(zhàn)!”天際傳來隆隆雷聲,年輕的鷺王從天界發(fā)聲勸阻,“人所受的苦,是應(yīng)得的。絕地天通,棄天神相助,斷天人通路,是人所做出的選擇。世間凡人,得為人的傲慢,付出代價。”
“天界諸神,身處尊位,擁有大能,理應(yīng)以養(yǎng)乾坤正氣、守天地良心為己任。而今下界受苦,呼號求助,諸神怎忍心不管不顧,見死不救?!”鷺姬悲呼,直視蒼穹。
“阿姊!戒律不可違?!蹦贻p鷺王的嘆息聲,令人心顫,“回來!”
“不。我不忍?!柄樇Э嘈?,低首環(huán)顧百姓,緩緩?fù)鲁鲞@幾個字。
天地一顫,隆隆的雷聲漸漸消逝。
人界的戰(zhàn)鼓再次擂起,鷺姬系緊蓑羽霓裳,吹響云笛,帶領(lǐng)百姓,再戰(zhàn)三天三夜,終于擊潰傷人的惡虎惡龍。為紀念鷺姬和這場艱苦卓絕的血戰(zhàn),人們把五龍倒下、百姓得勝的地方,稱作“五龍嶼”②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南宋被命名為“五龍嶼”,閩南語“五龍”與“鼓浪”諧音,至明朝,島名諧音雅化為“鼓浪嶼”。?!拔妪垺迸c“鼓浪”諧音,后世人便將“五龍嶼”諧音雅化為“鼓浪嶼”。鼓浪嶼上有龍頭山、龍頭路……從前島上百姓守衛(wèi)家園的驍勇,亙古流傳。而那惡虎,先是被勇士們斬斷了頭顱,它的頭顱,化成了島上的虎頭山,而后斷了頭的惡虎,忍痛亂竄,跌入海中,身子化為虎仔嶼,它吞食入腹的動物,化為猴嶼、雞嶼、白兔嶼、象嶼、龜島、鱷魚嶼……星羅棋布于海島四周。勇士們的血,染紅了島上鳳凰木的花簇。從此,島上鳳凰花盛開之時,花色鮮紅似血,連綿成片,極為壯觀,為的是紀念那些為守護家園而前仆后繼、不惜舍命的勇士們。
第七日的曙光如期而至,鷺姬坐在海邊,看著海上旭日緩緩升起,看著玫瑰色的晨曦,籠罩她所深愛的島。
“在我的島上,寒潮將止步于秋,無凜冬?!彼秊樗膷u,留下女神最后的祝福,而后褪下蓑羽霓裳,遮覆島上。她那褪下的蓑羽霓裳,頃刻化為遍野似錦繁花。從此,島上“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污濁瘴氣消散殆盡,草木葳蕤,猶如一座美麗的海上花園,而失去蓑羽霓裳的鷺姬,將再難以重返天界了。
鷺姬從容地梳理秀發(fā)。天邊,一群美麗的白鷺徐徐飛來,在她的頭頂盤旋。那是來自天界的弟弟妹妹,為了挽救她而做最后的努力。他們甘受懲罰,化為鳥身,欲馱她回去。
“阿姊,走吧,我們馱您回去。留在人間,您將成凡間禽鳥。和我們一同回天界吧。”
鷺姬搖了搖頭:“你們不必為了我,再做犧牲。我自承擔所該承擔的,你們回去吧。”她已決定,留在人間,化為水土雨露,和自己所愛的島,永不分離。
弟弟妹妹們悲鳴著,在鷺姬頭頂盤旋良久,才依依不舍地高飛遠去。可不一會兒,最小的妹妹又飛回來了。她的化身是一只美麗的黃嘴白鷺。
“阿妹,走吧!你不走,要當凡間禽鳥嗎?!”鷺姬揮手驅(qū)趕。
“我愿意……阿姊,我陪您?!毙∶妹煤瑴I道,落在鷺姬肩上。
鷺姬偃旗息鼓,默默地、愛憐地看著小妹妹。她的周身緩緩起了變化。秀發(fā)漸漸消散,化為島上溫和的降雨;她的血,化為島上肥沃的紅色土壤;她的肉體,化為海里的漁產(chǎn);她的骨骼,化為海島中部連綿的山脈,和海島東南的五老峰一道,阻擋狂風和寒潮,庇護島上百姓。為了紀念她,人們把她的骨骼所化的山,稱為“仙岳山”。仙岳山脈高處,時有云霧,“仙氣”繚繞,山腳下一片沃壤,百姓安居。鷺姬身形俱散,與她所愛的島,融為一體了。
那只美麗的黃嘴白鷺,在鷺姬消失之處撲騰躍起,展翅翱翔在海島的海天之間。
鷺姬為了守護所愛的海島而獻身,但她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許多許多年之后,鷺姬所護衛(wèi)的海島,已成一座美麗的城市——廈門。廈門四季溫暖,無寒冬,花樹繁盛,白鷺長年可見,翱翔海天之間。白鷺喜愛這個島嶼,因為這兒有它們的族神鷺姬。鷺姬品性高潔,愛憎分明,白鷺亦近潔凈,遠腌臜。白鷺所選的棲息地,水源無不清澈,環(huán)境無不清明。白鷺立于水邊,庸常者看鷺,智者見清白。廈門人喜愛白鷺,并深深懷念智勇雙全、高潔善良的鷺姬,尊她為“白鷺女神”。
白鷺群中的黃嘴白鷺,甚至成了島上的留鳥,一年四季都不離開。
為了紀念白鷺女神,這個擁有女神祝福的溫暖海島,被人喚作“鷺島”,而它也因擁有嘉禾,曾被稱作“嘉禾嶼”①“嘉禾嶼”是廈門的第一個名稱。宋太平興國年間,島上生產(chǎn)一種水稻良種,“一莖數(shù)穗”,從此,這個無名的小島才被稱為“嘉禾嶼”。。當?shù)胤窖浴霸频选迸c“筼筜”諧音,那曾經(jīng)能做“云笛”,呼喚蜃女的巨竹,被人稱為“筼筜”。而海島西南部筼筜茂盛、鷺姬在那兒梳理秀發(fā)的海港,就被喚作“筼筜港”。
有傳說,筼筜港,就是鷺姬美麗的雙眸所化。筼筜港內(nèi)碧波微漾,海水映照著山川日月,映照著人們辛勤勞作的身影,而這一切,鷺姬盡收眼底?!肮o筜漁火”是廈門八大古景之一。夜晚,筼筜港的漁家燈火,點點閃爍于海上。天上星光、海上燈火,天上人間,一派祥和溫馨。而這美好的場景,也讓人想起當年海市蜃樓,鮫人出沒,四野八荒之聲可聞,奇珍異寶可見的盛況,有詩為證:“月下澄江,渾無際秋天一色。問誰把,長空裝綴,幻成金碧。初認燃犀牛渚夜,又疑赴市鮫人集。細端詳,點點出笭箵漁郎跡”①出自清代詞人林兆鯤所作《滿江紅·筼筜漁火》。“龍戶耳目奇,馬人須眉老。鑿齒雕題重譯聲,南金大貝諸夷寶”②出自清代詩人張對墀所作《鷺門觀?!贰}垜簦褐腐D民。馬人:南方某少數(shù)族群,也有人認為是疍民,居于南海。龍戶與馬人在古詩中經(jīng)常并列出現(xiàn)。鑿齒雕題:常用來指百越人,詩中或指百越后裔的疍民。譯聲:異域的口音。南金大貝:指南方的貴重之物,南金最早指南方生產(chǎn)的銅?!?/p>
許多許多年之后,當年的巨竹筼筜,已難覓蹤跡。但白鷺女神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唇齒間流傳。廈門人深信,白鷺女神的身形化為水土,但精魂尚在,護佑她所愛的島。南宋末年,宋幼帝趙昺避元軍南渡,船行至嘉禾嶼(今廈門)港仔后和美華附近海域時,海上狂風大作,船只幾欲傾覆。趙昺摘下腰間金帶投入海中,祈求神靈護佑。而后,海上果然風平浪靜,君臣得以平安南渡。那片海域,從此被人喚作“金帶水”。老人們說,幼帝能脫險,因嘉禾嶼是福地,狂風暴雨瞬間平息,是白鷺女神垂聽幼帝祈求,憐憫相助的結(jié)果。而廈門八大古景之“鴻山織雨”,亦與白鷺女神撫發(fā)追憶往昔,思緒萬千有關(guān)。當?shù)乩先寺犠嫔险f,在薄霧迷蒙的筼筜港,曾見一位美麗的女神臨海而坐,從容梳妝,肩上落著一只小白鷺。有藝術(shù)家,亦在似夢非夢之中,看到了此場景,創(chuàng)作了一尊臨海梳理秀發(fā)的白鷺女神像。
如今,筼筜港已成內(nèi)海湖,筼筜湖的白鷺洲公園里,藝術(shù)家所塑的白鷺女神像矗立其中,守望鷺島。春夏之交,筼筜湖白鷺紛飛之時,在白鷺洲附近海域,“藍眼淚”的現(xiàn)象偶有發(fā)生,那是白鷺女神思念天界的親人,眼里所流出的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