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微,趙 敏,何麗娟,申屠蘭欣,趙燕昊,錢忠明,方筱軒,方雪勇
(1.浙江省桐廬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浙江 桐廬 311500;2.杭州博潤生態(tài)農(nóng)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浙江 百江 311522)
小麥條銹病(Pucciniastriiformis)是我國小麥3種銹病中發(fā)生最普遍、為害最重的病害,屬典型的氣傳病害,也可侵染大麥、黑麥和一些禾本科雜草。此病以葉片發(fā)生為主,也為害葉鞘、莖稈和穗部,初期在植株上部葉片侵染發(fā)病,后期向下部葉片蔓延,先形成褪綠條斑,在斑內(nèi)形成夏孢子堆,然后長出黃色(夏孢子堆)輕微破裂,散出鮮黃色粉末,再侵染傳播。發(fā)病嚴重時葉片枯死,易引起植株矮小、不抽穗或穗小、空癟粒增加、出粉率降低而造成減產(chǎn),一般減產(chǎn)10%~20%,嚴重時達30%~50%[1-3]。在浙江小麥區(qū)春季流行與否,除取決于早春外來菌源數(shù)量與感病品種播種面積外,若3月氣溫偏高、4月偏低,3~4月多雨、露、霧天氣,則條銹病易流行成災。小麥條銹病夏孢子萌發(fā)最適溫度為5~12 ℃,侵入最適溫度為9~12 ℃,潛育期在平均氣溫9~15 ℃時為9~16 d[1-2]。
近年來,浙江桐廬小麥種植區(qū)主栽品種為“蘇麥188”“揚麥”系列,常年以赤霉病、條銹病等混合發(fā)生為主,條銹病對當?shù)匦←湹奈:Σ粩嗉觿?屬中等至偏重發(fā)生。據(jù)2019-2022年在桐廬舊縣觀測區(qū)調(diào)查,小麥條銹病一般于4月中旬顯病進入初病期,4月下旬進入盛發(fā)期,嚴重田塊5月上旬出現(xiàn)葉片枯死。由此預計,在當?shù)匕l(fā)生的條銹病于3月底或4月上旬病菌初侵進入潛育期,4月中旬顯病。盡管各地對小麥條銹病的防控技術(shù)報道采用不同藥劑進行防治或兼治,也均取得了較好的防效[4-9],但應用植保無人機在小麥花期的防效可能存在差異。為此,2021-2022年對蘇麥、揚麥系列在小麥花期進行了不同藥劑、不同時期及防治次數(shù)的田間飛防試驗,明確赤霉病藥劑對條銹病混發(fā)區(qū)的兼防兼治效果及安全性,以促進當?shù)刂魍品乐嗡巹┑目茖W合理輪換與減施使用?,F(xiàn)將試驗研究結(jié)果報告如下。
試驗藥劑:43%戊唑醇SC、30%肟菌·戊唑醇SC(拜耳股份公司);30%丙硫菌唑OD(安徽久易農(nóng)業(yè)股份有限公司);30%唑醚·戊唑醇SC(浙江省桐廬匯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小麥品種:2021年為“蘇麥188”,于2020年11月9日播種,播種量為12.5 kg/667 m2;2022年為“揚麥158”,于2021年12月4日播種,播種量為17.5 kg/667 m2。前作均為單季晚稻。
植保機型:試驗用植保無人機2021年選用“大疆T16”,飛行高度2 m,飛行速度3 m/s;2022年選用“大疆T30”,飛行高度2 m,飛行速度5 m/s。
2021年試驗田設在浙江桐廬瑤琳鎮(zhèn)皇甫村,2022年在桐廬舊縣街道母嶺村。
1.2.1 2021年飛防試驗
試驗設3個藥劑處理和1個空白對照(CK),其中3個藥劑處理又各分小麥始花期(2021年3月28日未顯病)施藥1次、始花期(3月28日)和盛花期(2021年4月6日未顯病)各施藥1次(共施藥2次)2個處理,即試驗共設7個處理(表1)。各處理面積均為1 334 m2,用水量均為2 L/667 m2。大田試驗不設重復。
表1 2021年小麥花期不同藥劑飛防試驗設計處理
1.2.2 2022年飛防試驗
試驗設4個處理(表2),其中3個藥劑處理(A~C)均于盛花期(2022年4月9日未顯病)和盛花末期(4月19日初病期)各施藥1次,以噴清水為空白對照(CK),各處理面積均為1 334 m2,用水量均為2 L/667 m2。大田試驗不設重復。
表2 2022年小麥花期不同藥劑飛防試驗設計處理
1.3.1 對小麥的安全性
藥后不定時目測觀察各飛防處理對小麥植株的影響,判斷各藥劑對小麥的安全性。
1.3.2 對條銹病的防效
2021年于小麥始花期施藥前(3月28日)、2022年于盛花期施藥前(4月9日)調(diào)查病情基數(shù),待病情穩(wěn)定期、小麥收獲前再調(diào)查防效。各處理3次重復調(diào)查,各小區(qū)隨機5點取樣,每小區(qū)計50~100株、每株上部3葉,每小區(qū)計150~300葉,記載調(diào)查株數(shù)、病株數(shù)、病葉數(shù)、葉發(fā)病級數(shù),計算病株率、葉發(fā)病率、病情指數(shù),并計算病株防效、病葉防效、病指防效。
參照小麥條銹病病情分級標準[2]:
0級:全株無病;
1級:條銹占全葉面積的1%以下;
2級:條銹占全葉面積的1%~5%;
3級:條銹占全葉面積的5%~10%;
4級:條銹占全葉面積的10%~25%;
5級:條銹占全葉面積的25%~40%;
6級:條銹占全葉面積的40%~65%;
7級:條銹占全葉面積的65%~80%;
8級:條銹占全葉面積的80%以上。
計算公式為:
病株率(%)=(發(fā)病株數(shù)/調(diào)查總株數(shù))×100
病葉率(%)=(發(fā)病葉數(shù)/調(diào)查總?cè)~數(shù))×100
病情指數(shù)=[∑(各級發(fā)病葉數(shù)×各級代表值)/(調(diào)查總?cè)~數(shù)×最高級代表值)]×100
病株防效(%)=[1-(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前病株率×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后病株率)/(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后病株率×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前病株率)]×100
病葉防效(%)=[1-(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前病葉率×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后病葉率)/(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后病葉率×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前病葉率)]×100
病指防效(%)=[1-(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shù)×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shù))/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shù)×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shù)]×100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LSR法進行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分析。
飛防處理后,對各藥劑處理進行不定時目測觀察,未見對小麥植株有不良影響,說明各藥劑在本試驗用量下對小麥安全。
2021年田間試驗結(jié)果表明(表3),在小麥始花期施藥1次,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和30%肟菌·戊唑醇SC 40 mL/667 m2對小麥條銹病防治效果較好,病株防效、病葉防效、病指防效分別為48.0%、74.9%、93.1%和39.7%、67.0%、92.6%;但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對小麥條銹病防治效果較差,病株防效、病葉防效、病指防效分別為30.3%、46.2%、84.2%;不同處理組的病葉防效、病指防效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在始花期與盛花期各施藥1次,不同處理對小麥條銹病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3個處理組的病葉防效、病指防效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始花期與盛花期各施藥1次,比始花期單次施藥對條銹病小麥的防效均有所提高,病葉防效和病指防效依次分別提高37.2%、12.9%、21.3%和12.5%、4.7%、5.6%。
表3 2021年不同處理對小麥條銹病飛防效果
2022年田間試驗結(jié)果表明,不同藥劑處理在盛花期與盛花末期各施藥1次對小麥條銹病防治效果均好(表4)。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30%丙硫菌唑OD 30 mL/667 m2、30%唑醚·戊唑醇SC 40 mL/667 m2、30%肟菌·戊唑醇SC 50 mL/667 m2對條銹病病株防效、病葉防效、病指防效分別達97.8%、96.7%、96.7%,98.3%、98.0%、97.4%和99.6%、99.5%、99.3%。各藥劑處理間在病葉防效、病指防效的差異均不顯著。
表4 2022年不同處理對小麥條銹病飛防效果
(1)在預計小麥條銹病中等偏重以上發(fā)生年份或中等偏重以上發(fā)病田塊,早播田塊在始花期預防赤霉病時噴施1次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或30%肟菌·戊唑醇SC 40 mL/667 m2,可兼防或基本控制條銹病的發(fā)生與為害,病指防效達93%;在始花期、盛花期預防赤霉病時各噴施1次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或30%肟菌·戊唑醇SC 40 mL/667 m2,對兼防條銹病效果更顯著,病指防效達98%。
(2)在預計小麥條銹病中等發(fā)生年份或顯癥偏遲中等發(fā)病田塊,遲播田塊在盛花期與盛花末期預防赤霉病時各噴施1次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30%丙硫菌唑OD 30 mL/667 m2,或30%唑醚·戊唑醇SC 40 mL/667 m2,或30%肟菌·戊唑醇SC 50 mL/667 m2,對兼治條銹病的防控效果也很明顯,病指防效達99%。
(3)在預計小麥赤霉病與條銹病混發(fā)較重年份,在浙西北桐廬小麥種植區(qū)花期預防赤霉病時,使用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30%肟菌·戊唑醇SC 40 mL/667 m2于始花期與盛花期各噴施1次,或在盛花期與盛花末期各噴施1次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30%丙硫菌唑OD 30 mL/667 m2、30%唑醚·戊唑醇SC 40 mL/667 m2、30%肟菌·戊唑醇SC 50 mL/667 m2,均可有效兼防條銹病的發(fā)生為害。
(4)在長江中下游浙江桐廬小麥條銹病春季流行區(qū),需因地制宜早監(jiān)測、早預防,在始花期(3月底至4月上旬)條銹病菌初侵潛育期,結(jié)合防赤霉病藥劑預防第1次,可兼防早發(fā)病田、減少病菌源再侵染傳播;在盛花期(4月中旬)視病情再予以兼治,以防止條銹病大面積擴散蔓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