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利蕓
【摘 要】如何在國際性會議的檔口講好家門口的中國故事,這是對媒體智慧的考驗。本文從高位化聲量的政治推動力,引發(fā)外方“高度關注”;高頻化開展的主題活動,引發(fā)“傳播高峰”;動態(tài)化推進的新聞事件,引發(fā)“輿論共情”;精細化打造的特別節(jié)目,引發(fā)“價值體驗”四個維度,探索省級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中的新路徑。
【關鍵詞】國際性會議;生態(tài)文明;媒體融合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5次會議(以下簡稱“COP15”)于2021年10月在云南昆明召開,這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tài)文明為主題召開的全球性會議,既是舉辦地云南昆明在世界舞臺展示自我的機會,也是通過媒體深度了解中國的機會,讓世界各國人民進一步了解中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地球氣候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的決心與努力。
本文以云南省級主流媒體在COP15召開期間的宣傳報道為研究基礎,結合國家級、省級媒體平臺等宣傳報道樣本,通過探究四個維度的媒體智慧,即高位化聲量的政治推動力,引發(fā)外方“高度關注”;高頻化開展的主題活動,引發(fā)“傳播高峰”;動態(tài)化推進的新聞事件,引發(fā)“輿論共情”;精細化打造的特別節(jié)目,引發(fā)“價值體驗”,進一步闡述作者關于“如何在全球性會議的檔口講好家門口的中國故事”的觀點理念,以期強化推動業(yè)界更好地行使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媒體責任與擔當。
一、高位化聲量的政治推動力,引發(fā)“高度關注”
(一)高位化聲量,是起勢階段的媒體“沖鋒號”
大會前期,習近平主席兩次在國際性會議上向世界發(fā)出“春城之約”。
為第一時間響應,云南省級主流媒體迅速行動,圍繞COP15主題“生態(tài)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以“春城之約”為宣傳報道的關鍵著力點,第一時間策劃開設“春城之約”宣傳周等專項活動與報道,做足做好預熱宣傳。
(二)全媒體全員聯動,是密集化傳播的核心關鍵
國際性盛會即將在家門口舉辦,這是難得的機遇和盛事,云南各省級主流媒體高度重視,全媒體動員,全員“迎戰(zhàn)”。以云南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云南臺”)為例,在傳播、內容、技術、體制、人才、管理、保障等多個方面進行聯動配合。大會期間,以云南衛(wèi)視為核心(面向全國10.32億覆蓋人口,以及面向老撾、柬埔寨、緬甸全境或部分地區(qū)播出覆蓋),協(xié)同“云南視聽第一端”七彩云端APP大小屏雙效驅動,整合臺(集團)所屬的IPTV、吉祥網(海外)、各移動端的融媒體矩陣,構建服務COP15大會的傳播中臺,圍繞習近平主席發(fā)表的主旨講話、高級別會議、COP15開幕式、生態(tài)文明論壇、閉幕式等會議及活動進行了同步直轉播、融媒體推送,密集傳播高位化聲量,對大會通過的標志性成果《昆明宣言》、成立的“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發(fā)布的《保護生物多樣性 共建全球生態(tài)》倡議進行了全方位的視聽內容發(fā)布與深度解讀,獲得了外方代表對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果的高度評價,取得了較好的密集傳播效應。
(三)全流程4K技術品控,展現國家軟實力
COP15大會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召開,云南臺獲得授權,承擔COP15大會電視直播及會議音視頻信號采集等工作。會議報道全流程運用4K技術,突破了多項難題,以高品質、高標準、高流程管控水平,為國內媒體以及聯合國網站等海外媒體聚焦大會成果,了解中國之聲,提供了視聽技術保障,營造了積極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高頻化開展的主題活動,引發(fā)“傳播高峰”
(一)開局有聲:樹立地方媒體在國際盛會中的媒體印象
為開局有聲,第一時間響應“春城之約”,云南臺主動請纓,策劃實施了“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活動。該活動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為主題,在昆明及云南生物多樣性代表性地區(qū)和場所舉辦,為期7天,舉辦了23場活動。在啟動儀式上,我國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獲聘“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大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親善大使譚盾作了《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未來交響》演講,引起熱烈反響。特別是當晚舉行的譚盾“多樣世界 美麗中國 相約春城”交響音樂會,在交響樂與民族搖滾的八音合奏中,讓人仿佛置身“蝴蝶振翅,風雷激蕩,孔雀燦爛開屏、青魚水底布陣、黑頸鶴奮翅翱翔、滇金絲猴雪中漫步”的生物多樣性場景中,引發(fā)宣推高潮,點擊量超2億人次。
(二)獨特表達:大概念、小事項的宣傳策略渲染大會獨特魅力
發(fā)揮專業(yè)內容生產的優(yōu)勢,通過大概念、小事項突破引發(fā)關注。圍繞主題推出的大會主題曲《和光同春》,由李茜作詞、譚盾作曲、周深演唱,引發(fā)海內外關注,全網點擊量超12億人次。通過打造各種融媒體產品,如#最美水鳥#紫水雞短視頻、#昆蟲皇后#蘭花螳螂短視頻、#與蝴蝶谷1.5億只蝴蝶大爆發(fā)共舞有多美#、“多樣星球”專欄等,既熱力續(xù)航,又拉動了地方特色資源的展示,當“沉睡資源”變成“熱搜話題”,國際性大會的獨特魅力也隨之呈現。
(三)跨界互動:是國際大會拓展傳播邊際的有效方法
受疫情影響,在COP15大會歷程中,媒體融合被賦予了特別的社會使命和期望,實際上,這也是媒體融合在國際性盛會召開歷程中的一次進化。既考驗省級主流媒體平日里深耕地方資源,融入新的能力,也考驗地方媒體發(fā)揮優(yōu)勢,跨領域、跨地域、跨語言開展的融合傳播能力。
配合國家級預熱活動,云南省級主流媒體積極參與了“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6·5世界環(huán)境日”、“央視恐龍谷科考直播”、科普巡展、生物多樣性知識挑戰(zhàn)賽、COP15繪畫征集大賽等多類型活動宣介推廣。
在面向海外開展的活動中,云南省級主流媒體開展了COP15全球短視頻征集活動,通過新華網、抖音、微博、微信、咪咕視頻面向全球征集,閱讀量超25億次。在開展的COP15國際網絡視頻演講大賽中,也收到了來自50多個國家1087部漢語演講視頻、400余部英語演講視頻,這些視頻分享了海內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識與實踐,傳遞共建萬物和諧美麗家園的美好愿景。
三、動態(tài)化推進的新聞事件,引發(fā)“輿論共情”
COP15會議召開前夕,一群亞洲象開啟了北上南回的奇幻之旅。這群“陸地之王”引發(fā)世界矚目的同時,也引發(fā)了公眾對中國亞洲象保護前所未有的關注,成了COP15最好的“代言人”,更被譽為“最好的國家形象宣傳片”。
(一)深耕地方資源,“偶發(fā)時刻”才能向歷史進程借力
云南省級主流媒體對亞洲象有著天然的親切感與敏感度,這是基于數年來對亞洲象題材的深挖與伴隨報道,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和數據。這讓云南省級主流媒體在亞洲象北上南回的事件中,成了輿論引導的“探路人”與“大數據庫”。
在亞洲象北上南回的過程中,從中央媒體到云南省級媒體,緊緊抓住這一“偶發(fā)”契機,在云南北移亞洲象安全防范應急處置指揮部配合下,精準設置議題,主動引導輿論,把亞洲象遷移事件成功轉化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主場外宣活動,較好地向全球宣介了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在云南的生動實踐。
云南臺作為全球最早關注亞洲象北移南回并進行國際傳播的主流媒體,在象群遷移之初,就用4K超高清格式拍攝,并第一時間推出了相關報道,掀起了各地媒體追蹤報道、輿情引導的一次高潮。據有關數據顯示,“它們要去哪里?”“居然是側臥?”“如何千里傳音?”“是不是趕來參加COP15?”“政府為象群提供的‘花樣補給”……這些五花八門的信息點,不斷成了“輿論共情”的傳播鏈,在成為國內外持續(xù)推送的新話題、新熱點、新互動、新科普答疑的同時,也推波助瀾了海外對中國生態(tài)、自然、動物的好奇與喜愛。國內全平臺點擊量超110億次,外媒報道超過3000篇,傳播范圍覆蓋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二)PGC、PUGC、UGC的聚合模式,助推新聞價值裂變放大
在情緒價值背后,一個個細碎生動的場景,不僅來自專業(yè)媒體,同時也來自老百姓手機拍攝內容。這是中國近年來,“PGC(專業(yè)生產內容)+PUGC(專業(yè)用戶生產內容)+UGC(用戶生成內容)”連接、聯動、發(fā)力較為成功的媒體融合案例。
用戶對亞洲象北上過程海量信息的需求,織就了PGC與UGC之間的紐帶,兩者相互轉載,相互借力,相互迭代,催生著新聞信息的不斷發(fā)酵和裂變。從中央媒體到省級媒體,不斷創(chuàng)新“UGC+PUGC+PGC”內容聚合模式,打造了兼具主流價值和移動端創(chuàng)新活力的聚合平臺,開放式接入的短視頻、圖文、直播內容,不斷整合的“第一手”“第一時間”信息,豐富了主流媒體的內容供給。特別是在縣級融媒體中心,從朋友圈聚合到大象視頻、圖片、文字后,立即鏈接、快速審核、即時發(fā)布、多次加工的應用場景,快速建立起來。這種充滿主流價值和創(chuàng)新活力的融媒體推廣,生動印證了“人象共處、和諧共生”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也為宣傳中國建設生態(tài)文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顯著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海量輿論場中聚焦主題,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
亞洲象北上南回的全球話題,為主流媒體在家門口講好中國故事帶來了機遇。
2021年5月,世界環(huán)境司法大會的開幕片,采用了由云南臺制作的我國第一個亞洲象外宣視頻,贏得包括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環(huán)保界專業(yè)人士等參會外賓的高度認可,被大會譽為“提升國際傳播力和話語權的經典案例”。2021年10月,云南臺制作的短視頻《象往云南》,作為聯合國COP15開幕式片,獲得與會各國嘉賓的交口稱贊。這些珍貴的瞬間不僅定格了這次深刻且真誠的人象對話,更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云南智慧和云南方案。
通過亞洲象報道引發(fā)的媒體現象可以看出,對地方重點資源、熱點事物(件)的持續(xù)關注,能讓媒體在新聞事件爆發(fā)時刻,有充分的準備,特別是能夠基于事件演進歷程與信息傳播渠道敏銳、快速地建立全新傳播視角。
四、精細化打造的特別節(jié)目,引發(fā)“價值體驗”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個大概念,如何用生動實踐展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方案,這是對媒體的一次專業(yè)能力考驗。
(一)國家層面聯播聯展的精品節(jié)目,營造氛圍高潮
COP15會議召開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了紀錄片《共同的家園》,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薦多家衛(wèi)視展播的紀錄片《青?!の覀兊膰夜珗@》等,立體展現了中國山河之美、生態(tài)之美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營造了會前的輿論氛圍。
(二)定制化生產的紀錄片,引發(fā)“深度思考”
省級媒體方面,為展現生命共同體大美,云南臺特別攝制了COP15大型紀錄片《生命之歌》,并陸續(xù)在云南衛(wèi)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唯美的畫面、震撼的鏡頭、生動的旁白、感人的故事,不僅展現了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更生動講述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感人故事。
(三)沉浸式體驗的特別節(jié)目,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多樣性藝術
云南衛(wèi)視傾情打造的文化季播節(jié)目《絲路云裳 穿在身上的藝術》第三季,作為COP15期間連續(xù)7天播出的特別節(jié)目,在一眾展現植物、動物、生物、生態(tài)的視聽節(jié)目中,更加突出“人”的意義。
節(jié)目以習近平“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體”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指導,以香格里拉雪域高原、昆明五百里滇池、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紅河哈尼梯田、麗江瀘沽湖、楚雄直苴村、金沙江河谷、麗江玉龍雪山冰川等為拍攝載體,每一集對應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一個主題,以戶外天地為舞臺,通過采風與最終創(chuàng)意設計呈現的“天地大秀”,充分體現自然之美、民族之美、文化之美、發(fā)展之美。
高質量的視聽內容所帶來的深度思考與體驗價值,在全球性會議召開的宣傳輿論生態(tài)中,更豐富、更生動、更立體地拓展了大會主題“生態(tài)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內涵與外延。
五、結語
探尋生物多樣性的生命奧秘、凝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磅礴力量、打造人象和諧共生的云南樣本、共襄盛會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省級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在全球性會議的檔口,云南省級主流媒體以價值為引領,以使命為擔當,發(fā)揮好媒體智慧,從內容驅動的大眾傳播,到用戶驅動的社交傳播,再到信息渠道的智慧傳播,不斷探索提升與中國國家發(fā)展水平和實力相適應的國際傳播力,特別是在四個維度的矩陣聯動實踐中,打開了省級主流媒體的融合傳播格局,探索了省級主流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新路徑。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國際領導力和影響力,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潮
(編輯:黃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