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一段易群林在深圳華強北街頭彈鋼琴的視頻沖上了微博熱搜。半個月后,五一勞動節(jié)期間,易群林受邀登上舞臺,在他曾參與建設的音樂廳里,一連彈奏了十幾首曲子,臺下的掌聲響了一次又一次。易群林,今年57歲,來自湖南岳陽,以下是他的講述——
從街頭彈到音樂廳
在華強北街頭彈鋼琴,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兒。
4月16日,我跟四五個湖南老鄉(xiāng)去一個工地幫忙,那個地方離華強北不遠。當天收工比較早,一個工友的手機壞了,我們就想一起去華強北看看。剛出地鐵站,我就看到有人在彈鋼琴,一問才知道是公益鋼琴,誰都可以彈。
我說手癢了想試試,那個彈琴的人很熱情,就把位置讓給了我。剛干完活,手上還有水泥灰,我有點不好意思地拿衣服擦了擦手,便開始彈了起來。手指再次碰到熟悉的琴鍵,有點激動,彈出來的音有點不準。
彈的第一首曲子是《致愛麗絲》,30多年沒彈了,彈起來有點陌生。后來,又彈了《梁?!贰队成郊t》等曲子,周圍停下來聽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還給我鼓掌,說彈得好。我大概彈了十幾分鐘,還沒彈過癮呢,但這畢竟是公益鋼琴,我也不能一個人彈太久。
那天,兒子拍下了我在街頭彈鋼琴的視頻,發(fā)到了網(wǎng)上。他平時就喜歡拍視頻記錄生活,沒想到那個視頻有幾十萬的瀏覽量,突然就火了。我平時不怎么上網(wǎng),也不喜歡刷視頻,有空就聽聽音樂和看書。
兒子和老鄉(xiāng)們都說我“火”了,看到網(wǎng)友的鼓勵,我覺得很開心。但心情很快又恢復平靜,每天該干嘛還是干嘛。我現(xiàn)在在深圳市光明區(qū)一個工地食堂里洗碗,兒子也在這個工地上工作。
沒想到的是,半個月后,我還有機會在音樂廳彈鋼琴。5月2日,光明區(qū)住房和建設局舉辦“致敬最美城市建設者”活動,邀請我到光明區(qū)文化藝術中心彈鋼琴。我覺得很開心,這個文化藝術中心是我們工友一起建設的,他們那天也被邀請去當聽眾了。
我是第一個上臺演奏鋼琴的,有點緊張,但一碰到琴鍵又放松了下來。我第一次彈這么好的鋼琴,一口氣彈了十幾首曲子,臺下的掌聲響了一次又一次。來深圳將近20年,這是我度過最難忘的一個勞動節(jié)。
“音樂是純粹的”
第一次彈鋼琴,大概是在十幾歲的時候,一下子就著了魔。
我出生在湖南岳陽的一個農(nóng)村家庭,家里有五個兄弟姐妹,經(jīng)濟壓力比較大。有個姨媽嫁到城里,家庭條件比較好,經(jīng)常叫我們?nèi)ネ妗S幸淮?,我在她家看到了鋼琴,就讓親戚教我彈了一下,心里高興極了。
從那以后,我隔三岔五就往姨媽家跑,希望能多彈幾次鋼琴。那時候,從村里去城里的路還是沙子路,花兩毛錢坐車,大約一個小時才能到。10多公里路,我也不覺得遠,心里只想著讓親戚教我看譜子、彈鋼琴。
我其實從小就喜歡音樂,但沒條件系統(tǒng)地學音樂。每當村里的大喇叭開始放歌,我就會邊干農(nóng)活邊認真地聽,記住每一個音符,再記住怎么唱,《映山紅》就是這么學會的。小時候,家里也沒什么樂器,我用大自然的各種葉子就能吹出動聽的聲音,比如合在一起的禾葉、卷起來的樹葉等。
后來,我自己攢錢買了個口琴,把它當成寶貝一樣。鄉(xiāng)里也有幾個喜歡音樂的小伙子,我們組了個樂隊,經(jīng)常湊在一起吹口琴、吹笛子、拉二胡。廣闊的禾場、金黃的田間、青翠的大樹底下,都是我們的舞臺。長大后,大家都去了不同的城市,也失去了聯(lián)系。
這些年,我自學了口琴、鋼琴、薩克斯和小號等樂器,有空就找視頻和琴譜來學。以前在工地里干一天活很累,回到家搞搞音樂,瞬間就放松下來了,感覺音樂在守護心靈。現(xiàn)在身邊還有一個口琴,它就像我的好朋友一樣,其他樂器慢慢都壞了。
有人說,農(nóng)民工跟鋼琴好像不大沾邊,我覺得音樂是純粹的,無論是在什么崗位,都有權利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2004年,在一個湖南老鄉(xiāng)的介紹下,我來到了深圳。在近20年里,我進過電子廠、鞋廠和工地等,組裝玩具、搬磚扛水泥、洗碗幫廚,啥活都干過。
在深圳,我感受到更多的是溫暖和熱情,大家都來自五湖四海,總是互相幫助。這里的人好像不大在意外表,無論是打工仔還是老板,都穿得很樸素。慢慢地,我也喜歡上了這座包容的城市,家人們也把這里當成了“第二故鄉(xiāng)”。
關于我喜歡玩樂器這件事,家人現(xiàn)在更支持了。以前,他們覺得不影響工作就行,就當作是個愛好?,F(xiàn)在,兒子還主動說要給我買鋼琴,我想等有錢了,買臺便宜的二手鋼琴就行。還有網(wǎng)友想要給我捐一臺鋼琴,我們拒絕了,還是靠自己能力更好。
有網(wǎng)友評論,我的手能搬磚,能奏樂,建設了城市和生活,謝謝他們的關注。我們也算是這座城市的建設者,看著它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繁榮。我和兒子也想回老家建一棟屬于自己的樓房,現(xiàn)在還在努力攢錢,攢夠了就回湖南老家。老家岳陽很美,八百里洞庭湖,山清水秀的。
(摘自《新京報》吳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