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利莉
【摘 要】法治新聞報道作為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類型,其以法律作為載體向公眾傳達信息,必須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和執(zhí)法司法規(guī)律。法治新聞報道在宣傳法治、推進法治建設、普及法律知識、提供法律服務、打擊違法犯罪、維護公平正義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推動在全社會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圍。本文通過分析《廣西法治日報》較有代表性的采編實例,探討新時代做實做強法治新聞報道的原則、途徑,并提出優(yōu)化的路徑與策略。
【關鍵詞】法治新聞報道;普法;法治廣西建設
社會發(fā)展離不開法治護航,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傳播環(huán)境下,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用客觀準確的報道、有溫度有力量的法治新聞作品吸引受眾注意力,引導輿論成風化人,是法治媒體的重要職責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边@為法治媒體深化法治宣傳指明了方向。
從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專欄報道,到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廣西平安廣西專題,再到地方立法、法學理論的交流研究,《廣西法治日報》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力求以專業(yè)的精準精細講好法治故事,傳播好法治聲音,在做好法治新聞報道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內容為王”:做強做精法治新聞報道
(一)提升新聞報道品質
法治新聞報道不僅限于國家立法、司法、法律監(jiān)督等部門的活動,而是涉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為了“讓專業(yè)更專業(yè)”,《廣西法治日報》在提升法治新聞報道的質量上下功夫,既注重時度效,又注重挖掘延展新聞背后的故事。
一是遵循“內容為王”理念,著重在“準度”與“溫度”上下功夫。“準度”,即要求采編人員學法、懂法、守法,不斷提高新聞專業(yè)素養(yǎng)和法治素養(yǎng),用法治思維做指導,規(guī)范使用法言法語報道[1];“溫度”,指深化法治新聞內容生產的供給側改革,多從受眾角度策劃選題,打造兼具法律性、實用性、服務性的內容產品,讓法治理念浸潤人心。二是強化媒體的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不管是一般案件報道,還是重大主題報道,做到旗幟鮮明,釋法明理,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治需求。因此,要求記者深入踐行“四力”,努力寫出兼具“準度”和“溫度”的新聞精品。比如,《廣西法治日報》刊發(fā)的《牛崽出生上“戶口” 牲畜也繳保潔費》《群眾納涼會 警民話平安》《申請“限民”,是真心盡孝還是另有所圖?》等稿件,都是深入基層用心采編的得意之作。
(二)運用融媒傳播擴大覆蓋面
視頻報道相較于傳統(tǒng)的紙媒圖文報道更有傳播優(yōu)勢,它的實時性和交互性,讓公眾更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通常也喜歡轉發(fā)以進行“二次傳播”,無形中擴大了宣傳報道覆蓋面。[2]《廣西法治日報》及其旗下的平安廣西網(wǎng)、“法治畫刊”、微信公眾號、微博等載體有機統(tǒng)一,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聯(lián)動宣傳報道,相輔相成。如報紙結合宣傳報道重點設置《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打擊整治養(yǎng)老詐騙 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打一場禁毒人民戰(zhàn)爭》等欄目;新媒體積極跟上,滾動更新。融媒齊發(fā)力,形成宣傳報道合力,集中報道各專項行動的創(chuàng)新措施和階段性成效、工作中涌現(xiàn)的典型人物等,使法治主題報道有聲有色、深入人心。
(三)提供線上線下法律服務
作為法治主流媒體,《廣西法治日報》首先側重普法,把群眾關心關注的案(事)件變成法治公開課,從憲法、民法典,到家庭教育促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通過以案析法方式,讓群眾知法守法,感受到公平正義,相信法律;其次結合不同時段的法治宣傳主題,融媒聯(lián)動進行專題或連續(xù)報道,讀者可掃描報紙版面上的二維碼進入網(wǎng)站頁面參與討論,提出法律問題或者意見和建議,在互動交流中進一步了解受眾的法律需求,及時優(yōu)化宣傳報道回應法治新期待。
二、準確可讀:優(yōu)化法治新聞內容供給
法治新聞媒體是廣泛開展普法宣傳教育的重要平臺,也是維護法律權威、抨擊社會丑惡現(xiàn)象的有力武器[3],因此,法治新聞報道不僅要及時、準確、完整,而且要權威、客觀、中立,多角度展開。
(一)堵住差錯漏洞,確保報道準確性
法律語言具有準確、簡明、嚴謹、莊重等特點,做到敘事完整、語言平實,法治新聞報道要突出“新聞+普法”的社會功能,堅持正面報道原則,避免使用貶義詞和煽情性質的詞語。例如,2022年6月,河池市某區(qū)委原書記涉嫌犯受賄罪、貪污罪一案開庭審理,編審發(fā)現(xiàn)新聞稿中“被告人當庭表示認罪伏法,接受法院的審判”的表述嚴重錯誤,并及時將“伏法”改為“服法”,避免了重大差錯。在記者或通訊員的來稿中,時有法條引用、罪名表述不準確的,如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簡稱為“家庭促進法”,將“未成年人保護法”錯寫成“未成年保護法”,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罪名中的頓號去掉;有混淆概念的,如“法人”和“法定代表人”、“被告”和“被告人”;有涉嫌侵犯隱私權的,如沒隱去未成年人真實姓名、學校等信息。因此,法治新聞應在采編過程中必須嚴格把關,堵住差錯漏洞。
(二)杜絕生搬硬套,著重報道可讀性
法治新聞報道往往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題材,要講好這類法治故事,必須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增強可讀性。例如,2021年底的一天,廣西玉林一名女子買了電影票自帶爆米花欲入場觀影,被影院工作人員以不能外帶食品為由攔下,雙方起了爭執(zhí)。爭吵中女子打了工作人員一巴掌,硬闖進影廳。之后被打者訴至法院索賠醫(yī)藥費,打人者反訴。這樣的案子貼近生活,對社會大眾具有普遍教育意義。但編輯看到記者的來稿仍然采用“當事人辯稱”“法院審理認為”等照抄判決書的行文風格,顯得生硬干澀,于是及時與之溝通,修改后的報道在保證新聞客觀的同時,以講故事的方式敘事,有對話,有現(xiàn)場描寫,可讀性明顯增加。
法治新聞區(qū)別于其他新聞的基本屬性是它鮮明的法治性,因此,編輯在選編稿件時應兼顧新聞價值和法律價值,找準問題癥結,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釋法說理,引發(fā)讀者的共鳴共情和反思。
(三)糾正輿論偏頗,把準報道方向性
法治新聞報道應秉持客觀原則,避免模糊不清人云亦云,對受訪者、事件、破案細節(jié)等進行多角度深入挖掘,使讀者了解事實的真相及本質。2023年1月,廣西防城港市的馮先生在江蘇省江陰市游玩時,遇到落水者呼救,馬上下水成功將人救起。然而,馮先生下水救人的視頻傳出后,引來網(wǎng)友熱議,有人認為他不符合一般英雄的形象——有文身、染紅發(fā)、穿紅衣服??吹竭@則新聞后,《廣西法治日報》以廣西人(地域貼近性)、見義勇為(法治新聞)、受質疑(輿論引導)三個關鍵詞為切入點,推出“法治短評+人物特寫”組合報道,指出個人的穿著喜好不影響救人事實,對救人者應該贊揚而不是詆毀,應弘揚見義勇為精神。由此看出,法治媒體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正確引導輿論。
(四)不做主觀臆斷,強化報道普法性
新聞報道是一種對事實選擇的結果,是主體和客體的有機統(tǒng)一。法治媒體記者平時接觸到大量案件,須客觀公正進行報道,切忌展開情緒化的“大眾審判”,使媒體監(jiān)督司法公正的使命變成干擾司法公正。而對于不常見諸報端的法律法規(guī),除在案件報道中準確表述外,編輯以“法官點評”“法條鏈接”“編后話”等方式加以釋明。兒子拾到他人手機,父親不敦促及時歸還,導致市場報價2000元的手機再度遺失。這起案件一審終審,父子倆有違誠信原則被判賠償失主損失。但何為一審終審?很多讀者可能不理解?!稄V西法治日報》在刊發(fā)這條新聞時,特別加上“法條鏈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的規(guī)定內容予以說明,通過一案一釋法,達到常態(tài)化普法目的,得到讀者的肯定。
此外,《廣西法治日報》秉承“眼光向下、品位向上”原則,開設《說法在線》《普法園地》《法治論壇》《龔律師答疑》等普法欄目版塊,以案件報道、論文交流、互動問答方式宣法、釋法、普法,當好廣大讀者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法律顧問。
三、“高度+深度”:增強法治新聞報道影響力
(一)服務中心大局,做好重大主題報道
首先,任何新聞報道都有導向,法治媒體作為黨的新聞宣傳事業(yè)的一部分,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2022年以來,《廣西法治日報》推出“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 平安廣西”“廣西政法這十年”“二十大時光”“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市縣區(qū)政法委書記訪談”“二十大精神廣西政法實踐”等專題、專欄及系列報道,多角度、全方位宣傳解讀黨的重大決策部署。這些主題報道提前策劃、提前部署,采編全流程發(fā)力,做到“接地氣、冒熱氣、有生氣”,并通過報網(wǎng)互動方式擴大宣傳覆蓋面,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其次,新聞策劃不僅能豐富報道內容和采編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而且能激發(fā)記者編輯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團結協(xié)作提升報道效果。2020年,梧州市探索試行“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從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等隊伍里的法學會會員中,推選知名度高、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會員擔任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參與市、縣、鄉(xiāng)鎮(zhèn)三級黨委、政府的重大政策決策、重大風險防范和重點信訪積案化解。2021年3月至4月,《廣西法治日報》就此與相關部門聯(lián)動策劃推出 “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專題報道,通過具體案例、翔實數(shù)據(jù)、受訪者的樸實表達等形式,呈現(xiàn)專業(yè)水準——既解“法結”又解“心結”的成效,社會反響良好。如今,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的做法獲得全國法學會系統(tǒng)推廣。
(二)著眼公益訴訟,助力維護公共利益
對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件的報道,要選準角度,增加報道的深度,對輿論進行正面客觀的引導。如針對廣西首例由檢察機關提起的侵害烈士肖像權民事公益訴訟案,《廣西法治日報》2019年11月27日推出《英雄無價:以法律名義對侵害雷鋒肖像權說“不”》專題報道,既選準角度,又挖掘深度,更把好尺度,引導正向輿論。值得一提的是,記者持續(xù)關注,發(fā)現(xiàn)“案外有情”,及時追蹤報道。在案件辦理過程中,經過檢察官多次宣傳教育,4名被告深刻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違法性,在開庭前通過南寧市慈善總會向南寧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定向捐贈了3萬元,用于退役軍人的幫扶解困。這起公益訴訟案件的報道,體現(xiàn)剛性法律柔性執(zhí)法,達到了捍衛(wèi)英烈權益、教育被告、增強大眾保護英烈意識的目的。
(三)關注民生民利,引導輿論為民紓困
法治新聞報道要善于從“小切口”觀“大民生”,抓住有價值的法治新聞選題,及時深入報道,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科學分析合理引導輿論,力促問題的解決。例如,《廣西法治日報》2013年1月19日刊發(fā)的《的哥救人,冒險觸碰最嚴交規(guī)》,講述南寧的哥為幫助一名焦急萬分的母親將病危的孩子送到醫(yī)院救治,在確保行車安全的情況下連闖多個紅燈,最終將母子倆安全送到醫(yī)院,贏得寶貴的救治時間。這條“民生+法治題材”的新聞,發(fā)生在修訂版《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guī)定》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之后,此新規(guī)以對交通違法駕駛人的嚴厲懲罰被人們稱為“史上最嚴交規(guī)”。該報據(jù)此轉換報道角度,落點在的哥違反交規(guī)該不該受罰,見報后引起南寧交警部門的重視,在讀者中反響強烈。事后,記者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交流,引導探索合法合理的交通應急救援機制,同時呼吁相關部門加強政策支持、增強制度保障。經過各方的持續(xù)努力推進,2021年7月,“精準指揮、信號綠波、鐵騎開道、整體聯(lián)動”四位一體的生命救護綠波機制由南寧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在全國率先創(chuàng)新建立,并獲全區(qū)、全國推廣。由此可見,法治類主流媒體在推動法治建設上發(fā)揮著輿論引導、宣傳助力的積極作用。
四、結語
法治媒體是法治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的主陣地,在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必須做到導向鮮明,堅守普法護法初心,借助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逐步實現(xiàn)報媒融合互動,使法治精品力作實現(xiàn)宣傳效果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為推動社會法治文明和法治進步做出媒體貢獻。潮
參考文獻
[1]李矗.法制新聞報道概說[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2]王一彪.深刻領會精神實質 切實做好宣傳闡釋,讓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實踐偉力更加彰顯[J].新聞戰(zhàn)線,2022(9):2-7.
[3]孔令泉.法治新聞報道需把握的原則[N].民主與法制時報,2021-09-09.
(編輯:覃世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