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乃竺
我念書時功課一直很好,以外人的眼光來看,是標準的好學生。
很多人會來跟我講我應當如何如何,但我知道自己內在有很叛逆的東西,我不會走人家以為的那種路。比方說我從十五六歲沒成年就開始穿高跟鞋,比方說我選擇跟賴老師在一起。
那個年代,所有人都認為男孩子就該學理工走天下,我覺得好無趣。我想要不一樣的?,F(xiàn)在回想起來,第一次見到賴老師,我就覺得他像個小孩??墒呛芏嗳诵睦锒枷M鲆娨粋€“男性”,有力量的男性。
我現(xiàn)在看到很多女性,很奇怪,怎么在21世紀,還有這么多人是想要找到一個對象去依靠?我從小就不喜歡依靠別人,我喜歡做別人的依靠。不是因為我自己很強,只是不管強或弱,我都沒想過要找一個人,他很成功,我就可以依靠著他。任何人和事物都是無常的,如何能可靠呢?
有時候我碰到一些女孩,講她們羨慕的某些對象,每天都去喝下午茶。后來我實在忍不住,我說什么事都不做,只管喝茶,那不是廢了嗎。雖然這樣講有點夸張,但當年的延安若沒有這么多女性,就不會有今天的中國。當年的獨立女性們做出了這么多表率,可如今還是有這么一群小女人要靠男人活命,怎么會這樣?
我一直憂心教育的問題。
中學時期的我們過五關斬六將,一路聯(lián)考上來,一進大學,根本沒人管你。等到了美國,我才發(fā)現(xiàn)研究院有那么多書要看,進去容易出來很難??墒窃趪鴥炔皇堑?,進去很難,出來很容易。亞洲的教育體系缺乏對獨立思考的訓練,因此,遵從大多數(shù)人走的路:讀書,結婚,生子,變成社會前進的推動力量……很多人完全接受了這樣一種生存模版,去完成自己的生命。我也碰到了一些人,他們選擇不結婚,或丁克,不婚丁克,最終他們也過得挺好。
現(xiàn)代女性是在一代代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
在我們所處的那個時代,家庭是有很大能量的,但相對上一代來說已經是式微了。在中國社會,家庭是很重要的一個單元,養(yǎng)兒防老,它是一種保險制度。經濟開放以后,很多人離鄉(xiāng)背井去謀生,孩子放在家里,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連結就是有限的。我認識的年輕人絕大部分是爺爺奶奶帶大,或來自單親家庭。在很多小孩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看到夫妻關系的不可靠性。我們太低估小孩的判斷能力,小孩是很聰明的。每一代的小孩都是以父母為模范的。如果他從小看到的是一段不快樂的婚姻,他怎么會想再跳進去?
在工業(yè)社會中,人為了生活,婚姻發(fā)生了質變。所以很自然地,兩性關系需要重新建構?;橐鲋贫炔皇呛愠2蛔兊恼胬?,它是社會演變之下的產物。其實一夫一妻制也就是百來年的事情,我們小時候看到一些長輩之間的關系,一個男性有好幾個姨太太,也許避免不了內部的斗爭,但外人看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放在今天會覺得不可思議,對吧?
21世紀慢慢走下去,婚姻制度必然要面臨挑戰(zhàn)。我從小就認為婚姻不是適合每一個人的。部分人認為它是有效的,也有一部分人是不適應的。
在不同的時代,人的不同階段,人的關系會有很多種不同的層次。每一個層次都有它的理由。
很奇怪,我年輕的時候覺得時間很多,現(xiàn)在日漸清晰地感覺到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時間是很快在變化的。當年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總覺得劇情拉得好長,好慢。多年以后再看,反倒很被打動,它真的寫盡了一個時代的臺北。
在這樣不講情面的時間面前,我每天有兩個小時來做心靈方面的功課。
人不論說話做事,都在受心的指揮,但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心是很陌生的。如何吸收對世界的了解,如何形成個人的思考方式,如何形成當下的情緒反應……念頭一閃而過,我們很難了解心究竟是如何活動的。所以人們養(yǎng)成一種習慣,總覺得萬事都是“外面”的問題,很少會覺得跟自己的內在是有關系的。
因此,練習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慢慢認識自己的這顆心,有一種覺醒,了解到活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最終調服這顆心,可以真正地面對生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