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TIE TSENG
“日復一日,樹木依舊, 我卻不然。每天,我都變得更加貪婪,樹木是怎么拒絕誘惑的?”美國作家Victoria Chang在The Trees Witness Everything 的詩集中以各種隱喻的方式,描述了自然世界與生活體驗。在不朽的風景中,或許有一天,我們也能找到內(nèi)心的平靜。
紀伯倫形容花朵是自然說出的話語,旋即又將之收回?!拔医?jīng)常向高空仰望,不看自己的幻影,這就是人尚未學到的哲理。”即使美如曇花一現(xiàn),在落回大地之前,也要保持傲然的姿態(tài)。
1971年南加州大學法律教授Christopher Stone首度提出了樹木、河流等自然物質(zhì)應(yīng)該擁有法律權(quán)利,當人類侵犯了它們的棲息地時,可以為了生存權(quán)與人類對簿公堂。雖然這只是一個完美的暢想,但只有在長存敬畏之心時,人與自然才能和諧共處。
自然從不簡單地呈現(xiàn)一種顏色,草地、樹葉、嫩枝、苔蘚……綠意盎然都不足以描繪自然織造的大地面紗。暈染的綠色眼影,漸變的綠色接發(fā),森林永遠年輕,荒野中的我們也是。
威廉·華茲華斯說自然總能指引我們從生命中尋找到美與善,象征堅毅的松樹,象征靜謐的湖泊,大自然的永恒,溫潤了詩人的心。河水承載著城市的疲憊與憂傷,最終奔赴大海,淘洗后化為閃耀的貝殼與珍珠,再度點亮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