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
2023年伊始,第一批“00后”已到最低法定結婚年齡(我國的法定結婚年齡,男性不得早于22周歲,女性不得早于20周歲),“90后”逐漸成為為人父母的“主力隊伍”。在傳統(tǒng)教育觀下長大的他們,往往卻認為“父母怎么教孩子”是私事,也是家事,教育方式因父母的性格、文化水平而有所差異。隨著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開始實施,父母帶娃逐漸由“家事”變?yōu)椤皣隆?,我國正式進入“依法帶娃”時代。
作為“依法帶娃”的主力人群,“90后”“00后”這類新式父母的帶娃方法會和老一輩有所差異嗎?他們會開辟帶娃的新局面嗎?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新式父母的“反向育兒”方法已經(jīng)開始流行。
近日,《央視新聞》報道了一則題為:《“反向育兒”火了,網(wǎng)友評論亮了》的新聞。視頻畫面顯示,湖北武漢一個8歲半的小男孩因沉迷游戲,便要求休學打游戲。于是父母將計就計,制定了嚴格的“打游戲計劃”:每天要玩夠16個小時,還要對游戲戰(zhàn)績進行復盤總結。三餐定時吃,過時不候。起初,小朋友非常興奮,但三天下來,孩子崩潰了四次……
這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引發(fā)了網(wǎng)友們的熱議,稱“這簡直是用‘魔法來打敗‘魔法”。有專家認為,“在小朋友的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叛逆的時刻,如今,新式父母逐漸采取‘反向育兒的方法,來達到讓孩子‘繳械投降的目的”。也有網(wǎng)友將這種育兒方法總結為“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
實際上,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而新式父母的育兒方式可能在老一輩人看來非?!安豢孔V”,新式父母甚至容易被打上“不負責任”的標簽。但是在萬千寵愛下長大的新式父母,其實是在對老一輩人“包辦式教育”深有體會后,選擇了“反向育兒”方式。
在新式父母看來,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人生是什么樣子,終究是他們自己體驗,教會孩子獨自面對世界,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所以新式父母帶娃,會把孩子看成一個個體,努力與他們共情。當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新式父母會更多地把選擇權交到孩子手中,讓他們自己做選擇。他們認為,相比于不停地說教,實際體驗更能激發(fā)孩子的積極性。同理,他們愿意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跟孩子“同哭同笑”,亦師亦友,用行動讓孩子悟出人生之理。
老一輩父母可能因為害怕孩子感冒,下雨時讓孩子趕緊進屋。但新式父母知道《小豬佩奇》在新一代孩子中的巨大影響力。如果孩子想穿著雨靴在泥坑里跳來跳去,那么他們會欣然同意,甚至會陪著孩子一起玩鬧。在他們看來,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多接觸自然,是一件好事;能夠陪孩子一同“幼稚”,也會成為孩子成長歲月里的難忘經(jīng)歷。所以,新式父母可能更擅長做到《家庭教育促進法》里提倡的親自養(yǎng)育、共同參與、相機而教、尊重差異等要求。不得不承認,新式父母的“反向育兒”的確別開生面。
?新式育兒法不妨一試 (圖/視覺中國)
當然“反向育兒”的方法不止于此,你可能刷到過這樣的視頻:公共場合,孩子想買玩具或零食,躺在地上發(fā)脾氣,父母在一旁“冷眼旁觀”,拍照留念;孩子不想好好吃飯,想吃零食或是耍脾氣,父母不會慣著,不吃就收拾碗筷把飯菜端走,甚至吃光他們所有的零食。新式父母做著看似荒唐的事,實際上是在“反向育兒”。何謂反向育兒?顧名思義,反其道而行之,即父母與孩子的身份對調,使用孩子的套路來“對付”孩子,表現(xiàn)得需要被照顧,也會“耍賴皮”,從而激發(fā)孩子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對新式父母而言,“新型育兒方法”不是讓我?guī)?,而是讓娃陪我,“打”不過那就加入。
如果說過去的父母會把砸鍋賣鐵換來的饃饃,全部拿給孩子,那么秉承著“新型育兒觀”的父母便不吃這一套——他們寧愿公平起見,將饃饃一分為二。最甜的“西瓜心”不再是孩子的專屬,嘴饞的父母也可以在中間挖下一大勺。與從前“眾星捧月”般的育兒方式不同,如今的新式父母,選擇與孩子“平起平坐”。
在社會學研究學者周鴻看來,“反向育兒”方法從表面上看,是父母表現(xiàn)得像長不大的孩子。實際上,這種方式更能推動孩子獨立、成就孩子,不失為一種高效且高明的育兒方式。
對孩子來說,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成長,“尊重他人的需求”這一技能便可以無師自通。當孩子認識到自己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便學會“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體察他人之所需、回應他人之所感。對新式父母來說,當孩子不再被視為父母夢想的延伸、家庭唯一的希望,那么他們便不再是孩子背后隱形的翅膀,而是一同扶搖而上的伙伴。
還記得,在兒時的課文里,“魚頭”常被視為母愛的象征:母親謊稱自己喜歡吃那全是骨頭的“魚頭”,只為了讓孩子多吃些魚肉。如今的新式父母卻不會這樣做。他們會瞞著孩子“偷偷”吃魚肉,分享“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的“名言警句”。在這些看似玩笑話的背后,是育兒觀的悄然變化。
“再甜不能甜孩子”的玩笑話,是經(jīng)歷過“以孩子為天”育兒觀的一代人,對老一輩“自我犧牲”式付出的一種“反叛”。父母輩省吃儉用、任勞任怨的育兒方式,一方面是物質匱乏下的不得已,另一方面也成為孩子頭頂懸掛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吃食僅僅是這類育兒觀的一個縮影,多少父母無論是在經(jīng)濟還是在時間上,都將所有的“寶”押在孩子身上。如果未能得到孩子在學業(yè)上或是生活中的正向反饋,就難免失望。當父母的付出不小心變成索要回報的籌碼時,沐浴在這樣沉重的“愛”下,孩子們也會在壓力之余,出現(xiàn)對父母的心疼與歉疚。比如,在看到父母吃剩飯時,孩子未嘗不想讓父母吃上一頓熱乎的飯菜……這樣的付出,不一定是孩子所需要的。
在新型育兒觀下,懂得自我愉悅、自我滿足的父母,更容易打造“松弛”的家庭氛圍,一呼一吸之間皆是自由而非捆綁。在這樣的家庭中,愛是雙向的包容,而非單向的付出。學會“反向育兒”的新式父母,看似沒有老一輩父母那樣無私奉獻,但實際上是把孩子和自己都當成獨立的個體。這是一種放下無私的包袱、不帶枷鎖的愛。
最近,“從豪華大三居搬到幾十平方米的老破小”“自己高燒39度照顧高燒40度的孩子”一類的新聞屢登微博熱搜,那么奉獻型的父母真是過去式了嗎?
其實不然。只是“魚頭”變成了“學區(qū)房”“捆綁愛”變成了“自由愛”。比如,在當下社會競爭中,學歷和文憑占有重要的地位。面對現(xiàn)代教育資源的爭奪,新式家長從未“退卻”。傾全家之力換來的學區(qū)房,即使不能一勞永逸,他們也甘之如飴;即使所謂的“重點幼兒園”僅僅是這條賽道的起點,之后的重點中小學、名牌大學只是主賽道上的單線條,他們依然“奮勇向前”;即使體育特長、藝術特長這些延伸賽道在等候區(qū)讓父母的錢包“雪上加霜”,新式父母的“犧牲”信念也不曾退卻。
再比如,三十而立的父母最大的阻力是時間,但是在帶娃路上,新式父母依然大多選擇自己帶、自己陪。當前“90后”父母最大的32歲、最小的23歲,即使他們經(jīng)歷著家庭和事業(yè)的艱難平衡,但新式父母依然用夫妻兩個人的時間盡量陪娃。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反向育兒”的方法中,大多是新式父母在“執(zhí)行”,很少出現(xiàn)老一輩的身影的原因。
不得不承認,國人自古以來的社會環(huán)境天然對父母有一種“無私”的角色期待。無論是“再苦不能苦孩子”還是“魚頭的故事”,都暗含了一種父母要為孩子無條件犧牲的規(guī)訓。不論是在“自我奉獻型”還是在“自我滿足型”的語境下,父母都是其中的主導者,父母掌控著“甜”與“苦”、魚頭與魚肉的分配權。但實際上,對于逐漸成長的我們來說,是不是也該主動出擊,下一次搶在父母之前“吃個魚頭”試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