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扁擔》是源自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一首花燈調民歌,在全國具有極高的傳唱度和知名度?!饵S楊扁擔》創(chuàng)作于當?shù)厝嗣竦膭谧鬟^程中,歌者將個人的經(jīng)歷與內(nèi)心情感以歌唱的形式直接表達,具有情本導向的世俗性特征?!饵S楊扁擔》的歌唱內(nèi)容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歌詞淳樸凝練,曲調自然輕快,洋溢著積極向上的生命熱情與對美好愛情的期盼,滲透著詩意美。產(chǎn)生于秀山花燈歌舞文化的背景中,《黃楊扁擔》有著濃厚的地域特色,在其傳唱及傳播過程中,歌詞經(jīng)歷了學者采集、修改與考辨到最后定型的過程。民歌《黃楊扁擔》經(jīng)專業(yè)學者采于民間并修改定型,從其創(chuàng)作、傳播及融“詩、樂、舞”為一體的藝術特征來看,其借勢抒情、比興其事的藝術手法與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及審美意蘊,與《詩經(jīng)》中“風詩”有著諸多一脈相承之處,中國古老的“風騷”詩歌傳統(tǒng),仍“活”在中國民間歌謠之中。
一、《黃楊扁擔》的概況
渝東南花燈調民歌《黃楊扁擔》,是秀山花燈藝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民間藝人將自己挑白米下柳州的勞動體驗編唱成了《黃楊扁擔》。經(jīng)民間藝人傳唱,作曲家采集,并由專業(yè)歌唱家演唱后,《黃楊扁擔》在全國流行開來,并享譽國內(nèi)外。
1.《黃楊扁擔》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歌詞曲調來源
《黃楊扁擔》的歌詞曲調來源,有“編唱”與“轉唱”兩種說法,但都是源于當?shù)厝嗣駝趧由畹膭?chuàng)作背景之下,展現(xiàn)的是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黃楊扁擔》歌詞如下:
黃楊扁擔軟溜溜(哇),(姐哥呀哈里呀),挑挑白米下柳州(哇)。(姐呀姐呀)下柳州呀(哥呀哈里呀)。
人說柳州姑娘好(哇),(姐哥呀哈里呀),個個姑娘會梳頭(哇)。(姐呀姐呀)會梳頭呀(哥呀哈里呀)。
大姐梳個盤龍卷(哇),(姐哥呀哈里呀),二姐梳個插花紐(哇)。(姐呀姐呀)插花紐呀(哥呀哈里呀)。
只有三姐梳得巧(哇),(姐哥呀哈里呀),梳個獅子滾繡球(哇)。(姐呀姐呀)滾繡球呀(哥呀哈里呀)。[1]
“編唱”說認為《黃楊扁擔》歌詞曲調為當?shù)孛耖g藝人的原創(chuàng)。重慶市秀山縣白粉墻村的花燈民間藝人嚴思和挑白米從秀山下湖南花垣至柳州,將他們往返途中的體驗編唱為《黃楊扁擔》,隨后便在當?shù)貏趧尤嗣袢后w中口耳相傳。即《黃楊扁擔》是由當?shù)孛耖g藝人將勞作生活中的感悟與經(jīng)歷編唱入歌中創(chuàng)作出的民歌作品,因《黃楊扁擔》有載的首唱者為秀山縣白粉墻村人嚴思和,不少學者將秀山縣白粉墻村作為《黃楊扁擔》的發(fā)源地。[2]
“轉唱”說則認為《黃楊扁擔》是當?shù)匚娜嗽谠械牟糠指柙~唱調的基礎上,對其用花燈調編寫成完整歌曲并演唱。據(jù)趙心憲關于秀山花燈的一份田野調查報告記載,在當?shù)卮迕瘛⒒魝魅舜抻郎膶W藝筆記資料中有段說明文字:“《黃楊扁擔》源接古本,是古時候大戶人家,請下力人挑上等白米下柳州去交易,路上唱的曲子。‘柳州愛我好白米,我愛柳州好姑娘。下力人回轉來唱這個曲子,讀書人聽說了,就填寫唱詞,把曲子編成了一首完整的燈調演唱。”[3]也即《黃楊扁擔》的歌詞曲調是在原有的民間唱詞基礎上進行改編并完善的。
2.《黃楊扁擔》的傳播及影響
20世紀50年代,一批來自四川、重慶的文藝工作者到重慶秀山采訪花燈歌舞,當聽到嚴思和演唱的花燈調民歌《黃楊扁擔》時興奮不已,作曲家林祖炎當即完整地記錄下該歌曲?;爻毯?,他們將所記錄的《黃楊扁擔》詞譜交由四川省歌舞團朱寶勇演唱,取得了較大反響,隨后被錄制為唱片在全國發(fā)行。1957年,重慶藝術家金干、梁上泉等將《黃楊扁擔》改編為男聲小合唱,進行全國巡演?!?960年,國家文化部組建藝術團參加敘利亞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后赴黎巴嫩、阿爾巴利亞等友好國家進行演出,《黃楊扁擔》從此蜚聲世界”。[4]20世紀80年代以來,《黃楊扁擔》經(jīng)蔣大為等著名演唱家演唱后,在全國流行開來,1987年《黃楊扁擔》也被上海交響樂團譜為交響樂,春節(jié)期間在中央電視臺進行播放。
如今《黃楊扁擔》已成為渝東南的一張文化名片,被選入眾多權威的關于中國民歌的選本中,蜚聲中外。
二、歌詞“柳州”“酉州”的修改與考辨
如上所述,《黃楊扁擔》是由重慶秀山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于民間,文化工作者采集,后由專業(yè)音樂家在各大平臺進行傳唱而逐漸聞名中外的民歌作品?!饵S楊扁擔》的歌詞也經(jīng)歷了學者采集、修改與考辨到最后定型的過程,如同《詩經(jīng)》的“十五國風”詩,“樂師所采于民間者則必加工改造?!盵5]而《黃楊扁擔》的歌詞“柳州”與“酉州”的修改也引起了一場關于《黃楊扁擔》發(fā)源地的爭論,在學界的相互爭論與考辨到最后定型的過程中,賦予了《黃楊扁擔》“樂師加工改造”的色彩?!胺病对姟匪^‘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盵6]《黃楊扁擔》也因其濃厚的地域特色及情本導向的世俗性特征,讓《黃楊扁擔》帶有了“風詩”的特點。
關于“柳州”與“酉州”一字之差而引發(fā)的《黃楊扁擔》發(fā)源地之爭,源于1980年李樹廣編寫《秀山花燈選集》時,將《黃楊扁擔》原歌詞中“柳州”改為了“酉州”。[7]后《中國民歌第二集》《中國民歌選400首》等音樂類著作效仿刊載因而影響到了音樂界不少專業(yè)人士對其的認知。在因改詞而引發(fā)《黃楊扁擔》發(fā)源地之爭端后,吉首大學音樂系教授李樹廣就“柳州”“酉州”唱詞改動做了澄清。其改詞出發(fā)點有二,一為秀山方言“柳”為“酉”之發(fā)音,二為酉陽古時為州府,故唱“酉州”,而原詞“柳州”(廣西柳州)離秀山太遠,為了拉近距離,便將“柳”改為了“酉”,并進一步說明,不論歌詞唱“柳州”還是“酉州”,都不影響《黃楊扁擔》是源于重慶秀山的民歌的事實。[8]
《黃楊扁擔》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一字之差而引發(fā)關于其發(fā)源地的爭論,與它作為民歌“口耳相傳”的存在與傳播形式有關?!饵S楊扁擔》傳唱之初,便沒有文本記載,是因其歌詞旋律受群眾喜歡,而在民眾之間口耳相傳,活在民眾的口中,而不是記錄在書本上,所以沒有現(xiàn)實文本參考,采集者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與需求對歌詞進行修改刪定等,如同“孔子刪詩,所以存列國之風也?!盵9]《黃楊扁擔》以其優(yōu)美動人的旋律與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文藝工作者而被采集記錄加以修訂后編入音樂著作,這樣一首源自“里巷歌謠”的作品,以更豐富多樣的形式傳播向全國及世界舞臺。
三、《黃楊扁擔》的藝術特征及審美意蘊
《黃楊扁擔》產(chǎn)生于秀山花燈歌舞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了融“詩、樂、舞”為一體的藝術特色?!饵S楊扁擔》根植于民間,圍繞著世俗真情、勞動生活展開,歌者將個人的經(jīng)歷與內(nèi)心情感以歌唱的形式直接表達,用自己的眼光來觀察現(xiàn)實事物反映日常生活,因此賦予了《黃楊扁擔》濃烈的生活氣息及積極的情本導向特征,是兼具世俗性與詩意性的“風詩”性民歌。
1.融“詩、樂、舞”為一體的《黃楊扁擔》
淳樸自然、不事雕琢的詞,富有純真美的藝術風格。諸多學者認為,民歌多產(chǎn)生于勞動中的呼聲,很多以勞動號子的形式存在,“前人倡,后人和,舉重勸力之歌聲也”[10],可知民歌多是直接抒發(fā)在勞動生活中的所見、體會與感悟。
《黃楊扁擔》歌詞一共四段,諸多襯字如“呀”“哇”等并無實義,起著語氣助詞及音節(jié)性效果,朱光潛先生曾對歌謠中的襯字給予文藝美學原理層面的闡釋:“‘襯字在文義上為不必要,樂調曼長而歌詞簡短,歌詞必須加上‘襯字才能與樂調合拍,如《詩經(jīng)》《楚辭》中的‘兮字,現(xiàn)代歌謠中的‘咿、‘呀、‘唔等字。”[11]民歌《黃楊扁擔》也是如此。剔除其中的襯字后,《黃楊扁擔》歌詞文本如下:
黃楊扁擔軟溜溜,挑挑白米下柳州。
人說柳州姑娘好,個個姑娘會梳頭。
大姐梳個盤龍卷,二姐梳個插花紐。
只有三姐梳得巧,梳個獅子滾繡球。
歌詞中,下力人用扁擔挑著白米去到柳州進行交易,在此過程中,看上了柳州好姑娘,并借助描述姑娘“梳頭”的巧手藝向喜愛的姑娘傳達心中的愛意?!氨P龍卷”“插花紐”“滾繡球”等意象,皆源于日常生活中,尤其“獅子滾繡球”的用語,更是直接來源于民間追求喜慶歡樂、好事不斷的象征話語,帶著對生活平凡且美好的期盼,而“繡球”在中國民間被視為吉祥物,也有著女子婚嫁的象征義。在此,勞動中的青年男性通過“繡球”之語向心靈手巧的柳州姑娘傳達著愛意。由此可以看出,《詩經(jīng)》中風詩借勢抒情,比興其事的藝術手法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運用,歌詞樸實直白,感情真摯強烈,這一特點與《詩經(jīng)》中風詩“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的直抒胸臆的抒情傳統(tǒng)一脈相承。
來自于勞動生活的樂聲,輕快活潑,節(jié)奏明快,富有濃厚的勞動生活氣息。據(jù)載關于《黃楊扁擔》的唱法有九種[12],國內(nèi)流行唱詞是以林祖炎記譜、嚴思和演唱的版本為藍本,曲調為秀山花燈調中的雜調,這類曲調內(nèi)容多與勞動人民生活聯(lián)系緊密,直接反映勞動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或民風、愛情等主題,音樂曲調較平穩(wěn)?!饵S楊扁擔》是產(chǎn)生于勞動中的民歌,歌曲節(jié)奏也生動地反映著“挑扁擔”時的節(jié)奏感,歌曲首句以小三度和大二度的平行上行,有意模仿挑扁擔時行走及扁擔壓肩的節(jié)奏感,旋律輕快,節(jié)奏鮮明,富有韻律。如儒家樂論所言“樂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13],樂聲來自于人心對現(xiàn)實生活的切身體悟,感于生活之物而歌唱心中之情。秀山勞動人民在辛勤的勞動生活中為肩上的扁擔賦予靈魂,黃楊扁擔在此變成了富有生命活力的審美對象,以肩頭的扁擔傳達出對生活積極向上的熱情。
秀山花燈為民間歌舞藝術,集歌、舞、雜技、紙扎等藝術為一體的綜合類民俗表演藝。《黃楊扁擔》在曲調上為秀山花燈調中的雜調,在全國得到廣泛傳播后,其被定為了重慶市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縣歌,同時也被編排成花燈舞蹈,被加以保護和推廣?!饵S楊扁擔》的現(xiàn)場表演,集詩、樂、舞為一體,花燈舞蹈多為自然的模擬性,很多直接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的肢體表達,如“單擺柳”“雙推磨”等,沒有太多規(guī)范的技巧性,舞姿輕快,淳樸自然。《詩品序》載“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行諸詠舞”[14],秀山勞動人民將他們的勞作體會與生活熱情唱進歌里,跳進舞里,《黃楊扁擔》也就成為了他們的精神食糧,在繁雜的世俗勞動生活中,給他們以精神陶冶般的審美享受。
《黃楊扁擔》淳樸的歌詞,活潑的曲調及輕快的舞蹈,承載著秀山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生命熱情,在勞動中體悟生活,用歌舞歌詠生活。
2.《黃楊扁擔》的審美意蘊
民歌《黃楊扁擔》是在勞動生活中有感于世俗真情而進行的創(chuàng)作,賦予了該歌曲情本導向的世俗性。風格明快清新,語言質樸活潑,淳樸的詞優(yōu)美的曲洋溢著積極向上的生命熱情與對美好愛情的期盼,詞曲所營造的意象世界有具有著詩意美。
李澤厚先生提出的“情本體”強調“以現(xiàn)實的、人生的、多元的人的情感為根本、為依歸、為最后。”[15]民歌《黃楊扁擔》中所傳達的內(nèi)容和所敘述的畫面便是這種具有“情本體”的導向。一根扁擔挑起的白米,用歌聲向下力途中遇到的心靈手巧的姑娘傳達愛意,這些都是世俗生活的一個側影,勞動與生活是社會人生永恒的話題。《黃楊扁擔》整體基調樂觀向上,圍繞現(xiàn)實人生,把勞作生活的經(jīng)歷體驗編寫入歌,不僅記錄世俗生活體驗,也承載起勞動人民的生命軌跡。對勞動的謳歌,對愛情的頌揚,讓為生計而下力的勞動人民體悟到世俗中的情與美。
《黃楊扁擔》中營造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世界,“扁擔”“白米”“姑娘”“繡球”等這些富有活力的審美對象,代表著渝東南勞動人民積極向上、健康明朗的審美追求。在《黃楊扁擔》的世界里,下力以求生計的勞動經(jīng)歷不再是一個為了生活而在家與遠方反復奔波的勞碌過程,它已經(jīng)跨越了庸碌世俗超越塵世“勞動”“生活”,來到了“情”與“美”的境界,也就是說,渝東南的勞動人民在現(xiàn)實人生的情感體驗中追尋自我人生價值而獲得精神的超越。
四、結語
渝東南花燈調民歌《黃楊扁擔》起初以口耳相傳的形式“活”在人民口中,后經(jīng)文藝工作者采于民間并修改定型?!饵S楊扁擔》根植民間,源于生活,感于真情,有著濃烈的生活氣息及積極的情本導向特征,所營造的是一個具有詩意美的意象世界?!饵S楊扁擔》的創(chuàng)作、傳播及融“詩、樂、舞”為一體的藝術特征以及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及審美意蘊,與《詩經(jīng)》中“風詩”有著諸多一脈相承之處,中國古老的“風騷”詩歌傳統(tǒng),仍“活”在中國民間歌謠里,在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中代代相傳。
注釋:
[1]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縣志編篡委員會:《秀山縣志》,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355頁。
[2]何玉清:《〈黃楊扁擔〉發(fā)源地之爭》,《中國質量萬里行》2002年第9期,第78-79頁。
[3]轉引自趙心憲:《白粉墻村花燈傳人兩種生態(tài)現(xiàn)狀的啟示——秀山花燈傳承(保護)與利用的田野調查報告之四》,《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7第2期,第33-39頁。
[4]趙心憲:《民歌發(fā)源地文化生態(tài)的認識問題——近年有關渝東南民歌〈黃楊扁擔〉的論爭及其反思》,《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第5-11頁。
[5]顧頡剛:《徒詩與樂詩之轉換》,載《顧頡剛讀書筆記》,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485頁。
[6]朱熹:《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1頁。
[7]關于《黃楊扁擔》發(fā)源地之爭論的整個過程,詳參趙心憲:《民歌發(fā)源地文化生態(tài)的認識問題——近年有關渝東南民歌〈黃楊扁擔〉的論爭及其反思》,前揭,第5-6頁。
[8]由歌詞“柳州”與“酉州”一字之差而引起的關于《黃楊扁擔》屬地的爭論,東人達在其文章《析秀山民歌〈黃楊扁擔〉的一字之誤》中,從區(qū)劃歸屬與名稱、古代商業(yè)運作規(guī)律、古代商業(yè)運作規(guī)律三方面對歌詞“柳州”和“酉州”進行考訂,認為“下柳州”當為“下酉州”。詳見東人達:《析秀山民歌〈黃楊扁擔〉的一字之誤》,《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第17-19頁。
[9]顧炎武著,黃汝誠集釋:《日知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頁。
[10]《呂氏春秋》,[漢]高誘注,載《諸子集成》6,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134頁。
[11]朱光潛:《詩論》,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13頁。
[12]詳見楊丹:《守護傳統(tǒng),回歸鄉(xiāng)土——民族文化瑰寶:秀山花燈的傳承、衍變與展望》,碩士學位論文,《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版,第13-19頁。
[13][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527頁。
[14][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頁。
[15]李澤厚:《李澤厚近年答問錄》,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頁。
參考文獻:
[1]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縣志編篡委員會:《秀山縣志》,中華書局2001年版。
[2]何玉清:《〈黃楊扁擔〉發(fā)源地之爭》,《中國質量萬里行》2002年第9期。
[3]趙心憲:《白粉墻村花燈傳人兩種生態(tài)現(xiàn)狀的啟示——秀山花燈傳承(保護)與利用的田野調查報告之四》,《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7第2期。
[4] 趙心憲:《民歌發(fā)源地文化生態(tài)的認識問題——近年有關渝東南民歌〈黃楊扁擔〉的論爭及其反思》,《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5]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中華書局2011年版。
[6]朱熹:《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7]東人達:《析秀山民歌〈黃楊扁擔〉的一字之誤》,《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8]顧炎武著,黃汝誠集釋:《日知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9]《呂氏春秋》,[漢]高誘注,載《諸子集成》6,上海書店1986年版。
[10]朱光潛:《詩論》,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
[11]楊丹:《守護傳統(tǒng),回歸鄉(xiāng)土——民族文化瑰寶:秀山花燈的傳承、衍變與展望》,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12][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
[13][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
[14]李澤厚:《李澤厚近年答問錄》,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
楊林舒 中山大學哲學系美學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李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