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夢佳 曾楨
“軍樂”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中釋義“軍隊在比武、行軍、閱兵和戰(zhàn)斗時演奏的音樂。中國漢代從北方民族傳入中原的鼓吹曲,是由鉦、鼓、簫、笳等打擊、吹管樂器合奏的器樂?!薄吨袊娛麓筠o典》對于“軍樂”的注釋:“古代軍中使用的樂器,古代軍樂以管樂、打擊樂器為主,可以用作娛樂,又可以用于指揮聯絡。”[1]因此可知,軍樂是一種主要用于軍隊中的音樂,常由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二者組成,演奏的活動和場合很多,最常見于戰(zhàn)斗場景和戰(zhàn)爭勝利以后的慶典。
先秦時期,封建制度還未建立,社會的發(fā)展推動了當時音樂的發(fā)展,為軍樂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各種典籍中,關于先秦時期軍樂的史料記載甚少,但在少量的史料中,仍能找到軍樂的相關記載。因為“軍樂”二字最早出現于漢代文獻《禮樂志》,所以本文有關“軍樂”的內容特指與軍隊有關的音樂。
一、先秦軍樂的配備
(一)樂人
相傳在黃帝時期就有了專門的樂師論,堯時期有樂師質等。商代有專門的音樂機構,并且就有專門服務于軍樂的樂師。
西周時期,禮樂制度完備,是“軍樂”發(fā)展的萌芽時期。在宮廷音樂機構中,有各種樂人存在,他們名稱各異,分工細致,身份可能是宮廷音樂機構的管理者,高級表演家,或者樂伎、侍婢。
軍樂最重要的是演奏,這是對音樂的一種呈現。根據以下文獻記載:
《周禮·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jié)聲樂。教為鼓而辯其聲用?!渣嫻墓能娛?,……”
《周禮·春官·樂師》“凡軍大獻,教凱歌,遂倡之。”
《周禮·春官·镈師》“軍大獻,則鼓其愷樂。凡軍之夜,三鼜皆鼓之,首鼜(cao)亦如之?!盵2]
由此可知,西周時期,對于軍隊所需內容的不同,樂師們的分工也不同,有專門負責演奏軍樂的樂人“鼓人”,其所演奏的樂器是用于軍事戰(zhàn)爭的“鼖鼓”;還有戰(zhàn)爭勝利時,由“樂師”“镈師”等樂官負責凱旋之樂的演奏。
在龐大的宮廷音樂機構中,也有擔任軍樂管理者的樂人。據《周禮·春官宗伯·大師》中記載的相關論述:“大師,執(zhí)同律以聽軍聲而紹吉兇。”反映出有關西周時期的音樂管理有兩個特點:一是當時音樂家會在名前加“師”字,以此來表示他們在當時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隸屬于音樂機構的管理者,例如:師曠、師文等;二是音樂管理者可通過軍樂向國人宣告征戰(zhàn)的吉兇。
《周禮》記載的相關論述“舞師掌教兵舞”,文獻直接表明西周時期當時的軍隊中用樂豐富,不僅有專門樂師演奏、教授軍樂,還有與軍樂有關的“軍舞”存在,由樂官“舞師”負責教授。
(二)樂器
軍樂與其它樂種的不同是由于音色、旋律上的不同,而音色的不同是由于樂器使用的不同。無論是戰(zhàn)場上的“金戈鐵馬”,還是戰(zhàn)后“凱旋而歸”的勝利慶祝,都是以琴瑟為代表的樂器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只有以打擊樂器和管樂器才能與當時的氛圍相融合。
相傳公元四五前年前,炎帝、黃帝和蚩尤之間的涿鹿之戰(zhàn)中,炎帝和黃帝就在戰(zhàn)爭中用到了軍樂,不過當時的軍樂比較簡單,就是靠吶喊和鼓吹來增強士氣,激發(fā)士兵的斗志,奮勇殺敵,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到了夏、商時期,軍樂由打擊樂和吹奏樂兩者結合而成,鼓占有重要地位。西周時期是禮樂治國,所以,當時的音樂得到高度發(fā)展,當時的音樂種類繁多,制作精良。根據當時我國最早的專業(yè)的樂器分類法——“八音”分類法可知,當時打擊樂器有鼓、鐘、磬、鈴等,吹奏樂器有塤、笙、簫等。鄭玄注引的《兵書》載:“王者行師出軍之日,授將弓矢,士卒振旅,將張弓大呼,大師吹律合音。商則戰(zhàn)勝,軍士強;……[3]《周禮·夏官·大司馬》的記載得知的:“中春,教振旅,……辨鼓、鐸、鐲、鐃之用?!薄爸卸?,教大閱?!?/p>
可知,西周時期,大司樂不僅要負責戰(zhàn)爭時軍樂的演奏,來完成戰(zhàn)場上軍事活動的執(zhí)行,還要教授民眾分辨鼓、鐸、鐲、鐃樂器,不同的身份者,執(zhí)掌不同的樂器,民眾聽辨不同的樂器,根據節(jié)奏、音色、長短來完成命令。由于軍樂在作戰(zhàn)和操練中能重震君威和鼓舞士氣,軍隊領導也將軍樂用于國家軍事訓練和行軍布陣過程中,各類之間樂器相互配合,根據樂器音色的不同,使其在軍事作戰(zhàn)中承擔著不同作用。同時,也可以看出,當時軍樂所采用的樂器主要以鼓、鐸、鐃等打擊樂器為主。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繼承和發(fā)展西周時期的戰(zhàn)爭禮,《國語·晉語五》記載:“乃使旁告于諸侯,治兵振旅,鳴錘鼓,以至于宋。”[4]軍隊在戰(zhàn)爭前的行軍過程中,軍樂在樂器的使用上與西周時期大致相當,也是以鼓樂為主。
二、先秦軍樂的樂辭
音樂具有傳播文化的功能,據《樂記·樂本篇》“……事故先王之制禮樂,人之為節(jié)……禮節(jié)民心”[5]禮樂對人能夠起到節(jié)制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理社會、國家。軍樂隸屬于禮樂制度,同樣規(guī)范人的行為,引導人的道德思想。
軍歌也從屬于軍樂的一種,常常作為軍人日常訓練的口號和思想道德的宣導。在軍歌中對人行為起到最大的調節(jié)作用的是“樂辭”。與“樂辭”有關文獻記載甚少,但仍可找到零星的材料。最早的是《詩經·出車·小雅》:“我出我車,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執(zhí)訊獲丑,薄言還歸。赫赫南仲,玁狁于夷?!盵6]這段文字是西周初年周宣王所作,樂辭反應出將士們出師和凱旋后的情景,歌頌將士強烈的愛國熱情。
《詩經·秦風·無衣》記載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7]這段樂辭中,可以看出秦國士兵們同仇敵愾、共同進退、保家衛(wèi)國的精神,歌詞真實感人、壯烈激昂。后來的戰(zhàn)國田單的《為士卒倡辭》“可往矣!宗廟亡矣!云曰尚矣!歸于何黨矣”這段樂辭簡短有力,展示出齊國將士們在存亡關頭,慷慨激昂,極大的鼓舞了士兵上陣殺敵的勇氣。
還有《楚辭·國殤》中記載的“子魂魄兮為鬼雄”[8]雖然是哀悼楚國陣亡將士的亡靈,但歌頌楚國軍人生前為了保衛(wèi)國家,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精忠報國的赤膽忠心,與國共存亡的壯烈場面。
先秦時期,軍樂中的樂辭,不僅可以鼓舞將士們的士氣,還可以表達人們對于戰(zhàn)爭的怨恨、憂傷之情。軍樂的樂辭的在軍隊中的傳唱,可以來實現對軍人們思想上的引導,激發(fā)將士們勇猛無畏的精神,堅定軍人的誓死保家衛(wèi)國的意志。
三、先秦軍樂的實際運用
先秦時期,軍樂主要包括在戰(zhàn)場上使用的“征樂”和戰(zhàn)爭勝利后的“凱樂”。
(一)“征樂”
早在炎帝、黃帝時期,由于兩族與蚩尤交戰(zhàn),而我們祖先用簡單的軍樂促使將士士氣大振,同仇敵愾,在戰(zhàn)場上表現出從未有過的勇猛,戰(zhàn)勝了外族的侵略,由此作為戰(zhàn)場上使用軍樂中“征樂”的開端。
西周時期,周公推行禮樂治國,軍樂更加被運用于軍事作戰(zhàn)當中。據文獻記載《周禮·夏官·大司馬》的記載得知的:“中春,教振旅,……辨鼓、鐸、鐲、鐃之用……”“中夏,教苃舍,如振旅之陣?!薄爸熊娨攒绷罟模抉R振鐸,鼓行,鳴鐲,車徒皆行,及表乃止。……”《吳子·應變篇》載:“鼓之則進, 金之則退。” 《司馬法·嚴位》載:“起、躁,鼓而進,則以鐸止之?!盵9]
從中可以看出,先秦時期的戰(zhàn)爭中,領隊者用軍樂對士兵發(fā)號施令,士兵根據軍樂的不同行坐下、起立、前進、后退、快進、慢速,以及距離疏密的節(jié)度,鼓聲進攻、金鐸收兵。由于平時對士兵的訓練中都有對軍樂辨析的訓練,因此在戰(zhàn)場上軍樂的使用具有統一性,并且具有保密性。
《兵書》載:“王者行師出軍之日,授將弓矢,士卒振旅, 將張弓大呼, 大師吹律合音。商則戰(zhàn)勝,軍士強;角則軍擾多變,失士心;宮則軍和,士卒同心;徵則將急數怒,軍士勞;羽則兵弱,少威明。”“合音商則戰(zhàn)勝軍士強者,商屬西方金,金主剛斷,故兵士強也;……”
由此,當時的不同的音律對戰(zhàn)士們的心理有著不同的影響。因此軍樂不僅可以適用于軍隊前期的操練,還可根據戰(zhàn)士的呼喊聲與音律相對應,知曉戰(zhàn)士們的士氣情況,以便知曉戰(zhàn)爭的吉兇。[10]
春秋時期,鼓等樂器也被用于軍事戰(zhàn)場當中,并且隨著發(fā)展,兩軍交戰(zhàn)時,軍樂的使用也被當作戰(zhàn)術的一種。據《六韜·五音篇》記載;“武王問太公曰;‘律音之聲可以知三軍之消息,勝負之決乎?太公曰‘深哉!王之問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宮、商、角、徵、羽,此真正聲也,萬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新晳埽鋪砩跷?。角聲應管,當以白虎…太公日:‘敵人驚動則聽之:聞袍鼓之音者,角也;見火光者,徵也;聞金鐵矛戟之音者,商也;聞人嘯呼之音者,羽也;寂寞無聲者,官也。此五音者,聲色之符也”[11]
商末時期,兩軍對陣時,可以通過五音配合五行來觀察和判斷敵方的軍情。根據律管所發(fā)出的聲音,商聲打南,角聲打西,徵聲打北,羽聲打中間,無聲就打東邊。一方部隊會去敵方陣營偷襲,聽其發(fā)出的聲音以判斷后期所對應的軍陣陣形。但軍樂在使用中,大多是用于鼓舞士氣。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載:“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為既濟?!娨岳靡?,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p>
《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zhàn)》載:“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股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12]這個時期的軍樂大多被用來鼓舞士氣,軍人們聽到戰(zhàn)鼓的聲音,情緒會變得高昂,軍隊在作戰(zhàn)中更加威猛,如果運用得當,在戰(zhàn)場上常常能夠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這種在戰(zhàn)場上助戰(zhàn)的軍樂,隨著后來的發(fā)展,從留存很多的成語中,也可以體現出“征樂”就在戰(zhàn)場上有著輔助作戰(zhàn)的作用,例如楚漢相爭時的“四面楚歌”等。
(二)“愷樂”
“愷樂”是軍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此種軍樂形式也是軍樂所存在的一種基本音樂形式。“愷樂”一般是伴隨著軍隊凱旋振旅慶祝勝利所奏的軍樂。“愷”在《說文》中注釋為:“還師振旅樂也?!痹谟嘘P軍樂的零星史料中,還是能發(fā)現一些關于“愷樂”的記載。例如:
《周禮·夏官·大司馬》載若師有功,則左執(zhí)律,右秉錢以先,愷樂獻于社?!薄吨芏Y·春官·樂師》載“凡軍大獻,教凱歌,遂倡之?!薄吨芏Y·春官·大司樂》載“王之大獻,則令奏愷樂?!?/p>
西周時期,就有了“愷樂”的實際運用。軍隊在還師時不僅有專門“樂人”進行“愷樂”的演奏,還有專門的樂師教授將士們愷歌。
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奏樂”就被作為軍禮而代代相傳。最早的“左執(zhí)律”,是一排執(zhí)著十二律呂樂器的軍樂隊在吹奏,列隊在左邊,與執(zhí)黃鉞的隊列形成規(guī)整的儀仗,作為先導走在前面。軍隊打了勝仗回來,奏愷樂迎接,來鼓舞士氣,表達戰(zhàn)爭勝利的氣勢和喜悅之情,并且作為軍禮而被繼承下來。
四、先秦軍樂的特點
先秦軍樂通常用于戰(zhàn)場和戰(zhàn)爭勝利之后,其主要作用是為了:一是,振奮將士士氣,二是,傳遞戰(zhàn)況訊號,三是,軍隊訓練統一。它不同于平時宴饗時所享用的樂舞,軍樂通常難以演奏優(yōu)美的樂曲。基于其功能,由于作品的演奏并不能保留下來,但是在《禮記·投壺》中記載了兩段當時的鼓譜,其中有用于軍樂演奏的鼙鼓,但這些鼓譜中沒有標注時值長短,所以很難對其進行演奏。
從目前遺留下的鼓譜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軍樂旋律單一,節(jié)奏強弱鮮明,曲式簡單。另外,較為重要的,先秦軍樂能夠在行進中演奏,以便用于戰(zhàn)爭。
五、結語
軍樂在使用和傳播的過程中,作為一種軍事功能而存在,在后來的發(fā)展中,漸漸轉變成一種文化現象,表現了人類的精神力量。先秦時期的軍樂在這一時期,成為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達方式,將民族精神藝術化。由于史料和筆者學習能力上稍有不足,對于軍樂中樂人配置方面,還可以對當時軍樂樂人的技藝與其他樂人的技藝加以對比;軍樂特點方面,應該找到更多的古譜進行考證。
軍樂是整個國家軍隊之魂,可以提高軍隊的士氣。我們應該多關注軍樂之美,用軍樂激發(fā)當代年輕人的愛國熱情。先秦軍樂作為一種藝術文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文藝多元化的繁榮發(fā)展[13],在中國未來歷史中,能壯大中華傳統軍樂文化。
注釋:
[1]楊得志:《中國軍事大辭典》,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606頁。
[2]楊天宇:《周禮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559頁。
[3]樊琪:《春秋戰(zhàn)國時期軍樂藝術探究》,《音樂創(chuàng)作》2016年第9期,第131-133頁。
[4]鄔國義,胡果文,李曉路撰:《國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2017年第8期,第353頁。
[5]鄭祖襄:《中國古代音樂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8頁。
[6]陶文鵬:《歷代愛國詩歌選譯》,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頁。
[7]張南峭注譯:《詩經》,河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20頁。
[8]朱熹撰、蔣立甫校點:《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頁。
[9]東籬子:《吳子 尉繚子 司馬法 孫臏兵法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年第5期,第183頁。
[10](清)孫怡讓攥:《周禮正義》,(6卷《春官·大師》),中華書局,第1853頁。
[11](周)姜尚,(漢)黃石公:《東籬子解譯. 六韜 三略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年第9期,第110-112頁。
[12]冀昀:《左傳上》,線裝書局2007年第5期,第50-117頁。
[13]黃蓉:《中國軍旅音樂中的手風琴藝術發(fā)展述略》,《音樂生活》2022年第6期,第16-19頁。
葉夢佳 浙江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
曾 楨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