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朱詩意
縱觀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傳播速度快、平臺渠道多、受眾范圍廣等特點,在短時間內可形成聚合式裂變效應,形成社會熱點、引起廣泛關注,形成巨大的輿論場,各種事件、議題、態(tài)度、情感、價值取向都在信息爆炸的網絡輿論場中縱橫博弈,正能量和負能量信息在其中角力。尤其前幾年突發(fā)疫情,健康傳播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站在健康傳播的視角,從新聞傳播的角度講好正能量故事,可以增強醫(yī)患之間的相互信任與理解,引領積極向上的輿論導向。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健康傳播是指通過各種傳播渠道,運用各種傳播媒介和方法,為維護和促進大眾健康而收集、制作、傳遞、分享健康類信息的全流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防病意識和健康需求日益增長,健康傳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此同時,隨著各類新媒體傳播平臺的不斷涌現,網絡輿情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新媒體傳播徹底打破傳統(tǒng)媒介對社會輿論的相對壟斷,新聞生成途徑也更趨多元化,微信群、朋友圈、短視頻、網絡直播等隨時都可能成為引發(fā)輿論的源點。
網絡的迅猛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信息傳播方式以及更高效周全的信息服務,正逐漸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然而,新媒體帶來了傳播效率高的利好,但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紛雜、容易被淹沒的弊端。本文根據筆者在醫(yī)療一線工作多年的實踐,探討在新媒體語境下如何挖掘正能量健康傳播信息,通過科學精準的策略和方法真正實現有效的資訊傳播,從而助推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引導積極向上的社會輿論,實現正能量傳遞。
以筆者所在的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為例,公立醫(yī)院是為老百姓提供醫(yī)療服務和健康保障的醫(yī)療機構主體,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是公立醫(yī)院始終堅持的宗旨與核心;而救死扶傷、大愛無疆,是無數醫(yī)療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因此醫(yī)院是最有故事的地方。
正能量信息,最重要的來源就是一線醫(yī)療工作者和患者,如何捕捉最有價值的新聞故事?浙大一院宣傳中心借鑒新聞媒體“記者跑線”工作機制,建立全院通訊員制度,在每個科室設置通訊員,通訊員由較資深的醫(yī)生擔任,由其搜集科室內值得挖掘宣傳的病例故事、患者故事,宣傳中心工作人員相當于“院內記者”,與科室通訊員保持緊密聯(lián)系,科室通訊員向宣傳中心“爆料”。在通訊員聯(lián)系工作中,要特別注重培養(yǎng)那些善于發(fā)現閃光故事的優(yōu)秀通訊員,同時工作人員也定期到臨床一線科室參與查房工作,在“跑線”中挖掘出那些值得傳播的感人故事。
新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多種媒介渠道獲取健康信息,然而由于信息傳播量大、傳播渠道多樣化、傳播速度快,也隨之帶來了信息真假難辨、報道失衡等問題。這也使得健康傳播有了“雜音”和“噪音”,這使得我們更加應該主動進行策劃,主動進行議題設置,提供更加符合受眾需求、能帶給人積極向上力量的信息。
議題設置理論認為雖然大眾傳媒不能直接決定人們怎樣思考,但是它可以為人們設立哪些問題是最重要的、最值得關注的、最值得討論的。浙大一院于2019年8月正式啟動“小黃人”公益項目,旨在免費救助先天性膽道閉鎖等終末期肝病家庭困難患兒,讓更多貧困的“小黃人”家庭重獲新生。自公益項目開展以來,浙大一院對此進行持續(xù)系列宣傳,挖掘其中感人的“小黃人”故事,深度采訪患者家屬最真實的感受體驗,同時積極聯(lián)系媒體,借助大眾傳媒的力量對“小黃人”公益項目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報道。截至目前,共獲得中央及省市級各類媒體報道30余次,經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報道后,累計觸達人次2000萬+,全網總瀏覽量累計突破1000萬。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擁有“麥克風”,每個人都可能是新聞的發(fā)布者、制造者、參與者。有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全職從事“自媒體”的人數達到了370 萬人。交互性強、自主性強、自由度高,自媒體時代每個人手里的智能手機既是接收器也是擴音器,人人都能成為自己生產、自己發(fā)表、自己運營的“up主”。這成為我們挖掘新聞的又一富礦,而且通過受眾主動發(fā)布的新聞,更加真實生動,我們可以對此二次加工,進行再傳播。
2021年11月19日晚上,一位在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消化內科住院的患者在微博上發(fā)布一條視頻,說深夜在病房里看到有一位醫(yī)生穿著西裝匆匆趕到病房,馬上換上白大褂,進入病房看了病人后又到護士臺跟值班醫(yī)生一起叮囑護士相關事項。這位患者表示醫(yī)生已經下班回家,卻在深夜趕來看病人情況,而且臨走時還回頭叮囑他好好休息,這讓他非常感動,他也剛好拍下了視頻所以發(fā)了出來。醫(yī)院看到這條消息后,立刻向科室進行核實,找到這位西裝醫(yī)生,了解了當天他為何會深夜趕到醫(yī)院看病人的前因后果,并在醫(yī)院公眾號、視頻號上二次加工發(fā)布,獲得了5萬余的點擊量,并得到浙江衛(wèi)視、美麗浙江視頻號等媒體關注,網友紛紛留言表示非常感動。
不同的報道角度,會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尤其在網絡平臺上,想要挖掘更有意思的故事、想要吸引更多人注意、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就要找到獨特的視角。目前,無論是新聞媒體還是醫(yī)院,對于救死扶傷的醫(yī)患故事報道常常遵循一些固定化的套路,以這三年大量在網上傳播的相關抗疫報道為例,無數醫(yī)護人員無悔付出,為人民群眾筑牢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牢固長城,對醫(yī)護人員的正面報道海量出現在各大媒體平臺上,但多集中在救死扶傷、奉獻愛心這些角度,能讓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的報道并不多。
2022 年4 月,浙大一院再次響應國家號召,派出醫(yī)護團隊前往上海援助當地疫情防控工作,這本是這三年中常規(guī)的支援任務,浙大一院另辟蹊徑找到了新角度——由于上海核酸檢測有部分需要在鄉(xiāng)鎮(zhèn)、農村進行,地域非常廣,比較難集中人員,而且還有大量高齡老人不便出門,于是浙大一院支援上海進行核酸檢測的醫(yī)護人員借助當地多輛電動三輪車進行流動采樣,從騎行電動車進行采樣這個角度切入,制作了一個“英雄不一定踏著七彩祥云,也可能是三輪車”的視頻,獨特報道了浙大一院醫(yī)護人員的核酸采樣工作,一經發(fā)布立刻引起全網關注,獲得了10 萬+的閱讀量,并得到多個媒體的轉發(fā)。
隨著傳播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各種新媒體形式層出不窮。以視頻為例,曾經只有少數人能拍視頻、發(fā)視頻,如今這早已成為常規(guī)的新聞傳播手段之一。浙大一院在多年的宣傳報道基礎上,已建立起較完善的融媒體平臺,嘗試多種新媒體形式,尤其從2022年開始進行時下最流行的直播,不斷勇于突破,在直播科普的同時更用創(chuàng)新形式融入正能量元素以增強傳播力。
2022 年8 月31 日,浙大一院與媒體合作直播心臟大血管外科手術進行新一輪科普,由心外科主任馬量解密心臟外科手術。在直播前,我們找到了馬量主任2020年做過全國最高齡心臟移植手術的78歲彩虹奶奶,拍攝下了彩虹奶奶如今良好的生活狀態(tài)。不僅如此,最終我們還把彩虹奶奶請到了直播現場,給了馬量主任一個驚喜。在直播中,彩虹奶奶與馬量主任真實生動的互動,彩虹奶奶發(fā)自內心的感謝,感動了無數網友,而通過真實病患的展示體現了浙大一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高超的技術。這場直播獲得了11.5 萬的觀看量。
2022年11月1日,浙大一院迎來75周年院慶,為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醫(yī)院進行了一系列宣傳報道,其中制作了一組新老照片對比——通過檔案館查詢,找到了浙大一院的歷史照片,隨后邀請媒體對現在的可以進行對應的場景進行拍攝,并通過長圖海報的形式進行新老對比制作,以“時光機”主題進行串聯(lián)。由于這些老照片是浙大一院歷史變遷的見證,無數老浙大一院員工、浙大一院的患者萬分感慨,海報一經發(fā)出立馬引發(fā)全網熱議,并得到了新華社、浙江日報等媒體的轉發(fā)報道。
在新媒體時代,面對海量的信息,更需要我們整合力量、集中推廣,借助媒體力量,形成全方位的“組合拳”,以實現更大影響力。2022年8月9日,浙大一院微信公眾號發(fā)布《哥哥是奧特曼+孤勇者!一場發(fā)燒4歲娃確診白血病,大7歲的哥哥“捐髓救弟弟”!》,講述在浙大一院接受治療的4 歲小男孩浩浩(化名),他11歲的哥哥為他捐贈骨髓,弟弟非常喜歡奧特曼這個動畫人物,在他眼中自己11歲的哥哥正是拯救他生命的奧特曼。由于平時我們看到了骨髓移植多是父母捐給孩子,一般都是成年人捐贈,而這個11 歲的哥哥還是個孩子,卻為拯救弟弟的生命而如奧特曼那樣勇敢。
在發(fā)布新聞的同時,浙大一院聯(lián)系多家媒體同步發(fā)送,11歲哥哥為4歲弟弟這個新聞點一下子抓住了網友眼球,瞬間網絡反響劇烈,最終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央媒也關注到這一信息。美麗浙江視頻號8月10日轉發(fā),獲得百萬觀看量;新華社微信公眾號8月11日轉發(fā),獲得10萬+閱讀量;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8月12日轉發(fā),獲得10萬+閱讀量。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被兄弟情誼深深打動,實現了非常好的正能量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