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招莉,孫立莉,黃燕,張婷,李慧,李波 (. 海南省婦女兒童醫(yī)學中心婦產(chǎn)科,海南 ???570000;. 海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產(chǎn)科,海南 ???57000)
前置胎盤多發(fā)于多產(chǎn)產(chǎn)婦,表現(xiàn)為妊娠中、晚期陰道無痛性出血,且隨著子宮下段不斷伸展,出血量隨之增多,若治療不及時會危及孕婦和胎兒生命[1-2]。剖宮產(chǎn)是確保前置胎盤孕婦順利生產(chǎn)的重要方式,但胎盤剝離后,菲薄的子宮下段胎盤剝離面血竇開放,出血風險較高,一旦出血,止血困難,嚴重者可能需要切除子宮[3-4]。因此必須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實施止血,以確保產(chǎn)婦安全。針對前置胎盤行剖宮產(chǎn)分娩孕婦,臨床多通過預防性使用縮宮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宮腔紗條填塞等降低術后出血風險,但仍有部分產(chǎn)婦術后會發(fā)生大出血,因此亟需優(yōu)化預防措施[5-6]。近年來,隨著止血藥物的發(fā)展,可吸收止血微球逐漸應用于外科手術的止血措施中。可吸收止血微球是從馬鈴薯中提取的微孔多聚糖,在滲血面、出血面使用,止血效果顯著[7],但其在前置胎盤剖宮產(chǎn)術中的應用效果如何目前尚不清楚?;诖?,本研究選取于海南省婦女兒童醫(yī)學中心婦產(chǎn)科行剖宮產(chǎn)術的前置胎盤孕婦,采用可吸收止血微球進行止血處理,從出血量、凝血功能及應激指標等方面探究其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海南省婦女兒童醫(yī)學中心收治的80例行剖宮產(chǎn)術的前置胎盤孕婦,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年齡(31.05±1.54)歲;孕周(35.01±0.51)周;產(chǎn)次:1次4例,2次19例,≥3次17例;前置胎盤類型:邊緣型12例,部分型17例,中央型11例。對照組年齡(30.58±1.61)歲;孕周(34.89±0.56)周;產(chǎn)次:1次5例,2次22例,≥3次13例;前置胎盤類型:邊緣型13例,部分型15例,中央型12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海南省婦女兒童醫(yī)學中心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K201712-024),患者均簽署對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前置胎盤診斷標準[8],存在無誘因、無痛性陰道流血,腹部檢查提示子宮軟、無壓痛、胎先露高浮或橫位、臀位等異常胎位,超聲檢查顯示胎盤附著于接近或覆蓋宮頸內口;②依從性良好,完成臨床相關檢查、治療;③行剖宮產(chǎn)術;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巨大兒、多胎妊娠;②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③存在妊娠期合并癥;④精神異常、認知功能障礙;⑤免疫系統(tǒng)疾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預防性止血措施,即胎兒娩出后注射10 U縮宮素到宮體內,同時靜脈滴注20 U縮宮素;在胎盤剝離取出后,于胎盤剝離出血面多點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每點注射1 mL;然后縫合子宮切口;再行宮腔紗條填塞;術后標記宮底線,不要擠壓宮底,以防紗條脫出,并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12~24 h內取出紗條。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可吸收止血微球,即在胎盤剝離取出后,同對照組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完成后在胎盤剝離出血面噴灑可吸收止血微球,用干紗布按壓數(shù)分鐘進行止血,然后縫合子宮切口,其余操作同對照組。
比較2組患者術中、術后24 h出血量及出血時間。術中出血量測量方式:①將手術前后使用的紗布進行稱重,測得紗布重量差/1.05;②胎兒娩出后將羊水盡可能吸盡,隨后更換吸引瓶,測定吸引瓶出血量;③將手術前后使用的麻醉墊進行稱重,測得麻醉墊重量差/1.05;以上三者之和即為術中出血量。術后24 h出血量測量方式:術后將產(chǎn)婦使用的護墊進行稱重,術后24 h血量為護墊重量差/1.05。比較2組術前和術后24 h凝血功能[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比較2組術前、術后24 h應激指標[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腎上腺素(epinephrine,E)、皮質醇(cortisol,Cor)、血管緊張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比較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子宮切除率,并發(fā)癥包括產(chǎn)后出血、產(chǎn)褥病、切口感染等。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5.0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Bartlett方差齊性檢驗與Kolmogorov-Smirnov正態(tài)性檢驗,均確認具備方差齊性且近似服從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中、術后24 h出血量均較對照組低(P<0.05),出血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1。
表1 2組術中、術后24 h出血量及出血時間比較(,n=40)
表1 2組術中、術后24 h出血量及出血時間比較(,n=40)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術中出血量(mL)501.37±17.62 510.28±15.17 2.429 0.018術后24 h出血量(mL)719.37±26.98 837.70±33.54 17.386<0.001出血時間(h)15.62±3.15 17.84±2.89 3.284 0.002
2組患者術前APTT、PT、FIB、T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后24 h的APTT、PT、FIB、TT水平均較術前改善,且觀察組APTT、PT、TT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F(xiàn)IB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2組凝血功能比較(,n=40)
表2 2組凝血功能比較(,n=40)
*:與術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APTT(s)術前48.59±3.52 49.01±3.37 0.545 0.587術后24 h 35.16±2.84*37.02±3.05*2.823 0.006 PT(s)術前17.38±2.05 18.14±2.16 1.614 0.111 TT(s)術前30.58±3.82 29.96±3.91 0.717 0.475術后24 h 16.18±2.26*17.42±2.54*2.307 0.024術后24 h 12.14±1.77*13.27±1.94*2.721 0.008 FIB(g/L)術前5.13±0.82 5.07±0.75 0.342 0.734術后24 h 3.89±0.91*3.35±0.87*2.713 0.008 t P
2組患者術前血清NE、E、Ang-Ⅱ、Co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后24 h血清NE、E、Ang-Ⅱ、Cor水平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應激指標比較(,n=40)
表3 2組應激指標比較(,n=40)
*:與術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E(ng/L)術前208.15±21.08 212.07±19.85 0.856 0.395術后24 h 341.48±26.98*355.79±22.46*2.578 0.012術后24 h 52.42±8.99*57.89±7.68*2.926 0.005 E(ng/L)術前33.75±7.45 34.17±7.24 0.256 0.799術后24 h 17.68±3.89*19.51±3.73*2.148 0.035 Ang-Ⅱ(ng/L)術前24.78±5.15 25.69±5.01 0.801 0.426術后24 h 52.09±7.54*55.87±7.03*2.319 0.023 t P Cor(μg/L)術前12.61±3.40 13.08±3.58 0.602 0.549
觀察組產(chǎn)后出血1例,產(chǎn)褥病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2/40),未發(fā)生子宮切除。對照組產(chǎn)后出血4例,產(chǎn)褥病3例,切口感染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0%(8/40);子宮切除1例(2.5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114,P=0.043);2組患者子宮切除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1.000)。
正常情況下胎盤從子宮剝離后,剝離面會隨子宮收縮而收縮,以減少出血情況的發(fā)生;而前置胎盤孕婦的子宮下段隨孕周增加逐漸被拉長,在此過程中胎盤組織間會形成錯層,同時子宮下段肌肉組織薄,收縮能力差,胎盤不易自然剝離或剝離后胎盤開放面不易自行關閉,易發(fā)生大出血,止血困難,嚴重者可導致死亡[9-10]。因此積極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對降低前置胎盤剖宮產(chǎn)術后出血具有積極意義。
既往預防前置胎盤剖宮產(chǎn)術后出血的方式較多,包括物理止血和化學藥物止血。藥物包括縮宮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其中縮宮素可促使子宮收縮,減少出血量;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生物活性較高,起效較快,可促使子宮平滑肌收縮和血小板聚集,并釋放大量凝血因子,從而發(fā)揮止血效果。宮腔紗條填塞術屬于物理止血方式,在宮內填塞紗條可使腔內壓力增加,從而壓迫胎盤剝離面,促使血小板聚集,釋放凝血因子,形成血栓,還可刺激子宮感受器,使子宮反射性收縮,提高子宮平滑肌收縮力,發(fā)揮止血效果[11-13]。但在臨床實際應用中,部分產(chǎn)婦在經(jīng)上述措施后仍無法有效止血,只能通過切除子宮來保證生命安全,對其生理、心理均產(chǎn)生較大影響[14]。因此,臨床仍需優(yōu)化止血措施,降低術后出血發(fā)生率。
可吸收止血微球是一種新型止血材料,可有效控制外科手術中常見的出血情況,其在多種外科手術中已廣泛應用,并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15-16]?;诖耍狙芯繉⒖晌罩寡⑶驊糜谇爸锰ケP剖宮產(chǎn)術中,發(fā)現(xiàn)其可有效減少術中及術后出血量,縮短出血時間。分析主要是因可吸收止血微球是一種多微孔多聚糖球狀顆粒,具有較強的親水性分子篩作用,可瞬間吸收自身重量數(shù)倍水分,形成凝膠,使血液迅速脫水,進而使血液中凝血因子、紅細胞等有形成分聚集,發(fā)揮物理止血效果,同時形成的凝膠也可為血小板后續(xù)黏附提供基礎;其還可激活內源性止血因子,使血液快速凝聚,加快凝血,有助于減少隱匿性出血。此外,可吸收止血微球在體內會水解為麥芽糖、葡萄糖,可被機體完全吸收,不會殘留,安全性較高[17-18]。本研究通過分析前置胎盤孕婦凝血功能發(fā)現(xiàn),術后24 h觀察組APTT、PT、TT水平較對照組低,F(xiàn)IB水平較對照組高,說明可吸收止血微球應用于前置胎盤剖宮產(chǎn)術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止血效果顯著。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可吸收止血微球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所下降,這是由于可吸收止血微球可有效發(fā)揮止血作用,通過內外雙重止血作用減少術后出血發(fā)生率,避免不可控的出血致使子宮切除,同時有效止血也有助于身體機能恢復,減少產(chǎn)褥病、切口感染發(fā)生。
有研究指出,前置胎盤剖宮產(chǎn)術后持續(xù)出血可使患者產(chǎn)生一定應激反應,導致血清NE、E、Ang-Ⅱ、Cor水平明顯升高,進而破壞機體凝血系統(tǒng),影響凝血,加劇機體消耗,不利于機體恢復[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24 h觀察組血清NE、E、Ang-Ⅱ、Cor水平較對照組低,提示可吸收止血微球可減輕產(chǎn)婦應激反應,這可能是由于可吸收止血微球可有效控制出血,有助于減輕對機體腎素-血管緊張素、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tǒng)的刺激,從而減輕應激反應。但具體相關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作為后續(xù)研究重點。
綜上所述,在前置胎盤剖宮產(chǎn)術中應用可吸收止血微球效果顯著,不僅能減少術中及術后出血量,縮短出血時間,在改善凝血功能、減輕術后應激、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方面也具有一定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