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香 楊瑞
內(nèi)容摘要:蘇東坡是中國文化史上很罕見的天才式人物,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文學(xué)、藝術(shù)瑰寶,還給我們指出了精神救贖的“向上一路”。他的執(zhí)著與豁達,他的多情與肆意,他“知世故而不世故”的赤子之心,給人們提供了一方精神園地。
關(guān)鍵詞:蘇東坡 執(zhí)著 豁達
蘇軾詩、詞、文、書、畫無一不工,終有宋一朝,無人出其右。蘇東坡是宋代文壇巨擘,亦是中國文學(xué)史中熠熠閃光的綜合型文壇巨匠。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王水照先生曾說“蘇軾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罕見的全才,是人類知識和才華發(fā)展到某方面極限的化身”;南宋孝宗趙昚則以“力斡造化,元氣淋漓,窮理盡性,貫通天人”贊嘆蘇軾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明代茅維在《宋蘇文忠公全集敘》中稱“長公之文,猶夫云霞在天,江河在地,日遇之而日新,家取之而家足,若無意而意合,若無法而法隨”,指出了蘇軾的歷史貢獻、藝術(shù)境界與深廣影響。除卻蘇東坡的文學(xué)成就,他對于人生的執(zhí)著與豁達也感動著千百年來的人們。
一.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其父為“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拜Y”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洵對于蘇軾的期待可見一斑。
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帶著21歲的蘇軾、19歲的蘇轍,從蜀地沿江東而下,進京應(yīng)試。蘇軾的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之誤認為是自己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取為第二。歐陽修盛贊道:“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p>
正當(dāng)父子三人要一展才干時,蘇軾母親病故,三人回鄉(xiāng)奔喪。守喪三年后,父子三人再次應(yīng)試,正式走上了仕途。后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xiāng),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蘇軾還朝,與此同時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上書反對新法,后自請調(diào)離京師。此后幾年,蘇軾在杭州治理瘟疫,在密州治理蝗災(zāi),在徐州治理洪水,政績卓越。神宗元豐二年,蘇軾被新黨陷害,遭遇“烏臺詩案”。新黨們尋章摘句,非置蘇軾于死地不可。有識之士紛紛展開營救,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最終,蘇軾得到從輕發(fā)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后,大肆打壓新黨,蘇軾被重新啟用。蘇軾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對舊黨執(zhí)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于是蘇軾又遭保守派的誣告陷害。自此新黨、舊黨皆不容于蘇軾,因而“一肚皮不合時宜”的蘇軾貶謫不斷?;兆诩次缓螅龃笊?,蘇軾從儋州北歸,于途中病逝,一代文豪就此隕落。
二.蘇軾的成就與魅力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起起落落落。但“詩人不幸詩家興”,一生的挫折苦難玉成了蘇軾的亙古成就。詩歌方面,蘇軾當(dāng)為北宋詩壇第一大家,被稱為“詩神”,與黃庭堅并稱為“蘇黃”。文章方面,蘇軾議論、敘事、辭賦、四六諸體兼?zhèn)?,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朝與歐陽修、王安石其名,但就文學(xué)而論,蘇文成就最高。
正所謂“一代有一代之文學(xué)”,宋的話自然是詞了。就此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后,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xué)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zhuǎn)變?yōu)橐环N獨立的抒情詩體,將詞從歌女伶工之流轉(zhuǎn)變?yōu)槟芘c詩歌平分秋色的文學(xué)樣式,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fā)展方向。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但蘇軾“以詩為詞”,將女性化的柔情之詞為擴展為表現(xiàn)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愛情之詞擴展為性情之詞,不斷向內(nèi)深化向外探索。“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蘇軾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使得詞“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正如王灼在《碧雞漫志》中所說:“東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碧K軾是兩宋詞風(fēng)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人物,強化了詞的文學(xué)性,弱化了音樂性,詞從“小道”而登大雅之堂,也成為了后世豪放詞的濫觴。
書法方面,蘇軾擅長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其《黃州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繪畫方面,蘇軾擅長畫墨竹,重視神似,反對形似,主張畫外有情,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后“文人畫”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chǔ)。
除了文學(xué)、藝術(shù)成就之外,蘇軾對于道教、佛教也頗有研究。此外,他還是歷史上著名的美食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美食眾多,如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餅、東坡豆腐、東坡羹等。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序言中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xué)的憎恨者,一個瑜伽術(shù)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笨墒琴即笠槐尽短K東坡傳》好像也不足以概括蘇軾,歷史太重,傳記太薄,人言太雜,定論太輕。也許,每當(dāng)人們談?wù)撈饢|坡時眼中的光彩、唇角的微笑,便是蘇軾最大的魅力了。千載之下,東西之間,東坡居士永遠燦若星辰。
三.蘇軾的執(zhí)著與豁達
1.功業(yè)意識的執(zhí)著與豁達
蘇軾是在儒家思想的浸潤下成長起來的,以天下為己任,經(jīng)世致用?!端问贰ぬK軾傳》中曾記載:
(軾)生十年,父洵游學(xué)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年僅10歲的蘇軾就有效仿范滂的志向,此后無論遭遇怎樣的境地,蘇軾那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功業(yè)意識始終不變。但是東坡一生仕途坎坷,重大打擊之下,時常陷入精神危機,儒釋道三家思想矛盾不斷。
蘇轍在《亡兄子瞻墓志銘》上寫道: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與轍皆師先君,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蹦顺觥吨杏拐摗?,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嘗謂轍曰:“吾視今世學(xué)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既而謫居于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后讀釋氏書,深悟?qū)嵪?,參之孔、老,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
蘇東坡“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的知識源泉,就是儒釋道三家經(jīng)典。他少年時候,主要讀儒家經(jīng)典,有濟世救國的政治抱負,談?wù)摴沤裰畞y也是“不為空言”。而在閱讀佛老經(jīng)典后,蘇東坡的才識又更上一層樓。儒釋道三家經(jīng)典形塑了東坡的才情,也時刻影響著東坡對待人生境遇的態(tài)度。
貶謫黃州時期,謀生艱難,被人監(jiān)視,佛老思想給了蘇軾樂觀生活的力量。布衣芒鞋,行走阡陌;泛舟湖上,聽其所往,經(jīng)日不歸?!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焙蔚然磉_,完成了從蘇軾到蘇東坡的轉(zhuǎn)變!可當(dāng)他泛舟赤壁時,雖做豁達語,但“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夢,一樽還酹江月”卻隱現(xiàn)一種失志流轉(zhuǎn)之悲。當(dāng)他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拄杖江邊時,吟出“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边M不可退未能的無奈表露無遺。
蘇軾晚年有《自題金山畫像》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边@首詩寫于海南獲赦北歸時,途經(jīng)鎮(zhèn)江金山寺,看到十年前李公麟畫的蘇軾像,無限感慨,可算作是蘇軾對自己一生境遇的回顧與自評。數(shù)日前,蘇軾在《六月二十日夜渡?!分羞€說著:“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边@樣超曠,這樣富于哲理的思辨??伞蹲灶}金山畫像》卻讀來字字泣血,滿是飄零之感。作者著眼于“心、身”之“像”,反《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典故而用之。心死,身亦無所托。三四兩句是自嘲,更是難以言喻的痛苦。若平庸無能,若無知無視,若無欲無求,那便罷了??商K軾偏偏有著“狀元之才,宰相之能”,如何能釋懷,怎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行至人生邊上,蘇軾對于志向依舊執(zhí)念深重,但他又高吟道:“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九死不悔是他,豁達超脫也是他。
2.情感的執(zhí)著與豁達
蘇軾是一個多情的人,家人、師友、故土、蒼生在他心里重若泰山。
(1)蘇軾與家人
蘇軾和蘇轍,令人為之動容的千古兄弟情。初登仕途,相伴23年的兄弟即將面臨人生中的第一次分別,行人皆歡樂,唯蘇軾滿面愁容?!缎脸笫辉率湃占扰c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中后幾句說:
路人行歌居人樂,僮仆怪我苦凄惻。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
“烏臺詩案”中,覺得自己命不久矣的蘇軾,寫下了《絕命詩》給弟弟蘇轍:
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jié)來生未了因。
中秋佳節(jié),蘇軾與弟弟分別兩地,“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于是大醉,寫就《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變動的時空里,手足之情與夜雨對床之盟誓成了他生命旨歸和定力,終其一生,他念茲在茲,如是出入進退于人世間的榮辱得失,形成他情思跌宕起伏的一生。
蘇軾對幾任妻子與紅顏知己,同樣情根深種。追憶發(fā)妻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情意纏綿,訴不盡的哀傷和思念。十年生死,兩處渺茫,相逢已不識。陪伴蘇軾度過人生最艱難歲月的王閏之,逝去時,蘇軾“已矣奈何,淚盡目干”,許下“惟有同穴”之愿。朝云病逝于惠州,蘇軾筑六如塔。“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談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親?!睙o限深情,盡在其中。
(2)蘇軾與師友
蘇軾一生交友甚廣,但也一直在與好友生離死別。別楊元素,他寫下《南鄉(xiāng)子·和楊元素,時移守密州》:
東武望余杭,云海天涯兩渺茫。何日功成名逐了,還鄉(xiāng)。醉笑陪公三萬場。
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
離開杭州,他寫下《醉落魄·離京口作》:
輕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fā)。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jié)。巾偏扇墜藤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送錢穆父,他寫下《臨江仙·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悲莫悲兮生別離”,離別總是斷腸,但蘇軾又說“人生有別”,一笑生溫,不必皺眉。
(3)蘇軾與故土、蒼生
走上仕途后,蘇軾很少會回眉山。多年的貶謫生涯,也使得蘇軾在每個地方待的時間都不長。因此,眉山之外,蘇軾又有許多不是故土勝似故土的牽掛之地?!耙患堗l(xiāng)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zhèn)€成歸計。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fēng)吹破千行淚。”鄉(xiāng)思無涯,歸計無門?!叭锗⒗笾θ兕w,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安處是故鄉(xiāng)?!鞍贇q神游定何處,桐鄉(xiāng)應(yīng)在浙江西?!甭窆侵厥呛?、湖兩地。
蘇軾與天下蒼生之間,是互相救贖?!独笾@》中高喊著“我愿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fēng)調(diào)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边@是悲憫百姓的東坡?!盀閳髢A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边@是愛戴蘇軾的百姓。
這就是蘇軾,在執(zhí)著與豁達之間反復(fù)橫跳,永遠執(zhí)著如赤子,又豁達似老者。
四.東坡品行的鑒賞意義
時至今日,說起蘇軾,人們提及最多的還是“豁達、樂觀、曠達”等。東坡沒有李白那種攝人心魄的壯美和浪漫,而添了許多人間煙火氣,與東坡相處是舒服的;東坡沒有杜甫那種沉郁頓挫的圣人情懷,而少了幾分沉重,與東坡生活是快樂的;東坡沒有王維那種遠離塵世的超脫,而多了一絲執(zhí)著,與東坡游樂是肆意的。
王國維曾言:“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xué)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蔽疑钜詾槿唬幸环N說不出道不明的感覺,提到屈原、陶淵明、杜甫甚至李白諸人,我心中總有深切的悲傷之感。為他們的境遇,為他們一生艱難的上下求索。雖然我一直固執(zhí)地相信唯有悲劇才是藝術(shù)的美的,但是終不忍心這些天才人物過得如此悲慘,即便是千百年后透過古籍的記載??墒敲鎸ν瑯语柦?jīng)風(fēng)刀霜劍的蘇軾時,我卻不常有這種悲傷,我想大概是他詩文的超曠與人格的豁達消釋了慘烈吧。
當(dāng)代社會發(fā)展很快,人們在物質(zhì)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面前充斥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難免給我們帶來一些焦慮和壓力。詩人蘇東坡的執(zhí)著和豁達給了我們很好的慰藉。它不強求你一定要放下執(zhí)念,也不督促你一定要踐行執(zhí)念。你可以一直執(zhí)著,累了就豁達一點,開心一點,然后就繼續(xù)執(zhí)著。如此周而復(fù)始,激勵你勇敢地前行。
參考文獻
[1]林語堂.蘇東坡傳[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2]王國維.人間詞話[M].南寧:廣西出版社,2017.
[3]劉少雄.蘇軾詞八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4]楊吉華.缺席的君子:蘇軾理想人格追求的雙重困境與自我突圍[J].河南社會科學(xué).2019(9):49—57.
[5]邵宇、崔波.蘇軾禪詩哲學(xué)境界探微[J].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20(5):94—128.
[6]王慕飛.雨洗東坡月色清——淺議蘇軾禪詩中的人生智慧[J].世界宗教文化.2019(2):128—133.
[7]袁海峰.蘇軾的精神困頓與生命突圍——析《記承天寺夜游》中的藻荇與竹柏[J].語文建設(shè).2019(7):58—60.
[8]孫紹振.精神危機在形而上的思維中超脫——讀蘇軾《赤壁賦》[J].語文建設(shè).2021(11):47—50.
[9]劉立華、邢建.淺析蘇軾灑脫達觀的生命智慧[J].延邊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22(1):37—41.
本文系浙江科技學(xué)院2022年度國際化教育研究中心重點課題(課題立項批準(zhǔn)號:2022IERC001)“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外國留學(xué)生《中華文化經(jīng)典》課程建設(shè)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