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冰
★古語有云:“自古英雄出少年?!痹谥腥A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上,涌現(xiàn)了無數(shù)的少年英雄,他們的閃光事跡在中華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如古代的甘羅,年僅十二歲就毛遂自薦出使趙國,成為歷史上年齡最小的外交家;戰(zhàn)國時代的李寄,小時候因斬蛇除害而名傳古今;近代的太平天國將領(lǐng)陳玉成,14歲就參加了金田起義,隨后出任童子軍的首領(lǐng),后來成為著名的軍事將領(lǐng);在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年代,少年英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嘎子、雨來、王二小……他們?yōu)榭谷諔?zhàn)爭的勝利付出了自己的智慧和膽識,一點兒也不遜色于當(dāng)代的成年人。這些少年英雄在我們民族本來輝煌的歷史上留下了更加鮮明的烙印。少年英雄的英姿當(dāng)然是以為國、為民為最崇高的精神體現(xiàn),他們的道德品質(zhì)也深刻影響著后來的少年,在他們的引導(dǎo)下,我們的民族才有堅定的基石。而且,他們少年時代的優(yōu)秀品德也會為未來人生、美好成就奠定基礎(chǔ)。今天,懷著追懷古代少年的心思,我們重讀《楊氏之子》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這兩篇簡短的文言文,從中窺探中國古代少年的風(fēng)采。
一、走進文本:淺讀名著內(nèi)容
《楊氏之子》和《王戎不取道旁李》兩篇文章都選自《世說新語》。它是南朝宋文學(xué)家劉義慶撰寫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是魏晉逸事小說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其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逸事,它被魯迅稱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稐钍现印分v述的是梁國一戶姓楊的人家中一個聰明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主要是圍繞他與孔君平之間的對話展開的,對話的內(nèi)容十分有意思。《王戎不取道旁李》主要講述的是王戎年幼時善于觀察與思考、冷靜分析與推斷的小故事。兩個故事都有意指:才華不在于年齡,而在于心智。只有非凡的心智,才能展現(xiàn)個性的自己。
二、走近少年:細看少年風(fēng)采
(一)九歲的楊氏——維護家族尊嚴(yán),此為少年機智也
《楊氏之子》的故事比較有意思。話說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訪他的朋友楊氏,但是楊氏不在,只能叫他的兒子出來,應(yīng)該是交代一下事情的。我們看到,楊氏之子很有禮貌,并且為客人準(zhǔn)備了果子,請注意,楊氏之子準(zhǔn)備的果子中有楊梅(這為下文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一切似乎都已經(jīng)順其自然地相安無事,誰料孔君平看見了楊梅,聯(lián)想到楊氏的姓氏,出于逗一下小孩子玩的心思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這是你家的家果。”言外之意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當(dāng)然是信手拈來的玩笑話,確實幽默,也很有趣,可能是并沒有帶有惡意的。尤其是對小孩而言,因為孔君平料想小孩子也不會放在心上。
但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而楊氏之子卻認為這是侮辱自己家門的行為。因為按照孔君平的說法是——我們自己人吃自己人,如何了得!但出于禮貌,畢竟過門都是客,更何況還是父親的朋友,如果貿(mào)然去頂嘴,肯定占不了便宜,于是他順著話兒來說:“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楊氏之子的這個回答是十分有意思的。首先,孔君平在姓氏上說事,那楊氏之子也在姓氏上說事??拙叫铡翱住?,由此聯(lián)想到“孔雀”,這樣的回應(yīng)應(yīng)該就能讓孔君平啞口無言了。其次,如果要想讓孔君平道歉,那顯得自己不夠大度和禮貌,那就換一個說法。于是,楊氏之子的回答是采用了否定的語言方式,回到他的原話“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樣的回應(yīng)顯得既禮貌又委婉。站在孔君平的立場,迫使楊氏之子承認楊梅是楊氏的家梅,那么自己必須先承認孔雀是自己的家鳥,孔君平肯定不會這樣做;即便孔君平承認孔雀是自己的家鳥,但是楊氏一直都沒有承認過“楊梅是自己的家梅”。也就是說,在這場簡單的語言博弈中,楊氏之子的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回應(yīng),實則贏了所有。但更為重要的是,楊氏之子的回應(yīng)更為機智,不失幽默,更不失禮貌,充分展示了他敏捷的思維和口才,最終的結(jié)果肯定是孔君平無言以對,兩家沒有傷和氣。我想,孔君平除了無言以對,更是佩服無比,畢竟楊氏之子僅有九歲。九歲,本應(yīng)該是玩耍的年紀(jì),楊氏之子已經(jīng)為家族爭取到崇高的尊嚴(yán)了,其機智足以令人佩服。
(二)七歲的王戎——邏輯思維縝密,此為少年老成也
原文首句為“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本句交代了王戎的年齡和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七歲時的某天,王戎曾與許多小孩一起外出游玩。次句:“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毙『⒆勇?,都調(diào)皮,游玩不就圖個樂嗎,看見路旁的李樹上果實累累,多得連樹枝都彎下去了,于是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跑過去摘李子,奇怪的是只有王戎沒有動。請注意,這是一個很罕見的行為,畢竟一般來說,小孩子乃至大人都有從眾行為,面對“美食的誘惑”,幾乎沒有誰能夠抵擋得住,更何況此時“群而取之”。除非他已經(jīng)知道李子是酸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喜歡吃李。于是乎,別人不得其解,問他原因。他的回答是:“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結(jié)果,“取之,信然”。這個回答實在太出乎人的意料了。認真分析王戎的行為,可以看出他的個性品質(zhì)是非常特別的,體現(xiàn)在:
其一,他沉著冷靜。當(dāng)所有的孩子都興奮不已地去采摘李子的時候,唯有王戎在原地不動,此刻的他應(yīng)該是在思考一系列問題而導(dǎo)致他站在原地。我們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兩個畫面:一邊是孩子們爭先恐后采摘李子,另一邊是王戎安靜站立靜靜思索,這一動一靜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這一動一靜也展現(xiàn)了兩種人的不同心理特征,原地不動的王戎是從容不迫,其余的小孩呢?活潑可愛,天真無邪。當(dāng)然,我們不能單方面去評價這兩類小孩在行為上的好與劣,唯獨我們特別欣賞沉著冷靜的王戎。
其二,他心思縝密。前文提及他在思考問題,那么筆者推測,他應(yīng)該是在思考“為什么在路旁的李子會碩果累累呢”“樹上的李子是否值得去采摘”或者“采摘李子這個行為是否得當(dāng)”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推斷是有一個過程的。第一個問題的答案要么李子是苦澀的,要么有人看管,所以才會呈現(xiàn)“多子折枝”的現(xiàn)象。不管是哪一個答案,其實都回答了第二個問題:不值得去采摘。因為如果李子本身是苦的,即使摘到了也吃不下,那么還不是白費工夫了嗎?如果有人看管,其實也回答了第三個問題:不經(jīng)他人同意隨便采摘是不妥當(dāng)?shù)男袨?。那么,我們發(fā)現(xiàn),短短的時間,他居然能夠根據(jù)有關(guān)現(xiàn)象進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斷,是不是有點少年老成呢?他能夠面對別人的質(zhì)疑,自信地得出“此必苦李”的回應(yīng),更是篤定自信,這種自信來源于他的心思縝密。
其三,他品德高尚。《論語·顏淵篇》指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儒家思想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在這個故事中,面對美食的誘惑,他居然能夠“把持得住”,固守著作為一個文化人的“禮儀”,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情,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是一個不足十歲的小孩,更顯示了王戎非凡的心智。所以,后世的黃庭堅在《柳閎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學(xué)故以桃李不言下成蹊八字作詩贈之》中表達了自己對王戎的深刻欽敬之情——“浮陽愧嘉魚,道傍多苦李。古來賢達人,不爭咸陽市”。
三、少年有風(fēng)采,成年有成就
梁啟超曾經(jīng)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睆哪撤N意義上來講,健康樂觀的少年、奮發(fā)進取的少年正是我們祖國未來、民族未來強盛、繁榮的重要標(biāo)志。就拿王戎來說,長大后的王戎好老莊哲學(xué),進入晉朝后更位極人臣,就算經(jīng)歷了晉朝的“八王之亂”的局面,他依然在其位,謀其政,奉獻了自己為國家、為民族的才華,成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流傳千古。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年,當(dāng)有守初心的堅定,更要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積極進取的人生理想,才能在未來的民族復(fù)興之路上貢獻自己的才智,展示自己的心智,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