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讀書,是在尋找自己的友伴

        2023-06-05 12:46:57董可馨
        南風窗 2023年10期
        關鍵詞:南風窗小兵精英

        董可馨

        “你如今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边@句頗為流行的網絡語,淺顯卻恰切地說明,人是如何成其所是。尤其,讀什么書,與怎樣的心靈同行,會在相當程度上塑造和反映一個人的心靈結構和情感方式。

        4月11日,南風窗記者同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唐小兵就此展開對話。唐小兵的研究涉及20世紀中國的歷史記憶,出版有研究晚清民國報刊史的《現(xiàn)代中國的公共輿論》、關注知識分子史的《與民國相遇》,以及記錄他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遐思見聞的《北美學蹤:從溫哥華到波士頓》等著作。在嚴肅閱讀衰微之時,他主張“有抵抗的閱讀”,倡導知識貴族精神。

        重新睜眼看世界

        南風窗:想請你談談,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社會文化和思想領域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唐小兵:今天回頭來看,1980年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是重新睜眼看世界,引進和翻譯了大量西學。

        我這些年研究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那時候中國在思想文化藝術領域,跟歐洲、美國基本上是同步的。后來這個進程中斷了,人們進入格式化的思維和話語空間,精神結構是同質的。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重新接續(xù)和世界的聯(lián)系,公共文化空間也打開了。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訪談錄》展現(xiàn)了那時候活躍的公共生活。許紀霖教授指出:“1984年,是奧威爾同名的反烏托邦小說描繪的可怕歲月,但在中國卻是走向新啟蒙的歷史時刻。在這一年的思想界,出現(xiàn)了當時來說并非那么引人矚目的幾件事情:‘走向未來叢書第一批正式出版、中國文化書院成立和新一代青年學者開始成為《讀書》雜志的主流作者。第二年,北京一批學院的知識分子成立了《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

        那時候知識界有非常強烈的民族焦慮感,擔心中國被“開除球籍”。何為中國?何為中華民族?中國向何處去?中國文明的主要架構應該從哪里來?能否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當時的人重新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好像又重新回到100多年前魏源、張之洞身處的晚清世界。所以,1980年代的新啟蒙運動,被認為是五四啟蒙運動的延續(xù)。如我們歷史學系的謝天佑教授寫的一本書,與坊間流傳的孫隆基先生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抄寫本形成相互呼應,都是反思中國的歷史、文化和人性。

        這中間有個插曲:1980年代龐樸、朱維錚等先生主編了《中國文化史叢書》,引入余英時先生的中國史研究文集《士與中國文化》,后來還有張灝先生的《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tǒng)》、林毓生先生的《中國意識的危機》等一些文化史著作陸續(xù)出版。這些著作,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調節(jié)、緩和了80年代激烈的反傳統(tǒng)思潮,使人們意識到,其實中國的傳統(tǒng)也并非一無是處,在現(xiàn)代的視野之中仍舊有它相當積極的一些成分。

        余英時的著作,重提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的“士以天下為己任”“從道不從君”,以及書院文化、清議精神、君子人格等,這些都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它們打開了新的認知視野,讓人們知道,中國傳統(tǒng)是特別豐富多元的,并且不同時期有很多變化,內部有不同的精神動力,用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話來說,對于當時中國流行的反傳統(tǒng)浪潮起到了“反思平衡”的作用。

        余英時的著作,重提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的“士以天下為己任”“從道不從君”,以及書院文化、清議精神、君子人格等,對于當時中國流行的反傳統(tǒng)浪潮起到了“反思平衡”的作用。

        1980年代的各種派別和取向的知識分子,有一種“態(tài)度的同一性”,都趨向于尋求改革的道路,至于怎么改,方案不一。中國從近代以來都是如此,我們學過法國道路、英國道路、德國道路、美國道路、俄國道路,不斷嘗試。我校思勉高研院楊國強教授說,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就是一個不斷尋求彎道超車的過程,我們總是要找到不同的藍圖,試圖畢其功于一役,迅速地實現(xiàn)中國的全面復興,這里面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責任的重負。

        到了1990年代以后,中國思想文化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和分化,并且有一系列論戰(zhàn)。關于這一段歷史,可以參考許紀霖教授等共同完成的《啟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界重大論爭研究》。

        在我看來,主要的變化,一個是人文精神大討論。這是1994年前后,王曉明、陳思和、張汝倫、許紀霖等老師主要發(fā)起和討論的。因為90年代中國社會世俗主義潮流興起,很多年輕學者都下海了。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殺豬刀”,知識分子好像又被邊緣化了,也感到人文精神正在喪失,所以重提人文精神,提倡不能屈從于主流的成功哲學,要講人的解放、人的尊嚴和人的自由。

        在這個進程中,人們也慢慢發(fā)現(xiàn),市場經濟并不像1980年代人們所期待的,會帶來更深層的變化。市場經濟是來了,但它似乎像魔鬼一樣把一切吞噬了,人與人之間只剩下金錢的關系。在人文反思中,知識界也認識到,啟蒙不是單線的,而是復線的,就像阿倫特所講的,是一個復數(shù)的多重啟蒙的結構。這個社會需要穩(wěn)健的、溫和的、多元的啟蒙理念。比如,像90年代初王元化先生發(fā)表的《杜亞泉與東西文化論戰(zhàn)》就對五四啟蒙進行了深刻反思。

        另外,整個1990年代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國學熱和中國傳統(tǒng)的復興,強調中國傳統(tǒng)的正面價值。很多學者也開始跟進,新儒家興起,國內有蔣慶、陳明、陳來等,國外有哈佛的杜維明,“里應外合”。

        南風窗:代表中產趣味的大眾文化在這時候也興起了,并在此后蓬勃發(fā)展,以至于有學者認為,中產的趣味、價值觀覆蓋和統(tǒng)御了中國當下文化的幾乎所有面向。

        唐小兵:關于這一點,我印象特別深。1990年代后期特別流行的讀物是《格調》,講究小資趣味。那時候很多人對未來都有一種中產階層的浪漫想象,這類讀物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比如衛(wèi)慧的《上海寶貝》以及各種關于生活方式的主題書。與此相伴隨的,就是各種跟上海有關的書籍的出版引發(fā)了對民國上海的懷舊熱潮。這種懷舊背后隱含的,也是對1950年代后被系統(tǒng)壓抑的大眾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召喚和重溫。1990年代還有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就是各個地方的都市報幾乎遍地開花,而這些都市報的很多版面都是在講授中產階層的美好生活如何可能。

        總體來說,1990年代是比較多元的,特別熱鬧。到2000年前后,網絡出現(xiàn)了,觀念和思想的戰(zhàn)場變得更加廣闊。這個潮流一直持續(xù),我覺得大概到2010年前后,開始慢慢變成今天這樣一個自媒體的時代和網紅時代,從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急劇轉型為流量為王的時代。

        已出現(xiàn)代際差異

        南風窗:你提到1980年代以來,我們是重新睜眼看世界,意識到西方世界內部也是復雜的,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傳統(tǒng)、不同的打交道方式。同樣,我們對于自身的理解,也越來越豐富而多維,但現(xiàn)在網絡上,那種重回簡單的、兩極化的趨勢似乎很明顯。

        成慶認為上一代人更多關心政治議題,而他更關心怎樣讓社會釋放出更多的空間,讓更多的意義能灌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命之中。

        唐小兵:如果思想按照自身邏輯發(fā)展的話,對世界的認識應該是更多元的。

        這些年我一直倡導嚴肅閱讀,倡導理性主義,倡導知識貴族精神,如果一個社會的知識貴族和精英階層在公共領域被污名化,丟失了審慎平衡的品質,那么公共空間里的聲音必然會走向兩極化。我也的確感到,彼此有善意的文化越來越稀薄,大家缺乏一種聆聽和理解的意愿,總要壓服對方或者妖魔化對方。我們需要徐賁老師在《明亮的對話》里所說的那種公共說理的能力,陳嘉映老師也出版了《說理》一書。

        我在《與民國相遇》這本文集里,引用了民國學者蕭公權的關于“言論自由和自由言論”的一段話,他的意思是:并不是有了言論自由的法律保障,就一定有自由言論,自由表達的能力是需要訓練、需要養(yǎng)成的,也需要規(guī)則,尤其是需要有理性能力和常識感的知識分子的公共參與來提高社會的“觀念的水位”。

        南風窗:所以也有一種講法,我們原以為在公共意見市場,道理越辯越明,但后來發(fā)現(xiàn),事情遠比這復雜。爭吵是一個表象,其實很多年輕人現(xiàn)在蠻迷茫的,也容易感到虛無。

        唐小兵:上海大學歷史系成慶老師是我的同門,有時聊天,談到與許紀霖老師之間的代際差異,成慶認為上一代人更多關心政治議題,而他更關心怎樣讓社會釋放出更多的空間,讓更多的意義能灌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命之中。成慶兄在上海大學開設佛教思想史的課程,也辦了一個禪修社,并且在上大那里的永福庵經常辦一些讀書會和禪修會。他從事的這種跟社會建設和心靈建設有關的工作,在我看來同樣意義重大。

        這里反映了代際差異。對于許老師這代人來說,公共領域、公共生活和公共精神要和經濟的市場化、權利的保障、體制的改革等方面有關系。按照阿倫特講的,要有一個圓桌,我們才構成這個世界。而在他的學生成慶看來,為什么認為人的心靈和公共是沒有關系的?為什么認為人的意義迷失、困惑、焦灼是完全私人化的?按照自由主義的經典命題,一個人選擇過怎樣的生活似乎完全是個人的偏好,政府或者他人對此應該保持價值中立,不應該告訴他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什么才是良善的生活,而應該為每個人追求他所認定的良善生活提供基本的政治架構和社會支撐。

        我其實更認同成慶的想法。當人生的各種復雜性都呈現(xiàn)出來以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論政治是否清明和上軌道,我們還是會有存在意義上的精神危機。這并不是某個單一維度能夠解決的,這樣來想,其實人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

        我的朋友、非虛構作家楊瀟徒步重走西南聯(lián)大西遷之路,寫了《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lián)大》。這是很有意義的,是跟前人形成意義聯(lián)結并超越精神內耗的一種有效方式。如果能找到一個生命的支點,能找到和同齡人、父母、家庭、社會的良性互動,使人的內在自我不斷擴展,就會發(fā)現(xiàn)人不是那么單薄的,社會的震蕩對人的影響也可以不具有根本性,或者說個體面對時代的巨變甚至社會的震蕩,他會有一種內在的抵抗感來捍衛(wèi)完整的自我。

        南風窗:我也察覺到代際之間心態(tài)上的一個變化。如今許多年輕人開始上山、進入寺廟、求佛、算命,我們也報道過一些這樣的年輕人。這里面的心態(tài)是,我的命運、我的生活似乎陷入一種我不可控的境況,但是再上一代人是一種更積極的、自我負責式的心態(tài)。

        唐小兵:這是一個宿命文化慢慢崛起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歷史的巨大變動中,人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面對系統(tǒng)和結構(或者說存在)的巨鏈是如此卑微、如此渺小,難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沈從文一直保持著生命的韌性。他生前有一個訪談,那也是他唯一的影像,他說自己一輩子相信智慧比錢財、比權力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所以他從來不悲觀。

        當人的生活因為種種原因主動或被動隔離,像孤島一樣原子化生活,缺乏跟外部世界的連接感,意義感當然會很單薄。這也和今天可接觸的、可獲得的思想資源越來越匱乏有關。如果認知不到更多東西,甚至連真實的世界都無法看見,他就覺得他所看到的就是全部世界。而人的生命力和意義感是要從歷史、文化、土壤、故土、國家、各方的認同里慢慢生長起來的。遺憾的是,加速內卷的應試教育把一代人生命的野性過度消耗掉了,導致人的內在激情整體性衰退。

        我之前看望錢理群老師的時候,他講,中國變化很大,世界變化很大,要活過這個時代,既要有生命的韌性,也要有生命的智慧。很多年前,在北京一個新書活動上,香港作家陳冠中講,年輕人要活出時代的矛盾,把所有的焦灼、困惑、掙扎,種種問題,轉化為思考,轉化為心靈的成長。這樣,人的生命和心智才能得到擴展和充實,能夠不憂不懼地面對自己的處境。

        這當然很難,但我們可以向歷史汲取智慧、汲取力量??纯赐醵︹x的回憶錄、齊邦媛的《巨流河》、高爾泰的《尋找家園》,那是一些怎樣的社會磨難和人生苦難,又是怎樣的精神意志啊。我寒假重新讀了復旦大學張新穎老師的《沈從文的后半生》。沈從文在1940年代以后一直遭受很多批判,一度精神失常,后來去歷史博物館做解說員,但他從未放棄對文化和寫作的熱愛,在極度困境中撰寫了很有價值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一直保持著生命的韌性。他生前有一個訪談,那也是他唯一的影像,他說自己一輩子相信智慧比錢財、比權力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所以他從來不悲觀。

        我們有時候當然也會有痛苦,但這個痛苦是不是因為自己活在信息和意見的繭房里,不斷地在一個小宇宙的自我循環(huán)中,無限地夸大了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如果把痛苦放在歷史的天平,放在歷史的脈絡中,它的分量會變輕很多。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我還是可以去選擇認真地面對這個社會的議題,還是可以勇敢地從私人生活中跨出來一步,去試錯,去承擔。

        歷史會讓人通透一點,歷史也會給人一種力量,人是有巨大的潛能和動能的,但人有時又會匍匐在觀念和系統(tǒng)之下,覺得自己完全是束手無策的。所以我覺得,要多讀點歷史書,比如回憶錄、口述史,以及一些好的歷史著作。

        閱讀趣味變化反映對精英失望

        南風窗:現(xiàn)在的確有歷史熱,而且我發(fā)現(xiàn),這幾年關于小人物的書越來越受歡迎,像魯西奇老師的《喜:一個秦吏和他的世界》、羅新老師的《漫長的余生:一個北魏宮女和她的時代》,再早些年,熱門的歷史書更多的是氣象輝煌的唐史或者秦史。你對這一變化,能不能做一個描述和解釋?

        唐小兵:這背后,可能還是跟史學界內部的變化擴展到公共文化空間有關。史學界自身有一個向微觀史、日常生活史、關注底層的庶民世界歷史的轉型。早年有史景遷的《王氏之死》,極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后來有王笛老師的《茶館》《街頭文化》,盧漢超老師寫了《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罚P注民國上海的人力車夫群體、石庫門等,還有你提到的羅新老師的著作、魯西奇老師的著作等等。它們反映了史學界正在從那種更關注思想、概念、政治、外交、經濟等宏大主題的歷史,走向關心日常生活、文化、微觀層面的個體的歷史。

        另外,大眾閱讀趣味的變化,也反映了社會公眾對精英的失望和厭惡。一方面是整個20世紀強烈的反精英文化,另一方面是中國社會從1990年代市場經濟崛起之后,形成了一批巨富階層,但這些人爆出各種丑聞,讓社會看到上流人物生活高度糜爛、對底層漠不關心。既然如此,與其看帝王將相的上層歷史,還不如看看底層普通人的歷史。這當然是一種觀察的視角,我不能做整體的價值判斷,因為很多讀者仍然對精英的歷史有濃厚的興趣,不管是之前的《巨流河》《上學記》,還是今年出版的翻譯家楊苡口述史《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都很受歡迎,這些也是大家族的歷史。

        應該說,是在原來的潮流中又增加了一個關注小人物的歷史潮流,這我是非常認同的,因為歷史不能只是對精英的書寫,底層民眾也付出了很多,他們如何生存,如何生活,一日三餐如何安頓,子女怎么上學,如何面對日常生活中突然的變故,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等等,這些東西呈現(xiàn)出來有它的意義和價值。卜正民教授主編的《哈佛中國史》就體現(xiàn)了這種史學轉向。

        在這一點上,我的心態(tài)是微妙而復雜的。因為我完全不贊同當下對于知識精英的強烈懷疑和憤怒態(tài)度,否則最后的一個理性的堡壘就被摧毀了,社會會陷入霍布斯所講的叢林社會。但精英也要自省,精英要放下強烈的身份意識和傲慢態(tài)度,與其遺世獨立裝清高,不如和光同塵做實事。

        精英更多意味著承擔社會公共責任,應當善用自己的地位和資源幫助這個社會中更需要幫助的人。

        幾年前,我在杭州參加一個暑期學校的夜沙龍,當時的三四十個學員,大都是在國內外名校讀書。我問他們,有誰認為自己是精英,或者認為自己以后會成為精英?沒有一個舉手。一位老師說,原來他在北大讀書的時候,他的老師在來自不同專業(yè)的通識課上也問過同一個問題,學生也是啞口無言,每個人都不出聲,他們認為自己當然不是精英,也不愿做精英。

        在我看來,精英更多意味著承擔社會公共責任,應當善用自己的地位和資源幫助這個社會中更需要幫助的人,就像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士大夫一樣。

        南風窗:汪丁丁老師區(qū)分了精英身份和精英意識,這兩個合在一起,才能算得理想的精英,現(xiàn)在很多時候是分離的。

        唐小兵:有些人只有身份感,但真正的精英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對多元文化尊重,會守護社會里最重要的價值,并擴展這些理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去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我校前輩王元化先生在《九十年代反思錄》里有一篇文章談到,人不但要做這世間的光,還要做人世間的鹽,致力于對人類的文化和社會有貢獻,但又不露任何痕跡,這才是真正的精英。

        需付出極大努力去守護善

        南風窗:我們的文化氣質從暢銷書榜單能看出一些端倪,有的暢銷書在變,但有一些常青樹,比如余華的《活著》、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以及翻譯過來的《追風箏的人》《百年孤獨》,這些書有某種相似性。

        唐小兵:《平凡的世界》《活著》,基本上可以歸為同一類,它們表達的是卑微的底層人物的生命意識。很多人的人生歷程都要面臨一些艱難的時刻,而《活著》也好,《平凡的世界》也好,都描寫了一種面對困頓的人生仍然要堅持往下走的生命力。

        我高中時特別喜歡讀路遙,比如他的《人生》和《在困難的日子》。那些小說今天回看藝術性不高,但是當時我那么喜歡讀,也因為自己處于相似的狀況,讀起來有共情感,很勵志。他的小說所描繪的人生,又非常貼近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讓人感到真實,你也會在里面慢慢找到一些力量。高中時候我還喜歡讀《牛虻》,這本書在中國也一度風靡,那里面的主角青年阿瑟所表現(xiàn)出的對命運不斷追問、不斷抗爭的形象,比較容易引起我的共鳴。

        南風窗:很苦很努力。

        唐小兵:對,就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這些書對人心有一種安頓的力量。王鼎鈞先生曾跟我講,他早年也沒讀過什么書,走上文學的道路是因為讀沈從文先生的《從文自傳》,自傳里描述的生活狀況那樣艱難甚至魔幻,但沈從文還是一步步走出來,這對他是非常大的激勵,在寫作上也特別值得借鑒。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表達的是對于個體的存在意義上的思考,包括在空間的不斷變動中呈現(xiàn)出來的生命的無常。你會覺得,歷史和人生原來不過如此,讀到會有一種共鳴,有親切感?!蹲凤L箏的人》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風箏具有高度的隱喻性、象征性。我有一年去見錢理群老師,他和我講,他也曾面臨很大壓力,有關方面希望他出國。他說第一我不離開中國,第二我不離開北大,第三我不離開魯迅研究。

        人會面臨自由和歸屬感之間的沖突,很多人還有文化上的、精神上的渴求,有對祖國、對民族、對鄉(xiāng)土的認同,而離開了之后可能很難再回來。這是深層的情感困境。

        南風窗:你自己有沒有過人生的懷疑時刻,你又認同什么?

        唐小兵:我這個人相對來說“很傻很天真”,基本上心情比較自洽,當然也會有一些焦慮時刻。女性哲學家納斯鮑姆有本書叫《善的脆弱性》,人生中那些良善的東西,往往都是很脆弱的,你生命的意義,你珍視的東西往往如風中之燭,很容易飄逸搖曳,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去守護。我在去年出版的《北美學蹤》里也講,我基本上認同一個理念:文化比權力更有尊嚴,學術比政治更有生命。這句話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

        我的辦公室里,貼著一幅當代史學者蕭冬連教授應邀為我撰寫的取自岳麓書院楹聯(lián)的字句,這是書院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shù)?!蔽液蛯W生經常講這句話,我在后面還加了一句,“生死置之度外”。這當然很難,今天很多人迷茫困惑焦灼,不斷靠各種刺激比如抖音快手小紅書等,來讓自己獲得存在感,但越刷屏越焦慮,因為他缺乏一種安頓自己的精神力量和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講,有抵抗感的嚴肅閱讀和往里走安頓人生,就顯得特別重要。

        南風窗:《十三邀》里一個片段讓我印象很深,許知遠在一家墻上掛滿了古代偉大思想家肖像的咖啡館里問劉擎老師,這些偉大的思想家還能幫我們理解和把握現(xiàn)在的世界嗎?劉擎老師想了一會兒,搖頭說不行。關于這一點你怎么想?

        王元化先生在《九十年代反思錄》里有一篇文章談到,人不但要做這世間的光,還要做人世間的鹽,致力于對人類的文化和社會有貢獻,但又不露任何痕跡,這才是真正的精英。

        唐小兵:劉老師當時可能也是開玩笑。當代世界好似一個非常復雜而龐大的系統(tǒng),科技飛速進展,各種地緣政治事件發(fā)生,這些狀況好像確實是古代思想家沒辦法理解的,他也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但我覺得經典之所以經典,偉大之所以偉大,不在于它能為各種問題提供一套答案,幫助人速效安置當下生活,而在于它們提供思考的方式,尤其是那種審慎的、平衡的藝術。偉大思想家所思考的問題,始終在叩擊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天命、人與神秘世界、人與社會、人與政府等各種關系。

        思考過程本身,也許比思考的結論更重要。偉大思想家都在思考如何把他所處時代的難題轉化成智慧,這一思考的過程本身具有永恒的啟發(fā)性。阿倫特所面臨的時代境況和我們今天面臨的不一樣,但今天我們讀阿倫特,仍然會獲得一種深邃的啟發(fā)。她所思考和處理的那些政治、文化、社會及公共領域的問題,只要人類社會還繼續(xù)存在,就仍然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而只要這些根本問題繼續(xù)存在,那么前人的智慧就仍然有其價值。

        如今也有很多新的議題,如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會不會導致以前出版的書籍,變得不太重要?不會的。只要是一本偉大的著作,最終都在處理關于歷史、政治與人性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具有經久不滅的永恒價值,而這些思考會形成一個意義不斷累積的過程。

        過去永遠不會真正地過去,它永遠是活在當下,并對未來有某種指向作用。改變明天的東西,仍然隱含在關于過去的寶藏之中,并會和當下構成某種潛在的對話。

        只要是一本偉大的著作,最終都在處理關于歷史、政治與人性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具有經久不滅的永恒價值,而這些思考會形成一個意義不斷累積的過程。

        在這個意義上說,過去、現(xiàn)實、未來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時間序列,不可能因為今天整個世界的知識背景、時代背景、政經狀況有變化,那些東西就過時??茖W可能會過時,但是歷史文化和人文主義永遠不會過時。阿倫特說過,一個有教養(yǎng)的心靈,知道如何在古往今來的人、事和思想中,選擇他的友伴。

        猜你喜歡
        南風窗小兵精英
        《南風窗》新媒體營收激增原因分析
        傳媒(2023年8期)2023-05-20 02:06:12
        歡樂小兵將
        歡樂小兵將
        歡樂小兵將
        它們都是“精英”
        家長會
        精英2018賽季最佳陣容出爐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14
        當英國精英私立學校不再只屬于精英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1
        昂科威28T四驅精英型
        世界汽車(2016年8期)2016-09-28 12:11:11
        《南風窗》 強化教育公平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 91产精品无码无套在线| 蜜桃色av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在线视频91九色| 少妇下面好紧好多水真爽播放| 国产精美视频| 亚洲精品精品日本日本|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区| 美腿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传媒网站在线观看|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成人爽a毛片免费视频|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av| 国产农村三片免费网站|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91精品全国免费观看青青| 国产激情在线观看视频网址| 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 无码手机线免费观看| 囯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 91露脸半推半就老熟妇| 日本人与黑人做爰视频网站| 夜夜被公侵犯的美人妻| 白白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老肥婆牲交videos|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国产精品女丝袜白丝袜| 美女视频在线观看网址大全|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 全免费a级毛片| 亚洲AⅤ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中文字幕| 看黄a大片日本真人视频直播|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无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