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國 良 郭 朋 成
(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理念,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這一目標而形成的完整性話語表述。這套話語體系既囊括了政治意蘊和學理支撐等內容,更道明了其頂層設計,即以中華民族復興為目標,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系統性闡述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心任務,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21。因此,本文將以中華民族復興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構建目標,探討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現實需要、基本內核、時代價值,旨在闡釋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現實需要,以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詮釋中華民族復興的實踐路徑,彰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時代價值,以此增強中國人民對中國式現代化事業(yè)的自我認同感和中華民族自信力,提升我國在世界范圍內的話語主動權,把握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主動權。
中國作為后發(fā)型現代化國家,在艱苦卓絕的漫長探索中,用實際行動向全世界證明了經濟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也可以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現代化道路。然而,西方國家面對我國在現代化事業(yè)中取得的偉大成就依舊存在質疑和挑戰(zhàn),以諸如“歷史的終結”“中國威脅論”等言論試圖抹黑或否定我國現代化事業(yè)中取得的成就。因此,為了回應這些質疑,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成功跨越“卡夫丁峽谷”,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來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顯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堅持馬克思現代化理論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地位,即為守正;不一味地照搬照抄、套用馬克思現代化理論指導實踐,而是依據中國實際情況,將馬克思現代化理論中國化來引導中國式現代化,即為創(chuàng)新。
馬克思現代化理論建立在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反思、批判和超越之上。馬克思摒棄了以資本為邏輯的西方范式化現代化,形成自己的現代化理論,也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指出資本主義的現代化史“只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系、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系的歷史”[2]33。理應成為受益者的無產階級卻掌握著社會少數財富,而占據社會一小部分的資本家卻占有社會絕大部分財富,西方現代化中人與人的關系被金錢所替代,顯現其社會機制中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正是基于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弊端的批判和反思,馬克思建立了現代化理論,其核心要素就是人。中國式現代化體系的構建恪守馬克思現代化理論的核心要素—人的現代化,堅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消除人與人關系被金錢所替代的對立關系,繼而是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實現了向人類本質的復歸。因而,以人的現代化理論對抗西方資本邏輯下的現代化理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所遵循的世界觀,同時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層面完成了對西方現代化的超越。
中國式現代化遵循了人類社會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實現了從低級社會向高級社會的更迭。所謂現代化理論便可以定義為人類社會在歷史長河中以動態(tài)的方式進行更替的一種具體社會形態(tài),人們通過研究其運動軌跡而形成的一種理論,而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實現社會形態(tài)更迭的原動力正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回顧中國近現代歷史,中國由一個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農業(yè)國家被迫卷入資本主義的漩渦之中,開啟了近現代化的建設之路。新中國成立之后,“四個現代化”的提出正式表明中國開啟了獨立自主建設現代化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由一個傳統農業(yè)大國向工農業(yè)現代化國家的轉變,其實質正是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偉大實踐。因此,中國由一個傳統國家實現向現代化國家轉變的偉大成就,既遵循了馬克思現代化理論的一般規(guī)律,又充分佐證了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可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在百年奮斗的歷史中,中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更是以高質量發(fā)展為目標,不斷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前進。然而,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構建依然是“西強東弱”的局面,而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構建又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中國高質量發(fā)展優(yōu)勢與國際話語權弱勢不相匹配的問題亟需解決。
造成中國高質量發(fā)展和國際話語權相脫節(jié)的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從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內部出發(fā),雖然中國在國際交流間的話語權呈現出上升趨勢,但是由于中國式現代化尚未構建系統完備、中外融通的話語體系,從而未能完整地、有效地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另一方面,由于西方部分國家對中國形象的蓄意抹黑,致使中國在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時處于被動局面。此外,由于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因而在話語體系建構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想打破這一局面,重新建構世界話語體系需要漫長的過程。
鑒于以上原因,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想要“走出去”必須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加快建構系統完備、貫通中外的中國式哲學科學體系,以中國獨有的敘事方式表達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背后所蘊含的“道”,讓世界真正了解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其次,堅定政治立場,堅守政治道路,構建學理支撐,以鮮明的旗幟打破外界輿論壓力,向世界傳遞公平正義的大國形象。最后,以通俗易懂的話術表達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思想,體現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通識性,以防在國際交流間造成語言轉化性誤解。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一個長期任務,需腳踏實地、步步向前,由此“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3]53。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對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其核心是人的現代化理論,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遵循人民至上理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凝練,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因而如何加強理論性的思想認識轉化為面向人民群眾的認識,成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提到,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而感性認識又是理性認識的前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表達,理論認識是抽象的,而現實是具體的,如何將豐富的理論文本轉化為人民大眾所熟知的現實成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大眾化被解釋為“變得跟廣大群眾一致,適合廣大群眾需要”。因而,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大眾認識,目的是讓人民群眾學懂、弄懂,從而指導實踐,其實現途徑可利用新舊媒體的宣傳機制和高校、黨校等理論研究陣地,將理論認識轉化為人民群眾所熟知的話語。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指導,對于思想理論轉化為大眾認識,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認同感,有利于凝結人民群眾的廣大力量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立基于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開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上,充分展示出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和發(fā)展道路的自主性,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然而,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西方國家對于中國式現代化褒貶不一,這就要求我們根據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受眾群體,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進行分眾化處理,精準傳播,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分眾化表達,強化國際傳播的親和力與實效性。
落實分眾細化工作,讓世界讀懂中國。分眾化是指根據國外不同受眾群體,用融會中外的話語體系表達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范疇、基本內涵和價值目標等,把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表達的內容同國外受眾群體想要聽的內容結合起來,增強對外話語的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從傳播途徑出發(fā),除了中國的大眾傳媒之外,還可利用受西方受眾群體歡迎的媒介,如Twitter、Instagram等。從傳播內容出發(f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色,向世界受眾群體宣傳中國飲食文化、建筑藝術以及中國速度等。從傳播目的出發(fā),向世界介紹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世界有益的現代化,其目的是帶動整個世界的發(fā)展,“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有益性的最好印證。習近平同志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4]316。做好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分眾化處理工作,構建自身科學的話語體系,與世界各國建立多元化、多機制的對話體系,讓世界更能讀懂中國,提升中國與世界的契合度。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并非是簡單的敘事表達,而是一個多維度、寬領域、深層次的集合體。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基本內核分析,點明中華民族復興的價值主體、本質要求、內在統一、發(fā)展機制、世界意義,按照內容—要義—價值意旨,以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來表達要“實現什么樣的中華民族復興,以及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在邏輯上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huán)。
“人口規(guī)模巨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如何形成十四多億人口共同話語來表達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共同愿景,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所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一方面,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增加了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難度;另一方面,相較于西方發(fā)達國家,中國目前還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之路任重而道遠。面對這一現實困境,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既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理念的體現,也彰顯出中華民族復興的價值主體。
中國共產黨人民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構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基本內容。毛澤東同志是中國共產黨人民思想的開辟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充分發(fā)揮了人民群眾的力量,肯定了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核心源泉。鄧小平同志堅持“人民至上”理念,飽含深深的人民情懷,體現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人民至上”理念,實現人民利益與黨的宗旨高度統一。“科學發(fā)展觀”以科學的態(tài)度、歷史的研判將“人民至上”理念進一步深化。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同志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盵5]百年以來,幾代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對于人民思想的貫徹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將來,中國共產黨依舊貫徹人民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
依靠人民,為了人民,人民共享,人的現代化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核心要素。“依靠人民,為了人民,人民共享”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取得的重要經驗之一,強調人民群眾在歷史創(chuàng)造中的主體地位,是對唯物史觀的基本遵循。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依靠,人民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提供不竭動力,因而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理所當然由人民共享。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構建,應以依靠人民,為了人民,人民共享為原則,從人民中汲取力量,構建體現人民利益和彰顯人民意志的話語體系。進入新時代以來,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構建日益豐富,表現在如下方面:緊緊圍繞新發(fā)展理念,人民訴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發(fā)揮政治參與機制和多元化平臺,為人民打造風清氣正的政治文明生態(tài);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引導,拓展文化表現形式;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本,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現代化;構建美麗中國,為人民創(chuàng)造宜居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貫穿始終的是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核心要素,“人”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中的價值主體。
以共同富裕為目標,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科學性和實踐性相統一。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6]520。這套以按勞分配為原則的分配制度則是對共同富裕理念的踐行。進入新時代以來,為建構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中國共產黨拓展新發(fā)展思路、開辟新發(fā)展路徑,構建出以“做大做好‘蛋糕’”“鄉(xiāng)村振興”“富口袋,富腦袋”“兩山論”等話語體系,體現了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科學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特征。
“全體人民共同富?!钡闹袊浆F代化在整體性、階級性和發(fā)展前途性層面完成了對西方現代化體系的超越,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整體性出發(fā),西方現代化體系建立在資本積累的基礎之上,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社會兩極化日益嚴重。而中國式現代化以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整體性上完成對西方現代化的超越。從階級性出發(fā),西方現代化話語體系始終被占有絕大多數社會財富的少數資本家所控制,其話語體系必然體現資產階級的意志,而非人民群眾。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理念,體現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其話語體系的構建代表了占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心聲,因而在階級性上完成對西方現代化的超越。從發(fā)展前途性出發(fā),“全體人民共同富?!钡闹袊浆F代化話語體系是全體中國人民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話語表達,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強大的向心力。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發(fā)展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物質文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奠定中華民族復興的物質基礎;精神文明以上層建設為內在要求,夯實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文化底蘊。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發(fā)展為目標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不僅側重于人民物質生活的滿足,更聚焦于人民精神生活的建設,體現中華民族復興在物質與精神二者的內在統一。
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價值判斷之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原則,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不能只依靠“經濟建設”一條腿走路,物質與精神兩條腿走路才能讓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路走得更為平穩(wěn)。具體來講,從經濟層面出發(fā),更強調經濟發(fā)展的質量,注重分配中的效率與公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從文化層面出發(fā),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優(yōu)良文化基因,賦予傳統文化現代化價值功能,實現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有機結合,創(chuàng)造面向時代、面向世界的文化氛圍。進入新時代以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公平正義”“安全穩(wěn)定”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成為彰顯人民至上理念的外在表現形式,其實質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內涵式表達。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7]139
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協調發(fā)展是重中之重。協調發(fā)展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矛盾運動發(fā)展過程中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形式,具體表現在社會主要矛盾的更迭。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幾經變化,其本質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fā)展貫穿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始終。相協調發(fā)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適應發(fā)展的外在表現形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發(fā)展便成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適應下的產物,因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是追求社會主義現代化,順利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新時代以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不再以物質經濟作為人民生活水平的衡量標準,摒棄了粗獷式的經濟發(fā)展模式,而是轉向更為持續(xù)的集約型經濟發(fā)展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生活發(fā)生了重大轉變,不再停留在物質生活的層面之上,而是在精神文明層面提出更高要求,如健康、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人民群眾需求的轉變既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的題中之義。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與自然關系經過千百年發(fā)展而達到人類在向自然索取資源的同時保持自然的平衡狀態(tài),反映出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和諧關系。中華民族復興奉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和方法論,點明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機制并不是以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來謀求發(fā)展,而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利用自然規(guī)律,能動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動力。
堅持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相統一原則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重要內容,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指明了發(fā)展機制。堅持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相統一原則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一方面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文明觀的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始終強調人是靠自然生活的,而中華民族的復興離不開自然界的饋贈。另一方面,是對西方工業(yè)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的總結。西方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中,對大自然的破壞與日俱增,出現了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氣污染等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汲取了西方工業(yè)化進程中的教訓,倡導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理念,制定了“碳中和”目標,以實際行動保護自然,這既是堅持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相統一原則的創(chuàng)造性認識,又指明了中華民族復興的發(fā)展機制。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 5000 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tài)文化?!盵8]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自然關系歷來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因而形成了諸如“道法自然”“養(yǎng)育土地,恩賜于民”等話語,強調自然是生命之母。受益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生態(tài)理念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價值觀,形成了一套科學完整的生態(tài)文明話語體系,“科學發(fā)展觀”“可持續(xù)發(fā)展”“新發(fā)展理念”“綠色發(fā)展”等一系列話語資源,既賦予中國傳統文化生態(tài)理念現代化,更體現出中華民族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表達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處理人與自然發(fā)展關系的獨有智慧。
“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性研判。堅持和平與發(fā)展是中國式現代化面對全球經濟停滯、霸權主義橫行等全球性發(fā)展問題時給出的中國方案,體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外部發(fā)展機制。構建以“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為目標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向世界傳遞中國發(fā)展智慧,提供中國發(fā)展方案,展現中國發(fā)展的世界意義。
構建“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由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共圖發(fā)展的民族基因所決定的,旨在向世界傳遞中國可信、可愛、可敬的大國形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倡導“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達道”的國家治理觀念,“和”是不同事物之間矛盾狀態(tài)的最佳和諧統一關系的表達,而“和文化”蘊藏著中華民族和諧萬邦的天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最高生存智慧和根本價值追求。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而無比渴望和平與發(fā)展,這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是從歷史、現實做出的考量。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中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盵9]263
構建“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旨在表達中華民族復興為世界謀發(fā)展、為人類謀出路的大國責任。立足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中國以胸懷天下的氣度,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質是“構建一個怎樣的世界,怎樣構建世界”,因而孕育了“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話語,既打破了西方霸權主義模式,繼而彰顯出中國倡導“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價值,又展現出面對世界發(fā)展難題時的中國智慧。中國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開拓了實現現代化道路的新途徑,展現出中國為世界謀發(fā)展、為人類謀出路的大國形象。
中國式現代化是“絕無僅有、史無前例、空前偉大”[10]3-4的現代化,而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構建正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主旋律的表達,其話語體系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做出原創(chuàng)性貢獻,夯實了中華民族復興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以兩個“確立”為基本原則,保證中華民族復興的前進方向;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以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底色,賦予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基因,筑牢中華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所取得的成就賦予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豐富內容,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是黨百年奮斗史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不僅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更是賦予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原創(chuàng)性理論價值,夯實了中華民族復興的理論基礎。
一方面,原創(chuàng)性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做出了原創(chuàng)性貢獻,為中華民族復興確定了理論源頭。當代中國的偉大變革不是“國外現代化發(fā)展的翻版”,當然也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11]76。從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層面出發(fā),一個“最本質特征”是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角色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相聯系,將社會主義的本質提升到政黨主體高度,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做出了原創(chuàng)性貢獻;從社會主義建設層面出發(fā),中國共產黨以中華民族復興為基點,以“四重使命”為擔當,以“五位一體”為布局,將黨的歷史使命呈現出時空拓展的邏輯關系;從社會實踐層面出發(fā),“五個必由之路”實現了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復興在理論層面的有機統一,實現了“人”的價值功能與發(fā)展途徑的有機結合,為馬克思現代化理論做出了原創(chuàng)性貢獻?!白畋举|特征”“四重使命”“五個必由之路”賦予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原創(chuàng)性理論與實踐內涵,中國式現代完成了馬克思現代化理論的根源性和總體性建構。
另一方面,原創(chuàng)性的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話語映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于一體,其充分貫徹唯物史觀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被歷史所證明的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做了系統性的論述,即“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12]26。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凝練表達,從世界觀出發(fā),堅持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和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現了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堅持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從方法論出發(f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發(fā)展點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目標,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機制。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內涵式地表達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統一關系。
原則性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旨在闡明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什么樣的道路,堅持以什么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什么政黨為領導核心,這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途命運,關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基本原則。正如鄧小平所說:“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盵13]310“兩個確立”的提出堅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使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有了“主心骨”,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深刻把握“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14]。
從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領導層面出發(fā),堅持“兩個確立”為順利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根本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宏偉而又艱巨的任務,目標越是遠大,道路越是坎坷,就越需要領導核心揚帆掌舵和科學引導。歷史與實踐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已經成長為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有能力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從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實踐層面出發(fā),堅持“兩個確立”是新時代實現偉大變革的關鍵所在。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內面對諸多風險和挑戰(zhàn),中國共產黨肩負中華民族復興的任務繁重,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進入攻堅克難的重要時期。然而,面對如此現實重任,中國共產黨充分發(fā)揮其引領作用。比如:轉變經濟發(fā)展模式,以更節(jié)約、更綠色、更高效的方式實現經濟發(fā)展目標;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鑄牢人民當家作主地位不動搖;明晰“一帶一路”倡議目標,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發(fā)展機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堅決打贏防疫遭遇戰(zhàn)、保衛(wèi)戰(zhàn)。這些偉大成就表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絕不是鏡中月、水中花,而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一步一個腳印取得的偉大勝利。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中,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特色性表達。只有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才能更有力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從而筑牢中華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賦予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文化底蘊。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盵15]315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博采眾長,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典型特征,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文化基因。首先,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綿延五千年的中國文明積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因而也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然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其次,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中華民族歷來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不畏挑戰(zhàn)、勇于創(chuàng)新”的意志品質。再次,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中華民族踐行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文化信念,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將永遠圍繞國家統一為核心利益。最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化歷來倡導“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信念,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倡導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的價值觀念,這也決定了中國絕不搞霸權主義和“黨同伐異”的小圈子。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構建的,而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豐富內容又賦予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物質。堅持“四個自信”是我黨對發(fā)展道路、執(zhí)政理念、社會機制、文化生態(tài)的高度凝煉,而文化自信則為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力量,代表著一個民族高度的自我認同感。因而,構建以“文化自信”為根本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賦予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以現代性力量。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共同的愿景,同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目標導向?!案母锸且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fā)展之道”[16]10,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構建面臨著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不相匹配的現實困境,面臨著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大眾化、分眾化的現實需要。因而,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始終堅持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底蘊,不斷創(chuàng)新話語內容,彰顯時代價值;應始終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核心內容與觀點科學地、多層次地表達出來,“從而處理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各種關系”[17],向世界傳遞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