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周鵬
【摘要】 《哈佛中國史》和講談社“中國史”在國內出版后,以其通俗有趣的寫作,贏得了多數讀者的好評,其中與明史相關的兩本著作亦是如此。上田信和卜正民兩者各自的研究方向大體相近,都是明清生態(tài)環(huán)境史和海洋史。在對明史的敘事中,他們均強調歷史的連續(xù)性和個性,并且都以“帝國”視角解釋中國歷史。但兩書也有完全不同之處,如在明史敘事的角度、體例以及面向的讀者群體方面。兩書雖有在地圖使用上的部分謬誤,但仍不失為海外研究明史的經典著作。
【關鍵詞】《掙扎的帝國:元與明》;《海與帝國:明清時代》;明史敘事比較
【中圖分類號】K23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4-006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20
2014年,講談社“中國史”在中國出版后不久,《哈佛中國史》也于2016年接踵出版。前書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以前日本學界對中國歷史的研究狀況,后書則代表了目前西方最新的歷史研究成果。兩套書各自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新穎的營銷策略,在國內備受歡迎。本文擬從兩本著作所展現的明代歷史中,找尋兩書撰述特色的異同。
一、《掙扎的帝國:元與明》與《海與帝國:明清時代》簡介
《掙扎的帝國:元與明》是《哈佛中國史》系列叢書的第五卷,由哈佛系列主編卜正民(Timothy Brook)執(zhí)筆所成,于2016年在中國出版。他是加拿大當代著名的史學家,還有《塞爾登的中國地圖》《縱樂的誘惑》《維米爾的帽子》和《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等著作?!逗Ec帝國:明清時代》則是由日本史學家、美學家上田信所作,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史、明清斷代史。另外,他在中國出版的著作還有《森林與綠色的中國史》《東歐亞海域史》。該書作為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叢書的第九卷于1974至1976年間在日本出版,但中文版于2014年才問世。兩位學者的研究方向大致都相同,我們也能通過對兩書的品味從而了解各國漢學家的明史敘事特點。
二、兩書的共同特色
無論是日本還是歐美的中國歷史學著作,他們最明顯的就是在中國以外的空間里看待中國的歷史。在《哈佛中國史》的推薦序中,葛兆光教授便引用了蘇軾詩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來比喻兩書都是從不同角度觀察中國歷史從而各有所得。①通過觀察兩書的寫作特點,我們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海外漢學著作的著述特點。
(一)強調歷史的連續(xù)性與個性:元明與明清
明代歷史,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明代前后兩個朝代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因此其作為最后一個漢族皇帝政權則顯得尤為突兀。明代歷史又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在政治上,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君主“獨裁”;在社會背景上,又處于明清“小冰河”時代;在中外關系上,處于西方航?;顒拥臉O盛期,傳教士不斷進入中國,開始與國外進行著比以往更加密切的接觸交流。這兩本書各自分別以獨特的角度描繪了元明和明清的中國歷史情景,從中可見明代歷史的重要性。上田信使用的是大家現在習以為常的“明清時代”,從海洋史角度闡釋明清時期將近五百年的歷史變遷;卜正民則是提出了“元明”歷史分期,在氣候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角度上展現元明兩代約四百年的社會發(fā)展狀況。明朝在上田信的筆下是“恣意”的,而在卜正民手中卻是在生命線上苦苦“掙扎”,如同“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般。明代歷史在他們的手中,被賦予了人的個性,呈現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畫面。明朝之所以是“恣意”的,是因為其認為明代擁有諸多豐功偉績,諸如疏浚大運河、鄭和南海遠征、修筑長城以及十三陵等,而這些豐功偉績多半來自皇帝的恣意妄為。上田信從國家和社會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從而將明朝定性為是“恣意”的。一方面,從國家政府層面分析,清代政府比明代政府更加懂得克制和穩(wěn)定;另一方面,從社會層面分析,明代社會仍是古代式的,而清代社會則是充滿了近代式的活力。
(二)以帝國視角解釋明代歷史
“掙扎的帝國”與“海與帝國”,這兩個既博人眼球而又突出明代歷史個性的標題,體現了共同的歷史敘述范式,即“帝國”視角。西方漢學的歷史書寫存在一種以“中華帝國”概念為基軸的“帝國史”范式。②在這兩本書中也無一例外地運用了這一“帝國史”范式。比如明代政府在云南地區(qū)經營和管理上。卜正民在書中借鑒了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的說法,認為漢族勢力通過移民開墾和設置行政機構手段加強在云南地區(qū)的統治。③上田信則是強調云南地緣政治在歐亞大陸的獨特位置,認為朱元璋對云南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軍事征服、移民以及實行土司制度,這使得明朝實現了超越了被稱為“中華”的世界的目標。④由此可見,“帝國”的敘事方式,旨在強化“漢族”與“異族”之間的對立。它有意地將云南邊疆地區(qū)排除于中國歷史之外,將中國等同為“中國本部”,從而將明代中國構造成為“明帝國”。西方史學界一味地強調所謂的“中國本部十八省”,任意切割中國歷史的空間范圍,這是忽視了中國歷史和“中國”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因此是違背歷史認知的。
(三)長時段與全球區(qū)域史的研究取向
傳統過去的中國通史的框架,都是以政治史為中心,輔之以文化史、社會史和軍事史等進行敘述。兩書均打破了傳統的中國史框架,分別從海洋和生態(tài)氣候環(huán)境的角度搜集了相關的研究成果,由此著成兩書。20世紀中葉以后,法國年鑒學派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1902—1985)的《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出版后,對海的歷史研究迅速風靡史學界。上田信的著作是布羅代爾和沃勒斯坦所代表的兩大潮流,綜合吸收海洋研究的相關成果而成。⑤把敘述范圍設定在14至19世紀,這樣就與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所闡釋是同一時期的。另外,通過敘述中國五百年這樣一個長時間段的歷史,將之放在東歐亞的歷史地理上,從而來駁斥20世紀中葉以來“歐洲中心論”所言的“中國停滯論”的看法。卜正民本身就是全球史的身體力行者,他的著作諸如:《維梅爾的帽子》《塞爾登的中國地圖》等,都是全球史的經典之作。卜正民自己撰寫的《哈佛中國史》的元明卷,專門設置第九章討論明代的南海,他借助布羅代爾提出的“世界經濟體”概念,構想出了“南海世界經濟體”,強調南海是明朝經濟融入全球經濟和歐洲人進入中國的關鍵區(qū)域。⑥由此可見,兩書均受了法國年鑒學派布羅代爾學術著作的影響。
三、兩書各自的特點
(一)面向的讀者:普通大眾與本科生
對于明代歷史的敘述,兩書正文篇幅大體相當,但是在寫作手法和受眾上具有明顯區(qū)別。顯而可見,日本學界一直有著很好的傳統,那就是在向大眾提供歷史知識方面遵循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他們將歷史與各種神話傳說以及學術觀點巧妙結合在一起,匯成了簡明易懂的通俗讀物。除此之外,他們在敘述中國歷史的過程中,也摻雜著東亞各國自身的歷史。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和東亞各國自古以來就進行著密切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對中日兩國歷史的看法。講談社叢書除了寫作手法通俗易懂外,在書的包裝以及圖片使用上,也是十分用心的。一部歷史著作最重要的就在于是否尊重事實。我國明清經濟史專家李伯重教授在《海與帝國:明清帝國·推薦序》中就上田信曾評價道:“他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學者。由于這種基于客觀事實的正義感,他寫下的中國歷史自然是比較公正可信的。” ⑦這也無怪乎這本書在國內得以暢銷了。
《哈佛中國史》六卷本是繼《劍橋中國史》出版后的西方最新的中國學研究成果,比如在明代“專制”和疾疫研究上。在明代“專制”研究上,作者在陳列魏特夫(Karl Wittfogel)、牟復禮(Frederick Mote)以及范德(Edward Farmer)的觀點后,轉而就對他們的觀點進行了分析和批判吸收,進而通過對明代五次政治危機的描寫,論證他提出的觀點:“明代每一次危機的爆發(fā)和解決,都削弱了明代體制本身能應付未來威脅的能力?!雹嘣谠鲀纱惨哐芯可?,作者列舉并批判吸收了伍連德醫(yī)生、世界史專家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McNeill)、人口史家奧爾·苯尼迪克托(Ole Benedictow)的觀點,推斷金帳汗國地區(qū)可能才是14世紀歐洲鼠疫大爆發(fā)的病源地,并將此說法用以解釋明末的疾疫。⑨類似的學術討論還有很多,使我們得以了解歐美中國歷史研究的最新情況。本書乃至整個哈佛系列中國史都是如此,對讀者的要求較高,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會讓讀者淺嘗輒止。
(二)著述:圖片、體例的使用
在圖片的使用上,兩書的差距很大。在《海與帝國:明清時代》一書中,總共運用了一百二十張圖和十張彩色照片,其中內容為明代篇幅的圖片將近占了一半,明代就有六張彩色照片。此書所用的圖片大部分不僅來自國內博物館和日本博物館的文物拍攝,也有引用古代史料和20世紀80年代前國內外歷史研究成果的圖片。這些圖片與文字的敘述搭配顯得十分和諧,并且能令讀者置于其境和加深理解的效果。封面使用的是1443年(宣德八年)的明代歷史地圖以及末頁使用的中國現代地圖,這兩者均與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致的。⑩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敘事中,用了鄭和父親墓葬圖、鄭和出生碑文圖、鄭和航海圖、長頸鹿畫圖和鄭和寶船圖五幅圖,生動再現了鄭和的航海生平經歷。在敘述王陽明、利瑪竇等歷史人物的生平經歷時,也是使用同樣的手法。尤為可貴的是,在講解一條鞭法推進稅制體系變化時,以里甲制和一條鞭法繪圖比較,從而幫助我們認清征稅責任的變化。而在《掙扎的帝國:元與明》一書中,則總共只用了十八張畫和一張地圖。此書所用的圖片大部分來自美國、英國和中國臺灣的各個博物館,少數來源于史料。圖片的來源上沒有廣博群取,使用上簡單明了,實為遺憾。在帝王肖像圖上,卜正民用的是丑化的朱元璋像,而上田信則增添了另一幅圓潤且威嚴的朱元璋像,將兩者進行對比,幫助讀者認知朱元璋的不同形象。本書中唯一使用的地圖,也是存在問題的。無獨有偶,《海與帝國:明清時代》也存在地圖問題。筆者擬在《中國歷史地圖集》的基礎上將其與《掙扎的帝國:元與明》和《海與帝國:明清時代》中的十四世紀浙江東部地圖進行比較,具體詳見如下。?
從兩幅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有以下問題:其一,地名與水系定位存在問題。江南圖的使用底圖是現代已然形成的地圖,僅僅在上面標注地名。比如通州(今南通)在明代是處于長江出??诮5囊蛔鞘?,但在江南圖中則是現代位置?;罩莞鳛槊鞔现彪`地區(qū)的重要府治,與江浙行省接壤。在南方地區(qū),由于湖泊洼地眾多,交通極為不便。為了信息的傳遞和溝通,交通工具多為船只,因此古代府治或者縣治的所在地,一般在水系分支旁。據《大明一統志》記載:“新安江源有四,一出歙縣黟山,一出休寧率山,一出績溪大鄣山,一出婺源浙山,合流至新安為灘?!?新安江一共有四個源頭,四個源頭的所在縣分別是歙縣、休寧縣、績溪縣和婺源縣,他們最終匯流至新安成灘。爾后弘治年間修撰的《徽州府治》則記載的情況更為詳細,“新安江源有四,一出于本縣黟山,一出于績溪縣大鄣山及揚之水至府城,西達于歙浦,一出休寧縣率山,一出于婺源縣浙源,合流達歙浦,四水會流至嚴州?!??其中的歙浦,又名浦口,距離歙縣城東南十五里,是新安江水系會流聚集之地。文獻中明確記載了揚之水與績溪縣的新安江分支合流,西達徽州府城。新安江流域涉及的四縣就是明代徽州府轄區(qū)內的四縣。因此歙縣具有極好的地理優(yōu)越性,所以被選為徽州的府治所在地。綜上所述,并結合《中國歷史地圖集》的南直隸南部地圖,可以斷定卜正民對徽州府治于新安江南部的定位是錯誤的,其可能將徽州府治定位于休寧縣。另外,嚴州府也是位于錢塘江的北部,而非錢塘江的南部。其二,府縣地名和古今地名不分。在一般情況下歷史地圖中府名與府治所在縣是會進行區(qū)分的,比如:府治名為松江、蘇州、嘉興等,縣名為吳江、常熟、嘉定、上海等。明代應天府(今南京)治所在上元縣,江南圖標注南京,既非明代的府地應天,又非上元縣。在明代,陪都南京是與中都鳳陽府、首都北京這樣搭配使用的。據《大明一統志》卷十二記載,距離揚州府治所在地西面七十五里的縣是為儀真縣,而江南圖將其標注為現代城市地圖的儀征市。除此之外,瓜州在明代僅僅是個地名,既非府也非縣,不知為何與府縣一同標識。江南圖中的瓜州(今揚州市邗江區(qū)瓜洲鎮(zhèn)),在歷史上多次歸屬于揚州府或鎮(zhèn)江府,其作為軍隊駐守的渡口和古代戰(zhàn)爭的軍事戰(zhàn)場更為著名。在《海與帝國:明清時代》一書中,《新安商人的故鄉(xiāng)圖》居然出現了徽州市這種小問題。?徽州在明代為府名,歷史上也從未有徽州市這一行政區(qū)名。即便在現代,地圖上也只有徽州區(qū)。在歷史地圖的使用上,還是需要保持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否則就會失之毫厘,謬之千里,甚至會產生誤導讀者的負面結果。
從體例上說,上田信采用的是類似我國古代的“紀傳編年體”,即“綜合體”?!逗Ec帝國》的各章標題都有一個表明從14世紀一直到19世紀的副標題。從元末一直連續(xù)地寫到清朝鴉片戰(zhàn)爭期間,將中國“海的歷史”呈現于人的眼前。在章節(jié)之間的轉換上,做到了無縫銜接。除此之外,上田信在著作結尾相繼增加了主要人物列傳、歷史關鍵詞解說、參考文獻和歷史年表。主要人物列傳主要分為海之列傳和帝國列傳。海之列傳主要列舉了八位明清時期海上活動頻繁的中西歷史人物,并對其生平經歷做了簡要介紹。帝國列傳分為皇帝本紀和高官列傳,皇帝本紀載錄了朱元璋、朱棣、努爾哈赤、孝莊太后和愛新覺羅·胤禛,并對這五位歷史人物花了大篇幅進行描述。最具特色的是將孝莊太后引入皇帝本紀,并在人物描述時與慈禧太后進行異同比較。之所以如此,主要與上田信的歷史觀和通俗寫作手法有關。一方面是因為他把中國王朝歷史的興衰看成是一種線性循環(huán)論,其先后順序依次為“合散離集”。?另一方面,通俗化的手法能夠吸引讀者,也更能讓讀者接受,這也是日本出版界的傳統。參考文獻上,上田信列出了便于全面理解明清時代、海洋世界和帝國的參考著作以及一些原始史料。在此基礎上,他對羅列的書籍進行了簡要的說明。書目分類的做法,為社會各個階層了解和研究明代歷史提供了一把鑰匙。最后的歷史年表,將14至19世紀在明清帝國、東歐亞和環(huán)球發(fā)生的歷史史實按編年形式予以排列,可以更好地在全球視角下看明清歷史的變遷?!豆鹬袊贰返脑骶?,則是采用的專題式樣。卜正民分龍見、幅員、元明“九淵”、可汗與皇帝、經濟與生態(tài)、家族、信仰、物華、南海和崩潰總共十個標題,其實就是在借這些主題來呈現元明兩代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的“掙扎”的社會生活。專題樣式的歷史敘述,其弊端在于章節(jié)之間沒有關聯,專題單獨成篇,呈現讀者眼前的更多是歷史一隅。好處亦有,那就是這本著作可以任君采劼,讀者可以根據感興趣的一個領域細嚼慢咽。在快餐化閱讀的今天,是十分受用的。在書的后面,亦有附錄,主要是三張表:極端氣溫和降雨量的時期(1260—1644)、元明九淵和元明帝王世系表。卜正民為了便于讀者理解元明兩代的氣候變化,還采用自然科學領域里的統計學分析方法,將兩代的氣候變化形勢繪制成表??偠灾瑑蓵鵁o論是在體例還是在史學方法的運用上,都值得我們借鑒。
總之,通過對這兩本著作的比較,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海外中國學家明顯不同于國內學者的明史歷史敘事,他們總是以獨特的視角來揭示明代的歷史;另一方面,各國漢學家之間的歷史敘事方式和角度也不盡相同,有所差異。盡管兩書在十四世紀明代江南地區(qū)的地圖使用以及其他部分史實觀念上都存有一定的問題,但其歷史敘事方式對國內的歷史敘事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加)卜正民著、潘瑋琳譯:《掙扎的帝國:元與明》,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推薦序。
②魏孝稷:《用“帝國”視角解釋不了中國歷史—— 〈哈佛中國史〉讀后》,《歷史評論》2020年第2期,第107-111頁。
③(加)卜正民著、潘瑋琳譯:《掙扎的帝國:元與明》,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頁。
④(日)上田信著、高瑩瑩譯:《海與帝國:明清時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20頁。
⑤(日)上田信著、高瑩瑩譯:《海與帝國:明清時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2頁。
⑥(加)卜正民著、潘瑋琳譯:《掙扎的帝國:元與明》,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217-220頁。
⑦(日)上田信著、高瑩瑩譯:《海與帝國:明清時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推薦序。
⑧(加)卜正民著、潘瑋琳譯:《掙扎的帝國:元與明》,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85頁。
⑨(加)卜正民著、潘瑋琳譯:《掙扎的帝國:元與明》,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62頁。
⑩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第40-41頁。
?《江南圖》在《掙扎的帝國:元與明》一書第33頁;兩書對比的參照底本為《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南直隸圖,第47-48頁。
?(明)李賢、彭時、呂原等纂修:《大明一統志》,明天順五年內府刊本,徽州府歙縣山川新安江條。
?《徽州府志》,載《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頁。
?《新安商人的故鄉(xiāng)圖》在《海與帝國:明清時代》一書第182頁。
?(日)上田信著、高瑩瑩譯:《海與帝國:明清時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頁。
參考文獻:
[1](明)李賢等奉敕修.大明一統志(卷十六)[M].明天順五年內府刊本.
[2]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3]徽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Z].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
[4](日)上田信.海與帝國:明清時代[M].高瑩瑩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加)卜正民.掙扎的帝國:元與明[M].潘瑋琳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6]魏孝稷.用“帝國”視角解釋不了中國歷史—— 《哈佛中國史》讀后[J].歷史評論,2020,(02):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