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壩
正如月有圓與缺之別,事也有“為”與“不為”之分?!笆略谌藶椤笔且痪淦恋脑挕F鋵?,能夠真正把事情做起來并做好,是不容易的。常言說,我們無法左右天氣,但我們可以改變心情。那么,還可以說,一個人也許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但在國家危難時刻,可以挺身而出。
近段時間,我看了一些歷史方面的書,有點兒感觸。比如,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雖是寫歷史的,但以一種網(wǎng)絡語言娓娓寫出,對明朝的皇帝、王公權貴,或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詳細描寫,讓原本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變得鮮活起來,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語言幽默風趣,比史書好看,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大明王朝名臣良將有,奸臣小人也有。在明朝的諸多名臣中,于謙給我的印象最深刻。于謙雖仕途坎坷,但他的功勞和威名未被抹殺,歷史最終證明了他的偉大。于謙,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軍事家、政治家。他曾以兵部右侍郎巡撫地方,入京覲見皇帝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后因得到百姓、同僚,乃至藩王的挽救而出獄,并官復原職。他曾在“土木堡之變”后,明朝危在旦夕之時,力排大臣們的南遷之議,堅請固守。當時,如果不是于謙挺身而出,阻止明朝都城南遷,那么,明朝或?qū)⑹グ氡诮?。他曾整飭兵備,親自督戰(zhàn),誓死保衛(wèi)北京城,抵御瓦剌大軍于城外;瓦剌太師也先挾被俘的明英宗逼和,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開城門。他個性剛直,秉公辦事,招致權貴忌恨與陷害。他曾作《石灰吟》,以表心跡:“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錚錚鐵骨,天地可鑒。這是于謙的“為”,勇為恒守,無愧于心。
同為明朝名人之一的唐寅(字伯虎),知名度很高,許多年輕人也許是從周星馳、鞏俐主演的影片《唐伯虎點秋香》中得知其名。其實,歷史上的唐寅,并沒有太多可圈可點、可歌可泣之事?!睹鞒切┦聝骸穼懙教埔?,是因?qū)幫踔戾峰┫朐旆磿r,招兵買馬,招賢納士,有人告訴寧王,可以請?zhí)埔鷣沓鲋\劃策。唐寅來了,知道寧王要造反,他不愿合作,怎么辦?他只好裝瘋,最后寧王只得放他走。唐寅流傳后世的,除了“點秋香”外,只有那首《桃花庵歌》:“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币苍S,正因為唐寅的“不為”,反而讓他在歷史上留下了清名。
哲學上歷來有“為”與“不為”的爭論。儒、道兩家就是“為”與“不為”論的代表??鬃又苡瘟袊?,推行他的政治主張,雖處處碰壁,但他“知其不可而為之”,成了堅持理想、敢作勇為的榜樣。
三國時,劉備入蜀,諸葛亮“威之以法”“限之以爵”,采取的是“有所為”,使得蜀國振興,百姓安寧。老子則說:“無為而無不為?!币饧次沂裁炊疾蛔?,等于我什么都做了。天下無事,不等于我做了一件于天下有利的事嗎?當年劉邦進入咸陽,“緩刑弛禁,以慰其望”,采取的是“有所不為”。蕭何去世后,曹參接任漢相,采取“無為而治”之策,很多大臣不理解。事實證明,“蕭規(guī)曹隨”,休養(yǎng)生息,為“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質(zhì)基礎,經(jīng)濟恢復,國家太平。
“為”與“不為”,殊途同歸,都深得人心,實現(xiàn)大治。其實,“為”或“不為”,不能一概而論。一個人,不說漂亮話,只做真實事,乃真“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