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教書的快樂
我常常想起我18歲師范畢業(yè)后做鄉(xiāng)村教師的那段歲月,一想起來就是滿眼滿心的歡樂。
還記得我人生的第一節(jié)課。頭一天,我把寫得密密麻麻的教案背了一遍又一遍,一張嘴就能從開場白背到結束語,但第二天站上講臺,看著下面那五十多雙眼睛,我大腦一片空白,一個字也想不起來。我呆呆地看了他們五六分鐘,然后眼淚就下來了……后來課怎么上完的,已經不記得了,我唯一不能忘記的,就是臺下那五十多雙清澈的、期待的、寬容的眼睛。就是在那一刻,我暗暗發(fā)誓:我不能辜負這些眼睛,我不能對不起這些學生。
工作一年后,我被調到了一個離家近的“聯(lián)小”。“聯(lián)小”是三個村莊的聯(lián)合小學,共有五個年級,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每個班的學生也就是三十個左右。我從四年級接手,擔任數(shù)學老師兼班主任。時隔多年,我雖不記得我的課是怎么上的了,但我記得跟他們相處的許多細節(jié)。
可能是因為當時我比孩子們大不了幾歲,所以我們上課是師生,下了課就是嬉笑打鬧的朋友。三十多年過去了,我還記得他們的樣子,還能叫出他們的名字,尤其記得我給女孩們編辮子的情景。那個班的女孩普遍留著長發(fā),我一有時間就變著法子給她們編辮子……
難忘那次野炊。那是一個秋天,稻子都收割完了,田野里空蕩蕩的,楊樹葉子落了……不知道是什么緣由促成了我們的野炊,可能是我們定的目標實現(xiàn)了。我只記得那一天,我和我的三十多個小伙伴,背著鍋碗瓢盆,帶著雞蛋、大米、蔬菜,來到村子最東頭的那塊空地,搭灶、撿柴、生火、煮飯……夕陽西下,炊煙裊裊,我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站著蹲著、笑著鬧著……那笑容,那炊煙,那味道,讓我在以后的歲月里一遍遍回想……那一屆的升學考試,我們班的學生全部考入初中,這也為我的鄉(xiāng)村教師生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我懷念做鄉(xiāng)村教師的日子,還因為我那些親愛的同事。我還記得那一個個周六的黃昏,老師們輪流請我吃飯,那時候同事們大多是單職工,上班教書,下班種地,飯桌上,菜是自己地里長的,雞是自家養(yǎng)的,有時候酒都是自家釀的。我們經常坐在星光下、院子里,推杯換盞、言笑晏晏,那真是一種自在開懷、世界大同般的快樂!
后來,我考學離開了,但每到豐收時節(jié),我總會收到那些同事捎來的時鮮蔬菜、當季的面與米,他們待我如同自家的小妹。
師生共寫的收獲
1994年,從師范院校中文系進修畢業(yè)后,我被調到了我母校的附屬小學,教了一屆數(shù)學,又改教語文。無論我教什么學科,學生的成績都在全年級排第一。但在成績輝煌的同時,我卻受小圈子排斥,再加上學校是以打分來評優(yōu)秀的,于是那十多年里,我教的班級成績一直第一,我的考評卻一直墊底。我也曾痛苦哭泣過,也曾嘗試委曲求全過,但后來發(fā)現(xiàn)并沒有什么作用,別人依舊報我以冷眼。終于在第七個年頭,我忽然就想通了:與其放下身段去討好別人,何不挺直腰桿做好自己?畢竟我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好好教書,對得起每一個學生,這才是我教書的終極目的。
事實證明,方向對了,越努力,就會越優(yōu)秀,而當自己實現(xiàn)整體提升和全面突圍的時候,之前所在意的,早就不再是問題。當你的優(yōu)秀一騎絕塵時,你收到的就不再是排斥,而是別人的仰望。
記得那時我教四年級語文,有感于學生寫作時的抓耳撓腮與捉襟見肘,我開始了面向全班學生的名著閱讀教學。書從哪兒來呢?從我這兒來!我有買書的習慣,家里有不少書,挑孩子們喜歡的,給孩子們讀;與此同時,我每周都會去給孩子們買書,假期更是四處淘書,名著的青少年版、童話系列、名人傳系列……一一擺在了孩子們的面前,在那段瘋狂閱讀的日子里,連課間的時候我們班都是鴉雀無聲的,全班都在座位上靜靜讀書!我曾經做過統(tǒng)計,一個學期,我們班的每一個孩子都讀了五十多本書。
書讀得多了,自然就想寫,于是我們開始了瘋狂的“師生共寫”。身邊的同學和老師、課堂上的趣事、課余時間的歡樂、父母親人、家中小寵、春夏秋冬,都從我們的筆下呈現(xiàn)出來。
為了讓孩子們更有話可寫,我還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了一系列的“作文體驗”活動,“歡樂袋鼠跳”“猜猜我是誰”“吉尼斯運動會”“二人三足”……我精心設計活動,先讓孩子們痛快地玩,然后再去細膩地寫。可以說,正是這種有趣的“作文體驗活動”,開啟了我們寫作的大門。
我們的第一個作文體驗活動就是“歡樂袋鼠跳”,道具很簡單,就幾個大麻袋,孩子們將兩腿裝進袋子,一蹦一蹦往前進,每組幾個人接力蹦,哪組先到達終點就算哪組贏……多簡單??!但親身經歷下來,才發(fā)現(xiàn)有那么多的波折。比賽前的忐忑,兩腿裝進袋子的別扭,往前蹦的時候的花樣百出:鼻涕掉下來的,跌倒了打個滾的,麻袋被蹦穿了的,還有臉上肥肉蕩漾、肚子局部地震的……真是狀態(tài)各異,但無一例外的是,孩子們有話可寫。
記得我把這次的作文指導寫成了文章并投稿參賽,結果獲得了全國一等獎。學生們的文章寫得生動有趣,我?guī)退麄兺陡?、推薦,有多篇成功發(fā)表。這次作文活動也給孩子們的寫作打開了大門,他們忽然就明白了,作文不需要去背優(yōu)秀例文,也不需要去照搬一些好詞好句,我們的生活到處充滿著有趣的素材,只要留意生活,用眼睛去捕捉,用心去體會,及時地用文字去記錄,就可以了。
那段時間,我把孩子們的作文打印出來,貼在教室的墻上,四面墻都貼滿了,風一吹,滿墻的作文就像振翅欲飛的小精靈。那兩年,我們師生瘋狂地進行文字輸出,我甚至給自己定下了目標:每天至少發(fā)表一篇學生作文,每月自己至少發(fā)表一篇文章。
那段日子,每天中午的課間操時間,就是我們班的高光時刻,因為我們每天都可以收到一大摞樣刊,好多張稿費單,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我們班的每一個學生,無論成績好或不好,都能發(fā)表文章,發(fā)表文章最多的孩子的稿費累計有五六千元;《課堂內外·創(chuàng)新作文》《作文大王》《新作文》《少年天地》等成了我們班學生發(fā)表文章的陣地,幾乎每一期都會有我們班學生的文章發(fā)表;我也成了《讀者》旗下刊物《故事作文》“作文寶葫蘆”欄目的專欄作者。
與此同時,我遇到了我人生中的貴“人”——課堂內外雜志社主編孔有君老師。因為作文教學,我們相識相知,后來我還戲劇性地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網絡作文平臺——“創(chuàng)新作文網”的全國唯一的兼職編輯。
在“創(chuàng)新作文網”的兩年,我堅持每天上傳一篇學生作文,每天給全國各地的學生做作文點評。到后來,我和網絡上的幾個寫作高手,各自成立了自己的文學社,每人的旗下各有一批寫作愛好者,然后在網絡上進行作文PK……多年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批網上的寫作愛好者大多進了名校,清華、北大、人大、浙大、復旦……果然文章寫得好的孩子成績都不差。
更為難得的是,每年的8月上旬,課堂內外雜志社和北大中文系都會在北京大學聯(lián)合舉辦現(xiàn)場作文大賽。由此,我和我的學生們不僅見到了曹文軒、鄭淵潔、溫儒敏、陳平原、俞敏洪等一批名家,得以聆聽他們的人生感悟和寫作智慧,還見到了網上的許多寫作名人。我的學生多次獲得現(xiàn)場作文大賽的一、二等獎,而我也登上了北大的講壇,為全國的語文老師介紹我們的作文教學經驗。
想起那段日子,我常常熱血沸騰。對一個普通的小學老師來說,這一切就像是一場夢,但是這些,卻實實在在地發(fā)生了。
再后來,課堂內外雜志社將我們班的學生作文匯編成《小學生體驗作文》,隨后,我又出版了《小學生作文醫(yī)院》一書,連同我參與編輯的《小學生作文活動》,一套三本,成為作文教學的一個系列,在全國新華書店發(fā)行。
從頭再來的跋涉
2006年,我被調入現(xiàn)在的臨沂第三十九中學,組建了只有21名學生的初中部。
進了初中部,不僅意味著全新的學段、全新的課程,還意味著我之前在小學獲得的所有成績被清零。但是,有了之前的實踐和積淀,還有什么能難得住我的呢?
現(xiàn)在想想我們班的那個教師班子,稱得上是豪華陣容,除了號稱“三駕馬車”的語文老師(我)、數(shù)學老師鄭合剛、英語老師馮全利以外,其他各任課老師,無一例外都是高中部的教研組長。三年里,我就像一顆釘子,釘在了教室后面的一間屋子里,精備每一篇課文。我把每一篇文言文都整理成一篇電子講義,將每一個知識點都做成一個專門的文檔,上課有的放矢,讓學生學得扎扎實實,知識點融會貫通……我陪伴著每一個孩子,三年里不曾缺席過任何一個日子。
學校里的老師們對這個可愛的小班也都偏愛有加,有些非任課老師都想給這個班上課,甚至就連孫成明校長都親自下水,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數(shù)學課,被孩子們步步緊逼到大汗淋漓,下課后卻直呼痛快。理所當然的,這一屆學生的中考成績相當輝煌。全班21個學生,全部考入高中,有17人進入全市最好的兩所重點高中。
隨后的幾屆學生,在他們的知識基礎已經夯實之后,我繼續(xù)開發(fā)我們的“作文體驗”活動,先后開發(fā)了“賺錢記”“瘋狂手繪”“DIY系列”“葉脈書簽”“蘿卜雕刻”“雞蛋表情”“我是大編輯”“俗世奇人”等系列,這一系列作文體驗活動,在《課堂內外·創(chuàng)新作文》以專欄“180°創(chuàng)新作文活動”的形式連載,最后結集成書。
我還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了“百家講壇”系列活動,至今已開發(fā)五十多個專題,涉及歷史、軍事、體育、游戲、民俗、生物、非遺、名人、名著等方面。在孩子們畢業(yè)前夕,我又特設“我喜愛的大學”“我喜歡的專業(yè)”等專題,引導著孩子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這些活動,讓每一個孩子都圍繞著一個主題收集資料、自主表達,從而達到了開闊視野、提升能力的目的。在以“活動”為主線、以“自我”為中心的寫作和活動的鍛煉下,我的二期、三期、四期的學生都展現(xiàn)出亮眼的實力。
精誠所至,功不唐捐。進入初中教學的這十幾年里,我從零起點一步步獲得了沂蒙名師、臨沂市十佳班主任、臨沂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山東省特級教師等榮譽稱號。同時,我一直堅持課題研究,主持或參與省、市級研究課題十余個,三次獲得臨沂市教科研成果一等獎,一次獲得山東省教科研成果一等獎。我堅持著讀書和寫作的習慣,發(fā)表了200多篇文章,我學生的文章多次發(fā)表在《中學生讀寫》《學語文之友》《初中生》《新作文》等期刊上。
繼往開來的推動
在做班主任的第29個年頭,因為工作需要,我不再擔任班主任。
不再擔任班主任的日子,我的空閑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習慣了忙碌的我忽然感覺有點精力過剩,于是我主動為自己尋求新的定位:借助自己的歷練和經驗,以最迅捷的方式給予新教師、新班主任以幫助和指導,推動教師快速成長。
2018年,我受命擔任“臨沂市市直學校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但因為一直在一線教書,少有時間出去講課,也沒有能力去組織大型的教學與研討活動,再三斟酌之后,我選擇了創(chuàng)辦“寫作型”名師工作室。
我在第一時間組織起了我們的名師班子,初始班子成員不多——僅十人,但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有特級教師、省教學能手、沂蒙名師、市級優(yōu)秀班主任,還有幾位是省優(yōu)質課比賽一等獎獲得者。
對名師的類別我也精心做了選擇,有來自市直學校的、縣區(qū)學校的、農村學校的;就連年齡也有所顧及,覆蓋老中青。他們各有所長,有的擅長文字解讀、講課比賽,有的擅長班級活動和班主任工作;寫作風格也不一,有的擅長寫記敘文,有的擅長一事一議。
我們還特意邀請了一位發(fā)表了上千篇文章的筆力強勁的林老師入組,請他給我們的文章做點評,并借助他的投稿平臺,給我們向外推薦發(fā)表文章。
至此,我們稱得上“萬事俱備,只欠開筆”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推進不易。
一來大家都很忙,而寫作是一件需要平心靜氣且有大塊時間操作的事;二來撬動第一篇文章很難,因此大家茫然四顧,無處下手。一時之間,局面僵滯。后來我想,還是自己身先士卒、率先動筆吧。
于是2019年一年,我和林老師開始率先動筆,我們約定每人一周寫一篇文章,寫完之后互相提意見,再修改后投稿。張麗鈞老師說,1和1000比鄰而居,最難的第一篇文章寫出來了,后面的就會接踵而來。2019年是我和林老師的寫作都大獲豐收的一年,林老師發(fā)表了40多篇文章,我發(fā)表了35篇文章,而且其中有5篇發(fā)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同年,我成為《教師博覽》封二人物、《班主任之友》封面人物。2020年7月,我順利晉升為中小學正高級教師。
在我和林老師率先示范寫作的同時,我給各位名師訂閱了專業(yè)刊物,購買了一批高水準的書籍。這些老師都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也都有強烈的提升愿望,當他們習慣了閱讀、習慣了思考,再加上我們幾個發(fā)表過多篇文章的老師的示范引領,提筆寫作就水到渠成了。
2021年9月,我將我們的工作室命名為“陳娟名師孵化園”,這個方向很有意思,不是大家跟著我寫作,而是我在背后推動著大家寫作、成長,這樣的角色定位,將每位成員推到了舞臺的中央,大大地調動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我們以微信公眾號“梧桐深深”為陣地,以“工作日日更新一文”為原則,以《班主任之友》的欄目設置為導引,以《教師博覽》《班主任之友》為教師文章投稿陣地,以《中學生讀寫》《天天讀寫》為學生文章發(fā)表基地,開始了我們日新月異的團隊寫作……
其中也遇到過很多問題。比如有老師到時間交不了稿怎么辦?文章水準不夠怎么辦?問題也不難解決,但很考驗我這個主持人的協(xié)調能力和“墊稿”能力。我和林老師已經習慣了寫稿,所以,當工作室成員不能如約交稿的時候,拿我們的文章墊上就好了,如果恰巧沒有,那就現(xiàn)寫急就。但文章水平不夠才是個大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批改。只要創(chuàng)意不錯,文章就可以改出來!只是每天改稿至少三個小時,沒有點定力是很難堅持下去的。批改完之后,與原稿一比較,作者就明白了文章的癥結所在,大家在群里交流、討論,久而久之,老師們的整體寫作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文章發(fā)表更是老師們寫作的巨大推動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老師們習慣于在一線埋頭苦干,很少有人能跳出窠臼來思考、總結和提升,但當寫作任務擺在眼前的時候,就逼迫著老師們去留意、去思考、去記錄。當寫作遇到瓶頸的時候,老師們又會倒逼著自己去閱讀更專業(yè)、更高質量的書籍和報刊。這樣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最終達到實踐和理論有機融合,生活和寫作完美契合。而當寫作走到這一層次的時候,文章已經很成熟了,因而發(fā)表就水到渠成了。
《班主任之友》的投稿平臺也很有意思,不僅關口繁多,有初審、二審、三審、四審、編審會討論,到最后才是“錄用”,而且在每一關口,編輯都會給出審稿意見,這就等于給老師們的文章進行了一對一的指導,讓老師們一下子就清楚了自己的文章問題所在,極大地提升了老師們的寫作能力。
我們的寫作從2021年9月開始推進,工作日日更新一文,如今已經更新了220多篇文章,而且發(fā)表率相當高,有80%均已發(fā)表。半年時間里,之前從沒有發(fā)表過文章的老師,已經至少發(fā)表兩篇,有的已經發(fā)表十幾篇,而且都是在《教師博覽》《班主任之友》這類重量級刊物上。葛洪波老師,更是一鼓作氣,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語文建設》上連發(fā)兩篇文章。
如今,微信公眾號已經有1200多人關注,而且每天粉絲量都在增加,每日更新的文章都有幾百的點擊量。在我們這個小小的地方,這個微信公眾號已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下個學期,我將繼續(xù)推進“跨學校、跨學科、跨學段”的教育敘事的寫作,以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為我們當?shù)氐慕逃嬉粻T微光。
前些日子,我讀到一篇文章,里面說,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是被迫勞動的奴隸,而是一些擁有自由身份的人。因為人的能力只有在身心和諧的情況下,才能發(fā)揮出最佳水平,才能創(chuàng)造出金字塔這一世界奇跡。反觀我三十多年的教書歲月,用《再別康橋》中的幾句詩可以形容: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在教書和做班主任的日子里,我就像一個探險和挖寶的孩子,和我的一群小伙伴懷著好奇、揣著夢想走向未知,這個過程,充滿了新奇,無關功利。因此,我們是在自由放松的狀態(tài)下,沉浸在每一個教育小細節(jié)中,享受著每一個教與學的日子。“人間有味是清歡”,教師愛著自己的職業(yè),從自己的工作中獲得幸福,就是人生之大快樂。真心希望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擁有這種“人間至味”“清淡歡愉”。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第三十九中學)
陳 娟
“體驗作文”的倡導者與實踐者,山東省特級教師,中小學正高級教師,山東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臨沂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沂蒙名師,臨沂市十佳班主任,臨沂市市直學校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在《教學與管理》《教師博覽》《班主任之友》等刊物發(fā)表文章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