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立
為了提高稻米品質,讓廣大人民吃上綠色、放心大米,息縣在水稻種植階段開展了稻鴨共育防蟲除草綠色防控技術,不使用農藥和除草劑。本文通過幾年的試驗示范,分析比較稻鴨共育區(qū)、農民自防區(qū)和空白對照區(qū)的雜草數量、病蟲害株數量等,總結出稻鴨共育對防治草害和病蟲害的作用。
一、試驗地點
示范區(qū)建設試驗地點設在國家超級雜交稻“百千萬”高產攻關項目區(qū)息縣曹黃林鎮(zhèn)和楊店鄉(xiāng)。
二、試驗材料和安排
(一)試驗材料
當地麻鴨。
(二)試驗安排
水稻移栽返青后(5月25日陸續(xù)開始),開始放養(yǎng)麻鴨,最初每667 m2放養(yǎng)3~4只;隨著秧苗生長,放養(yǎng)數量逐漸增多,最多時可放養(yǎng)12只。6月底至7月初,秧苗數量達到基本苗數量后,開始曬田,這時將鴨子趕出秧田;待到上水時再在秧田放養(yǎng)鴨子,利用鴨子在田間走動,踩吃雜草,捕食害蟲,減輕田間的蟲害和草害;鴨子在秧田間來回走動,把水稻下部的老黃葉和雜草踏進泥里,這們不僅便于田間通風透光,還減少了雜草,共育時間30~40 d。水稻移栽后25 d和45 d調查田間的除草效果;在孕穗后,調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調查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取1 m2,計算稻鴨共育區(qū)、農戶自防區(qū)和空白對照區(qū)的雜草的數量、鮮草質量和病株數等。
三、試驗結果與分析
(一)稻鴨共育除草效果
調查稻鴨共育區(qū)、農戶自防區(qū)及空白對照區(qū)的試驗結果均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利用雜草數和鮮質量可以計算出株防效和鮮質量防效(見表1)。
(二)稻鴨共育防病效果調查
紋枯病重災區(qū),采用放養(yǎng)麻鴨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采用平行跳躍取樣法,對稻鴨共育區(qū)、農戶自防區(qū)和空白對照區(qū)主要調查病叢數和病株數,計算病叢率、病株率和相對防效(見表2)。
(三)結果分析
1.除草效果分析。25 d時稻鴨共育區(qū)控制草害的除草效果為77.95%、鮮質量防效為77.13%,比農戶自防區(qū)分別高13.74%和13.38%;45 d時稻鴨共育區(qū)除草效果為90.17%、鮮質量防效為89.62%,比農民自防區(qū)分別高27.65%和20.1%。從調查結果看,稻鴨共育區(qū)的控草效果明顯好于農民自防區(qū),特別是后期防治鮮草的質量,比農民自防區(qū)高20%以上。因此,稻田放養(yǎng)鴨子可基本上控制雜草的狂長,減輕雜草危害。
2.從5年的稻鴨共育技術研究及防病除草的效果來看,稻田里平均每667 m2放養(yǎng)8~12只鴨防病除草效果明顯高于平均每667 m2放養(yǎng)5只鴨效果。因此,在今后稻鴨共育技術應用上,每667 m2放養(yǎng)鴨子應不少于8只。
3.紋枯病田間調查分析。稻鴨共育區(qū)相對防效為85.47%,農民自防區(qū)相對防效為66.13%,本試驗認為稻鴨共育區(qū)能顯著抑制紋枯病發(fā)生,減輕其危害。主要原因:一是麻鴨在尋食過程中,來回走動,不僅吃掉蟲卵,還帶掉下部老黃葉,大大減少了紋枯病蟲卵在稻葉孵化;二是麻鴨長時間活動排下大量糞便,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水稻植株可以吸收更多營養(yǎng),更健壯生長。
(四)效果評價
通過試驗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采取稻田放鴨控制草害,25 d和45 d的控草效果分別為77.95%和90.17%,其控草效果明顯優(yōu)于農戶自防區(qū)(化學除草)效果,在控制鮮草質量上特別明顯,45 d時稻鴨共育區(qū)鮮質量防效高于農戶自防區(qū)鮮質量防效20.1%,所以稻田放鴨可以控制雜草的狂長;稻鴨共育示范區(qū)內紋枯病防治效果達到85.47%,效果十分顯著;通過試驗研究,在稻鴨共育技術應用上,每667 m2放養(yǎng)鴨子應不少于8只。麻鴨還喜歡取食昆蟲和水生小動物,能消滅稻飛虱、葉蟬、象甲等;麻鴨在稻田走動和游動,使稻田內水的含氧量大大增加;麻鴨覓食表層有機質,能夠減輕腐爛帶來的酸性物質;同時,麻鴨排出的大量糞便,能夠給稻田帶來大量的土壤養(yǎng)分,促進水稻強根和快速生長。
(責任編輯? ?張夢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