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孩子的成長,往往是家庭與社會的一面多棱鏡。為什么孩子會出現(xiàn)做事“差不多”的狀況?令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下,隱藏著哪些被忽視的重要問題?我們采訪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藺秀云,來探析“差不多小孩”產生的深層原因,嘗試聽懂他們的心靈呼聲。
無死角規(guī)劃是對孩子自我成長的擠占
◎ 《教育家》:許多家長正面臨著自家娃的“超佛系”行為,為孩子的得過且過、敷衍了事而煩心不已。在您看來,為什么孩子會出現(xiàn)做事“差不多”的狀況?“差不多小孩”背后的家庭和成長環(huán)境有何特點?
藺秀云:無論是“超佛系”還是“躺平”“擺爛”,我認為孩子的“差不多”行為背后透露出幾個訊息。從這些孩子的父母角度來看,他們在成長期大多是特別努力和拼搏的,于是期待孩子能夠延續(xù)同樣的狀態(tài),但孩子其實無法做到。比如,許多父母是非常有目標和規(guī)劃的,晚上一共三個小時,每半個小時要做的事情都特別明確,可謂無死角規(guī)劃時間。而對于孩子來說,他需要休息,需要玩和放松,在校一天緊張的學習和緊繃的狀態(tài)后,如果晚上的居家時間還是同樣的嚴格要求,實際上是擠占了孩子大量自我成長和思考的時間,那么就容易出現(xiàn)“差不多”現(xiàn)象。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的校外生活成了躲在水泥方塊里跟學業(yè)打交道,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沒有和同伴交往的時間,成了超負荷學習的狀態(tài),學習就像個“無底洞”。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下,孩子控制自己持續(xù)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就會減弱。他的大腦已經沒有精力了,可是父母仍舊覺得“為什么你有力氣打游戲而不能去學習呢”?!半x睡覺還有半個小時,要不再寫幾個字,再背兩首詩”,父母不斷地增加任務,基本上看不得孩子清閑;或者指責孩子做得不認真,質量不過關,需要重來抑或是做其他事情彌補。高要求導致孩子感覺自己永遠無法達到目標,導致心理防線崩潰。
◎ 《教育家》:如何理解差不多行為后的兒童天性?
藺秀云: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是最好的,特別是一線城市的部分父母,往往是高學歷的“學霸”,自身經歷讓他們理解不了孩子為什么做不到、為什么不能為自己的未來做更完善的規(guī)劃,而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考慮孩子的需求。當孩子感到完不成父母的要求時,就會給自己“找理由”,其實這是心理的防御機制在起作用:坦然地承認我做不到、不喜歡是困難的,那么就找到一個“大家都這樣”的看似能接受的理由,與“更差的”相比較,以此顯得自己沒有那么糟糕。
情緒內攻擊也可視為對父母的反抗
◎ 《教育家》:有人將孩子對成長自主權的渴望導致的做事敷衍,歸為對父母的“隱形攻擊”。對這樣的孩子來說,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還可能有什么表現(xiàn)或行為問題嗎?
藺秀云:我相信人性本善,在非敵對的環(huán)境中,尤其是在講究愛的家庭環(huán)境中,如果父母是愛孩子的,孩子沒有必要去攻擊父母。如果父母的訴求越來越多并難以完成,孩子的拖延、敷衍常常不是主動的。但當孩子被逼迫、被否定,感到不舒服,感到父母愛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成績時,孩子的感受肯定是不好的,需要將情緒表達出來,嚴重的情況下,孩子也會選擇“報復”——既然你讓我不舒服,我也讓你體驗。孩子的不滿首先體現(xiàn)在有情緒上,就會頂撞父母或者明顯不按父母的要求做。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從精神分析上來講,抑郁屬于人的一種內攻擊。很多高學歷父母對孩子從小的教育就強調不能傷害別人、要尊重父母、和他人搞好關系,那么當一些孩子出現(xiàn)了和父母間的情緒問題,這種早已內化的教育讓他們選擇避免他人難過,他們沒有明顯地去攻擊父母、不聽父母的安排,于是情緒就轉為內攻擊,通過攻擊自己來表達自己,也可以視為一種隱形攻擊。所以作為家長我也常常反思,父母在“管孩子”這件事上到底該有多大的權利?很多時候,我們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名義不停地約束和要求孩子,但其實可能影響或限制了孩子的發(fā)展,導致孩子出現(xiàn)各種隱形攻擊或者“超佛系”行為。
“差不多小孩”身邊圍繞著不開心的大人
◎ 《教育家》:和以往相比,現(xiàn)在的“差不多小孩”現(xiàn)象是否有增多趨勢?背后的社會和時代因素是怎樣的?
藺秀云:應該說報道出來的現(xiàn)象是越來越明顯的。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傾向,我認為跟目前的大環(huán)境有關,身處所謂“內卷”環(huán)境之下,太多父母沒有非常開心和放松的時間。以海淀媽媽的焦慮來說,孩子三年級就學初中課程,初中一開始就在學高中課程,還有各種英語認證考試……,之所以這么“卷”,是因為大家面對未來都有種不確定感:不知道要拿多少證書、優(yōu)秀到什么程度,才能夠進入好學校、獲得好工作。社會發(fā)展中個體承擔的壓力,導致父母出現(xiàn)了對子女的嚴格要求。此外,獨生子女帶來的影響深遠,家長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教育的風險增高了,我們不希望唯一的孩子將來很差,家族和文化中對親情的捆綁和羈絆,決定了父母對兒女的管控會更多。
在大學錄取率低的年代里,許多人是不以考上大學為目的進行學習的,壓力就會小得多,那些不擅長學習的孩子可能比較早地開始尋找學習之外適合自己的出路,而現(xiàn)在為了上大學基本人人都在全天候地學習。提升學歷、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當然是好事,但對一些不擅長學習或者在學習上屢屢遭遇挫敗的孩子而言,進行下去就會變得困難。按照兒童心理障礙的研究分析,大概有5%的孩子存在注意力缺陷、學習障礙等,還有一些抽動癥、孤獨癥的孩子,他們想要考高中、上大學,還是非常困難的。當他們不被允許有其他選擇時,“差不多”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此外,個體差異沒有被充分重視,有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特長,但其他的科目又全部有高要求,導致自己的擅長之處沒有發(fā)揮空間,也可能出現(xiàn)“差不多”現(xiàn)象。從學校內的教育環(huán)境來說,評價維度的不夠豐富,進一步加重了“差不多小孩”的負擔??梢哉f,當下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案例暴露的增多。
◎ 《教育家》:哪些類型的孩子容易出現(xiàn)“差不多”行為?孩子做事“差不多”的弊端是怎樣的?
藺秀云:首先,孩子缺少特別明確的目標,比如學業(yè)要達到怎樣的成績、要在哪個領域做出貢獻。當這樣的孩子享受到了舒服的生活,家庭擁有良好的物質條件,就容易缺乏自我實現(xiàn)的動力。其次,自己的目標與社會價值觀不一樣,得不到家長或者社會的支持。再次,存在特殊學習障礙,自控力相對差一些的孩子。此外,一些特殊時期的不確定感,比如中考改革帶來科目增加或減少的變化,可能會引發(fā)中學生的焦慮和緊張,增加精力和心力的消耗,使得學生難以完全將精力聚焦在學習上,也容易呈現(xiàn)“差不多”情況。
如果孩子持續(xù)做事“差不多”的狀態(tài),早早進入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的精神疲勞狀態(tài),那么很難想象未來他會對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更為重要的是,很多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恰恰是不愉快情緒的積少成多。父母在孩子情緒沒那么不理想的時候,總是擔心“推”得不夠,覺得自己是有辦法的,各種規(guī)劃和“雞娃”,而一旦孩子出現(xiàn)了抗拒學習、抑郁焦慮甚至完全不想上學、親子沖突劇烈,才會來到咨詢室尋求幫助,其實已經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說明:2023年2月第三期《教育家》第44-45頁的文章為《“安吉游戲”園本化的應用策略研究》,作者系河北省張家口市幼兒園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