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的諾貝爾獎這么少?
針對這一問題,不少科研人員認為,這與中國基礎研究系統(tǒng)性困境有關。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對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基礎研究而言,以競爭性項目為中心的支持模式帶來的浮躁之風,使有限的經費并沒有流向真正重要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
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加強基礎研究,“要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zhàn)略性、系統(tǒng)性布局”“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
在不久前印發(fā)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也提出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統(tǒng)籌推進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從頂層設計上理順整個基礎研究資助體系。
18年前,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感嘆: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面對“錢學森之問”,站在當下,我們更需要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基礎研究?怎樣才能推動中國的基礎研究不斷產生原創(chuàng)性、前瞻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