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應考錦囊
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題一般設置信息篩選題和主觀探究題兩種。對于信息篩選題,考生須對所要求篩選的信息進行總體上的概括,然后所概括的觀點進行具體闡釋,即:總體概括+結合文本具體闡釋。這種類型的題本身難度不是很大,但是它要求考生在準確篩選信息的同時,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從不同角進行切分。如閱讀題目設置的選項一般會切分信息,將所要求分析的句子中關鍵詞語的真正含義解釋出來。判斷這種切分的正誤,考生要靈活運用“還句入文法”,即將所要求分析含義的句子帶回原文,看它所在的段落及較近段落的中心觀點是什么,而這個句子所要表述的含義又是從哪個角度切分出來的,是否符合文意。
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主觀探究題以有所創(chuàng)見、有所發(fā)現(xiàn)為目標。這類主觀題一般圍繞一定的問題情境,提出假設,分析探究,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其價值在于在鑒賞、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體驗。所以,回答這類試題的關鍵是要進入問題情境,進行真實、有效的分析和探究,所答要顯示出文本和解讀的意趣??忌痤}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顯示特性、過程、結論、發(fā)現(xiàn)等。
1.鋪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答題時,考生可以把問題的形成過程用文字表達出來,并用簡明的語言明確自己的看法,不宜開頭就提出觀點。
2.提供解決問題的角度和思路。面對已經明確的問題,按照一般的邏輯,選擇解決問題的角度和思路。答題時,這些角度和思路要用明示語言一一標明。
3.引述事實,嘗試從多種角度、用各種思路去解決問題。在明確解決問題的角度和思路后,引述文本和生活中的事實。
4.得出結論,解決問題。在多種角度和思路中,可能有一種會實現(xiàn)問題的解決,對這一角度和思路,考生可以稍加詳盡地表述。如果各種角度和思路都無法解決問題,則可以給出一個階段性的結論,將思路逐一真實呈現(xiàn),體現(xiàn)出思辨色彩。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材料一:只要一想起宇宙,我們就難以平靜。我們知道我們在探索最深奧的秘密。人類的未來取決于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地方,但決不是唯一的地方。宇宙間有數(shù)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平均由1000億個恒星組成。在這樣龐大的數(shù)量里,為什么我們這些隱藏在宇宙中某個被遺忘角落里的人類就這樣幸運呢?宇宙里很可能到處都充滿著生命,只是人類尚未發(fā)現(xiàn)而已。
宇宙范圍之大,茫無際涯,而地球僅是其中之一,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人類是在這里誕生和成長、成熟起來的。正是在這個星球上,我們激發(fā)了探索宇宙的熱情,我們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自己的命運。
(摘編自《宇宙的邊疆》)
材料二:火星這位“好鄰居”之所以吸引著人類的目光,主要是因為它有一個其他星球都沒有的特質——最像地球。有多像呢?火星的自轉速度幾乎與地球相同,火星上的一天有24小時37分鐘?;鹦堑墓D周期是687天,火星自轉軸的傾斜角度與地球相近,所以火星也像地球一樣擁有四季,只不過每個季節(jié)持續(xù)的時間是地球的兩倍左右?;鹦堑牡孛惨埠偷厍虿畈欢?,有高原、平原和環(huán)形山等?;鹦巧线€有大氣、水、各種礦藏和氧化物。火星礦產資源豐富,根據(jù)帶回的樣品分析,火星上鈦鐵礦的資源儲量高達1500萬億噸。其中最特別的是,火星的大氣層中有臭氧層。臭氧層可以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利于生物在火星表面的生長發(fā)育。所以,火星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并且有可能被改造為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
(摘編自《火星為什么值得探測》)
材料三:在人類發(fā)射的近200個深空探測器中,絕大部分都是探測月球和火星的。然而,人類并沒有忘記走向更遠的深空。特別是最近10年來,人類對太陽系小天體的興趣逐漸增加,試圖發(fā)現(xiàn)地球上難以獲得的稀有資源,并將其帶回地球。
在太陽系所有的巖體類天體中,地球的引力場最大。因此,要達到離開地球所需的加速度也是最大的。進入深空的第一個技術挑戰(zhàn)是脫離地球引力。
當探測器被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就可以脫離地球引力進入行星際。深空探測器的飛行軌道,是受行星位置和其引力場影響的。因此,需要事先優(yōu)化設計發(fā)射窗口和軌道。設計的目的一般有兩個:一是做到燃料最省,二是做到盡快到達。為達到這兩個目的,需要利用行星際中兩個特殊的引力效應。一個是可以利用各天體之間的引力平衡點,探測器在該點受到的引力作用最小。在此處做變軌,可以做到最節(jié)省燃料。另一個可以利用的是特殊的引力效應,即借助天體的引力來加速。
人類在地球上著陸和返回的經驗,幾乎無法在其他天體上直接應用,在地外天體上著陸和起飛都非常困難,目前人類所掌握的技術并不成熟。但在小天體上著陸與起飛是完全不同的技術。首先,由于小天體引力場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與其說在其上著陸還不如說是與其軌道交匯。因為無法借助其引力的力量,所以需要擁有非常精準的軌道設計和自動控制能力。其次,著陸時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碰撞,如果無法將探測器在相互接觸的一剎那錨定,探測器將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很快彈跳起來。
第二個技術挑戰(zhàn)是遠距離通信。通訊距離越遠,無線電波經過長距離傳輸,能量將會擴散和衰減。其次,遠距離通信會帶來時間延遲,使得探測器必須具備自主判斷和運行的能力。
(摘編自吳季《深空探測的現(xiàn)狀、展望與建議》)
材料四:2022年11月30日7時33分,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在“天宮”實現(xiàn)太空會師,這幅歷史性的畫面標志著中國空間站正式進入應用與發(fā)展階段。
從“東方紅”“嫦娥”到“天宮”,中國航天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實實。這些年,中國在航天領域始終篤定自力更生、戮力創(chuàng)新之路,到今天能夠獨立掌控自己的命運,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部組件和核心元器件國產化率達到100%。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的路線得到了實踐的最好證明,這反過來又更加堅定我們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的決心,中國航天將在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里不斷取得海量的正反饋。
可以預見,在未來10~20年,深空探測將成為國際上航天大國競相角逐的一個重要戰(zhàn)場。近年來,中國月球與深空探測任務的實施,為實現(xiàn)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奠定了雄厚的技術基礎。同時,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將越來越多地誕生于深空探測領域,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的發(fā)展進步。基于此,中國應加快開啟深空探測新征程,持續(xù)開展深空探測任務,加速推進向深度和廣度發(fā)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的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
(摘編自《“太空會師”: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1.下列對材料三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類的未來取決于我們對宇宙的了解程度,我們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成熟起來。
B.因為火星最像地球,可能支持生命存在,也可能成為人類宜居星球,所以值得探測。
C.地外天體著陸起飛很困難,將消耗更多的燃料,這給人類深空探測帶來了一定困難。
D.“天宮”會師是中國堅持自力更生、戮力創(chuàng)新的證明,是中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一步。
3.學校將舉辦主題為“我國是否有必要大力進行深空探測”的辯論賽,作為正方代表,你將如何說服對手呢?請結合材料梳理你的發(fā)言要點。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