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ang
細數(shù),來丹麥已半年余。直至最近,我似乎才真正地從心理上完成角色的轉(zhuǎn)變——從做產(chǎn)品到搞科研——準確點說,是接納了新的自己是個科研小白。
或許因為年歲的增長、過去的種種經(jīng)歷,帶來某種閱歷上的慣性,使得從心理“自我”的層面,接受自己的無知,并非易事;起碼,我度過了一個相對漫長的痛苦周期,矛盾質(zhì)疑時常不經(jīng)意襲來,帶給我很強的撕裂感。從心理上接納自己的脆弱面意味著諒解,學會給予足夠久的耐心,去習得、去積累、去琢磨。
我工作近6年,可以滔滔不絕地講與AI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相關的任何話題,然而,我邁入科研的第0個年頭,專業(yè)壁壘猶如一堵墻,死死地把我擋在門外,密不透風,仿佛告訴我:等你學會了XXX,再讓你進來。回顧這半年,很多次因為這堵“墻”,我產(chǎn)生過放棄的念頭,也因為這堵“墻”,我給自己找了很多退路……因為過去與現(xiàn)在的落差,我無法靜下心來給自己時間,去等待,去充分驗證。我亂了陣腳,煩悶時就一頭扎進過去,沉浸在過去的職業(yè)成就感中,躲在這個自己搭建的安全屋里,找回短暫的自信。但總歸要回到現(xiàn)實,我不斷問自己,究竟想成為怎樣的人,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這就是我過去一年的狀態(tài)。
2023年,我不再問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 人。
科研小白的第0年,我每天幾乎都是在公交地鐵、學校、實驗室、家這幾個地方度過,或許偶爾出去旅旅游,單調(diào)重復但快樂。現(xiàn)在的我,是一個不知道怎么寫出好的論文,沒有真正懂得什么才叫研究,還未清晰找到自己的方向上決定細分并深入的研究領域,甚至能否夠格申上博士都是未知的科研小白,僅僅半年的學習,我連入門都不算,距離理想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需要補充積累的專業(yè)知識,多到堆滿整間屋子……盡管如此,我仍然充滿期待。
前段時間,Joanna教授給我們分享了一段她關于時間分配的思考。在我看來,她的科研成就已經(jīng)很高了,但她仍覺得,自己投入的效率還是不夠高。她經(jīng)常反思自己的時間分配:投入科研上的時間是否有預期產(chǎn)出?投入生活的時間是否被工作牽絆?通過這樣的思考,她闡述了時間分配與焦慮之間的關系:我們有責任引領自己的工作,使工作時間盡可能適合我們的生活,工作時間并非投入越多越好,有效分配工作與生活的時間,而不是被迫投入,過分透支,讓焦慮肆意侵襲。
受她的啟發(fā),我下意識地分析了這半年來,我的時間與精力的分配。自從留學,我除了上課吃飯睡覺練瑜伽外,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辦公桌前度過的,至少我的感受如此,這讓我疲憊不堪。我不甘于,為什么我都這么努力了,結(jié)果仍不達預期。我仍然啥也不懂,至少產(chǎn)出沒有和自認為的投入時間成正比。
而事實是,我一面學習,一面害怕失敗,進而畏懼困難,尋找退路。我會坐在辦公桌上,用一些零碎時間分心思考一些相對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專業(yè)英語該怎么提升需要定個目標,怎么擠出更多時間來閱讀,2023年要打卡完丹麥的免費圖書館(free library)的計劃,要不要通過拍視頻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下個假期去哪兒旅游,是否要去集訓精進一下瑜伽水平,琴好久不練了是不是可以定期練練,等等,還會刷一些平臺比如Twitter、Youtube……
而我在學術(shù)上的實際投入,卻少得可憐——盡管我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但實際有效并用心的投入?yún)s很少,每當沉浸其中,中途遇到一些困難時我就想退縮,雜念涌現(xiàn),想要的太多太多,恨不得把自己變成無所不能的人。但一個人一天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做學術(shù)也好,投入愛好也好,完全取決于我怎么分配,取決于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取決于下個人生階段,我期待的“我”是什么樣子,在我身上沒有其他人的重影,并從內(nèi)心去接受“我”的所得與所失。
來丹麥后,認識了一些擁有有趣靈魂的人,我很慶幸。比如,選了ITU的課程,因此認識灑脫的Francisca,每次小組討論時,她總能給出讓我眼前一亮的想法,那種天馬行空的反程式化思維,我好像不曾擁有過,也許是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過于條條框框,也許是因為一直浸淫在理工科的思維里出不來??傊覍︻^腦風暴本身有了些新的認識,盡管我好像很難跳出一些局限。
再比如,偶然跟“學姐”妹妹聊到“目的性強”的話題,會被她的一些人生觀觸動到,而我在她的那個年紀,似乎不這么豁達:曾經(jīng),我總覺得,我必須要更加努力才不會被淘汰,才能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但這個命題本身就是錯的,我不該擔心被淘汰,不必活在別人的世界里,被那些焦慮的外殼所左右。
總之,我很欣賞她們,但我不再像以前一樣渴望“復制”別人的專長,一味地默默定下目標,默默實現(xiàn)。
新的一年我開始自學內(nèi)觀流。偶然機會接觸內(nèi)觀流,我發(fā)現(xiàn)這種隨瑜伽體式、呼吸、音樂合為一體的流式練習,讓我更能輕松地進入忘我的冥想狀態(tài),也讓喜歡音樂的我找到某種歸屬感和樂趣。我發(fā)覺,自從加上內(nèi)觀流的練習之后,我更容易從根處讓意識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也讓我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弱點,解剖自己,吸納并化解負面情緒,而不是只停留在淺層的理解。
我知道,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也知道,我要接受未來可能在學術(shù)上一成不變沒有產(chǎn)出的苦惱,哪怕“一萬小時理論”不會在我身上發(fā)生,但萬事抵不過我喜歡,我想我現(xiàn)在,從心底里做到了。
丹麥的春天,在慢慢蘇醒;我們的人生,也才剛剛開始。
行文最后,想感謝一些人:
與一位“00后”小妹妹閑聊后,有所感悟,寫下此文,以公開并坦誠面對自己的不 足。
也因受 Joanna教授和Kasper教授的啟發(fā),讓我學著系統(tǒng)地認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