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濱
曼谷是世界一線城市,是泰國首都和最大城市,享有“天使之城”之美譽。曼谷是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有著十分發(fā)達的旅游業(yè),被評選為全球最受歡迎旅游城市。曼谷也是中國游客最喜歡去的東南亞國家城市了,這里風景秀麗,有較三亞更美麗的海灘,這里還是千佛之國。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曼谷,來感受一番這里的人文風情和地理以及美麗的風光吧!
到曼谷,湄南河肯定是要游一趟的。湄南河是華人對昭披耶河的俗稱,因為它是泰國河流中水流最大、長度最長的河流。因此曼谷人稱其為“母親河”。湄南河岸開闊,水流湍急。乘游船瀏覽泰國湄南河,最為吸引游客眼球的是沿途的寺廟,宏偉壯麗、金光燦燦的寺廟、佛塔,這些形成湄南河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游湄南河要乘坐木制長約十米的長尾船,船尾尖尖、高高翹起,綴以一束束鮮花扎制的花環(huán),有頂蓬,有防水的圍布。行船的時候,駕駛員的船頭反在后面,鮮花裝飾的船尾乘風破浪在前。從鄭王橋啟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現(xiàn)代化的豪華酒店,如香格里拉、東方酒店、半島酒店。不一會就看見了大皇宮,在它的西岸,是曼谷的另一座標志性建筑——鄭王廟,這是為紀念鄭信所建。寺正中建有79米高的“拍攀”大塔,在晨曦之際,陽光照射,寶塔的頂峰會發(fā)出萬丈光芒,因此寺廟又被稱為黎明寺。
在湄南河及其支流上游覽,最吸引人眼球的,要算是那些宏偉壯麗、金光閃閃的寺廟、佛塔了。這一群群多姿多彩的佛教建筑,與市內(nèi)高層建筑、居民住宅混建在一起,構成一道奇特、亮麗的風光。廟宇建在河東岸的較多,曼谷市內(nèi)約有一萬多間,所以泰國享有“千佛之國”“黃袍之國”的聲譽。
穿過御船博物館,就進入了運河,當?shù)厝艘詾榘恋摹皷|方威尼斯”。此時兩岸風光大為不同,高腳屋、水畔別墅以及水上人家錯雜,可以一窺泰國民眾的傳統(tǒng)生活。不管是窮家還是富屋,都是林木蔥郁,花團錦簇。船在汊河里行進,兩岸種有各類熱帶水果,水上也不知從何時開始漂來一艘艘雙人舴艋小舟,有的停歇在椰樹蕉林下,有的正劃向游覽的長尾船兜攬生意。婦女們在她們小小的舢板上賣水果和蔬菜, 或是扇子、涼帽,或賣魚類、海鮮甚至簡單的泰國點心。你不用擔心言語不通,用手勢比畫,幾百年前的水上市場就是這樣。
水上行程兩個小時,商店夾河相連,沿岸聳立的村寨古廟不時從綠蔭叢中探出金色的塔頂,皮膚黝黑的當?shù)鼐用裨诤又秀逶?,成群的孩子在水中嬉戲。斜陽西沉的時候,水面波光粼粼,如同被打碎的金子,拂撩起一片水花,都像是抓住了一段幸福時光,在你的掌心慢慢融化,直到沁入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坐在湄南河的長尾船上,異域的風情在微波中蕩漾而過……湄南河畔那美麗的風光時時刻刻映入我的眼簾,遠眺各種建筑林立,燈火輝煌。其中一座灰白色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筑進入我的視野,乍看有些不倫不類,像是一位不善穿戴的鄉(xiāng)下女子,花花綠綠裹了一身。不像中國民國時期建筑的中西合璧風格,給人一種舒適、清新的感受。從外觀看,這里有仿照西方國會大廈的圓頂,但整個架構又是哥特式建筑,擁有肅穆的長椅,屋頂上滿是裝飾畫。與西方哥特式教堂不同的是,那些裝飾畫的內(nèi)容不是圣經(jīng)故事,而是佛教故事,更不搭的還有正面墻上的畫,居然是國王拉瑪五世的畫像。阿南達沙瑪空皇家御會館,建于1907年,由拉瑪五世下令建造。1932年,泰國立憲革命爆發(fā)后,宮殿成為泰國國會大廈。后來在這座歐式大廈的后面重新建造了新國會大樓,這里就變成了泰國皇家博物館。整個御會館用富麗堂皇來描述一點都不為過。
曼谷除了豐富精彩的生活之外,還是一個極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城中最負盛名、人氣最旺的文化景點,當屬人人必去的大皇宮。曼谷被譽為“佛教之都”。是融合東西方文化和古老氣息的天使之城。感受泰國的皇家氣派,曼谷大皇宮不能不去。
大皇宮建于1782年,經(jīng)過歷代國王的不斷修繕和擴建,終建成現(xiàn)在規(guī)模的大皇宮建筑群。大皇宮是歷代皇宮保存最完美,規(guī)模最大,最有民族特色的皇宮。據(jù)悉,泰國的國王只有一個,但奇葩的是,王宮卻有很多個。鄰湄南河的大皇宮是泰國諸多王宮之一。曼谷王朝從拉瑪一世到拉瑪八世均居于大皇宮內(nèi)。大皇宮匯集了泰國建筑、繪畫、雕刻和裝潢藝術的精粹,其風格具有鮮明的暹羅建筑藝術特點,是“泰國藝術大全”。從參觀王室的各種生活陳設中,不難看出歷代王室都有到英國留學的經(jīng)歷,他們將西方的一些理念,無論是政治的,文化的,生活的和建筑都融到了自己的國度。
走進大皇宮首先落入眼簾的是一座金光閃閃的大金塔。大皇宮大金佛塔的尖頂直插云霄。
大皇宮帶有濃厚的泰國特色,金碧輝煌的大皇宮也成為曼谷之旅首選的旅游勝地。
大皇宮庭院如茵的大片草坪和姿態(tài)各異的古樹,草坪周圍裁有一些菩提根和熱帶樹木。大皇宮如今除了用于舉行加冕典禮、宮廷慶祝等儀式和活動外,平時都對外開放。大皇宮內(nèi)有四座宏偉建筑,分別是節(jié)基宮、律實宮、阿瑪林宮和玉佛寺。
走進第二道門,一座雄偉而瑰麗的三層建筑物展現(xiàn)在眼前,這是大皇宮里規(guī)模最大的主殿——節(jié)基宮。“節(jié)基”含有“神盤”“帝王”的意思,也是拉瑪王朝的正稱。節(jié)基宮的特點就是它的基本結構屬于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筑藝術,而上邊三個方形尖頂?shù)牡铐敚瑓s是泰國式屋頂。
節(jié)基宮的西面是律實宮。這是大皇宮內(nèi)最先建造的皇殿,而且是一座泰國傳統(tǒng)建筑。律實宮里有拉瑪一世王時代制造的御座和御床,被列為拉瑪王朝第一流的藝術品。現(xiàn)在,律實宮主要作為國王、王后、太后等皇室人物舉行喪禮的地方。
節(jié)基宮的東面是阿瑪林宮,它由三個主要建筑物組成,即阿瑪靈達謁見廳,宮廷的昭見儀式通常在這里舉行;拍沙廳,君王的加冕禮在這里舉行;卡拉瑪?shù)乇寺?,該建筑物曾是拉瑪一、二、三世王的住宅,以后成為君主們加冕后的官方住宅?/p>
玉佛寺的建筑群位于大皇宮的東北角。玉佛寺是泰國著名的佛寺,也是泰國三大國寶之一。玉佛寺是泰國佛教最神圣的地方,每一個游客進入大雄寶殿都必須脫鞋,不能拍照和喧嘩,只能在大雄寶殿外圍拍照留影。建于1782年的玉佛寺,被視為國家守護的宗教圣地,也是泰國三大國寶之一。寺內(nèi)供奉著由拉瑪一世王迎請入寺的泰國國寶“玉佛像”,高66厘米,寬48厘米,由一整塊碧玉雕刻而成。作為祈求國泰民安的皇家重要儀式,每年按照熱季、雨季、涼季三季變換的時間,泰國國王或王子都要親自為玉佛更衣?lián)Q服,這一傳統(tǒng)從拉瑪一世王沿襲迄今不變。佛前另有兩尊黃金打造的佛像,分別代表一世王與二世王,每一尊所用的黃金重量為38公斤。
玉佛寺藏經(jīng)閣供奉著一部以金片做成的經(jīng)典,方形尖頂,屋檐呈特殊的鋸齒狀,四個門口都有夜叉佇守。玉佛寺神仙鑄像,上半身是女兒身,下半身為獅子身的“獅身仙女”。
殿內(nèi)四面均繪有壁畫,前后為拉瑪一世時完成,左右兩面則是三世、四世時的作品,門、窗都是方形尖頂狀,框上并貼滿金箔與彩色玻璃,門板及窗板則是鑲嵌貝殼的精彩作品。寺內(nèi)還有長約一公里的壁畫長廊,上面繪有178幅以印度古典文學《羅摩衍那》史詩為題材的精美彩色連環(huán)畫。大殿內(nèi)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四壁畫有佛祖成佛的事跡,前后殿門外共有6只守門銅獅,張口挺胸,十分傳神。令人想不到的是,寺內(nèi)的幾塊大瓷屏風上,居然彩繪著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故事。
后來一想也明白了,當年我泱泱中華恩澤四海,泰國原本就與中國有著深厚淵源。泰國拉瑪一世王,原是祖籍廣東的鄭信麾下部將——漢名鄭華的昭披耶卻克里,他推翻了由鄭信建立的吞武里王朝之后,向當時的宗主國清廷進表,自稱為鄭信之子,被封為暹羅國王并遷都到了曼谷。
大皇宮建筑群共有22座,從東向西一字排開,一色的綠色瓷磚屋脊,紫紅色琉璃瓦屋頂,風頭飛檐。曼谷大皇宮似乎對所有人都有一種誘人的魅力,無論是誰,去了都樂不思歸,去了還想再去。
與金碧輝煌的大皇宮相比,曼谷還有一座美輪美奐的寺廟,被當?shù)厝俗u為曼谷最美、最浪漫的地標性建筑。它就是坐落于曼谷湄南河畔的黎明寺,又名“鄭王廟”,與大皇宮隔河相望,建筑風格獨樹一幟,遠遠望去,佇立在曼谷老城區(qū)的天際線之上,與周邊矮平的建筑相比,顯得鶴立雞群,十分搶眼,因此也有著“曼谷埃菲爾鐵塔”的美稱。
觀黎明寺全貌的最佳方式,是在其對岸的臨河酒店或者餐廳,尤其是日暮黃昏時分,隨著一輪紅日緩緩落下,天空、建筑和河水,都被染成暖暖的橙黃色,目及之處,城市景觀猶如一幅色調極為和諧的風情油畫,這一面的曼谷,雖沒有高樓林立的繁華城景,卻有獨具特色的韻味。入夜以后,華燈初上,對岸的黎明寺在五彩燈光的映射下,一柱擎天般佇立在對岸,顯得格外壯觀。
坐在對岸的臨河餐廳露臺上,一邊品嘗美食美酒,一邊欣賞湄南河黎明寺的迷人夜色,伴隨耳邊輕柔的爵士樂,看著眼前充滿東方情調的城景真的很讓人心情舒暢。曼谷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將各種文化糅合在一起,營造出開放共融的城市風情。
黎明寺作為曼谷最古老的地標,寺廟規(guī)模宏大,是僅次于大皇宮和玉佛寺的曼谷第三大寺廟。黎明寺始建于泰國最強盛的大城王朝,于1809年竣工,至今已有超過200年歷史。寺內(nèi)有五座一模一樣的佛塔,一大四小,其中最壯觀的塔身近80米高,彰顯一種卓爾不群的氣質,令人望而生畏。
這座佛塔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它并不像絕大多數(shù)的泰國佛塔那般金碧輝煌,而是以灰白色為基調,文藝氣息十足,讓人眼前一亮。近看黎明寺更是精美絕倫,塔身以各式各樣的瓷片鑲嵌,配以各種彩繪圖案,精細得讓人嘆為觀止。其實許多人都不知道,這座寺廟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從建筑原材料到花樣設計,都是中國元素滿滿。這些造型各異的陶瓷片,都是當時從中國運過來的,數(shù)量多達上百萬件,具有顯著的明清時期的風格。而追溯黎明寺建造的緣由,與中國更是密不可分。這座建筑之所以又叫作“鄭王廟”,是由于這里為了紀念泰國第41代君王、民族英雄鄭信而建。而這位泰國君王本是華裔,祖籍是廣東汕頭澄??h。鄭信在泰國歷史上算是一位萬眾敬仰的傳奇人物,率兵打敗侵占泰國、毀滅舊都大城的緬甸軍隊,并于18世紀末復興泰國,在湄南河畔建立泰國吞武里王朝,鄭信隨即被泰國民眾擁立為王,當?shù)厝A人稱之為“鄭王”,寺廟主塔廟堂現(xiàn)在還存有鄭信王像及遺物。因此,這座地標性建筑不僅外形獨特,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意義。得知鄭王廟具有中國“血統(tǒng)”,很多到曼谷旅行的中國游客都會來此拍照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