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彩霞
石灣陶藝,素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尤其是明清時期的石灣陶,以實用性很強的瓦脊公仔、日用陶為主,彰顯著自己獨特的裝飾特色和實用價值。而如今,隨著人們生活、居住習慣的變化,石灣陶逐漸從瓦脊落到案頭、博古架上,成了賞玩的藝術品。
與許多擁有深厚傳統(tǒng)的藝術門類一樣,今天的石灣陶也有些身陷泥沼的危險,我們看到眾多手藝人前赴后繼地探索創(chuàng)新,以期石灣陶能再適應當代人審美和生活。曾力、曾鵬兩名藝術家正是這個行列的有力代表。他們在傳統(tǒng)技藝和日常生活之間鋪一條路,將藝術和美的追求從空間營造滲透至生活。這種讓陶藝和生活合二為一的創(chuàng)作,充滿人間煙火氣,讓我們看到了傳統(tǒng)石灣陶藝新的美學主張。
從架上收藏品回到日常
近期,一場“無心造——曾力、曾鵬作品展”在廣州展出,現場別具一格的雕塑、裝飾陳設品、家具、園林小品、鐵藝等,不拘泥于材料,著眼于整體空間美學的表達,均為人們所驚嘆,所陶醉。
大家都喜歡把曾力、曾鵬叫作“力師傅”“鵬師傅”。兩兄弟出身于藝術世家,成長于南國陶都石灣,父親曾良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在石灣享有“鷹王”的美譽。兄弟兩人從小受父輩的影響,自然而然地熱愛制陶。他們深受嶺南文化的恩澤與滋養(yǎng),又不囿于行業(yè)傳統(tǒng)的束縛,能在傳統(tǒng)文人、藝術家、設計師和手藝人的多重身份間自如切換。他們以一種從容來往于工作和生活的氣度,享受著在平緩踏實的時光中以手造物的樂趣。
“當年還在美陶廠的時候,我的觀念就是:必須把石灣陶從博古架上拿下來,直接走到生活里面去。”鵬師傅說道。
據鵬師傅介紹,作為民窯,石灣陶一直面向的是廣大民眾,日用器皿、建筑陶瓷、生活陶瓷等是構成石灣陶產區(qū)的基本點。如今最被人熟知的“石灣公仔”,最初也是由于生活實用性(一種信仰品)才開始流行的。作為一個以民用生活器物為主流的陶瓷產區(qū),后來因為市場的需要,才發(fā)展出工藝品這個分支。如今,這個分支反而成為產區(qū)的主流,傳統(tǒng)工藝的地位被提到天花板,做工、設計理念都是往古董收藏的方向發(fā)展,大家不斷在傳統(tǒng)人物創(chuàng)作里拼命加碼,以至于今日的石灣陶走到了胡同里,反而缺失了最初的優(yōu)勢:實用功能性和商業(yè)市場。
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結構、空間理念、審美品位發(fā)生變化,石灣陶藝應該重拾人間煙火氣,回到生活日常。
“石灣陶藝如何與環(huán)境和空間結合,前人早已經做到了,石灣的瓦脊公仔就是一種很普遍的建筑裝飾。”如何走出工藝崇拜誤區(qū),重新應用于當代環(huán)境裝飾,提升現代家居的生活情調和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這正是石灣陶藝理念轉變的關鍵轉折點。
從玩趣到實用美學,重拾生活煙火氣
曾氏兄弟的作品并不拘泥于陶泥的表達,還將藝術表達拓展到環(huán)藝設計、家居設計、裝置作品里,木頭、鋼鐵等材料頻頻出現在創(chuàng)作中。仿如“斜杠青年”的兩位師傅,踐行的正是現代陶藝理念:不割裂傳統(tǒng),不混裝西方,每天專注于從手底傳遞新的表現力。
陶塑、日用器具、擺件、鐵藝、臺燈等周邊產品,獨特的造型和意趣,在他們的手下,歷經千年的石灣陶藝瞬間時髦了起來。手藝人用樸素的手法去呈現材料本身的自然美,手藝的獨一性更賦予每一個器物以個性。比如,發(fā)揮石灣日用陶善于捕捉民眾的生活習慣、風俗和審美情趣的特點,運用陶瓷材質的物理特性和豐富多彩的釉色變化,使陶器既能滿足實用功能,又兼具一定的人文內涵和裝飾藝術,讓人們找回手工藝品的溫度和煙火氣;再如,與傳統(tǒng)插花藝術相結合的石灣花器,雖由人作,卻宛如天開,使得石灣花器不單是案頭擺設,而是能展現出鮮活亮麗的真面目。這樣一來,傳統(tǒng)的器物煥發(fā)了新活力,傳統(tǒng)工藝也恰如其分地走進了當代生活。
“一開始,我們就想走一條不同于傳統(tǒng)的石灣陶瓷銷售道路?!痹谠闲值芸磥?,藝術要走出僅僅面對收藏家的局限,“藝術源于生活,更要回報于生活,現在我們的客戶并非那種把藝術品鎖在箱里的藏家,而是將其放在環(huán)境中不斷品味的人?!?/p>
曾鵬指出,石灣公仔是工藝,陶藝則是更開放的概念,材料可以大膽混合與創(chuàng)新搭配。不拘一格的現代陶藝設計概念的引入,讓他們的創(chuàng)作以截然不同的姿態(tài)存在于石灣陶塑領域。
“繼承與創(chuàng)新”在今天儼然成了橫亙在眼前的大山,能否進入新的境界,主要取決于個體對傳統(tǒng)的理解、對生活的體驗以及對當代智慧的尋求。從這一角度看,兩名師傅立足于深厚的傳統(tǒng),致力于現代生活藝術美學,追尋一種永恒的生命熱情,傳達的恰是一種大巧若拙的生活態(tài)度。
借空間營造滲透至生活
曾力、曾鵬過硬的手法讓陶塑作品在保留傳統(tǒng)石灣捏塑“意趣”精髓的同時,更富于現代感。用曾鵬的話來說,就是作品要有“人間煙火氣”,也就是要讓傳統(tǒng)題材具備現代表達的能力,讓作品“自帶融入環(huán)境”的基因,使作品有讓人帶回家的沖動。
傳統(tǒng)陶瓷藝術往往執(zhí)著于單件作品的打磨上,現在的曾力、曾鵬更愿意將作品與周遭環(huán)境發(fā)生關聯,大到一套房子、一面墻,小到一張桌、一張椅子,這是一件作品的藝術生命力延展。
“在未來,我認為陶藝融于生活設計將回歸專注到一個實用領域當中,而在未來的產品應用上會更貼近生活。”曾鵬表示,空間設計的延伸將是打破傳統(tǒng)僵局的時代切口,它的設計將是無邊界無條條框框的無意識創(chuàng)作,“這種美學感悟全憑設計師自己用作品來填滿,所以手工與空間創(chuàng)意必須雙軌發(fā)展,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創(chuàng)作循環(huán)?!?/p>
與其他大多數石灣工藝大師不同,兩名師傅從不避諱將自己的作品稱之為“產品”,這恰恰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拔覀儾皇前l(fā)明家,我們沒有發(fā)明任何東西,我們只是改變了它的功能和用途,使其真正適用于今天的生活。傳統(tǒng)是資源,而不是包袱,有實際運用才是真正的活化?!冰i師傅分享道。
多年來,曾鵬、曾力將陶藝設計嘗試應用在大型空間當中,一桌、一椅、一憑欄……石灣陶藝煥發(fā)的新活力就這樣緩緩滲入到空間的每一個角落。這種將石灣陶藝與環(huán)境空間設計的連接,讓石灣陶塑從案頭的把玩物再次走向公共空間,向大眾傳達了質樸、優(yōu)雅的生活美學理念。
我們選擇一件器物進入到自己的生活空間,也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完成了自己的一種審美體驗。富有生活氣息、造型各異的石灣陶,無論是功能性還是實用性,都達到了一種玩趣與實用美學的平衡。對于快節(jié)奏的都市生活而言,它的存在就像見過繁華又回歸質樸,讓你短暫地找回生活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