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節(jié)氣知多少
(公歷)每年2 月3 日至5 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315°時為立春。“一年之計在于春”,《群芳譜》中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從立春時節(jié)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時間,都被稱為春天。我國古時以“春為歲首”,立春稱為“春節(jié)”(1912 年民國建元時,以公元紀年為國歷,將公元1 月1 日稱為元旦,農(nóng)歷一月1 日改稱春節(jié),立春從此不再稱春節(jié))。
到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古代將立春分為三候:“初候東風解,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大意是:立春之初,東風送暖,大地解凍;五日后的二候,蟄居的蟲類蘇醒;再五日的三候,河冰融化,河魚負冰而游。
立春·農(nóng)事農(nóng)諺
“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也是最受農(nóng)民重視的節(jié)氣。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jù)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以雨雪為依據(jù)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以雷電為依據(jù)的有“雷打立春節(jié),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以冷暖為依據(jù)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風力為依據(jù)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有關農(nóng)事及氣候的節(jié)氣諺語還有:
行下春風望夏雨。
春寒有雨夏寒晴。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堿。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立春·節(jié)氣習俗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須事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目的是把春天和句(gōu)芒神接回來。句芒為古代民間神話中的春神,即草木神,也是主宰生命生長之神。
在浙江衢州九華立春祭活動中,迎春儀式是一項重要內(nèi)容。迎春祭祀前,要預備“迎春接?!卑缸溃瑢缸婪胖迷谖嗤┳娴畲箝T外正中位,在案桌前披上寫有“迎春接?!弊謽拥募t紙(錦),案桌中間放飯甑,盛得尖滿,甑后置一杯清茶,左右放置香爐、燭臺、梅花、松柏、竹枝等,象征潔凈、長青和富足。在交春時刻前,主殿開門迎春;交春時刻,鳴放鞭炮,焚香行祭禮迎春。
打春
鞭春牛 又稱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漢族和白族立春的主要習俗。古代立春時舉行鞭春之禮,既是鼓勵農(nóng)耕,也承載著人們對五谷豐登的美好期盼?!堆嗑q時記》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p>
說春
“說春”是貴州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在立春時節(jié)扮裝“春官”說唱歌謠、勸農(nóng)勞作的民俗表演活動,旨在祝福風調(diào)雨順、豐衣足食。
“春官”是周代一種職官,執(zhí)掌農(nóng)耕事務。后世民間出現(xiàn)扮裝春官的說唱藝人在農(nóng)村走家串戶表演,形成一種勸農(nóng)祈福的“春官送春”習俗,說唱者又被俗稱為“春倌”。
說春一般在每年春節(jié)或立春時開始,春分時結(jié)束。說春詞實際是唱,有簡單的曲調(diào),各地不一?!罢f春”分為“說正春”及“說野春”?!罢f正春”有固定春詞,其內(nèi)容主要是說“二十四個農(nóng)事節(jié)氣”“漁樵耕讀”,內(nèi)容涵蓋歷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罢f野春”又稱為“說耍耍春”“說花花春”,內(nèi)容豐富、靈活多變、不拘一格?!按汗佟笔侄舜号?,所到人家,均要散發(fā)一張農(nóng)歷、一張財神春貼,意在勸農(nóng)春耕并祝福主人吉祥如意。
咬春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卜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jié)令的眾多食俗。
春盤春餅 用蔬菜和餅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清代《北平風俗類征·歲時》記載:“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鹽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雞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餅卷而食之。”這正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餅應景咬春之節(jié)俗,至今仍有傳承,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吃春盤春餅,老北京講究卷成筒狀,從頭吃到尾,意在“有頭有尾”。
咬春之俗還有嚼吃蘿卜?!堆嗑q時記》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北方人多愛吃生蘿卜,尤以心里美和小紅蘿卜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