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浦
大面站作業(yè)的第一天,我們小組在中午12點到下午4點進行了地質作業(yè)。與課堂內聽老師講解出海經歷和實驗課上的經歷相比,在現(xiàn)場做有著完全不同的體驗。課堂上的講解往往是理想化的,實驗用到的樣品都是最為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實驗中的步驟是高度簡化、易于操作的,實驗材料和用具也都是應有盡有、完備無缺。然而在現(xiàn)場作業(yè)中,從樣品到結果,一切都充滿著未知與神秘。
地質的采樣需要用到箱式采樣器和多管采泥器,其下放和回收都是十分需要經驗和技巧的工作,只能交由經驗豐富的船員來完成。下放時,幾位船員分工明確,一位操作起重吊機,一位觀察協(xié)調,在其他幾位船員將吊機繩纜上的掛鉤扣在采泥器頂端的金屬環(huán)上后,吊機操作員便將采泥器吊起,在幾位掛鉤員的護送和把扶下將采泥器吊出船體外,緩緩入水。
放下箱式采樣器和多管采泥器后,看器械消失在深藍色的海面之下,我們無法知道下面發(fā)生了什么,也無法知道采樣的結果如何,只能靠想象和經驗判斷。收回采泥器的步驟與下放基本相反,但由于風浪,剛出水的采泥器如鐘擺般晃動,甚至碰擊船體發(fā)出刺耳的金屬撞擊聲。此時,幾位船員展現(xiàn)了“真正的技術”。在采泥器向船體一側擺來時,猛地朝反方向推一把,在其擺到最高點即將向遠離船體方向擺去時,又恰當?shù)乩话选H绱朔磸蛶状?,采泥器的擺幅便小了不少,使得船員能隨著吊機收回而拉回采泥器并固定。
收回多管采泥器,回收樣品對于我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采泥器中的樣品儲存在一個兩端加蓋的透明采樣管中,將采泥管從采泥器上取出,首先需要有一人將采泥管金屬箍的螺絲鎖扣擰開,向外掰開解鎖,然后一手護住采泥管,一手用恰當?shù)牧庀聣旱撞肯鹉z封口蓋的連桿,使采泥管既能被取出,又不會由于底蓋太松導致泥樣漏出。最后,另一人一手在與底蓋平行的位置備好塑料管蓋,另一只手迅速將采泥管底部從封口底蓋上平行滑動到塑料管蓋中,并蓋上頂蓋,最大限度減少轉移過程中的樣品損失。
采集上來的海底沉積物,將供我們地質和生態(tài)方向的實踐和科研調查使用。不過與預期中較為干燥、呈沙土狀的樣品設想不同,現(xiàn)有樣品含水量極大,呈黏性極強的泥狀,這使得原本準備的魚線、刮鏟等縱剖工具也難以發(fā)揮理想作用。由于刮鏟面積太大,插入泥樣后被粘住難以移動,因而只能使用細魚線縱切。但即使魚線能成功刮過泥樣,剛剛分離的兩半也會像糨糊般再次自動黏合在一起。最終只得邊用魚線刮,邊側向分離兩半泥樣,這也致使上面一半樣品由于嚴重形變而無法用于觀察描述。由于魚線分離時使樣品表面在魚線刮削的作用下被帶出非自然痕跡,因此需要用刮鏟沿垂直采樣管方向輕輕刮去表層泥樣,露出原本沉積物的構造樣貌,還原其自然沉積特征。
老師給每位同學分發(fā)了牙簽,示意大家輕輕地挑起一點樣品,然后用手指來回揉搓,“除了肉眼直接觀察外,觸感也是很重要的鑒別方法。不同碎屑沉積物的顆粒大小給人的觸感是不一樣的。如果是砂,會有很明顯的粗糙感;如果是粉砂與黏土,那么捻過之后會形成拖痕……”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初步判斷了沉積物的類型。
“想要進一步了解沉積物的信息,只憑肉眼觀察可是不夠的?!钡刭|老師讓同學們在同一剖面的不同深度處各采集小部分樣品,用來制作涂片。將涂片置于偏光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各種各樣的礦物,石英,長石,綠泥石……在顯微鏡下它們有著不同的形狀和色彩。同學們統(tǒng)計了在不同位置采樣制作的涂片中的礦物類型和所占比例,并記錄在了相應的表格上。
在課堂講解中,像這樣初步處理樣品的細節(jié)步驟往往用一句話便帶過,甚至鮮有提及。再多的描述、再多視頻和圖片,也遠不及我們登上考察船,去親眼見證,親手實踐和親身感受。在現(xiàn)場,每個步驟、每個細節(jié)、每個變量都是決定實驗成敗的重要因素。通過生動而嚴謹?shù)膶嵉夭僮鳎覀兡芸吹?、摸到自己的成果,也讓我們離海洋更近了一步。
責任編輯:賈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