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yīng)峰
寫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經(jīng)典名句的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聰慧好學,六歲即能賦詩寫文,文筆流暢,構(gòu)思巧妙,詩情英邁,有“神童”之譽;九歲時,讀顏師古所注《漢書》,有感而發(fā)撰寫了《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漏之處;不到十歲,王勃便飽覽“六經(jīng)”;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yī),先后學習了《周易》《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shù)”有所知曉。公元666年,王勃十六歲時,幽素科開考,王勃應(yīng)幽素舉,對臺策,頗受考官吏部員外郎皇甫常伯的賞識,當科及第,被拜為朝散郎,成為朝廷里難得一見的少年命官。
被授朝散郎后,才思泉涌、筆端生花的王勃,撰寫了《乾元殿頌》,詞美義壯,文章一出,便被口口相傳。
不久,王勃任沛王府修撰,他的才氣很快贏得了沛王李賢的歡心。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斗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斗雞,以此為沛王助興。不料此文也傳到了唐高宗手中,唐高宗讀畢,大為不悅,怒道:“作此檄文,有意挑起二王矛盾,這是開了互相構(gòu)陷的頭!”就這樣,王勃被逐出了長安,本當明媚的仕途因斗雞文毀于一旦。
之后的三年,王勃只身飄零,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三年后,王勃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yī)識藥,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就在王勃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相傳被他藏匿了起來,后來他怕走漏風聲,便殺死了曹達。就這事,他被判了死罪。幸遇天下大赦,他才得以保住性命。
王勃這次被禍,雖遇大赦未丟掉性命,但在仕途上已是心灰意冷。王勃被禍,他的父親王福疇受到連累,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南荒之外。這件事對王勃的打擊,遠遠超過他所受的牢獄之災(zāi)。王勃出獄后,在家里滯留了一些時日,期間,朝廷宣布恢復(fù)他的舊職,但他已視宦海為畏途,沒有赴任。
二十五歲那年秋天,對父親心懷愧疚的王勃,有心去探望在南荒之地交趾任職的父親,便從洛陽出發(fā)沿運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達淮陰,又從淮陰到楚州,離開楚州,繼續(xù)沿運河南下,入長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寧,期間,他寫下了《山中》一詩:“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币钅晗奶?,二十六歲的王勃終于在交趾見到了父親。秋后,王勃辭別父親,踏上歸途。不想這一別就是永訣,在南海,遇狂浪卷覆,王勃不幸溺水身亡。就這樣,在一個落寞悲涼的秋天里,王勃相擁碧波,與長天融為一體了。
也就在這一年,王勃十四歲所作的《滕王閣序》在長安城里不脛而走。據(jù)說,唐高宗也讀到了這篇序文,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句,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又讀下去,見一首四韻八句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碧聘咦谝粧叱梢姡B聲嘆道:“好詩,好詩!作了一篇長文,還有如此好詩隨后,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札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斗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庇谑歉咦趩柕溃骸艾F(xiàn)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jiān)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然落水而亡。”唐高宗連說可惜。
王勃短暫的一生,才華橫溢,文采斐然;身秉傲骨,鄙世傲物;蔑視塵俗,崇信佛教。他的詩章,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或生機靈動,絢麗多姿;或優(yōu)美靜謐,隱約迷蒙;或悲切感傷,如幻似夢。他的詩,傾注著一股郁積之氣,深沉悲涼,令人扼腕。
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鄭振鐸在談到王勃詩歌對后世的影響時說:“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偉人毛澤東對王勃也有這樣的評價:“這個人高才博學,為文光昌流麗,反映當時封建盛世的社會動態(tài),很可以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