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的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并對其演唱技巧進行分析。筆者通過對角色的細致分析,研究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音樂特征,總結詠嘆調(diào)中的創(chuàng)新,并以角色性格塑造和演唱技巧為突破點,結合自身演唱經(jīng)驗,提出詠嘆調(diào)中新穎的論點,以期為業(yè)內(nèi)人士更好的認識和演繹作品提供參考。
一、作曲家威爾第及《火焰在燃燒》的相關介紹
(一)作曲家威爾第生平簡介及創(chuàng)作風格
1813年,浪漫主義時期杰出的音樂家、歌劇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布賽托。他的音樂之路始于一位商人的引導,歌劇創(chuàng)作始于19世紀40年代,十年間,他創(chuàng)作了多部舉世聞名的歌劇。他的一生,由輝煌的26部歌劇作品所組成,后人在欣賞他的經(jīng)典作品時,仍然津津樂道。
威爾第的藝術創(chuàng)作大概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在創(chuàng)作初期,國家正處于擺脫帝國主義統(tǒng)治的動蕩時期,受其影響,威爾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人們誓與帝國主義堅決斗爭到底的決心,他的作品采用了大氣的管弦樂團,使作品更加富有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這種創(chuàng)作理念是受到了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等人的影響,如他作品中最具盛名的《納布科》《麥克白》等。威爾第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在鼓勵和刺激人民的反抗意識,是人民在艱苦歲月中的思想慰藉。威爾第藝術生涯的鼎盛時期是他創(chuàng)作的中晚期,他的作品從創(chuàng)作、技術、思想表達等方面都更加的純熟,引發(fā)人們對人性的思考,使作品更具獨特的魅力。在作品中,他加入了獨特的配器,如《茶花女》《假面舞會》等。一系列優(yōu)秀的歌劇作品,使威爾第走向了世界歌劇的舞臺,推動了意大利及世界歌劇的發(fā)展。
(二)《火焰在燃燒》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情感寄托
這部歌劇是在意大利動蕩時期創(chuàng)作完成的,在法國浪漫主義思想的熏陶下,威爾第的創(chuàng)作理念也發(fā)生了改變,從單純的愛國主義題材,轉變?yōu)樵谧髌分性鎏砹藵饬业娜宋锴楦?,將人性的矛盾與沖突更加直接地表現(xiàn)出來,反映出人性不為人知的一面。劇中的阿祖切娜好似一面鏡子,將威爾第自身陰暗、悲慘的內(nèi)心顯露無遺,與阿祖切娜相同的悲慘經(jīng)歷,令其感受到了生活帶來的哀痛。
《游吟詩人》分為四個部分,是由卡馬拉諾改編自同名戲劇。威爾第為聽眾樹立了一個性格鮮明、情感豐富的人物形象。阿祖切娜人物形象十分鮮明,極具戲劇張力。整部作品的導火索就是阿祖切娜對于盧納伯爵的仇恨,所有的伏筆已經(jīng)在第一部阿祖切娜復仇這一幕中埋下了。第一幕被稱作決斗,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中,愛情、親情貫穿始終。在第二幕的開端就是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阿祖切娜的母親被燒死的整個過程,熊熊的火焰燃燒起她的那顆仇恨之心,而另外一邊,盧納和曼里克兄弟二人因為愛情而陷入了廝殺。面對殺母之仇,當時的一切涌上心頭,精神錯亂之下,錯殺親子,變成濃烈的仇恨。阿祖切娜處心積慮,將曼里克養(yǎng)大,就是要親眼看見他與盧納手足相殘,以慰藉自己失去母親與兒子的受傷之心。
二、阿祖切娜在作品中的戲劇性地位
(一)阿祖切娜人物性格在劇中的體現(xiàn)
盡管阿祖切娜在劇中并不是女主角,但是在人物的塑造上,比女主角更加富有戲劇色彩。自從知道自己的母親慘遭老伯爵的殘害之后,她便走向復仇之路。整首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都是以阿祖切娜為線索而貫穿始終。搶走盧納的弟弟曼里克,錯將自己的親兒子燒死。在之后的日子里,她始終心懷仇恨,把曼里克當成親生兒子撫養(yǎng),并培養(yǎng)他成為一名游吟詩人,這一切都是她的復仇計劃。最終,兄弟二人因為同時愛上一個人而互相廝殺。盧納伯爵的心愛之人為了救曼里克而服毒自盡,他盛怒之下親手將弟弟殺死。阿祖切娜的殺母之仇終于得報,但是,卻又再一次目睹猶如親生兒子的曼里克慘死的過程。
阿祖切娜在劇中的唱腔沒有采用傳統(tǒng)歌劇中靈活、輕盈的女高音花腔,也不是優(yōu)美、婉轉的抒情女高音,而是采用了流暢、低婉的女中音。如果女高音如烈酒般醇厚,那么,女中音就如紅酒般如飴。威爾第在這部歌劇的創(chuàng)作中一改往日風格,突破傳統(tǒng)的枷鎖,將作品題材轉變?yōu)槿耸篱g的愛恨情仇,揭露人性善惡。在劇中,阿祖切娜是一個矛盾型的人物,她面對仇人時心狠手辣,面對養(yǎng)子時慈祥和藹,盡顯母愛的偉大,她就是這樣一個復雜的角色,一改傳統(tǒng)歌劇中好人的人物設定。
(二) 歌劇人物之間的關系
阿祖切娜是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她是一個集愛恨情仇于一身的綜合矛盾體。劇中,故事起源于阿祖切娜的母親,在被老伯爵當成女巫燒死之后,給阿祖切娜的內(nèi)心留下了難以逾越的鴻溝,她的一生伴隨著無盡的仇恨,復仇的信念一直支撐著她,令她痛不欲生。
阿祖切娜一方面撫養(yǎng)曼里克成人,作為自己復仇的工具,她一心想要曼里克替她復仇。另一方面,劇中第二幕,在曼里克得知自己并非阿祖切娜的親生兒子時,阿祖切娜深深地擁抱了他,并告訴曼里克她有多么愛他,表現(xiàn)了阿祖切娜對兒子深深的愛與情感。劇情發(fā)展到了第三幕,曼里克被盧納伯爵所抓,阿祖切娜十分擔心他的安危,曼里克已經(jīng)成為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她害怕曼里克會受到傷害,她比自己想象中更加深深地愛著這個流淌著仇人血脈的孩子。到了第四幕,阿祖切娜抱著自己深愛的曼里克,想拋下一切仇恨,過著平淡的生活,此時,她覺得親情對于她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她對曼里克的愛勝于一切。
仇恨有時候會令人蒙蔽心智,阿祖切娜的內(nèi)心已經(jīng)被深深的仇恨占據(jù),無法自拔。她采用歌唱的方式,向聽眾講述了自己的母親是如何慘死在烈火之中,以憤怒的情緒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唱出了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的音樂色彩。
三、歌劇詠嘆調(diào)的結構和風格
(一)第一部分
《火焰在燃燒》是歌劇中的第二幕,是在一群鐵匠圍坐在爐火旁邊歡樂的歌唱之后出現(xiàn)的一首詠嘆調(diào),與前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推動了劇情的發(fā)展。曲式結構為復二部曲式,基本調(diào)性為e小調(diào),節(jié)拍為八分之三拍的小快板,一個節(jié)拍的速度為60。這種曲式使詠嘆調(diào)的音樂基調(diào)都在一種酣暢淋漓的速度中前進,使聽眾難以平靜。
《火焰在燃燒》雖然講述的是矛盾的復仇計劃,但威爾第卻采用了極為簡單的結構曲式,非常的清晰明了。全曲共分為117個小節(jié),為A-B-A帶再現(xiàn)的三段體的音符類型。
《火焰在燃燒》采用了小調(diào)講述,小調(diào)富有黯淡的音樂色彩,平添了些許憂傷與感悟,生動地展現(xiàn)了阿祖切娜的內(nèi)心。阿祖切娜采用的是典型的女中音,威爾第則在作品中,采用了16度的音域b-g2作為詠嘆調(diào)的基本音域,將女中音的音色特點恰如其分地發(fā)揮出來,同時,也表達了阿祖切娜悲痛萬分又十分矛盾的戲劇情感。
合唱過后,出現(xiàn)了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以八分之三拍的強—弱—弱的節(jié)奏帶入,訴說一個悲慘的故事,使旋律在聽眾的耳中久久回蕩。在故事的一開始,前兩個小節(jié)的節(jié)拍力度極弱,預示著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馬上就要上演。到了第三小節(jié),隨著歌詞的出現(xiàn),開始加入重音記號,埋下伏筆,突出阿祖切娜心中悲憤的火焰即將爆發(fā),為后面的情節(jié)做鋪墊。
阿祖切娜以回憶開始了這一部分的詠嘆調(diào),母親被燒死的悲慘景象再現(xiàn)。她用悲憤又有力度的聲音進行演唱,唱出了積攢多年的仇恨。唱出了一個悲慘的情境:火焰在燃燒,騷動的人群,復仇的心態(tài),讓人們深陷其中。盡管此處的歌唱技巧要求力度,但同時也要進行氣息的把控,氣息要靈活與連貫,避免聲音死板。在曲中的附點節(jié)奏,多次出現(xiàn)了顫音記號,不能唱得過快,要將詞音演唱清楚,把詞意表達準確,隨著音樂情緒的起伏,演唱技巧也要隨之進行調(diào)整,與之前短促、簡潔的節(jié)奏交相呼應,當演唱到顫音時,演唱情感要痛恨,采用傷感的哭腔進行演唱。
在樂句b中,出現(xiàn)了與前面對比的力度記號,因此,要提前把氣息調(diào)整好,橫膈膜進行充分擴張,將聲音的發(fā)生位置統(tǒng)一后發(fā)出聲音。運用力度發(fā)聲,就可以將阿祖切娜此時痛苦的內(nèi)心表達得更加細致。
(二)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采用的是與第一部分類似的節(jié)奏,略有不同的就是在中間過渡部分的伴奏,采用了三十二音符的倚音裝飾音的加入,將音樂的神秘色彩與戲劇魅力展現(xiàn)出來。伴奏音樂的下行旋律為第二部分做了鋪墊,使戲劇故事合理的推進,將劇情的矛盾、詼諧展示出來,首位部分要干凈利落。
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除了歌曲不盡相同,旋律部分完全一致,因此為了區(qū)分兩個部分,演唱時就要在層次方面有鮮明的對比。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阿祖切娜心中的悲憤也更加強烈,因此,演唱者在進行第二部分的演唱時,演唱的情緒要更加熱烈、飽滿,投入更多的感情。演唱者要感同身受,要將阿祖切娜的情感完全表露出來,那種恨、那種痛是深入骨髓的。演唱的情感要想在演唱的過程中釋放出來,就需要氣息的支撐,避免采用叫喊式的演唱,胸腔與共鳴腔體合二為一,這種聲音是經(jīng)歷百種傷痛,心中又愛又恨的普通婦女的聲音。
四、從不同角度分析該曲的演唱技巧
(一)歌曲中的音量力度控制
歌曲中漸強漸弱的處理?!痘鹧嬖谌紵分须S著強力的重音進入,第一句也是整首詠嘆調(diào)的靈魂與線索,貫穿始終,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是圍繞這一句來進行的。這一句在演唱時依靠的是演唱的力度變化。通過強、弱音的鮮明對比,將冷漠的圍觀群眾、等待行刑的氛圍凸顯出來。附點四分音符,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吐字連貫、清晰與穩(wěn)定,表現(xiàn)出刑場上陰森、恐怖的氣氛。二音連線,八分音符的連音等演唱方式,都需要演唱者氣息的支撐,讓發(fā)聲腔體進入穩(wěn)定的狀態(tài),用扎實、有力的聲音將復仇者的火焰開始熊熊燃燒的悲痛、憤恨、痛苦、不安等情緒表達出來,也預示著故事的開展。
全曲尾聲部分,也是一個高潮部分,阿祖切娜內(nèi)心壓抑許久的復仇之火全面爆發(fā),在音調(diào)上有所延長,進而接續(xù)一個最高音,將全曲推進至頂峰,演唱力度逐漸增強,悲痛的情緒得以釋放。
(二)根據(jù)人物角色、性格特點等來選擇聲部演唱
通過不同的歌劇、場景、音色、人物來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與性格,在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中,阿祖切娜的聲音定位為女中音,依靠這種聲音的定位,成功地塑造了阿祖切娜的人物形象。
阿祖切娜的性格特點是極其矛盾的,她的性格里有著對殺母仇人的恨,有著對養(yǎng)子深深的愛,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演唱者在演唱時,要充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表達出人物的愛與恨。演唱的過程中,要隨著音樂的推力,不斷推動劇情的發(fā)展。而這首詠嘆調(diào)的音域并不是那么的寬,僅從b到g2,但想要唱出阿祖切娜的悲慘命運,演唱者就必須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
(三)準確把握歌曲節(jié)奏與調(diào)性
三拍子的節(jié)奏處理。《火焰在燃燒》通過兩個小節(jié)的三拍子的柱式和弦的伴奏,在演唱者進行演唱時,以強力度帶入,每一個小節(jié)的拍子中,都出現(xiàn)了重音和顫音記號。演唱者運用良好的氣息控制,以及節(jié)奏感的準確性,將阿祖切娜內(nèi)心的仇恨,以及她處在崩潰邊緣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來。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除了要把握節(jié)奏的準確性,還要體現(xiàn)出旋律的連貫性。在演唱時,還可以把三拍子的節(jié)奏當作人物心跳的聲音,在旋律中夾雜著顫音或是一系列連貫的附點音符,同時,樂曲的節(jié)奏較快、復雜,還需要演唱者的演唱技巧靈活多變。
五、結語
本文主要對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的曲式、人物、情感、戲劇性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在曲式結構上,威爾第一改之前作品的風格,采用了簡單的復二部曲式結構的詠嘆調(diào),新的創(chuàng)作形式,下行走向的旋律,烘托了樂曲的悲情色彩,渲染出阿祖切娜多變的情緒。在樂曲中,顫音、倚音等裝飾音的使用,增強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在調(diào)性上采用的是大、小調(diào)交互使用,表現(xiàn)了阿祖切娜的堅毅與憂傷。
參考文獻:
[1]王書毅.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的藝術風格和演唱特點[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5(2):136-139.
[2]何弦.淺析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的音樂風格及演唱特點[J].藝術科技,2018,31(7):130.
[3]高賀.阿蘇切納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的演唱研究[J].黃河之聲,2012(2):14-16.
[4]沈雅.詠嘆調(diào)《風蕭瑟》的藝術風格與演唱要點[J].北方音樂,2015,35(01):143+145.
[5]高瞻.愛恨交融的悲歌——對《游吟詩人》中阿蘇切娜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演唱風格的分析[J].藝術研究,2010(4):74-76.
[6]張一萌.詠嘆調(diào)《遠離家鄉(xiāng)去出征》的藝術風格與演唱特點[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9,34(4):149-156.
[7]石曉晗.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的演唱特點分析——以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為例[D].青島大學,2018.
[8]劉楊.論歌劇《游吟詩人》中詠嘆調(diào)的演唱[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02):70-73.
[9]付麗麗.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的創(chuàng)作特征及演唱處理探究[D].聊城大學,2015.
[10]邵楚涵.論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阿蘇切娜詠嘆調(diào)“火焰在燃燒”演唱風格與表現(xiàn)力[D].吉林藝術學院,2016.
[11]李少璐.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漫談[J].青年文學,2019(10):58-60.
(作者簡介:吳思熙,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沈陽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音樂)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