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
1
自從兒子進入青春期,我跟他只要一說話,就會吵架。尤其在說到學習時,最后的結果總是不歡而散。
我看不慣他都初二了,身上還有一些影響學習的毛?。喝狈W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有機會就抱著手機看;喜歡拖延,寫作業(yè)效率不高;對成績不上心,別人一說就吹胡子瞪眼……
那天,在先學習后看手機,還是先玩會兒手機再學習的話題上,我和兒子互不相讓,激烈爭執(zhí)起來。我要求兒子先把今天的學習任務完成,再放松;可兒子堅持要先看手機,說我“毛病多”“別扭”,喜歡干涉他。
兒子的情緒在爭吵中失控,開始口不擇言。我一氣之下,狠狠扇了兒子一個耳光。
雖然事后我后悔了,也跟兒子道了歉,可兒子卻徹底對我封閉了心門。從那天之后,只要我一開口,不管是叮囑他吃飯穿衣,還是學習,兒子都會很不耐煩地關上房門,什么都不肯說。在這樣的親子關系和學習狀態(tài)下,兒子的成績也越來越差。
那段時間,焦慮的情緒讓我徹夜難眠。我想不通,為什么小時候乖巧的兒子,現(xiàn)在我說一句,他頂一句。再這么下去,我倆就變成仇人了,而且兒子的學習越來越差……
面對這個“油鹽不進”、自我意識強烈的孩子,我到底該怎么教育他,如何跟他相處?
2
后來,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告訴我,要學著讓自己從當下的母子關系中退出來,日常相處只提供基本的保障:吃、穿、住、行。
也就是說:從現(xiàn)在開始,你別把他看成是你的親兒子,也別把自己看成是他的親媽。你把他當成是朋友家的孩子,拜托你照顧。你會怎么對待朋友的孩子,就怎么對待他。
試著執(zhí)行了兩個禮拜后,我竟從兒子身上看到了改變。首先,面對兒子下降的成績,我不再像往常那樣發(fā)脾氣,指責兒子不用心、不努力。而是態(tài)度平和地詢問原因,聆聽他的計劃。
如果有需要我?guī)椭?,比如報線上課、買資料等,我就全力支持;如果是我解決不了的,就交給兒子自己處理,我絕不催促干涉。
其次,放下對兒子密不透風的全方位包辦。
那天,因為突然降溫,我在路上吹了風,一回家就開始發(fā)燒。要是過去,哪怕再不舒服,我也會掙扎著給兒子準備好營養(yǎng)晚餐。
但這次,我放過了自己。反正一頓吃不了四菜一湯,也沒什么大不了,家里有很多吃的,兒子也餓不著。
兒子回家后,絲毫不在意我沒有準備好飯菜,而是急急忙忙地給我找起了藥。倒了水,看著我吃完藥,又告訴我餓了他可以給我煮面條。然后,自己抓起兩個面包,就回房間學習了。
這一幕讓我感慨很深。其實,兒子的內(nèi)心還是小時候那個喜歡關心、照顧媽媽的小暖男。可為什么我要用錯誤的教育方式,把他逼走呢?
也是從那一天開始,我們冷戰(zhàn)的氣氛徹底被打破了。漸漸地,我說的話兒子愿意聽了,他的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從厭學、逆反到積極、融洽,兒子的變化讓我無比喜悅,但我明白親子關系轉(zhuǎn)變的背后,其實也蘊含著接下來我需要持續(xù)調(diào)整的兩個方向。
3
第一個方向:從不停地跟孩子發(fā)脾氣、講道理,到變得平和,選擇接納。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都在兩種常見的方式中反復橫跳:先是見縫插針地跟孩子講道理。如果孩子不聽,或者效果不好,家長就開啟指責模式,對孩子發(fā)脾氣??刹还苁悄囊环N,最后都無法換來父母想要的結果。
這是因為,人和人溝通時,說的內(nèi)容對交流效果只有7%的作用,剩下的全部由你的語氣和態(tài)度決定。
當父母跟孩子溝通時,如果父母的表情是失望的、生氣的,聲調(diào)是尖銳的、斥責的,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噪音和怒意。哪怕父母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道理也十分正確,最終都起不到任何效果。孩子最多說一句“好,知道了”,其實根本沒聽進去。
我想起自己之前跟兒子溝通的場景,通常都是這樣的:我先是對兒子的狀態(tài)感到不滿,于是開始催促、說教,他充耳不聞;兒子的對抗狀態(tài)讓我感到生氣,于是提升管教力度,開啟指責、訓斥模式;兒子煩了,嘶吼著說“出去”“能不能別來煩我”“你別說話了”……
現(xiàn)在想想,兒子的逆反心理,其實是被我錯誤的溝通方式給激發(fā)出來的。
我每天一看見他,沒說三句話就開始問學習,哪怕吃飯的時候也是如此:“吃完飯趕緊寫作業(yè),別磨蹭?!薄暗米ゾo了,你心里得有緊迫感,馬上就初三了?!?/p>
單一、機械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每天從早到晚,感受到的只有質(zhì)疑和說教,他承受了太多負能量,無處可躲。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jīng)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見,父母的“講道理”和“發(fā)脾氣”不僅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摧毀親子關系。
這時候,如果家長能放下焦慮的心態(tài),采用平和的語氣和神情來面對孩子,就能發(fā)現(xiàn),道理和暴力換不來的,包容和接納卻可以。
第二個方向:從眼中只有考試成績,到把親子關系放在第一位。
有一個“水管理論”,可以借鑒到親子關系中來。意思是想要水順暢流動,首先要確保水管是通暢的。
同樣地,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就像是水管和水。如果親子關系親密、和諧,那么父母說的話,孩子才愿意聽;如果親子關系緊張、對立,那無論父母開口說什么,孩子都會很排斥。
只有親子關系好了,教育才有作用。
以前,在接兒子放學的路上,我總會利用這半個多小時,見縫插針地教育兒子。叮囑學習習慣、和別人家孩子比較、強調(diào)好好學習對未來的意義……常常換來兒子不耐煩的一句:“能不能讓我安靜會兒!”
現(xiàn)在,路上的時間,我只跟兒子無目的地閑聊。有時候說說自己在單位遇到的難事兒,讓兒子幫我拿拿主意;有時候聊聊家里的哪些電器該換了,選什么品牌,問問兒子的意見。
讓我感動的是,走在路上,兒子會主動幫我拎東西了。
在跟兒子交流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的觀察和主見,也能頭頭是道地分析出原因。原來,我的孩子這么優(yōu)秀,只是當我把注意力鎖定到學習成績上時,自動忽略了他身上的閃光點。
當我放下“唯成績論”的觀念,全面地接納兒子時,兒子也放下了戒備心理,我們母子倆的關系越來越融洽。我深深地意識到,孩子對于被看見、被接納、被認可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只看見了孩子的缺點,想著如何糾正、改變他。卻忽略了孩子身上的亮點,忘了及時給予鼓勵和夸贊。而想要走入孩子的內(nèi)心,發(fā)揮父母的影響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想要的認可和尊重,給他信任和成長的時間。
4
當我們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而是朋友托付給我們的“任務”時,反而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放下控制,孩子會在自由中自發(fā)成長;放棄批判,孩子會在欣賞中進步。
現(xiàn)在,我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反省改進,不僅和兒子的關系變得越來越親密,也一步步喚醒了他內(nèi)心對學習、對人生的熱情。也希望和我一樣為孩子的學習、成長焦慮的家長,都能做出改變,讓孩子自由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