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軾作為大書法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書法理論。蘇軾的書法理論是圍繞著“無法之法”和“通其意”而展開的。蘇軾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他的書法理論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的?!盁o法之法”與他無有之有的宇宙生成論、無思之思的理想人格論有關,“通其意”與“致一”之道有關。
關鍵詞:蘇軾;哲學基礎;書法理論
蘇軾以文學家、書法家而為人熟知,但鮮為人知的是,他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他秉承其父遺志,花費一生心血,寫就《蘇氏易傳》《東坡書傳》《論語說》三部作品,將它們視作平生的重要成就,他說:“但撫視《易》《書》《論語》三書,即覺此生不虛過。”[1]蘇軾獨特的書法理論實際上根植于他的哲學思想,“無法之法”與他無有之有的宇宙生成論、無思之思的理想人格論有關,“通其意”與“致一”之道有關。
一、蘇軾的書法理論
(一)“無法之法”
蘇軾在《跋王荊公書》中說:“荊公書得無法之法,然不可學,學之則無法。”[2]蘇軾用“無法之法”“然不可學”來評價王安石的書法,并非對王安石的批評,而是褒揚王安石的書法達到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境界。周一凡在《蘇軾“荊公書得無法之法”考辨》中說:“無法之法是‘一種既不逾越規(guī)矩,又能天機自張的天然狀態(tài)?!盵3]法,意為法度,“無法之法”,蘊含了有法與無法之間的辯證關系。在蘇軾眼中,“無法之法”是最高的書法境界。一種書法,必須有適當?shù)姆ǘ?,才能體現(xiàn)其書法美,才能方便初學者入門。這種法度即審美標準,也是學習書法的方法。但是,法度在成為學習指南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由此其就成了學習者繼續(xù)發(fā)展的約束,因此有必要打破這種法度,去探索新的可能。這樣,這種法度作為指南的意義就不復存在了,這就是“無法”。然而,沒有法度本身也是一種法度,因為當學習者打破一種法度時,勢必會建立起新的法度,新的法度又重新成為學習者的指南。當學習者的水平提高到一定層次時,這一新的法度又重新成為枷鎖,如此不斷循環(huán)。但這樣子的循環(huán)仍然是處于低水平的,因為它仍然處于學習者的當前水平和法度標準的尖銳矛盾之中。更高水平的循環(huán)應當達到隨運自然、隨勢而變的境界。
“無法之法”的書法理論與蘇軾對水的推崇有關。蘇軾贊揚水的品格,認為水的優(yōu)秀品格在于“因物賦形”,他在《滟滪堆賦》中說:“唯其不自為形,而因物以賦形,是故千變?nèi)f化而有必然之理?!盵4]水無論處于何種境遇,總會根據(jù)容器和環(huán)境的不同而改變自己的形狀,使自己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蘇軾吸收了老子對水的看法,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在與外界環(huán)境的交互過程,不強硬地堅持自己的形狀,而是隨時隨地地改變自己,以符合時勢的要求。同樣,在書法中,創(chuàng)作者也要隨時根據(jù)篇章結構和單個字體的變化改變具體的寫法,以使整個篇章布局更為合理,如行云流水一般沒有齟齬之處。蘇軾把水“因物賦形”的品格當作君子人格的典型。水的特點在于“平”,即均平、不偏不倚。不偏不倚,意味著合于法度,然而水還有“因物賦形”的品格,意味著它并不拘泥于法度,雖然不拘泥于法度,但是所作所為無一不合于法度,這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蘇軾之所以贊賞水,是因為它還有另一個層面的品格,那就是真。蘇軾的性格是非常直率的,交際面寬,口無遮攔,常因言語招致禍端,這是因為他常常把情緒表現(xiàn)于外,而不愿悶在心里。他說:“言發(fā)于心而沖于口……以為寧逆人也,故卒吐之?!盵5]水“因物賦形”,正是水真率表達的體現(xiàn)。同樣,在書法藝術中,蘇軾也喜歡真率地表達情感。比如在著名的《黃州寒食詩帖》中,“哭途窮”三字寫得非常大,表現(xiàn)了強烈的情感張力。寫此帖時,正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后,此時,盡管蘇軾已經(jīng)得地數(shù)畝,耕作于其中,且于是年正月筑造雪堂,但蘇軾的經(jīng)濟狀況仍然窘迫。不僅如此,蘇軾的悲痛還來源于許久沒給父母上墳與仕途不順,仿佛一生無望。“哭途窮”三個大字,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鮮明地表現(xiàn)了蘇軾寫作時的悲痛心情。
(二)“通其意”
蘇軾在書法藝術方面提出了“通其意”的要求。他在《跋君謨飛白》中說:“物一理也,通其意,則無適而不可……篆不兼隸,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盵6]蘇軾認為,萬物都有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只要把這個規(guī)律搞清楚了,通達其中的道理,就能適應千變?nèi)f化的世界。具體在書法方面而言,篆書、隸書、行書和草書都有不同的特點,但它們都存在一個基本的規(guī)律。對于蘇軾而言,這個規(guī)律就是天機自張的要求,重點在于表現(xiàn)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想和情感。只要把這個規(guī)律弄清楚了,就無所謂篆書、隸書、行書和草書的區(qū)分。世人之所以“篆不兼隸,行不及草”,將不同字體嚴格區(qū)分,人為地樹立了藩籬,是境界未到,不能“通其意”所造成的結果。蘇軾在《蘇氏易傳》里說:“故致一而百慮皆得也?!盵7]因此,為了達到書法的最高境界,需要“通其意”,而想要做到“通其意”,就要以“致一”為前提。
精進書法需要學習,當學習達到一定水平后,就需要破除法度,而破除法度的關鍵一步就是“通其意”,認識到各種法度之間都有一個不變的道理,從而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未加思索而運用皆自然。在學習方法上,蘇軾說:“以為凡學之難者,難于無私。無私之難者,難于通萬物之理……是故幽居默處而觀萬物之變,盡其自然之理,而斷之于中?!盵8]蘇軾認為,學習書法,最大的難點在于“無私”,“無私”指破除心中的成見和固有的法度,要求以無知的態(tài)度去學習。所謂“幽居默處”,除了表達破除成見的意思外,還表示學習者應當靜下心來,仔細觀察萬物的變化,思索并窮盡其中的道理,然后在心中加上自己的判斷,將“萬物之理”通而為一。蘇軾說過:“學即不是,不學亦不可?!盵9]誠然,學習別人的書法,總難以寫得一模一樣,就算寫得一模一樣,也難得神韻,甚至會失去自己的特色,但是不學又無法取得進步。面對這樣兩難的困境,蘇軾正是用“通其意”和有法與無法之間的辯證關系來解決的。
二、蘇軾書法的哲學基礎
(一)無有之有——蘇軾書法的宇宙生成論基礎
“無法之法”的書法理論與蘇軾的宇宙生成論相關。在蘇軾眼中,世界的本原可以概括為無有之有,這是對蘇軾哲學中“道”的概念的形容。在蘇軾眼中,道是不可言說的非有非無的狀態(tài),其重點是有無關系問題。有與無孰為根本,是魏晉玄學的主要問題。何晏、王弼主張“貴無論”,主張以無為本,裴頠則主張“崇有論”,主張以有為本,其根本上是在爭論萬物的本原是有還是無的問題,其他的哲學思想都是以此為依據(jù)的。蘇軾主張無有之有,正是對此的回應。
蘇軾認為萬物的本原是道,他既不認為道是有,也不認為道是無,而認為道是非有非無的存在,他說:“陰陽交然后生物,物生然后有象,象立而陰陽隱矣?!薄瓣庩栆唤欢铮涫紴樗??!薄叭舴蛩瓷?,陰陽之未交,廓然無一物而不可謂之無有,此真道之似也。”[10]這描述了宇宙的生成過程,在蘇軾眼中,萬物都產(chǎn)生于陰陽兩種力量的交互作用,在兩種力量相互作用之前,并不是什么都沒有的狀態(tài)??梢钥隙?,就“廓然無一物”而言,蘇軾強調(diào)的是萬物尚未生成,就“不可謂之無有”而言,蘇軾強調(diào)的是陰陽二物的存在。在萬物生成過程中,水是首先產(chǎn)生的事物,這也揭示了蘇軾為何如此推崇水的品格,“無法之法”的書法理論,正是在蘇軾對水的獨特感悟中形成的。
蘇軾的宇宙生成論還認為,陰陽相交產(chǎn)生事物,產(chǎn)生事物之后就產(chǎn)生了現(xiàn)象,現(xiàn)象一旦產(chǎn)生,陰陽就不可見了??梢钥吹?,陰陽在這里有一個從顯到隱、由現(xiàn)實到潛在的過程。在萬物沒有產(chǎn)生的時候,陰陽是處于現(xiàn)實的狀態(tài),而萬物處于潛在的狀態(tài);在萬物產(chǎn)生之后,陰陽是處于潛在的狀態(tài),而萬物則處于現(xiàn)實的狀態(tài)。正是由于這兩種狀態(tài)的不同,人所能見到的只能是物而不是陰陽,正如在書法藝術中,人只能看到字的形狀,而看不到其中的筆法。正如蘇軾所說:“筆墨之跡,托于有形,有形則有弊。”[11]只有無形的道,才是至高至大的境界,所以,有形有象的書法筆跡,只能是表面的東西,通過書法達到“通其意”、無思之思的境界,才是真正要追求的。胡金旺在《蘇軾的哲學思想與藝術》中認為,在技藝上做到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境界是蘇軾體證天道的主要方式之一[12]。因此,在書法上做到極致,就能體證天道,達到與道同體、沒有物我分別的境界。
(二)無思之思——蘇軾書法的人格理論基礎
無思之思是在蘇軾無有之有的宇宙生成論基礎上形成的理想人格理論,與“無法之法”的書法理論也存在關聯(lián)。蘇軾認為,有思皆是邪思,無思則是土木,只有無思之思才是真性情的流露。他說:“凡有思者,皆邪也,而無思則土木也。何能使有思而無邪,無思而非土木乎?”[13]在蘇軾眼中,無思則如土木,有思則入于邪,無思更接近于無情,無思之思更接近于情感的噴發(fā),既排除了理性思慮,也排除了動物性的感性本能,是屬于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境界,這是蘇軾無思之思觀點的關鍵。蘇軾無思之思的觀點,是在解答孔子為何以“思無邪”評價《詩經(jīng)》的問題時提出的。然而,按蘇軾的理解,他把原文的“思無邪”改成了無思無邪,實際上是把無思改成了無邪思,但是,既然存在無邪思,那么也必然存在無邪思的對立面,即有邪思,這樣,仍然存在善惡的分別,是比不上沒有善惡之分的境界的。蘇軾心目中最高的境界,是這種沒有相互對立的差別的境界。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其書法理論追求物我兩忘的境界,既不受法度的束縛,但行筆無一不在法度之內(nèi),凡心中所想,無一不流露于筆尖。無思之思本是蘇軾為了說明情感自然表現(xiàn)的合理性所提出的,盡管蘇軾反對放縱,但也提倡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認為只要按照情感原則,則所作所為無不合于中道。因此,蘇軾在《黃州寒食詩帖》中的行筆變化體現(xiàn)的情感才會如此真摯充沛。
(三)“致一”之道——蘇軾書法的方法論基礎
“通其意”的書法理論與蘇軾的“致一”思想相關,“致一”思想又與中庸思想相關?!爸乱弧敝溃鲎浴短K氏易傳》:“故致一而百慮皆得也?!盵14]蘇軾把“致”解釋為“極”,又把“極”解釋為“盡”,所以,“致一”就是專一且盡力而為的意思。但“致一”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要求“通其意”,在蘇軾看來,世上的規(guī)律都是相通的,只要專心致志,把握這一個規(guī)律,不僅能夠得到書法上的成就,也能得到人格修養(yǎng)方面的成就,這一個規(guī)律,就是中庸。在蘇軾眼中,中庸與“皇極”的意思是等價的,都是“盡萬物之理而不過”的意思,盡就是窮盡、極盡的意思,“不過”就是不要過度,不要逾越準繩,問題在于,蘇軾所謂的“萬物之理”指的究竟是什么呢?蘇軾說:“是故幽居默處而觀萬物之變,盡其自然之理,而斷之于中?!盵15]因此,“萬物之理”就是“自然之理”,就是世界本然的規(guī)律,也就是領悟到道的真諦,并且以此來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
葉平對蘇軾的“大全之道”進行了分析,認為其中蘊含著寬容異見、調(diào)和紛爭的思想[16]。這與蘇軾的“致一”并不違背,“大全之道”的重點在包容,“致一”的重點在貫通,在包容的前提下,貫通各種不同的思想、事物,就能起到兼收并蓄、擇其所長的作用。在書法方面,蘇軾力求打破篆書、隸書、行書、草書之間的隔閡,尋求貫通于其中的道理,將不同的字體書法融會貫通,這正是“大全之道”與“致一”之道的體現(xiàn)。從更大的角度來講,蘇軾思想作為三教合一的典型,更鮮明地體現(xiàn)了兼收并蓄的思想特點。
三、結語
蘇軾的書法理論與其哲學思想有著密切聯(lián)系。蘇軾的宇宙生成論是他對傳統(tǒng)的有無關系問題的解答,在書法理論中以“無法之法”的形態(tài)而存在,體現(xiàn)了他對有無問題的辯證認識和泯滅有無區(qū)別的傾向;蘇軾無思之思的理想人格理論,既體現(xiàn)了他對人性的認識,也體現(xiàn)了他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在書法上,同時表現(xiàn)為“無法之法”的理想境界;蘇軾的“致一”之道,體現(xiàn)了他從差異性中尋找共性,兼容并包不同事物的思想,是以他的中庸思想為基礎的,在書法上體現(xiàn)為“通其意”的具體實踐。蘇軾書法理論與哲學思想的關聯(lián),為我們展現(xiàn)了蘇軾人格豐富的一面,他既在思想上有所成就,也在實踐上體現(xiàn)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參考文獻:
[1][8][15]曾棗莊,舒大剛.蘇東坡全集: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2021:2100,1777,1778.
[2][6][11]曾棗莊,舒大剛.蘇東坡全集: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2021:2470,2472,2462.
[3]周一凡.蘇軾“荊公書得無法之法”考辨[J].書法,2021(10):147-151.
[4]曾棗莊,舒大剛.蘇東坡全集:第3冊[M].北京:中華書局,2021:1079.
[5][7][10][13][14]曾棗莊,舒大剛.蘇東坡全集:第7冊[M].北京:中華書局,2021:3802,3553,3538,3801,3553.
[9]曾棗莊,舒大剛.蘇東坡全集:第8冊[M].北京:中華書局,2021:4029.
[12]胡金旺.蘇軾的哲學思想與藝術[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2(3):1-10.
[16]葉平.蘇軾“大全之道”之學[J].求索,2009(9):171-173.
作者簡介:
俞起堯,中國計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