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云
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不僅為小學生提供了對知識進行鞏固和練習的機會,同時也可以發(fā)揮對小學生的潛在引導作用。作業(yè)雖然可以輔助課堂教學,但如果作業(yè)過于繁重的話就會適得其反,不僅難以在知識鞏固和能力提升方面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同時還會擠占小學生正常的休息和娛樂時間,不利于他們骨骼和肌肉的發(fā)育,還可能會造成近視等一系列的問題?!半p減”政策的提出和實施致力于解決上述的問題,通過作業(yè)精簡化來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這要求教師在對作業(yè)進行設計的時候堅持特色化的原則,將核心素養(yǎng)作為導向,關注小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和素質提升,使他們愛上作業(yè)、并在作業(yè)中實現持續(xù)提升。
為了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我國于2021年發(fā)布了“雙減”政策,指出要構建一個更為完善和健全的作業(yè)管理機制,主張各個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來形成作業(yè)管理辦法,在各個學科組和年級組當中對作業(yè)的內容、形式、時長、難度等進行統籌。同時還對作業(yè)的總量做出了要求,指出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不能布置書面形式的家庭作業(yè),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以及六年級的書面作業(yè)時間要在60分鐘以內,而初中階段的書面作業(yè)時間則在90分鐘以內。在文件的第六條指出,要運用有效的手段來提高作業(yè)設計的質量,基于分層作業(yè)、彈性作業(yè)以及個性化作業(yè)來將作業(yè)的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本文研究的特色作業(yè)實踐就需要教師對設計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運用新型的手段和形式來克服機械化作業(yè)和無效化作業(yè),這對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一、小學數學特色作業(yè)實踐的核心素養(yǎng)導向
(一)數學知識技能導向
在數學教育領域,基本的知識和基礎的技能是教育的載體,只有掌握了這些內容小學生才能不斷進行深入。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小學生主要思考運算、畫圖和推理等手段來完成數值的計算和問題的分析,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數感的培養(yǎng)。在面對數學圖形的時候,小學生還要表現出直觀想象能力。在運算能力方面,小學生除了要按照相應的算法規(guī)律來完成計算、獲得正確答案之外,還要在具體的情境當中選用相關的數學定律和數學法則完成快速計算。比如在大數運算的時候,可以運用加大減差法,將大數湊整再減去,以此來提高運算速度。比如在面對“4329+899”這一算式的時候,可以將“899”拆解為“1000-101”,因此可以將該算式改為“4329+1000-101”。在數感方面,小學生需要形成對數字的敏感性,在對數字形成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做到精準化處理。而在直觀想象方面,小學生需要將事物想象為相應的圖形,或者在腦海當中構建起三維圖形,以此來使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更為簡單。
(二)數學思想方法導向
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是將各部分數學知識相互聯系的紐帶,同時也是應用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橋梁,為小學生提供了對問題進行處理的工具。在數學領域,思想和方法可以看作是靈魂。對于小學生來說,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所學的知識可能會被遺忘,但掌握的思想和方法卻會產生長久地影響,在面對生活中事物的時候他們也可以利用這些思想和作業(yè)方法進行邏輯化思考。
數學思想方法包含了以下三個部分。第一是數學抽象,小學生需要在數量關系或者在圖形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尋找共性,探究規(guī)律法則。比如在學習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時候,小學生可以先對長方形各邊長度進行測量,然后進行計算與觀察,在經過抽象思考之后總結通用的周長公式。第二是邏輯推理,這發(fā)生在數學概念的形成、解題思路的發(fā)現以及數學新知識的探究等方面。第三是數學建模,受到小學生思維模式的影響,教師在建模之前通常會設置情境,使小學生在情境當中找到數學語言和數學方法。
(三)數學應用意識導向
基于數學應用意識,小學生需要從意識層面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在對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也可以從數學的角度來尋求突破口。在這個基礎上,小學生需要靈活地運用數學元素來提高應用效果。第一,要具備符號意識,這要求小學生學會使用符號來表達數學關系、探究數學規(guī)律。比如在對長方形面積公式進行探究的時候,使用字母符號a和b分別代表長方形的長和寬,使用S來代替面積,基于符號來將面積計算方法及其相關要素的關系一目了然地呈現出來。第二,要具備工具意識,這里的工具包含了多樣化的類型,除了常見的公式和法則之外,模型也是常用的形式。第三,小學生要表現出靈活適應性,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換,將問題巧妙地解決,這在一題多解的問題當中尤為明顯。比如在面對“雞兔同籠”問題的時候,除了可以用方程法構建模型解決之外,還可以使用“抬腳法”來進行思考。
(四)數學態(tài)度精神導向
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行動。在數學學習領域,小學生的態(tài)度主要體現在他們在面對新知識時的求知欲,在面對問題時的好奇心以及對自己的自信心,小學數學特色化作業(yè)中的態(tài)度精神導向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小學生需要表現出一定的興趣和主動性,而不是在家長和教師的要求下完成作業(yè)、進行復習預習。第二是唯物主義,這種素養(yǎng)要求小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的時候保持理性和辯證性,堅持正確的是非觀念,而不是一味地相信某個觀點和某種方法。第三是創(chuàng)新意識,指的是小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要努力尋求多種方法而不是拘泥于現有的方法,同時要主動探索新領域的知識而不是止步于現有的知識。
二、“雙減”背景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特色作業(yè)實踐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要求教師在設計特色作業(yè)的時候圍繞著教學目標而展開,同時將小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根本性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作業(yè)完成的主體,同時也是數學知識學習的主體。為了使作業(yè)的功能發(fā)揮出來,同時也為了使每一位小學生都能在作業(yè)中有所提升,教師要基于小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數學興趣來進行設計。還可以結合當堂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設計,幫助小學生對這些內容進行重點突破,將有限的時間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這與“雙減”政策的要求相符。
(二)層次性原則
無論是數學學科還是其他學科,在開展教育活動的時候都應該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這是落實“因材施教”理念的基礎。在對特色數學作業(yè)進行設計的時候,教師也要將層次性原則作為基礎,做到“按需供給”,能夠基于小學生在當前階段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基礎型、提高型以及拓展型等不同類型的作業(yè),這些作業(yè)形式分別對應后進生、普通生以及優(yōu)等生的需求。通過這種方式,教師為小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自主選擇性,不僅可以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態(tài)度,同時還可以幫助后進生樹立起自信心。
(三)啟發(fā)性原則
基于自主學習理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實現由傳授到啟發(fā)的轉變。在設計數學作業(yè)的時候,也要從興趣、思路、方法等方面對小學生進行點撥,使他們在受到啟發(fā)的基礎上自主探究,這是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通過對比、變式等方法來對所學內容和作業(yè)題目進行靈活變換,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三、“雙減”背景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特色作業(yè)實踐策略
(一)結合學科特點設計作業(yè)、強調知識技能的獲取
根據新課標,教師在作業(yè)設計的時候要關注理論基礎和方法技術這兩個層面,前者包含學科、學生等因素,后者則包括目標、內容等要素。同時,要確保設計的數學作業(yè)將數學本質特征反映出來,圍繞課堂所學知識展開,幫助學生實現數學知識與數學技能的獲取,提高他們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核心素養(yǎng)。比如在完成“小數除法”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之后,很多教師在設計作業(yè)的時候只是圍繞著“列式計算”為學生提供了練習題目。而實際上,這部分知識的學習目標不止于此,還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感,引導他們在面對計算題目的時候表現出數學思維,并主動思考生活中使用除法的情境。
例如,在特色作業(yè)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小利出生的時候身高為51厘米,在6個月之后身高為69.4厘米。小利的身高平均每個月增長多少厘米?”在解答這一問題的時候,教師創(chuàng)設了情境,小學生不僅要運用除法運算規(guī)律來進行計算,同時也對本節(jié)課重點強調的“估算”方法進行了復習和鞏固,引發(fā)了他們對深層次計算的思考。
(二)根據學生需要設計分層作業(y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在對新知識進行探索的過程中,數學思想和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對特色數學作業(yè)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引導小學生對學科知識進行建構,并在這個基礎上對數學方法形成新的理解,實現數學思維的形成。其中分層作業(yè)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這體現出了對個體發(fā)展差異的尊重,具有動態(tài)化的特征,能夠幫助不同小學生以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掌握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在設計分層作業(yè)的時候,教師除了要對小學生進行分層之外,同時也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分層,基于作業(yè)的內容和難度體現梯度性。
例如,在學生學習了加法結合律之后,教師可以在設計作業(yè)的時候將練習題目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據結合律填空”,旨在幫助小學生對加法結合律的使用進行練習:比如“45+(67+49)=
(?+67)+49”;第二部分為“簡便計算”,旨在幫助小學生認識到加法結合律使用的必要性,可以設計類似“159+38+141=”之類的題目,引導小學生在計算的時候主動運用結合律;第三部分為“列舉幾個使用加法結合律的例子”,旨在幫助小學生自由發(fā)揮,在合情推理的基礎上自主設計題目;第四部分為“思考減法是否有結合律”,旨在幫助小學生構建結合律模型,并對該規(guī)律進行深入研究。
(三)基于實際情景設計開放性問題、培養(yǎng)問題解決能力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在培養(yǎng)他們數學應用意識的時候要盡量地選取他們熟悉的事物,并在這個基礎上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開放性問題。在對特色數學作業(yè)進行設計的時候,也要堅持這一原則。一方面,教師要圍繞著有意義的問題開展設計,在其中融合當堂所學的數學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要堅持“玩做學”相結合的原則,布置多種形式、趣味性強的作業(yè),尤其是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使用實踐性作業(yè)代替書面作業(yè)符合“雙減”的要求。
比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粉刷教室”的數學作業(y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創(chuàng)設教室粉刷的情境,詢問小學生對墻壁粉刷的了解,引導他們思考教室墻面粉刷需要提前做好哪些準備,需要測量哪些數值。該作業(yè)將問題作為導向,沒有設置固定的答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可以將“長方體表面積”這部分抽象的內容進行具體化,明確在解決這一問題時需要獲取的變量和信息,這可以為他們解決社會復雜問題奠定基礎。
(四)促進多學科知識的整合、形成數學態(tài)度精神
當前的小學教育體系實行的是分學科制度,這種制度可以幫助小學生對不同學科的內容形成系統化的掌握,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但同時也導致學科之間的知識相互割裂。長此以往,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小學生無法基于統籌的原則來解決。在“雙減”背景下,為了能夠使所有的課堂都實現提質增效的目標,小學數學教師在對特色化作業(yè)進行設計的時候可以適當地結合其他學科的內容。比如引導小學生在課后學習數學史,關注數學定理和公式發(fā)現和發(fā)展的歷史,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同時也被數學家們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所折服。
比如在學習“分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分數的出現和發(fā)展”這一探究性作業(yè),在其中融入語文學科的內容,引導小學生對相關信息進行檢索,并使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形成數學態(tài)度和數學精神,同時更好地對信息進行閱讀和判斷。
四、結語
總的來說,作業(y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多樣化的因素,展現出了較強的系統化和專業(yè)化特征,教師需要在其中運用先進的理論思想,同時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和對小學生的了解,關注核心素養(yǎng)導向、融入“雙減”政策要求。研究發(fā)現,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設計作業(yè),要根據學生需要設計分層作業(yè),要基于實際情景設計開放性問題,同時還要促進多學科知識的整合。
注:本文系2022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雙減’背景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特色作業(yè)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GS[2022]GHB169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