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君
抗生素種類繁多,使用非常廣泛,但人們對抗生素的認知普遍比較混亂,我們經常會聽到諸如消炎藥就是抗生素、抗菌藥等說法。然而,類似說法混淆了抗生素、抗菌藥、消炎藥的概念,也是造成抗生素濫用的一個原因。那么,這三者究竟有何異同,我們又該怎樣區(qū)分呢?
抗生素來源于天然物質,早在1928年的時候,英國科學家弗萊明發(fā)現(xiàn)有一種細菌的分泌物質能夠抑制一些其他細菌的正常生長,通過分離,弗萊明發(fā)現(xiàn)了青霉菌,他把青霉菌所分泌的能夠殺死其他細菌的物質叫做青霉素,并把青霉素應用到治療疾病領域,可以起到殺菌、治療疾病的目的。
如今,我們把來自自然界、天然的、在微生物生長過程當中分泌的可以抑制或者殺死其他細菌的物質,統(tǒng)稱為抗生素。比如說,紅霉素、青霉素、鏈霉素、頭孢菌素等,都被稱作抗生素。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屬于抗菌藥的范疇??股夭粌H能夠抵抗細菌,而且在抗排斥、抗腫瘤等方面也會起到作用。在器官移植抗排異反應的免疫抑制劑當中,常見的有環(huán)孢菌素等;在抗腫瘤領域,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有博萊霉素、絲裂霉素等。
與抗生素這個天然的物質相比,抗菌藥的概念不僅包含抗生素,同時還包含了半合成以及合成的抗菌藥。早在1935年的時候,人們用染料在染布的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化工原料具有抑制細菌的作用。人們受到啟發(fā)之后,開始用不同種類的化工原料來人工合成一些同樣具有抑菌、殺菌作用的磺胺。除去磺胺,喹諾酮類的藥物比如環(huán)丙沙星等,也是人工合成的抗菌藥物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員。所以說,抗生素僅僅只是抗菌藥當中的一部分。
消炎藥與抗菌藥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首先要弄清炎癥與感染的區(qū)別,這樣就能夠了解消炎藥與抗菌藥的應用范圍有什么區(qū)別。炎癥實際上是病理過程,其典型的臨床特征包括:紅腫、發(fā)熱、疼痛以及功能障礙等,感染以及非感染都可以導致一些炎癥反應,比如通過扭傷所造成的炎癥屬于非感染性的炎癥,而癤腫就屬于感染性的炎癥。需要注意的是,炎癥是機體組織受到損傷的時候所產生的一系列的自我保護性的應答,但是當炎癥反應過度,就會導致機體受到損傷,比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通常在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消炎藥。常用的消炎藥物主要有阿司匹林等一些非甾體類的消炎鎮(zhèn)痛藥物。通過感染所造成的一些炎癥反應,往往在經過抗感染治療之后,相關的炎癥反應能夠得到有效控制。
真正的消炎藥物,往往既具有抗炎的作用,又具有影響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的機制。抗炎藥物可以分為甾體類抗炎藥物和非甾體類的解熱鎮(zhèn)痛藥物。甾體類的抗炎藥物,即我們通常說的激素藥,主要包括:醋酸潑尼松、地塞米松、可的松等;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主要包括:扶他林、芬必得、撲熱息痛、阿司匹林等。
需知道的是,抗菌藥和抗生素都具有殺菌抑菌的功效,都能夠治療細菌感染引發(fā)的炎癥。但抗菌藥物概念更廣泛,不僅包括天然來源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頭孢呋辛等,還包括抗生素的半合成衍生物及人工合成的抗菌藥物,如復方新諾明、左氧氟沙星等。而消炎藥是直接作用于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使其溫和下來的藥物,它能夠直接對抗炎癥,減輕紅、腫、熱、痛,包括甾體類抗炎藥,如醋酸潑尼松,以及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兩大類。只有真正厘清概念,才能夠有效地避免不合理用藥,有效遏制細菌耐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