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美食斷斷不可辜負。蘇軾、陸游、白居易、袁枚、范仲淹……皆為美食愛好者,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關于美食的詩句有很多。下面讓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開啟美食之旅吧!
上元竹枝詞
□清·符 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注? 釋
◇江米:糯米的別稱。
◇馬家:指當時北京城里著名的元宵店鋪馬思遠家。
◇滴粉:將磨好的米漿裝入細布袋內壓干水分。
◇試燈:元宵風俗,元宵節(jié)前一天會把第二天要用的燈先點亮試試,謂之“試燈”。
理? 解
香甜的桂花餡料里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一樣的江米。
聽說馬思遠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里賣元宵。
元宵:用糯米做皮,中間夾糖、豆沙、芝麻等餡??诟熊浥聪闾穑笳鲌F團圓圓。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注? 釋
◇漁者:捕魚的人。
◇但:只。
◇愛:喜歡。
◇君:你。
理? 解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看看那些可憐的漁夫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賞? 析
這首詩語言質樸、形象生動,全詩僅二十個字,但言近而旨遠,詞淺而意深,引發(fā)讀者豐富的聯想。
詩中飽含詩人對那些駕著一葉扁舟出沒于滔滔風浪中的漁民的關切與同情,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在江上和舟中兩種環(huán)境、“來往”和“出沒”兩種動態(tài)、吃魚人和捕魚人兩種生活的強烈對比中,顯示出詩人的意旨所在。
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
寄胡餅與楊萬州
□唐·白居易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注? 釋
◇京都:指長安城。
◇楊大使:楊敬之,白居易的好友。
◇輔興:當時長安城一家有名的食品店,制作的胡麻餅遠近聞名。
理? 解
制作胡麻餅的手藝是在長安的時候學來的,剛剛新鮮出爐的胡麻餅,面皮酥脆,聞起來有一股油香味。
我把這胡麻餅寄給饞嘴的楊大使,嘗嘗是否與長安城輔興坊制作的胡麻餅口味相似。
賞? 析
胡麻餅是唐朝時候非常有名也非常流行的一種國民小吃。
白居易當年被貶,落魄至極,曾感嘆:“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倍裼种匦伦呱仙w之路,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就在眼前,心中之喜無法言表,于是便親手烹制當年名滿京都的胡麻餅,與自己的好友一起分享喜悅之情,一句“嘗看得似輔興無”,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欣喜。
胡麻餅:用面粉、油、芝麻等原料烤制而成。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內部柔軟,香鮮味美。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注? 釋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
◇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
◇箬笠:用竹篾、箬葉編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麻編織的雨衣。
理? 解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飛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
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樂然垂釣,久久不愿回家。
賞? 析
這首詞在秀麗的水鄉(xiāng)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雨中青山,江上漁舟,空中白鷺,兩岸桃紅,流水鱖魚,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這體現出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悠然脫俗的意趣。
鱖魚:俗稱“花魚”“桂魚”。扁平、口大、鱗細、黃綠色,味道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