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標 鄒文武
戲曲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綜合舞臺藝術,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手段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其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集“唱、念、做、打”于一體。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戲曲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贛文化在其漫長歲月中,生動演示了中國戲曲部分種類從產(chǎn)生到成熟直至鼎盛的整個歷史進程。作為偉大的戲曲家湯顯祖的故鄉(xiāng),撫州被稱為“戲曲之鄉(xiāng)”。
“戲曲之鄉(xiāng)”撫州
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手牽小手》欄目播出了撫州市臨川區(qū)第十三小學學生表演的《撫州采茶戲聯(lián)唱》。其實,對于臨川十三小這群熱愛戲曲的同學來說,上央視并不是第一次。2021年,主持人鞠萍姐姐就曾帶領《大手牽小手》欄目組,走進臨川十三小,錄制了戲曲廣播體操。
臨川十三小是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學校,率先把戲曲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已經(jīng)在課內(nèi)外以及整個校園對學生進行了全方位、滲透式的教育。戲曲節(jié)、戲曲進社區(qū)、戲曲研學……一個個戲曲特色活動的相繼開展,使學生對傳統(tǒng)的戲曲文化都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臨川十三小弘揚戲曲文化,豐富學生生活,只是“戲曲之鄉(xiāng)”撫州的一個縮影。
撫州地方戲曲及民間藝術十分繁榮,誕生了被稱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明清以來,撫州戲曲多姿多彩,宜黃戲是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藝術奇葩;撫州采茶戲則由民間小調(diào)歌舞發(fā)展而成,采用方言演出喜聞樂見之事;廣昌孟戲因演唱孟姜女故事而得名,其曲調(diào)是海鹽腔的遺響;南豐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南豐儺舞是“中國舞蹈的活化石”。
在大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作為民間藝術的瑰寶,戲曲文化毫無疑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青睞。
湯顯祖和《牡丹亭》
“仲夏的良夜,夢一場,良辰美景奈何天;將軍的王國,嘆一聲,都付與斷井頹垣?!边@是歌手譚維維和鄭棋元在央視大型文化音樂節(jié)目《經(jīng)典詠流傳》第三季第五期共同演唱的《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的歌詞。
湯顯祖,江西臨川人,中國偉大的戲劇家。湯顯祖從小聰明好學,21歲中舉,是令人矚目的青年才俊。他歷經(jīng)宦海沉浮,最終絕意仕途,癡心創(chuàng)作,終以“臨川四夢”(《牡丹亭》《南柯記》《紫釵記》《邯鄲記》)奠定了他在戲曲界乃至整個文壇的崇高地位。在“臨川四夢”中,《牡丹亭》最為著名。
《牡丹亭》作為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杰作。在這部作品中,作者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扒逅鲕饺?,天然去雕飾”的杜麗娘在夢中與白衣飄飄的書生柳夢梅邂逅,二人一見傾心,從此魂牽夢縈。亭亭玉立的杜麗娘“為伊消得人憔悴”,直至傷情而死。杜麗娘彌留之際哀求母親將其葬在花園梅樹下,囑咐丫鬟將其畫像藏在太湖石下。柳夢梅赴京趕考,在太湖石下?lián)斓蕉披惸锏漠嬒?,接著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等是家喻戶曉的經(jīng)典唱詞。
2022年8月10日起,經(jīng)典昆曲《牡丹亭》在上海大劇院連演五場。《牡丹亭》在昆曲舞臺閃耀了約400年,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美學的巔峰。
撫州的其他戲曲
1.宜黃戲
宜黃戲距今有近400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清末的宜黃戲,不僅聞名于宜黃及其周邊的南城、南豐、廣昌等地,而且遠及贛東北、贛南和閩西一帶。
宜黃戲的曲調(diào)主要有宜黃腔、反調(diào)、嗩吶二凡、西皮浙調(diào)、南北詞等,同時還保留西秦腔時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宜黃戲的角色發(fā)展到近代可以分為正生、小生、老生、副生、正旦、小旦、二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等十二行。其表演風格粗獷古樸、嚴謹工穩(wěn)。各行的表演程式都很規(guī)范而嚴謹,有些劇目仍保持了清代初期的劇本關目和排場。如《萬壽圖》中“三星獻壽”的面具化妝和《賣花女》的“跳判”動作,保存了民間燈彩和儺舞的演法。這種古老的表演方式在其他劇種中早已絕跡,而唯獨在宜黃戲中保存下來了。
2.廣昌孟戲
2022年7月18日,廣昌縣甘竹鎮(zhèn)的一個老戲臺上,正在精彩上演被譽為“中國古老劇種活化石”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廣昌孟戲。下圖是大路背孟戲劇團的演員正在表演精彩的廣昌孟戲劇目《天官賜?!?,古老的唱腔、精彩的劇情和精湛的演技,收獲了現(xiàn)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E:\雜志\初友中旬\2023年\1期\QQ圖片20221026152455.tif>
廣昌孟戲是一種以孟姜女哭長城為題材的戲曲。孟戲約起源于明初,至今已傳承演出了近600年。據(jù)悉,廣昌原有三路孟戲,赤溪曾家孟戲和大路背劉家孟戲兩路現(xiàn)存,舍溪孟戲則已湮滅于20世紀60年代。孟戲一般只在每年的正月演出一次,用于民俗活動。
3.南豐儺舞
在南豐縣白舍鎮(zhèn)內(nèi)一塊偏僻的“巴掌大”的綠洲上,有一個叫三坑村的村莊。每逢元宵,那里的村民舉旗請神、游燈迎神、上演儺舞,用特別的傳統(tǒng)方式進行祈?;顒?。這就是每年一度的聚族聯(lián)歡,孕育著一個地域的民俗與民間儺舞藝術。
南豐儺舞,傳承千年,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南豐儺舞,始于漢初,歷經(jīng)唐宋,興于明清,傳承至今,以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原生態(tài)特征突出、文化內(nèi)涵豐富而聞名中外。
南豐儺舞種類繁多,全縣有儺班110多個、不同種類的儺舞節(jié)目70多個、民間藝人2000多名。南豐儺舞多在春節(jié)時演出,藝人手舞道具,化身神靈,走村串戶給人們送去新春的祝福。南豐儺舞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地方風味濃郁、文化底蘊深厚,深受民眾的喜愛。
我經(jīng)歷的撫州戲曲文化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這是湯顯祖《牡丹亭》中膾炙人口的名句。戲與夢,為撫州的古與今搭建了穿越時空的橋梁,讓400多年前的情感與文化,至今暢通無阻地穿行在撫州大地。
小時候,我生活在農(nóng)村,能夠知道的戲曲就是撫州采茶戲。那時,我對戲曲文化的含義不甚了解,只是隨著臺上人物的嬉笑怒罵、插科打諢而變化著自己的心情。那時候,自己最喜歡的是一男一女兩個角色用地道的撫州方言斗智斗勇的場景。觀看的同時,常常為男女主人公天才般的語言表達能力而神魂顛倒,總是渴望自己也能夠有那種語言天賦。
后來在師范學校讀書,班上同學來自撫州各個縣區(qū)。這時,我才開始了解到每個縣區(qū)都有屬于自己本地的戲曲文化。讓我覺得特別不好意思的是,那時可能是因為撫州采茶戲的魅力足夠大,或者是我孤陋寡聞,居然不知道自己所在的臨川還有臨川采茶戲。也就在那個時候,我的腦子里開始有了一些地方戲曲的概念,知道了一些戲曲方面的知識。
參加工作以后,我最先比較了解的是南豐儺舞。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特意去南豐觀看過儺舞表演。第一次有機會零距離觀看儺舞表演,我深深地記得當時腦海中瞬間蹦出的詞語是“震撼”和“神奇”。沒想到平時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兄弟,換上儺舞表演的服飾,拿起儺舞表演的道具,那一招一式居然是那樣嫻熟和優(yōu)美。雖然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練習,可是因為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猶如胎記一般鐫刻在他們靈魂的深處,他們可以張口就來,邁步即戲。
當然,我更沒有想到的是,最近幾年,撫州的戲曲文化建設又一次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借助現(xiàn)代高科技,《尋夢牡丹亭》大型實景演出還原了湯顯祖筆下《牡丹亭》中的亭、臺、樓、閣等夢幻景致,以《游園驚夢》《魂游尋夢》《三生圓夢》三折演藝篇幅,演繹了杜麗娘與柳夢梅生死夢幻的愛情故事。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qū)是湯顯祖的故里,是目前江西省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它既保留了古風古韻與撫州特色,又增添了現(xiàn)代元素與實用價值。
不論是記錄了千年歷史文化的文昌里,還是演繹著凄美愛情故事的尋夢牡丹亭文化園,這里的戲與夢、景與詩,都為這片土地加持著迷人的色彩,讓撫州隨時隨地都超有戲。
戲曲是國粹藝術,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然而,和很多傳統(tǒng)文化一樣,戲曲也面臨著傳承的窘境。戲曲演員以年長者居多,戲曲觀眾年輕人寥寥。一門藝術失去了年輕人,其實也就失去了明天和希望。真誠期待我們的同學當中,有人未來會成為戲曲文化的傳承人。
(插圖:周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