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材
北宋時期,跟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相比,中原一向缺少戰(zhàn)馬。多年游走在邊境的牧民卜常,嗅到了商機(jī),主動和官府采辦人員接洽,約定以一匹二十個銅錢的價格收購自己的壯馬。到了秋季,在偏僻的邊境草原,卜常的馬養(yǎng)得膘肥體壯。
有個叫丁滿的商人聞訊而來,一看戰(zhàn)馬的成色,立刻對卜常說:“這樣吧,一匹我給你三十個銅錢,你賣給我吧,我把這些馬販往西夏,你也可以得到一大筆錢逍遙自在!”在丁滿看來自己出了大價錢,卜常肯定會動心的,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卜常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否定了:“我已與官府達(dá)成交易,怎能因為暴利而動心?更何況你是把戰(zhàn)馬銷往西夏,我雖是一個牧民,也知道不能做危害國邦的事情?!弊罱K,卜常還是把所有的壯馬按約定的價格交給了官府,也受到了朝廷的褒獎。
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zhì)?!币馑际且粋€有道德的人以義作為行事的根本原則。在利益面前,有人馬上就改變了之前的承諾,雖然這能得到一時之利,但對個人的發(fā)展是沒有好處的。試想,卜常如果在丁滿的慫恿下,用高價賣掉了馬,是能夠獲得較大的利益,卻把信義給丟掉了,更要命的是他做了危害國邦的壞事,必定會為世人所唾棄。
(編輯? 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