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鑫
【摘要】 電影《圖蘭朵:魔咒緣起》將西方廣為流傳的圖蘭朵公主故事進行東方化解構,賦予圖蘭朵公主三個謎題的奇幻色彩,將東西方元素相結合,降低意大利劇作家普契尼三幕歌劇《圖蘭朵》的對抗性和沖突性,傳遞出嶄新主題。本文試從文學倫理學批評出發(fā),通過分析電影中主要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揭示電影中正義與倫理秩序的構建和愛與和平主題。
【關鍵詞】圖蘭朵;文學倫理學批評;普契尼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6-006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6.021
圖蘭朵的故事始見于波斯故事集《一千零一日》。雖然圖蘭朵故事背景設置在中國元朝,但是它的根卻在中東和歐洲?!霸谠ㄋ拱姹局校琓urandokht是一位冷酷的土耳其公主,后在德·拉·克洛瓦創(chuàng)作的故事里,Turandokht改名為‘圖蘭朵——意為‘中亞女兒,即中國蒙古皇帝的女兒?!盵1] 《圖蘭朵》多次被改編為歌劇,今天流傳較廣的歌劇版本是意大利劇作家普契尼基于卡羅·哥茲同名劇作改編的三幕歌劇。在哥茲創(chuàng)作的戲劇中,圖蘭朵是一個驕傲但充滿愛的形象,“但是普契尼和他的編劇們改變了誠實獨立的圖蘭朵,把圖蘭朵塑造成莎樂美般的人物形象,冷酷、殘忍、不愛惜人命”[2]。此外,“普契尼在劇中添加許多意大利現(xiàn)代主義元素,他創(chuàng)造的圖蘭朵經(jīng)常被視作‘機器人。”[3]而且普契尼利用宮廷斬首的中國元素吸引觀眾眼球的同時,也給西方觀眾留下中國是嗜血民族的殘忍印象。電影《圖蘭朵:魔咒緣起》在普契尼歌劇基礎上將圖蘭朵故事進行東方化解構,把東西方元素相互融合,將圖蘭朵公主的性格轉(zhuǎn)變歸因于三色鐲與魔咒,把大汗國與馬爾維亞國的國家沖突化解為泊炎將軍對權利的私欲,重新講述圖蘭朵故事中的戰(zhàn)爭和沖突,帶給觀者新的經(jīng)驗感悟。
《圖蘭朵:魔咒緣起》的影片類型定位是愛情、戰(zhàn)爭、奇幻。從狹義的奇幻電影定義出發(fā),“奇幻電影相比于魔幻電影更加注重唯美意境,故事直接表現(xiàn)邪惡元素更少,對抗性相對較低,心理因素更多,這可以看作是奇幻電影相對于魔幻電影的區(qū)別。”[4]與近幾年IP改編的幾部“奇觀”制作相比,《圖蘭朵:魔咒緣起》情節(jié)生動,將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人們之間的沖突和個人自身矛盾逐漸展開,并一一化解。本文試圖對《圖蘭朵:魔咒緣起》中主要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進行文學倫理學批評分析,展現(xiàn)電影中大汗國與馬爾維亞國、泊炎將軍與大汗以及圖蘭朵公主自身存在的倫理道德沖突,并揭示《圖蘭朵:魔咒緣起》中愛與和平主題。
一、兩國戰(zhàn)爭下的正義觀
電影開始聚焦在中國元朝。大汗國軍事強大,國力昌盛,各國紛紛來朝,年年入貢,一派繁華景象。當大汗最疼愛的小公主被朝堂上地圖的空缺一角絆倒時,寵愛女兒的大汗命令官員將彈丸之地的馬爾維亞國納入國家版圖。于是泊炎將軍領旨帶領軍隊向馬爾維亞國出發(fā)。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看似符合自然界弱肉強食生存競爭法則,大汗國士兵高大威猛,用炮火打開馬爾維亞的大門,一路高歌猛進,威風凜凜完成大汗旨令。然而,戰(zhàn)爭結果卻是馬爾維亞遍地橫尸,僅有年幼的王子卡拉夫跟著武術師傅流浪逃到大汗國。大汗作為戰(zhàn)勝方如愿將馬爾維亞國納入國家版圖,獲得無數(shù)奇珍異寶,但他最疼愛的小公主卻遭受魔咒折磨,日益冷漠無情,失去自我。
弱肉強食是動物界普遍接受的法則,高大威猛的野獸生來以弱小動物為食。沒有人會指責猛虎捕捉幼鹿,同樣不會有人驚異野狼吞食羔羊,因為動物界的倫理本就是如此,“動物界的倫理是一種非理性倫理,它是在弱肉強食中自然形成的秩序?!盵5]212可是大汗國和馬爾維亞國的戰(zhàn)爭并非野獸間的無情廝殺,人與人之間的戰(zhàn)爭是充滿理性的競爭。人類雖然從野獸進化而來,與動物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終究與動物有本質(zhì)區(qū)別。經(jīng)過倫理選擇后,“人的理性使人把自己同動物區(qū)分開來,并形成自己的生活倫理。”[5]212在人類倫理觀中,正義被廣泛接受認可。中國古代孔子提出“君子寓于義,小人寓于利”,西方《荷馬史詩》中“希臘最著名的英雄阿喀琉斯因為統(tǒng)帥阿伽門農(nóng)奪走了己心愛的女俘而拒絕出戰(zhàn),就是出自對這種‘忘恩負義行為的憤怒?!?[6]正義庇佑之下,欺小凌弱行為是不公正的,強大國家無緣無故入侵弱小國家是有失人道的,不義之戰(zhàn)是不被允許的。同樣,大汗國認為強大國家應該保護弱小國家,因此大汗幫助來朝國調(diào)節(jié)戰(zhàn)爭沖突使其免受強國欺凌,并免除弱小國家的進貢。馬爾維亞國認為弱小國家不應該被強大國家欺辱,所以在與大汗國的戰(zhàn)爭中,馬爾維亞國士兵們竭力抵抗,卡拉夫得知自己的國家被大汗國所滅時,一時不愿回答圖蘭朵公主第三個謎題,而且執(zhí)意讓公主回答他是誰??ɡ蛳M约捍淼鸟R爾維亞國能被大汗國認可,他希望隱匿自己身份后的不義戰(zhàn)爭被世人還以公正。
兩國之間矛盾難以化解,卡拉夫身上不僅背負父母遇害、國家滅亡的冤屈,還背負世人共同維護的公道正義問題,憑借不義之戰(zhàn)贏得的勝利終究無法深得民心。但在電影后面發(fā)生逆轉(zhuǎn),大汗本想派出使者與馬爾維亞交好,先禮后兵,而戰(zhàn)爭只是泊炎將軍違令的后果,于是大汗國與馬爾維亞國之間的國家矛盾得以化解。
但馬爾維亞國本就自給自足,生活安寧,不與他國外交。若泊炎將軍沒有殺害大汗國使者,而馬爾維亞國王拒絕與大汗國進貢,按照大汗旨令,這場戰(zhàn)爭不也無法避免嗎?換言之,大汗國與馬爾維亞之間的矛盾不僅是大汗國主動出兵發(fā)起戰(zhàn)爭,更是兩國之正義觀念本就有所差異?!秷D蘭朵:魔咒緣起》將國家矛盾簡單展現(xiàn)為個人欲望,是其一大遺憾,但也因此圓了人們的和平與正義之夢,展現(xiàn)出大汗國的友好大國形象。
二、政治契約下的倫理秩序
《圖蘭朵:魔咒緣起》中,泊炎將軍與國王的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對國家權力占有的矛盾,這集中體現(xiàn)在泊炎將軍對社會契約遵守上?!皬娜祟惿鐣臍v史發(fā)展來看,血緣關系最初決定了人們的倫理身份,隨著社會關系的復雜化,契約關系影響和決定著人們的倫理身份?!盵7]98大汗下令將馬爾維亞國收入版圖后,大臣派出泊炎完成任務,此時泊炎只是大汗國中一個好戰(zhàn)的普通將軍。在契約關系上,大汗和泊炎是君臣關系,大汗是君,泊炎為臣?!捌跫s是人們?yōu)榱吮苊庀嗷p害,采取的人為的措施,從而使人們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因此,這種由公共意識形成的契約關系決定了善惡,維系著社會秩序。君臣關系究其實質(zhì),也是社會契約之一:政治契約?!盵7]99泊炎將軍作為大汗臣子,便要遵守他與大汗間的政治契約。大汗給予泊炎將軍身份和相應的社會地位,泊炎就應該遵守契約聽從大汗指令,維護大漢的國家地位。與馬爾維亞國一戰(zhàn)后,大汗賜予泊炎更高官職和更大權力作為泊炎遵守政治契約的獎勵。一時間,泊炎成為大汗身邊重臣,逐漸接近國家權力中心。然而高官厚祿已經(jīng)無法滿足泊炎的野心,他開始渴望更多權力。泊炎雖然表面上遵從大汗旨令,指導公主武功,但實際上根本不把公主放在眼里,借指教名義打傷公主。泊炎甚至企圖違背政治契約,取代大汗成為國家主人。
野心之下,泊炎深知大汗的國家地位受到社會契約和百姓保護,自己作為臣子不能無故破壞君臣間政治契約,因此他一定要給自己合理的奪權理由。否則即使篡位成功,泊炎獲得的權力和地位也一定不會被大汗國百姓認可。
泊炎為破壞契約找出兩個理由:一是大汗年紀已大,喪失了年輕時斗志,不愿出兵作戰(zhàn),無法保護國家,而自己正當青年,作戰(zhàn)勇猛,所以他應該取代大汗;二是當年泊炎父親和大汗東征西戰(zhàn),立下建國功勞,要不是泊炎父親去世,泊炎本有機會繼承大汗之位。這兩點看似是泊炎上位理由,但這并不能讓大汗主動讓位,泊炎依然無法合法成為大汗,依靠這些理由他也不能得到社會契約保護和百姓認可。因此泊炎必須破壞政治契約行謀逆之舉。
對權力欲望之下,泊炎仍保留一絲清醒和對社會契約的畏懼,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若是違背政治契約一定會受到大汗和百姓懲罰,于是泊炎想方設法借助外在力量練就金剛不壞之身,在巫師多次失敗后,泊炎無視三色鐲的詛咒,借助魔力來達成自己野心。之后,泊炎謀權篡位的野心逐漸顯露出來。他抓住圖蘭朵公主的愛人卡拉夫,并逼迫公主嫁給自己,希望成為大汗繼承人接管大汗國。為了篡位計劃萬無一失,泊炎還在宮殿上藏置大量炸藥。當泊炎的狼子野心被柳兒一群人揭發(fā)后,他毫不避諱地承認屠殺馬爾維亞是自己違背旨令的個人私欲,更加赤裸暴露出自己謀逆野心。當泊炎與大汗兵戎相見時,泊炎心甘情愿接受大汗的懲罰,用自己的身體受住隕鐵寶刀。此時,泊炎認為自己違背社會契約的過錯已經(jīng)受到懲罰,他不再有錯,也不必畏懼社會契約,于是泊炎出手將大汗打傷在地,開始奪權。
大汗的王位與權力受到社會契約保護和大汗國百姓認可,因此,泊炎的篡位之戰(zhàn)不僅是他與大汗兩人的戰(zhàn)爭,更是他與大汗身后所有遵守契約百姓們的戰(zhàn)爭。因此,在電影里柳兒、周大和卡拉夫等人知道泊炎刀槍不入,但仍與他奮力對抗。即使被泊炎打倒在地,柳兒和周大掙扎站起來與泊炎繼續(xù)交戰(zhàn)。即使生命垂危,圖蘭朵公主用盡全力把能夠擊敗泊炎的劍傳給卡拉夫。
隨著卡拉夫把帶有圖蘭朵公主鮮血的利劍刺入泊炎身體,大汗戰(zhàn)勝泊炎取得勝利,破壞國家和平的罪魁禍首最終受到正義的懲罰,大汗國公民守護的社會契約得到維護。
三、人獸身份下的倫理選擇
在《圖蘭朵:魔咒緣起》中圖蘭朵公主是大汗國的寵兒,她自幼被大汗放在心尖。大汗和官員們商議國事,小公主在朝堂上自由地追逐蝴蝶。圖蘭朵公主被鋪在大殿里的地圖絆倒哭泣,大汗起意把馬爾維亞國收入國家版圖。在受到三色鐲的詛咒之前,小公主在大汗和宮女的照顧下無憂無慮地快樂生活。然而,圖蘭朵公主戴上泊炎將軍從馬爾維亞國帶回的三色手鐲后,她因受到三色鐲的詛咒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的冰冷世界,有時甚至把身邊的人看成骷髏。月圓之夜,魔咒能量大增,圖蘭朵無法控制自己體內(nèi)三色鐲能量,失去人性變成殺人不眨眼的“怪物”。
根據(jù)文學倫理學批評,人的身上同時存在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人性因子是人的倫理意識,使人能夠明辨是非,區(qū)分善惡。獸性因子則與人性因子相對,是人身上遺留的動物性本能。人正是通過人性因子與獸性因子不斷組合變化,進行倫理選擇并最終獲得人性,在本質(zhì)上成為人。作為有倫理意識的人,圖蘭朵公主被魔咒附身之前,她體內(nèi)人性因子占據(jù)主導地位,控制著獸性因子中的自由意志,使圖蘭朵公主棄惡從善。當小公主在朝堂撲蝴蝶被地毯絆倒哭鼻子,大汗告訴她遇到困難不能哭泣,于是小公主學會堅強和勇敢;生日那天,小公主無視眾多金銀財寶被三色鐲深深吸引,但她仍愿意把第三個手鐲留給大汗,小公主懂得感恩與分享。圖蘭朵公主在此時已經(jīng)知善惡,明是非。生而為人,圖蘭朵公主在經(jīng)過倫理選擇之后已經(jīng)與野獸有了本質(zhì)區(qū)別。
電影中三色鐲帶有邪惡的詛咒,它給人非凡武力的同時奪走人的倫理意識。在馬爾維亞國與大汗國的生死存亡戰(zhàn)爭中,馬爾維亞國王為了拯救國家百姓戴上三只手鐲。雖然國王瞬時武力大增,獨身打敗入侵王宮的士兵,守護住馬爾維亞國宮殿,但是三色鐲魔力讓馬爾維亞國王比野獸更加兇猛的同時,也使他比野獸更加冷酷無情。在殺光宮殿里的敵人后,馬爾維亞國王失去理智,無法控制自己,把劍刃刺向自己的士兵和王后。當國王恢復理性意志后,他追悔莫及,含恨自殺。同樣,在受到三色鐲詛咒后,圖蘭朵公主看到的世界失去了人間溫暖,包圍她的只有冷冰冰的黑白顏色。此時她體內(nèi)獸性因子在魔咒推動下已經(jīng)占據(jù)主導地位,人性因子被獸性因子抑制,因此柳兒第一次見到圖蘭朵就對卡拉夫說公主冷冰冰的,自己不喜歡圖蘭朵公主。
可是圖蘭朵公主并不是一出生下來就受到三色鐲詛咒,在戴上三色鐲之前她已經(jīng)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她知道傷害別人是錯誤的,無故殺人是有失人性的。在人性因子與獸性因子的對抗中,圖蘭朵公主掙扎于順從魔咒或是堅持人性的倫理困境之中。月圓之夜,圖蘭朵公主心甘情愿被捆綁起來,她不愿被魔咒控制奪人性命。雖然圖蘭朵知道自己成年之后若有人答迷成功自己就會從三色鐲詛咒中解脫出來,但是因為自己的幸福是以他人性命為代價,圖蘭朵并不執(zhí)著于三個謎語的答案。在善與惡、對與錯的掙扎中,圖蘭朵公主陷入倫理困境,她無助地給自己戴上冰冷面具,與心愛之人卡拉夫疏遠,用外在冷漠來掩飾內(nèi)心深處的迷茫和痛苦。
電影中三色鐲是獸性因子的代表,三個謎底則代表人性因子。昔日普契尼借圖蘭朵公主之口提出的三個問題如今跨越歷史長河在隔洋此岸再次被響應回復。給陷入黑暗的人們帶去光明的是希望,給困于寒冰的人們帶去溫暖的是熱血,雖冷如冰但燃燒起來熱如火的是受到詛咒仍渴望為人的是圖蘭朵公主。當卡拉夫回答出第三個謎底,三色鐲魔咒自動解除,圖蘭朵公主重新看到五顏六色的世界和有血有肉的人形。魔咒解除后,圖蘭朵公主身上的獸性因子被遏制,人性因子重新占據(jù)主導地位。圖蘭朵重新獲得人的身份,她不再受困于做人還是做獸的倫理選擇,于是圖蘭朵打破自己冰冷的軀殼,戰(zhàn)勝黑暗重新回到充滿愛的世界。
四、結語
“‘圖蘭朵經(jīng)歷了從波斯民間傳說故事,到法文作品中完整的故事文本,再到歐洲作家改編的戲劇歌劇,至今成為今天活躍于全世界,包括中國傳統(tǒng)戲劇在內(nèi)的,各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文本流變。這種演變跨越了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經(jīng)歷了從東方到西方,回到中國再走向世界的歷程?!盵8]296西方藝術家塑造的圖蘭朵公主形象背后隱藏著復雜的東西方文化差異,這使中國藝術家們不斷嘗試為圖蘭朵故事融入中國元素,進行新的闡釋。“自1996年張藝謀執(zhí)導的紫禁城版歌劇《圖蘭朵》公演之后,又陸續(xù)出現(xiàn)了話劇、京劇、川劇等改編版本”[8]297,如今《圖蘭朵:魔咒緣起》借助大眾傳媒重新講述西方人眼中的東方故事,并將眾多東西方元素融合為一體,帶給觀影者愛與和平主題。
與普契尼三幕歌劇相比,《圖蘭朵:魔咒緣起》中的矛盾更加溫和,對抗性更低。電影用唯美的魔幻故事重新講述西方人眼中冷酷殘暴的圖蘭朵和戰(zhàn)爭之下的瘡痍滿目,積極展現(xiàn)元朝時中國與各國友好往來的國家形象,傳遞中國人民愿與各國人民攜手共建美好世界的真誠心愿。電影片尾卡拉夫和圖蘭朵共同點燃煙花的場景體現(xiàn)了中西雙方對戰(zhàn)爭和沖突的抵制,對愛與和平的美好期待。片尾大汗國煙花在馬爾維亞天空紛紛燦爛綻放的美麗景象令人不禁感慨人間生愛,世界和平。
參考文獻:
[1]Tuan,Iris H.Zhang Yimou's Turandot in Taiwan: Intercultural Spectacle, Aesthetic of Excess, and Cross-Strait Sensibility[J].Theatre Topics,2011,21(2):175.
[2]Liao,Ping-hui.Hope,Recollection, Repetition:Turandot Revisited[J].Musical Quarterly,1993,77(1):75.
[3]Wilson,Alexandra. Modernism and the Machine Woman in Puccini's Turandot[J]. Music and Letters, 2005,86(3):432.
[4]張智華,孫聰為.網(wǎng)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之異同[J].電影評介,2018,591(13):1.
[5]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12.
[6]鄧曉芒.中西哲學三棱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232.
[7]陳晞,黃寧.麥克白:倫理身份的轉(zhuǎn)換與自我毀滅[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3):98-99.
[8]馮征,李慶本.走向跨文化研究的藝術美學[M].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9: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