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川
去年秋季的一天,鄰居整理菜園時,送給母親一大把韭菜根。母親隨即便在屋后整理出一塊空地,將那些韭菜根一棵一棵栽到地里。母親微笑著對我說,到了來年春天,便可以吃上鮮嫩的春韭了。
前幾天回家看望母親,來到屋后一看,嚯!去年栽下的那些韭菜根,在一個冬天的孕育后,竟然長出了蓬蓬勃勃的一大片。它們一個個挺立著俊俏的身子,迎著微風(fēng),像在等待上演一支歡快的綠色圓舞曲。
中午,母親便用韭菜和雞蛋包了一頓香噴噴的餃子。我們那里有個說法,說是頭茬韭菜吃起來不僅異常鮮嫩,而且非常養(yǎng)胃。脾胃不好之人,要是吃了初春的第一茬韭菜,腸胃就會熨帖許多。那頓飯,我吃得要比平日多,母親半是開玩笑半是認(rèn)真地說:“吃了這頓飯,你的胃病保準(zhǔn)不再犯了?!蹦赣H說完,我們相視而笑。
除了包餃子外,春韭炒起來吃也非常香,可以和雞蛋組合,也可以和木耳、豆腐攜手。這時,炒出來的春韭鮮香爽口,汁濃味美,怎么吃都有食欲。
其實,對于春韭的美味,古人早有記錄。龔自珍曾在《與吳虹生書》中寫道:“今年尚未與閣下舉杯,春寒宜飲,乞于明日未刻過敝齋,翦韭小集。”因為春初的韭菜最為美味,所以故人以“翦春韭”為召飲的謙辭,呼朋喚友,一起品嘗人間美味。宋代的鄭剛中在《懷山居二絕》中則如此描寫春韭:“披聳尋得晚花瘦,帶雨翦來春韭香。憶把馀醺付松枕,明朝春夢不勝長。”詩人將山居的悠閑恬淡寫在剪來的雨后春韭上,而春韭散發(fā)的香氣,彌補(bǔ)了風(fēng)中落花的遺憾。
令人贊嘆的是,詩人不似陶淵明采菊而望南山,只是一把應(yīng)季的春韭,便讓他拋卻塵世中的煩惱,盡情地享用愉快的時光。此等以韭寄托情感之人,想必就是我們常說的閑云野鶴之高人吧。
在古代,春韭被列為時蔬的第一位,是難得的佳味。春初的韭菜,生于土中,長到四五寸,莖白而葉黃,仿佛是金釵一般,和肉放在一起炒,再裹以薄餅而食用,是春天美食中的極品。古人在每年的正月初八這天要吃春餅,必備此味。韭菜在春天被許多人鐘愛著,也算是風(fēng)光無限了。
閑暇時,邀來兩束清風(fēng),采集三分明月,吟誦五首詩詞,然后,做就一碗春韭的香醇,再找出一把外祖母的老藤椅,就那樣,沉醉在韭香里,讓時光緩緩流淌,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