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海燕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幼兒時光真美好,真害怕孩子一下子就長大了?!逼鋵崳瑳]有父母不期待孩子成大,也沒有父母不為孩子成長之路上的點滴進步感到喜悅與欣慰。那個襁褓之中牙牙學語的孩子,那個蹣跚學步的“小不點兒”,好像彈指一揮間,就長成了奔跑在追夢路上的少年。每一位父母都期望孩子能夠快快長大,能夠學業(yè)有成,撐起自己的一片小天地。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的期望與行為往往是矛盾的,他們一方面期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一方面又有意無意地阻礙著孩子的成長。
孩子就像小樹,成長得快與慢、粗壯與細小,都源于父母所提供的“土壤”。
在家庭生活中,你是否也經(jīng)歷過這樣的時刻:當孩子拿出自己的成績單時,你看到了不如意的分數(shù),孩子張嘴想要解釋,你卻一頓訓斥,甚至還會抬手一巴掌,根本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當孩子想要學一種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時,他的懇求脫口而出,不等他說完,你便冷冷地甩下一句——學這個對學習有幫助嗎?于是,孩子的話便咽回了肚里,頭也深深地低下;在高考選專業(yè)時,孩子強烈地表達了自己想要學某專業(yè)的心愿,而你卻說學這個專業(yè)找不到好工作,不如學金融財會前途光明,孩子的手緊緊握著志愿填報書,又重重地垂下……這些場景在無數(shù)家庭中反復上演,父母可能忘了,孩子卻會永遠記得——那些說不出口的話悶在了心里,只能化為一聲長嘆,成為一生的遺憾。
不聽孩子說話,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在父母眼中,孩子只是孩子,自己比孩子有更深刻的思想見識與人生經(jīng)驗,沒有聽孩子說話的必要。然而,那些孩子沒有說出口的話,其實也是他們的成長契機。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或許他想告訴父母:“爸爸媽媽,我因為考試壓力大而失眠導致成績下滑,我應該怎么辦?”孩子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打算向家長尋求幫助希望改變現(xiàn)狀,這是成長的體現(xiàn)。當孩子想要學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時,他或許想告訴父母,這個愛好對他而言是有意義與價值的,他找到了人生的興趣點,也愿意為自己的熱愛付出努力,這也是一種成長。當孩子想要選擇某專業(yè)時,或許他想告訴父母自己對未來的規(guī)劃,希望能夠自己掌控生活,這更是一種成長??墒?,這些話都沒有說出口,這些成長契機被無情地剝奪了。
當我們不知道孩子為什么怯懦、猶豫、不敢承擔責任、缺乏未來規(guī)劃時,我們是不是該問問自己:那些不經(jīng)意的否定是不是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利與勇氣呢?
不少家長認為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才是“孝順”的表現(xiàn)。在這種觀念驅使下,很多家長往往忽視了孩子表達的權利與需求。
愛是平等溝通,而非一味說教。愛,不僅是成長的陽光和雨露,而且是一個人成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一個人心中有愛,才能夠在人生路上走正路、走大道。為了讓孩子能夠深刻地感知到“愛”的意義與價值,父母需要把孩子真正視為家庭中的一分子,尊重孩子的個人需求、個人表達與個人選擇,用溝通與商量代替說教與要求。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不要將孩子主觀地視為從屬者。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可能說些幼稚的話,甚至存在說話不理智、不著調的情況,但孩子是在不斷成長的,父母不能因為這些行為就對孩子全盤否定,而應以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孩子,詢問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說出心里話。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敞開心扉,與家長無所不談。
親子間的平等絕不是一種“口頭承諾”,而應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長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尊重。父母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一個人不尊重自己,那么自己還會聽從對方的意見和建議嗎?顯然不會,孩子更是如此,只有當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了愛與尊重,他才能夠重視并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收到親子之間良性溝通的效果。
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當孩子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時,說明他擁有了掌控自己的意識與自信。因此,家長應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鼓勵孩子在成長之路上表現(xiàn)自我,大膽選擇。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家長與孩子也會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沒有孩子能夠一直活在家長的臂彎里,總有一天他們要展翅翱翔,獨自面對人生的風浪。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否定孩子的選擇、干預孩子的人生道路,而是在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后,在共同商討的基礎上給孩子提出正確的建議,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掌控者。
在幼兒園階段,我們可以鼓勵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朋友、游玩的地點,也可以引導孩子跟父母說出自己在幼兒園的體驗與見聞,無論孩子的表達多么幼稚可笑,父母都要專注地聽完,因為這能幫助孩子表達真實的內(nèi)心想法,提升孩子選擇的能力,并讓孩子更加信任父母。在小學階段,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與其他成人、同伴進行溝通交流,允許孩子在犯錯后為自己做出“合理解釋”,引導孩子在適當?shù)臅r候做選擇。這樣做能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其建立責任意識,形成“自己的選擇自己承擔結果”的思想認知,進而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慎重抉擇。在初高中階段,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會議中來,讓孩子也擁有家庭大事小情的發(fā)言權與決定權,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建議也會得到重視。尤其當孩子處于青春逆反這一特殊時期時,父母更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與孩子探討其在學業(yè)與興趣愛好方面的選擇,讓孩子為未來的人生發(fā)展積蓄能量……
沒有人天生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但人人都應該成為人生的掌控者。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培養(yǎng)的不是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小綿羊”,而是一棵憑借自己力量茁壯成長的參天大樹。為了讓孩子能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熟,父母要在孩子成長中重視并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性,而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保障孩子說話的權利。
只有孩子能夠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們才能夠勇敢選擇;只有孩子能夠勇敢選擇,他們才會有個性化、理想化地發(fā)展。每一棵小樹苗終究會成長,但如何成長卻取決于父母提供的土壤:是給孩子一片貧瘠的土地,還是一片廣闊的沃土,選擇權掌握在父母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