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與中西文化關系史。著有《唐代家庭與社會》《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中西文化關系通史》《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資治通鑒啟示錄》《治術:周秦漢唐經(jīng)世之道》《大唐氣象:制度、家庭與社會新論》等。獲教育部社會科學優(yōu)秀著作一等獎、中華優(yōu)秀圖書獎、第十屆中國好書獎、第十五屆文津圖書獎等。
《文明的邊疆:從遠古到近世》
張國剛 著/中信出版集團/2020.12/69.00元
夸父、西王母、昆侖山的傳說更多反映了黃河流域華夏先民對西方未知世界的向往與渴望,其內(nèi)涵引起了多方猜測。而古代文獻中對西周之國、軒轅之國、沃民國、懸圃等的記載能夠在幾乎同一時期的西方文獻中找到頗為一致的內(nèi)容,這或可視為關于遠古時期中西方之間實際聯(lián)系的雪泥鴻爪。
比如,《山海經(jīng)》記載的西周之國、軒轅之國的開國傳說與古波斯頗為吻合?!洞蠡奈鹘?jīng)》記載,西北海之外有西周國,其國姬姓,食谷,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又據(jù)《穆天子傳》,周太王古公亶父曾將嬖臣長季綽封在舂山(即蔥嶺)東側,在此建立起周族移民國家。《海外西經(jīng)》記載軒轅國在窮山(即舂山)之際,女子國之北,此地還有一座頗具亞述、巴比倫壇塔風格的方丘,稱作軒轅之丘,女子國則被認為是克什米爾境內(nèi)的蘇伐剌拏瞿呾羅。
而在古波斯的開國傳說中,早期君主曾活動在廣及中亞阿姆河和新疆天山南麓的吐蘭國境,和當?shù)氐耐禄鹆_人通婚。公元10 世紀的波斯詩人菲爾杜西根據(jù)古史創(chuàng)作的史詩《列王記》(又稱《王書》)敘述了季夏曾在中印邊境游牧,娶了馬秦國王馬王的女兒為妻?!榜R王”的意思是“大王”,就是周太王古公亶父,這和《穆天子傳》中古公亶父封長季綽,又“妻以元女”的記載正好吻合。羯盤陀(今塔什庫爾干)的開國傳說中則有中國人與波斯人共同建國的記載,據(jù)說波斯國王迎娶中國公主自于闐(今新疆和田)歸國,途遇戰(zhàn)爭,將公主留在該地。中國公主因感懷日神而得子,就地立國。羯盤陀君主因其父是日天之神,母是漢土之人,具有神通,能飛行虛空、駕馭風云,其后裔自稱漢日天神。上述兩方面的故事可能同時反映了華夏文化在商代末已開始進入蔥嶺地區(qū)。
此外,中國古代文獻中還透露出對兩河流域的初步了解。《大荒西經(jīng)》和《海外西經(jīng)》描述了一個“沃民國”,處于壑山、海山以西很遠的地方。其土地肥沃,盛產(chǎn)甘華、甘柤、白柳、視肉、三騅、璇瑰、瑤碧、白木、瑯玕等,多銀鐵。其國鸞鳥自歌,鳳鳥自舞,民食鳳鳥卵,飲甘露漿,人們的生活都很美滿幸福,是人類的理想家園。這些記載盡管有些荒誕,卻反映了當時中國對兩河流域的最初了解。根據(jù)學者的研究成果,《大荒西經(jīng)》中的西王母山當屬廣義的昆侖山脈,昆侖山脈以西的壑山當是興都庫什山脈的另一譯名,庫什“Kush”是波斯語中的山“Koh”,譯為壑山。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即進入伊朗高原,在錫斯坦的哈蒙湖上有科·伊·胡瓦賈神山,因伊朗傳說中光明山落入海中而升起胡瓦賈神,故此地有海山之說。再往西就進入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這樣看來,沃民國的大體位置只能是美索不達米亞。在古代,這里農(nóng)牧俱興,百貨薈萃,是少有的沃野。沃民國人人食用鳳鳥卵、甘露漿,這些可與西亞的鴕鳥蛋、甘露樹對應;沃民國還出產(chǎn)香料、水果、肉類、良馬、寶石,這些也都可以在美索不達米亞找到對應的特產(chǎn)。沃民國的另一個特征是“其人兩手操卵食之,兩鳥居前導之”,而鳥形人和大鳥的圖像是遠古時期西亞的常見圖案,曾是亞述的民族標志,在公元前8世紀即已出現(xiàn),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也非常流行這種有翼天神圖案。
《穆天子傳》稱:“舂山之澤,清水出泉,溫和無風,飛鳥百獸之所飲食,先王所謂縣圃。”據(jù)此,可判斷縣圃位于舂山腳下?!峨x騷》中記載:“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路不周以左轉(zhuǎn)兮,指西海以為期?!边@里的“不周”,或認為即《山海經(jīng)》中提到的位于華山西7760 里處的不周山,后代學者多認為就是蔥嶺;“西?!眲t或是今咸?;蚝诤?,或今波斯灣、紅海、阿拉伯海,總之在蔥嶺之西;而“縣圃”即懸圃,必定也在這一地區(qū)附近。《淮南子》中對“懸圃”有更多記述,稱從昆侖山的疏圃再往西,就可以到達一個叫“懸圃”的地方。一到那里,便可以呼風喚雨,駕馭自然,隨心所欲,從懸圃再往上走便可登天,天上是太帝所居,人到達那里便能成仙。這些記載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空中花園和傳說中的巴別通天塔,也許是那些到過巴比倫城的遠方來客將這座古代世界偉大城市的輝煌景象傳揚至四方,并輾轉(zhuǎn)到達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