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徽省志(1986—2005)》為例"/>
張 軍
(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9031)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雹佟读暯娇倳浽趹c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做好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志是全面反映全省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是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中規(guī)定的層級最高的志書。全國第二輪省志規(guī)模多近于100部超5000萬字。②據統(tǒng)計:《寧夏區(qū)志》設25卷170余部專志,《黑龍江省志》設104部分志,《福建省志》設97部分志,《湖北省志》設92部分志,《山西省志》設91部分志,《重慶市志》設90部分志,《廣西通志》(自治區(qū)級志書)設88部分志,《云南省志》設42卷85部專志,《湖南省志》設32卷82部專志,《山東省志》設78部分志,《吉林省志》設69部分志,《江蘇省志》設60卷50部分志10部專志?!栋不帐≈荆?986—2005)》(以下簡稱《安徽省志》)由78卷87部分志組成。現在,《人物志》仍正在按程序送黃山書社審稿,同時向省委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報備,并報中央宣傳部審核,其余86部已經在2020年全部出版發(fā)行。筆者參與了《安徽省志》編纂的大半過程,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都有一些粗淺的思考和想法?,F就《安徽省志》編纂過程中一些成功的經驗和部分遺憾,據平日所思所想,繼續(xù)作一些探討。
志書編纂方案猶如建筑工程的設計圖紙,是編纂出版志書的前提和指南。一部省志猶如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精心設計才能施工投產?!栋不帐≈尽肪幾敕桨笀猿挚茖W分類和現代社會分工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吸收承編單位和經濟、社科、黨史、檔案、方志等各方面專家意見,反復論證、集思廣益,強化方案的相對穩(wěn)定性,避免出現過大的調整,同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也注重及時修正,不斷優(yōu)化。這種堅持科學的和符合安徽本地實際的做法表現在志書體例、結構形式和主要內容等方面,用以指導收集資料和進行編寫修改,是個由粗到精、由繁到簡的過程。2007年3月26日,安徽省省長王金山出席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會議暨《安徽省志》續(xù)修啟動工作會議并發(fā)表講話,標志《安徽省志》編纂正式啟動。6月,印發(fā)《〈安徽省志(1986—2005)〉編纂方案》,共有38卷、118部分志、152個承編單位,隨后絕大多數承編單位成立了分志編纂委員會和編輯室,落實了機構、人員、經費。方案實施后,出現了新的情況。如,有的分志篇幅一再擴容,有的承編任務卻再三難以落實。2012年,根據省政府辦公廳的意見,對《安徽省志》篇目進行了大調整,歸并和刪去了《總目》《索引》《總述》《附錄》等27個分志?!栋不帐≈尽氛{整后為89部分志,由136個單位分別承編,分為65卷出版。后來,部分原來擬合出的分志因內容豐富和贈送需要又想單獨出版,于是在2014年8月4日,省編委會再次將《安徽省志》卷次調整為7大類78卷。2016年,又歸并擴展成90卷。后來部分志書實在編纂出版無望,又調整出《巢湖志》《黃河故道志》《方志志》,最終形成今天的78卷87部分志。這些卷次的增減調整都是皮毛,屬外在形式,刪去和歸并了數量眾多最初規(guī)劃的分志卻是對《安徽省志》的傷筋動骨。
《安徽省志》最初規(guī)劃方案是多卷綜合體,后來為了便于實際操作,使每部分志都能落實到具體承編單位,而且各負其責,遂改為小篇體?!靶∑w的優(yōu)點在于容易結合實際,突出地方特點,也易于調動部門修志的積極性。缺點是門類分得較細,事物間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整體性較難體現?!保?]省志工作全面啟動后,一些修志積極性不高的承編單位,不是沒有啟動就是進度滯后,還有個別分志沒有辦法落實承編單位。截至2010年底,全省151個省志承編單位僅有75個完成初稿,還有3個從未啟動修志工作。省編委會最初規(guī)劃的第35卷安徽文化卷含《徽州文化志》《皖江文化志》《淮河文化志》三部分志、第36卷大型企業(yè)卷含《馬鋼志》《銅陵有色志》《江淮汽車集團志》《海螺集團志》《淮南礦業(yè)志》《奇瑞志》《皖北煤電志》《淮北礦業(yè)志》8部分志、第38卷附錄卷等都有始無終。后來又不得不相繼調整出《總目》《索引》《建置區(qū)劃》《地名錄》《經濟開發(fā)區(qū)》《鐵路》《地方志》《黃河故道志》《巢湖》《太平湖》《酒業(yè)》《附錄》12部分志。應承編單位懇求,將《國內貿易志》和《對外貿易志》合并為《商務志》,《人物傳》和《人物簡介》合并為《人物志》,將《資源志》《編制志》《信訪工作志》《農業(yè)綜合開發(fā)志》歸并到其他分志中作為部分內容記述。反復撤并調整,不排除個別合理外,多數都是囿于編纂工作實際而極大傷害了編纂內容。
《安徽省志》 記述時限編纂方案規(guī)定的是從1986年至2005年,但是,部分分志因創(chuàng)修或單位成立時間短等原因,記述時限分別是:《海關志》上限不限下限2010年、《參事文史館志》1953年至2005年、《淠史杭灌區(qū)志》1958年至2005年、《古井貢酒志》1959年至2012年、《檢驗檢疫志》1960年至2010年、《公安志》1976年至2005年、《審計志》1983年至2007年、《中共安徽省委志》1984年至2008年、《國有資產管理志》1999年至2008年、《市縣概覽》上限不限下限是2015年。《安徽省志》上下限的不統(tǒng)一,尤其是下限最長相距10年,不僅給省志嚴肅性和權威性帶來負面影響,也給三輪修志帶來諸多困繞和藩籬。
《安徽省志》在記述時限內,經濟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變化,社會分工愈加細化,政府機構以宏觀調控和管理服務為主,成為有限政府、服務政府。分志由各廳局在上述大背景下承擔編寫任務,造成了在具體記述上普遍存在重管理、輕事業(yè)的現象,因為管理資料是現成的,易于收集便于編寫,事業(yè)資料是活的,收集和編寫相對較難。省物價局承擔的《價格管理志》最初名稱是《價格志》,雖然省物價局是管理全省商品價格的主管機關,但是市場價格涉及少,商品價格、非商品收費等眾多內容卻難以記述,只能退其次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對價格進行記述,所以不得不改名為《價格管理志》。有此一例,其他綜合經濟志也多改為管理志。由于經濟體制改革,政府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權限、范圍等與過去相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管理篇在分志篇目中有的設在首篇,有的設在中篇,有的設在末篇。按照邏輯順序,先有經濟基礎,后有上層建筑,先有事業(yè),后有管理,各管理篇放在末篇為宜。但是,部分分志為了突顯自己、突出權威,多設在首篇。
各分志在編纂過程中,由于內容的豐富、字數的增多,原來擬為合出的分志,是堅持原來方案合出還是根據實際情況單獨出版?《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志》最初在《安徽省志》編纂方案中規(guī)劃是10萬字,實際撰寫增加到了30萬字,是全省第一家召開評議會的分志,2015年12月正式出版時為37萬字?!顿|量技術監(jiān)督志》 最初方案規(guī)劃的也是10萬字,2015年11月出版時字數有120萬字?!妒称匪幤繁O(jiān)督管理志》雖然增為37萬字,但是單獨出書仍較困難,于是在是單獨出還是合出以及同哪部分志合出的問題上意見不一。單獨出版便于使用、贈送、收藏,合出既要考慮兩家工作相近又被字數所限。最初方案是《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志》同《統(tǒng)計志》《工商行政管理志》三志合出,三部志稿經方志出版社審稿后,取得了書號。后來,《統(tǒng)計志》又再次增加內容,堅持單獨出版,并于2015年6月率先出版發(fā)行。在此情況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志》同《工商行政管理志》兩部分志只能一起出版,不得不再次送方志出版社重新審稿。雖然耽誤了時間后重新取得了書號,但是,是全刊還是合本以及在內容編排的順序上承編單位同出版社意見又不能統(tǒng)一,所以出版時間被迫一再延后。
地方志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也是一項對編纂人員的政治修養(yǎng)、文字水平、工作責任心、業(yè)務素質、職業(yè)能力和敬業(yè)精神有著較高要求的工作。志書能不能編好,選準、配好編纂人員至關重要。省志與市縣志的最大區(qū)別就是沒有專業(yè)的編纂人員?!栋不帐≈尽沸纬蓪<抑髯?、眾手成志、群策群力的修志格局,組成一支精干穩(wěn)定而有戰(zhàn)斗力的修志隊伍,特別是選好合格的分志主編,這是《安徽省志》成功的關鍵。由于參加《安徽省志》編纂的人員比較多,一部分志稿出現前后矛盾、內容重復、行文不一,甚至觀點分岐等瑕疵在所難免。所以,只有經過主編總纂,并進行統(tǒng)稿審校,才能成為合格的志書。各分志編輯室里,有的是新進單位的年輕人員,有的是聘請退休老同志。年輕人員對情況不熟悉、文字功底也有待提高;退休老同志情況熟悉,但是在收集資料和行政推動上相對動力不足。在職人員因是兼職,特別是各廳局工作崗位調整大,人員流動性強,經常是剛熟悉了地方志編纂規(guī)范又被調到其他崗位。新接手的又要重頭再學起,如此反復折騰?!栋不帐≈尽贩种就ǔT诰幬瘯略O有編輯室,多則近十人,少則二三人,掛名雖多,但是有的真正干活的就一個人。《工商行政管理志》就一位辦公室副主任分管,編輯室由一位兼職的事業(yè)編工作人員在做,送審后,這位工作人員就退休了,只好再另選他人。有部分志,在兩年的時間里,因崗位變動,先后換了三位主編,其進度自然滯后不前。
地方志編纂工作是一項學術性、業(yè)務性很強的工作,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干的,更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干好的。一部志書質量高低,取決于修志人員的素質和主編的學識水平。在組建分志編纂隊伍時,可以大量地吸收編外人員參加,特別是一些離退休的老同志、老專家,他們熟悉情況,有文字功底和時間,又靜得下心來,這是修志工作的寶貴資源。省林業(yè)廳聘用的《林業(yè)志》專職編輯是幾位在廳里連續(xù)工作超過30年的退休科技工作者,經歷了林業(yè)的進退起伏,對全省林業(yè)工作和歷史變化駕輕就熟,具備較高的林業(yè)知識,又有一定寫作能力,并且對中青年言傳身教。他們在編纂《林業(yè)志》過程中做到大事不遺漏,小事有線索,按篇目分工各自編寫時,既互不干擾,又能互通資料,取長補短,交融共進。
2011年3月,省國資委作為13家后進修志單位參加《安徽省志》編纂推進會,會后即選聘退休的辦公室主任為主編,其不僅政治水平高,協(xié)調能力強,而且文字造詣較深。很快,省國資委印發(fā)了《國有資產管理志》編寫方案和大綱,成立編纂委員會,設立編輯室,同時落實編寫人員、分解編寫任務和進行動員培訓。《國有資產管理志》編輯室以及參編人員共60多人,積極搜集整理編寫資料、撰寫志書初稿。將斷限定為1999—2008年,增設了省屬企業(yè)專篇,以利于具體反映國有資產監(jiān)管和國有企業(yè)改革發(fā)展的成就。省國資委要求各處室和各省屬企業(yè)、各市國資監(jiān)管機構參與《國有資產管理志》編纂工作,并將編纂任務分解到單位、落實到人,明確各項任務完成時限,同時明確機關各承編處室局的主要負責人和各省屬企業(yè)分管負責人是相應篇章編纂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國有資產管理志》編纂前后歷時3年,2014年9月正式出版,主編功不可沒。
全省分志編纂室除了省軍區(qū)、省水利廳等少數單位有常設修志機構外,其余多是臨時機構,有的單位甚至沒有修志機構。多數分志編纂隊伍人員流動性較大,以至人才斷檔,后繼無人,嚴重影響了修志的進度和質量。從業(yè)務角度來說,主編應是分志的實際組織者,協(xié)調者,也是真正總纂者?,F有體制下,部分分志主編多是單位負責人或分管負責人,他們署分志編纂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名份也許更合適些。一位優(yōu)秀或合格的分志主編首先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其次具備綜觀全局的能力和經驗,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最后要有一支筆統(tǒng)刪定文的能力?!顿|量技術監(jiān)督志》主編在書稿總纂完成后,由于熟悉了地方志業(yè)務,責任心強,又被《人民政府志》選聘為主編?!度嗣裾尽房傋牒笥直弧掇r業(yè)志》選聘為主編,是又一個選聘好主編事半功倍的典型范例。
資料是編寫《安徽省志》分志的基礎,是地方志質量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在整個志書編纂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資料全面、系統(tǒng)、翔實、準確,既是《安徽省志》的質量保證,也是《安徽省志》的價值所在?!栋不帐≈尽窋嘞薹秶鷥?,機構改革和人員變動多次,出現了有些檔案資料收集不及時或保管不善、有些資料來源或收集方法單一、有些資料無主管部門負責需要面向社會征集資料等現象。同時,對志書、年鑒、工作總結、調研報告等現有資料的深入挖掘不夠,資料價值不大、重復使用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個最大的感觸就是:資料收集工作常態(tài)化、制度化、科學化水平需要不斷提升,依托現代化手段,建立地方志資料年報制度勢在必行。
《安徽司法行政志》針對司法行政系統(tǒng)工作內容多、涉及面廣的實際情況及修志工作繁瑣性、合作性的特點,按照地方志編纂“眾手成志”的內在要求,在認真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確立了“寶塔式”的編纂模式,即各部門先編纂部門志,《安徽監(jiān)獄志》《安徽勞教志》《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志》《安徽法學會志》精簡壓縮作為分卷向《安徽司法行政志》供稿,《安徽司法行政志》編纂完成后,再精簡壓縮向分志《司法行政志》供稿,層層遞進,形成了續(xù)志工作的完整體系。在編纂完成后,既促進了全系統(tǒng)部門志的編纂完成,又廣泛地收集了資料。
《林業(yè)志》編纂啟動后,廣收博采,從1986年后20年的行政檔案、林業(yè)期刊、出版書籍、文件匯編、圖冊、年鑒、會議報告、統(tǒng)計年報中,采用多種辦法把分散在各處的切合志書篇目內容資料盡量發(fā)掘出來。編輯室人員逐年逐月查閱時段內積存的全部檔案摘錄復印有用資料,收集120期《安徽林業(yè)》期刊摘取資料,在1987—2005年《中國林業(yè)年鑒》中摘取受中央矚目的安徽林業(yè)重大改革資料,廳屬各單位按篇目分工報送的相關資料,廣泛征集個人的著作、報告、文件匯編、紀念冊、專項調查、項目竣工報告等資料,市縣上報的地方林業(yè)志和專題材料;赴基層有目的尋訪和補缺材料等,收集圖冊和專著110余冊,各類照片3000余幅,30多本林業(yè)統(tǒng)計年報和歷次森林資源調查數表等各類資料3800余份約1800萬字。編纂《林業(yè)志》的原始資料從無到有,集少成多,最后集裝成130多個資料盒。
《環(huán)境志》編輯室廣收資料,從建設廳復印了20卷200多件800多萬字的檔案資料。收集了1952年《安徽日報》創(chuàng)刊至2005年的電子微縮資料,復印了關于廢物利用、物資回收、消滅四害、野生動物保護等涉及環(huán)保資料約400萬字;收集了《安徽農業(yè)60年》《安徽林業(yè)50年》《安徽水利50年》等書箱;從省地方志辦購買了1984—2009年全套《安徽年鑒》,并從環(huán)境保護部購買了全套《中國環(huán)境年鑒》。省農委于2010年3月正式啟動《農業(yè)志》編纂工作,經過4年多的艱苦努力,共收集資料700余萬字,7次進行修改完善,保證了重要資料無遺漏、無錯誤,完成《農業(yè)志》評議稿120萬字?!督逃尽纷畛跻?guī)劃是50萬字,由于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征集資料,不斷豐富記述內容,2020年4月出版時是152萬字。
1986年至2005年,這段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經濟社會發(fā)展最快、變化最大、應記述內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豐富的時期,然而由于機構多次撤并,檔案保存不全,口述、影像等資料保管無序,有的分志過于單薄,甚至退出分志序列,實為遺憾?!栋不帐≈尽肪幾牍ぷ饔?007年啟動,國家宏觀經濟已經由計劃經濟轉變成為市場經濟,多數分志雖然能明確承編單位,但是,也有一些應記必記的事物卻找不到具體的主管部門。最突出的就是,多數市場化資料的提供找不到相應承擔的部門,《工商行政管理志》《價格管理志》在此大背景下尤顯突出。安徽境內交通發(fā)達,有多條鐵路貫穿,由于行政上互不隸屬,找不到修志牽頭單位,協(xié)調難度大,所以導致《鐵路志》在《安徽省志》整體中被調整出去。最初規(guī)劃的8家大型企業(yè)志因資料收集難,動力不足,后來也不了了之。
為了豐富《安徽省志》的資料屬性,附錄和圖表成為保存重要資料的不可忽視的載體。附錄是省志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正文的佐證性、補充性、說明性資料的薈萃,為了解和把握安徽重大事件的原貌,還原歷史本色,同時也為保存一些重要歷史文獻留下了一個重要空間?!栋不帐≈尽钒迅戒浂ㄎ怀墒峭耆毩ⅲ哂歇毺毓δ艿捏w裁,而不是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正文附庸。通常收錄地方性法規(guī)、重要調研報告、文獻輯存、重要經濟科學資料及數據、補遺糾錯等,容納正文無法消化的資料,使許多有價值的資料不致遺失。由于附錄內容是原文照錄,因此,其原始性較強,使用價值較高?!逗jP志》附明清蕪湖抽分廠主事履歷考,尤為詳備,價值非同尋常?!督y(tǒng)計志》附錄占全志五分之二,保存2000年至2005年6年間的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是優(yōu)是劣,自待歷史檢驗。
《安徽省志》記述的內容是江淮大地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洪流中發(fā)生巨大變化的20年,部分記述內容既無主管部門管理,又無行業(yè)協(xié)會管理,幾乎完全按照市場機制運行。在此情況下,如果滿足于就湯下面、蜻蜓點水式的記述,缺少社會調查的資料,這部分內容,記述上就會成為空白。對于市場化的資料,廣東、浙江等地較早就做出了很好的嘗試,可以借智借力請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專題社會調查?!耙岣叩胤街竟ぷ鞒晒钠肺逗蜕鐣绊懥?,就得借助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專家學者的力量,光靠地方志工作機構和地方志工作者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2]事物總有兩極,也有個別分志重廣度,不重深度,力求搜羅一切資料以求橫不缺項,抓到籃子里的都有菜,卻往往淺嘗輒止,成了編年的流水賬,或是又臭又長。
編纂《安徽省志》,就是對過去安徽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錄和再認識。省志是反映全省全貌,一定要有全省的高度。要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指導地方志工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統(tǒng)領地方志工作,并把科學理論貫穿于地方志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各分志要有全省高度、全局觀念、整體思維,站在全局、整體的立場上去看行業(yè)局部、個體,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不能把記述局限于本行業(yè)本部門。各分志要真實記錄安徽全面走向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歷史進程,志書是為黨為國為民立言的重要歷史傳承。省志是一部總志,從整體到特色,從內容到形式,從體例到文風,都要有全省的高度。
由于省志要站在全省和歷史的高度,往往記述偏于宏觀,一些具體的亮點鮮有可陳,這樣就造成了部分篇章雷同,部分管理職能、發(fā)展成就與其他志書相比,區(qū)別不大,甚至只是數字不同。有的分志各篇章看不出相互間的影響和邏輯關系。省級機關的工作多以組織會議、下發(fā)文件、制定計劃、總結工作等形式出現,這是機關工作的重要方面,但這些都不是志書記述的重點內容,應該記述的是已經做成的事情和具體事件及其發(fā)展過程,所以,省志內容不能滿足于會議、文件、決議、總結所提供的資料。這些資料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不完全等同于客觀實際,多數只能作為事件的線索進行深入的挖掘。
特色主要指地方特色、時代特色、行業(yè)特色。要堅持實事求是,注重繼承與創(chuàng)新、科學性與可行性的有機統(tǒng)一,充分記述安徽經濟社會發(fā)展特點,記述安徽在改革開放發(fā)展過程中,經濟上出現的地方特色、在全國比較有名的經濟模式。如,《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志》中亳州是國家火炬計劃亳州中藥特色產業(yè)基地?!栋不帐≈尽肪幾胫?,將記述時限內的安徽情況寫完整,地方特色和時代特色就基本體現出來了,而行業(yè)特色如何記述卻是編纂實踐中的重點和難點?!豆啪暰浦尽肥侨珖撞棵浦?,對搜集來的古井集團800多萬字的歷史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圍繞歷史、工藝、文化、管理、科技、品牌等六個方面特色,記述了古井集團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坊成為中國名酒企業(yè),成為安徽白酒業(yè)代表的過程。
《安徽省志》用生產力標準和歷史價值觀判斷是非、記述得失,努力做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資料性的統(tǒng)一。但是,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栋不帐≈尽菲毡榇嬖谥孪薏唤y(tǒng)一,分志內容交叉,記述內容不完整、特點不突出、脈絡不清晰,羅列文件內容等現象。部分《安徽省志》編纂周期過長,進度不平衡,質量參差不齊。個別分志不能立足本行業(yè)本領域本專業(yè),只寫本單位所直接管轄或直接管理的部分。一些分志沒有很好的挖掘本地創(chuàng)新舉措,寫改革開放照抄全國背景資料多,本地改革開放的創(chuàng)新舉措記述的不具體。對資料的加工篩選粗放,資料堆砌的痕跡嚴重,年鑒化的傾向明顯。
關于領導人照片入志,筆者一直堅持,既要遵守國家規(guī)定,又要有靈活的處理形式。浙江省有成功的經驗值得全國借鑒:在卷首圖版中涉及黨和國家領導人,包括原來為正?。ú浚┘夘I導、在該志書出版前已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其照片須在《人民日報》《浙江日報》和新華社公開發(fā)表或發(fā)布過的(不包括新華網上發(fā)布的照片),才能入志。涉及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浙江相關活動的照片,選擇由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等單位編纂、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畫冊中的有關照片。理由是,這些編入畫冊的照片,都是選自新華社等公開發(fā)布過的,出版前編纂單位已報中央有關部門批準。
《安徽省志》宏觀上沒有鐵路志、方志志,中觀上缺乏市場化的內容,微觀上缺少今天看似普通卻最有存史價值的基本信息。對全社會普遍關注的住房、教育、醫(yī)療內容記述的深度不夠。有的志書記載1978年一般職工月工資只有幾十元,2005年增長到2000元,于是說20年間工資增長了幾十倍。這樣用不同年份價格進行的比較沒有實際意義?!栋不帐≈尽芬矝]有很好地執(zhí)行上下限,在具體編纂工作中靈活性較大,續(xù)修的分志上限多與第一輪志書下限相銜接,創(chuàng)修的分志則從事物發(fā)端記起。下限往往受制于承編單位領導的要求,斷限差別大。
《安徽省志》于2007年3月啟動,到年底時有46個省直承編單位成立了修志機構。2008年底,在152個承編單位中,有120個擬訂了編纂方案和篇目,召開了啟動工作會議,部分單位已進入資料搜集和初稿編纂階段,但是卻有32個單位一動未動。當年,市縣地方志辦公室分解了《市縣概覽》《方志志》工作任務,部分縣區(qū)完成初稿?!睹街尽贰饵S河故道志》編纂工作全面開展,初稿和送審稿基本完成。2009年底,152個承編單位已有142個啟動了修志工作。2010年底,全省151個承編單位有148個單位開展修志工作,其中有75個單位完成初稿。2011年,制訂了《〈安徽省志〉出版印刷方案》,完成《安徽省志》封面設計工作,與方志出版社、黃山書社簽定出版協(xié)議,交付出版分志2部,已評議和即將評議分志稿26部,完成分志初稿47部,完成4部省志分志的印刷招標工作。2012年,通過分志評議33部,其中完成送審23部,交出版社待出版6部。2014年底,已出版分志11部。當年,省政府委托省地方志辦公室負責《安徽省志》審查驗收,省地方志辦公室創(chuàng)造會審制,邀請分志承編單位負責人參加志稿會審。8月,《安徽省志》卷次調整為7大類78卷。2015年,《安徽省志》90部分志中,24部正式出版、14部志稿進入印刷出版階段、22部志稿送審、17部志稿完成評議、14部志稿待評議。2017年,88部分志中,43部出版,29部進入印刷階段,6部志稿送審,7部志稿評議后修改,3部在編纂中。2018年11月,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省地方志研究院)成立,全年出版分志19部,累計出版分志56部。2019年底,尚未出版的分志共26部。2020年,完成25部志書出版。
撰寫志稿想一次就基本合格是完全不可能的,可以說任何一部志稿都經過反反復復的補充、調整、修改、錘煉才最后趨于完成?!?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的困難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在干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在遇到困難時想到這些,就會感到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保?]編纂省志困難再大,大過上山下鄉(xiāng)?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的核心、大國領袖、全軍統(tǒng)帥,率先垂范,給我們作出了榜樣。從歷史到現在,方志在絕大多數時期都是官志官修,官修就要有明確的期限,不允許無限期的拖延?!栋不帐≈尽穲猿诌M度服從質量,嚴格執(zhí)行制度規(guī)范,加強分志編審、驗收工作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管理,嚴把資料關、體例關、史實關、保密關和審核關。各分志稿形成后,仔細推敲,反復打磨,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認真修改完善,絕不為了趕進度、急于出版而降低志書的質量標準,更不會為限期完成任務而草草收場,把質量不高甚至粗制濫造的志稿會審印刷。各承編單位編輯室也是不怕反復修改,不怕費時費力,甚至不怕推倒重來,一切都以確保質量為原則,在處理進度和質量的關系上,進度無條件地服從質量。
2011年2月24日,《安徽省志》第一次評議會即《食品藥品管理志》稿評議會召開。按照《地方志工作條例》《地方志書質量規(guī)定》和《〈安徽省志〉分志稿編纂審定程序規(guī)定》《〈安徽省志〉稿評議審定出版工作細則》,評議人員組成廣泛:承編單位的老領導老專家代表,編纂協(xié)作組相近行業(yè)廳局的志稿編纂人員,特約法律、保密、檔案專家審稿人員,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分管副主任、總編室責任領導、省地方志辦公室省志處處長、責任編輯等。會議前一個月寄送評議稿,留足審稿時間撰寫評議意見,開會時持稿與會評議。評議會后,承編單位梳理會議各方意見,擬定修改方案報總編室審議同意后,進行修改。評議會本著對歷史負責的嚴謹態(tài)度,從嚴評議,所以很多評議會對志稿篇目調整力度較大。評議意見因涉及面廣,修改工作量大,有的分志評議修改打磨兩三年之久。實踐證明,評議會是提高志稿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省地方志辦公室強調工作程序,耐心做有些承編單位工作,堅持召開評議會不放松,牢牢把握質量關。
為了保證志書質量,在分志稿完成總纂后,各承編單位先后召開由單位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行業(yè)專家、熟悉情況的離退休老同志參加的內審會,嚴把史實、政治、法律和保密關。在此基礎上,按照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安徽省地方志工作條例》規(guī)定,由承編單位主持,邀請省人大法工委或省法制辦的法律專家、省檔案局的檔案專家、省地方志辦公室的史志專家、各分志協(xié)作組成員參加的評議會,對志稿進行全方位評議。評議修改后,由承編單位編委會審定,形成送審稿,與《安徽省志》審定意見書一同報送省地方志辦公室。通過志稿評審修改,《安徽省志》分志質量大為提高。每部志書的特約編輯對送審稿全程進行指導協(xié)調和文字加工,省地方志辦公室省志處負責人對志稿進行初審,責任領導進行復審,每位審稿人員都在審定意見書上填寫書面意見。審定意見再次反饋給各分志承編單位進行反復修改?!栋不帐≈尽方y(tǒng)一由方志出版社和黃山書社出版,出版社反饋“三審”意見后,在印刷廠修改校對直到符合出版要求時才形成會審稿。受省政府委托,《安徽省志》出版前的審查驗收工作由省志辦承擔。由省志總編室負責人會同承編單位負責人共同召開會審會,各分志相關人員參會,對志稿再次進行審核,把好出版前最后一關。在志書出版前共同參加志稿“會審”,普遍引起了承編單位主要領導的重視,事實證明在質量和進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2014年在《安徽省志》多部分志即將出版的關鍵時刻,連續(xù)召開了3個編纂出版會議。6月25日,召開第一批16家即將出版的承編單位編輯室主任會議,要求精心修改,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工作;7月又分兩批召開了編纂工作推進會議,對已經完成《安徽省志》編纂任務的40多家承編單位要求盡快定稿出版;接著召開30家未評議的承編單位會議,要求采取倒計時方式完成編纂任務。提出《安徽省志》審稿要并軌運行,即省地方志辦公室、出版社審稿同步進行,統(tǒng)籌安排不拖不等,加快工作進度;要求承編單位志書不出來,機構不撤銷,人員不散伙。2018年2月,召集《安徽省志》部分分志承編單位編輯室負責人、有關分志責任編輯參加全省地方志工作會議,并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開展省志專題討論,對省志編纂進展進行調度,要求承編單位按照“兩全目標”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11月省機構改革,成立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省地方志研究院)后,院領導高度重視省志工作,將省志工作列入院年度重點工作目標,多次調研督導,確保了《安徽省志》在2020年全面完成編纂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