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會麗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fā)展變革和新媒體出版融合發(fā)展,傳統出版社的業(yè)務結構已經發(fā)生了巨大改變,讀者獲取知識的途徑、閱讀模式和閱讀載體與以往完全不同,傳統編輯面臨諸多困境和挑戰(zhàn)。如何采取積極有效的對策,在各種關聯中找到新的增長點,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及時向新型復合型編輯人才轉型,并在發(fā)展中催生新機遇,從而使編輯工作緊跟時代的步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1.數字化出版物的興起
數字化出版物的興起使讀者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識,這種便利的信息獲取方式對傳統出版領域的沖擊不可避免。而數字化出版物的出現要求傳統出版編輯改變傳統的出版模式和工作方式,更加注重數字化編輯技術的應用和數字化內容的生產。
2.自媒體的沖擊
自媒體的崛起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生產者,自由地發(fā)布自己的文章、圖文、視頻等,這種去中心化的內容生產方式對傳統出版領域的影響正在日益顯現。傳統出版編輯需要在這種變革中尋找新的機遇,并更加注重內容質量和知識傳播。
3.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的閱讀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閱讀方式正在逐漸被取代。如今的讀者更加注重閱讀體驗、閱讀效率和閱讀內容的實用性,這對傳統出版編輯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斷提升內容的個性化和差異化。
1.固化的傳統出版思維
盡管出版業(yè)正在邁入深度融合發(fā)展的階段,但很多編輯人員仍沒有充分認識到融合出版時代對圖書編輯工作的具體影響,導致部分人的思維依然局限在圖書的策劃、約稿、審稿、出版等內容管控層面,沒有及時進行角色調整與思維提升。
2.項目管理意識不強
傳統圖書編輯工作大多是單一模式,圖書編輯人員選擇合適的選題,按照圖書的審校流程出版圖書,不需要對整個出版工作進行通盤考慮,也不要求具備統籌整個項目的能力。因此,圖書編輯往往對經營、成本、庫存等不了解或不熟悉。
3.出版流程守舊僵化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數字化出版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出版工作中,編輯出版流程也進行了相應調整,但沒有真正與融合出版時代的相關特點緊密結合起來,導致圖書編輯出版工作難以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無法充分發(fā)揮圖書編輯崗位的工作價值。
4.盈利模式落后
傳統出版社過去大多是賣單一產品給讀者,現在需要用多種產品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如果還繼續(xù)沿用傳統的出版經營模式,僅依靠紙質圖書銷售或者將紙質圖書簡單轉化為電子圖書進行銷售來獲取微薄的利潤,不從形式、閱讀方式、閱讀載體等方面進行多元化的轉型,是難以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當下獲得強大生機的。
基于以上困境和挑戰(zhàn),編輯需要增強自己的核心能力,把好政治關,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全流程管理能力、精準認知能力、溝通能力,整合資源、主動有為,不斷錘煉和提升自己,主動向集編輯、策劃、營銷于一體的復合型編輯轉型,才能更好地為出版行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貢獻力量。
1.政治把關能力
作為復合型編輯,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理論水平和較強的專業(yè)知識、文字水平,這是對書稿進行準確、客觀評審和修改的前提,也是做好出版工作必須遵守的根本原則。首先,編輯要對稿件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價值取向進行審核、分析,確保作者本人的意識形態(tài)、政治傾向正確,凡稿件中涉及作者政治觀點的內容都要嚴格把關,并對作者的政治背景進行嚴格審核;其次,對于稿件中涉及我黨和國家領導人、政治、領土、民族、宗教、軍事、地圖等問題,編輯要嚴格把關審核。再次,編輯要具備嚴謹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能夠識別作品中的邏輯漏洞、事實錯誤、語言不當等問題,并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見。
2.策劃創(chuàng)新能力
作為復合型編輯,還需要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借助新的載體和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讓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創(chuàng)新需要編輯具備廣泛的閱讀和知識儲備,對不同領域的信息有敏銳的嗅覺,能夠及時捕捉熱點話題和趨勢,挖掘出有價值的選題,知道如何將好的內容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多視角呈現,并且有能力將產品形態(tài)多樣化、變現路徑豐富化,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3.全面發(fā)展能力
復合型的編輯需要對項目整體進行通盤考慮,了解時政,善于經營,熟悉成本、效率、品質、推廣、運營、編輯、營銷、財務、庫存等工作。此外,復合型編輯還需要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能夠與作者、出版社、讀者等各方面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合作關系,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能夠在工作中迅速解決各種問題和突發(fā)情況。
4.精準認知能力
這里的精準認知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讀者群體,二是對閱讀群體,三是對所處環(huán)境。編輯的工作歸根到底是為了服務讀者,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閱讀習慣與知識背景,所以策劃一定要精準定位需求。例如,“抖音”(字節(jié)跳動公司開發(fā))能夠在國內外“抖”起來,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核心技術“算法分發(fā)”,就像準備一道宴席,主菜、配菜都經過精密的計算安排,既能基于個人偏好按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原則給予符合口味的“前菜”,實現基礎內容的配對,又能基于瀏覽、點贊和轉發(fā)頻次、位置等信息的疊加給予“主菜”,使用戶對感興趣的內容的獲取更加深入。5.溝通能力
對于復合型編輯來說,溝通能力是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也是編輯工作能力的重要體現。編輯不僅要與作者溝通圖書整體質量和進展,與出版社內涉及出版流程的各個部門進行溝通,與讀者進行溝通,還要就不同的產品形式與相關的人員、部門進行溝通,只有溝通順暢,才能使整個出版流程和項目順利進行,良好的溝通能力是保持長期合作的必備條件。
1.轉變思維,不斷拓展編輯領域廣度
當前,傳統編輯人員要突破困境與職業(yè)發(fā)展瓶頸,就要跳出傳統思維的束縛,改變思維模式,以一種內容生成多種形式的作品,再進行多元傳播,即讓能力由“技能單一”向“一專多能”突破,讓內容由“一內容一書”向“一內容N平臺”轉變,讓運營由“單兵作戰(zhàn)”向“兵團作戰(zhàn)”轉型,讓傳播由“一枝獨秀”向“百花齊放”擴散,實現內容兼容、宣傳互融、資源通融、利益共融,打破傳統觀念限制,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
2.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激發(fā)編輯工作熱情
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因此編輯要在體現出版功能、思想創(chuàng)新、產品創(chuàng)新方面不斷做出新貢獻;及時對圖書進行數字化深度加工,力求設計上的多層次和多樣化;借助多平臺,提高優(yōu)質內容的到達率和傳播覆蓋面。同時,通過書籍出版發(fā)展課、劇、講書、播客、訪談對話節(jié)目、音頻/視頻直播等多種優(yōu)質IP,實現優(yōu)質內容的多重變現,讓作者出圈,讓出版社受益。
3.精準定位,不斷提升編輯技能精度
出版社可以利用算法技術為各類人群的需求精確“畫像”,構建“需求—研判—反饋”的圖書產品供給新模式,針對讀者需求精準定位圖書內容,通過深度挖掘用戶需求,深耕內容質量,使內容不斷垂直細分,延伸至各行各業(yè),把用戶對于閱讀的軟性需求轉化為剛性需要,做到內容最好、領域最強;與此同時,出版社還要學會并善于利用大數據科技,深入分析不同圖書的受眾群體特點,使內容精準觸達用戶,讓傳播更加精準有效。
4.深耕內容,不斷強化編輯工作專業(yè)度
隨著新技術的應用,讀者的閱讀方式和閱讀載體會不斷發(fā)生變化,但對優(yōu)質內容的需求不會改變,相應的,編輯工作的專業(yè)核心也不會變。面對人工智能、數字出版、新技術等帶來的挑戰(zhàn)和變革,我們要清晰認識到傳統出版業(yè)自身的價值和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版從業(yè)者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繼續(xù)做優(yōu)質選題和內容,讓技術賦能出版,更好地滿足讀者需求,實現出版業(yè)的可持續(xù)高質量發(fā)展。
推動出版業(yè)高質量發(fā)展離不開高品質的內容、精準的定位、多元化的收益,但最重要的還是守正創(chuàng)新的復合型人才。唯有重視編輯人才的培養(yǎng),正視并應對好傳統編輯面臨的困境從而及時轉型,才能不斷拓寬出版的邊界,走出屬于出版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新路徑,構建出版發(fā)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