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繼剛
如果不改變傳統(tǒng)汽車認知,不重建新的汽車消費商業(yè)模式,轉型將困難重重。
2023 年3 月14 日,大 眾 汽車集團發(fā)布2022 年財報。這也是大眾汽車2030 NEW AUTO 戰(zhàn)略正式實施的第一年。財報顯示:大眾汽車全年累計實現交付830 萬輛,同比減少7%。其中,大眾純電動車型累計交付57.21 萬輛,同比增長26%,占總交付量的7%。簡言之,總銷量減少,電動車銷量增加,這是大眾汽車去年完成的答卷。對比來看,老對手豐田汽車2022 年銷量為1050 萬輛,領先第二名大眾汽車一個段位;新對手特斯拉2022 年銷量為131 萬輛,全是純電動車;后來居上者比亞迪2022 年銷量為186 萬輛,而且是一半混動車,一半純電動車。燃油車趕不上豐田,電動車被特斯拉與比亞迪碾壓,這便是2023 年開局大眾汽車面臨的全球競爭態(tài)勢。
在中國市場,情況并不樂觀。在乘聯會公布的2022 年中國乘用車廠商銷量排行榜中,南北大眾30 多年來首次跌落榜首,其中一汽大眾銷量為177 萬輛,上汽大眾銷量為124 萬輛,下滑至第二、第四位;比亞迪(180 萬輛)與長安汽車(127 萬輛)、吉利汽車(123 萬輛)分列第一、第三、第五位。自主品牌三強對決南北大眾,成為中國汽車市場2022 年的一個縮影。同屬大眾陣營的奧迪品牌,2022 年在華交付新車約為64.25萬輛,同比減少8.4%,對比寶馬在華交付79.19 萬輛、奔馳在華交付75.17 萬輛,奧迪在BBA(奔馳、寶馬、奧迪)陣營的差距再次被拉大。在電動車方面,大眾ID.家族車型全年總交付量為14.31 萬輛(包括ID.3、ID.4 和ID.6 車型),較上年同期增長102.9%,是為數不多的亮點。然而,在電動車領域,這個銷量不及特斯拉的Model Y,與比亞迪的宋、元、唐、漢更是相去甚遠,僅與造車新勢力理想、小鵬、蔚來相當。曾經的中國汽車市場“一哥”,從領先者到追趕者,轉換如此之快,讓大眾體會了一把冰火兩重天。
是義無反顧地擁抱“汽車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還是在傳統(tǒng)燃油車世界里流連忘返?是拋開歷史的包袱加速轉型和進化,還是再享受幾年品牌紅利,在舊世界里放飛自我?看得出,相比較豐田,大眾轉型的意志很堅決,行動很果斷。盡管困難重重,但“新大眾汽車”已然開始蹣跚向前。
何謂“諾基亞時刻”?高光時刻的諾基亞,在2009 年全球功能手機市場占比超過39%。彼時,剛剛誕生2 年的iPhone 還飽受質疑,手機市場是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LG、黑莓等的天下。僅僅3 年后,以iPhone 為代表的智能手機(觸摸屏)開始大行其道,功能手機時代的明星們漸次衰落,只有三星華麗轉身。后來,人們用“諾基亞時刻”比喻在行業(yè)巨變中,原來的領軍者被后來者超越,不復當年的榮光,甚至逐漸退出原有市場的情況。
現如今,手機行業(yè)的“諾基亞時刻”,已然復刻到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多年前的燃油車時代,汽車行業(yè)的明星屬于豐田、大眾、現代、通用、福特、本田們,年銷千萬輛是它們的目標。然而,進入新能源時代,顛覆者特斯拉,后來者比亞迪,包括理想、蔚來、小鵬在內的造車新勢力,還有包括蘋果、華為、小米、百度等在內的科技造車派,蜂擁進入汽車領域。從燃油車到電動車,從功能汽車到智能汽車,關于汽車的定義,正在被重構—在過去,人們認為駕駛才是汽車的全部;在當下,人們認為智能才是汽車的內涵。包括大眾、豐田、現代在內的傳統(tǒng)汽車巨頭,正在經歷“諾基亞時刻”的考驗,誰能像當年的三星那樣轉型新生,可不僅僅是努力打拼那么簡單。從這個視角理解大眾汽車的轉型之難,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窺見一斑。
一方面,大眾沒有坐以待斃。2021 年7月13 日,大眾集團發(fā)布2030 NEW AUTO戰(zhàn)略,明確其戰(zhàn)略方向為“加速轉型成為軟件驅動型移動出行服務提供者”,而“為未來世代打造出行”成為大眾汽車的新愿景:“未來的汽車將會向著可持續(xù)、零排放、安全、舒適且實用的方向發(fā)展,它將逐漸褪去其所有負面屬性,發(fā)展成為一個靜修空間、移動辦公室、居家旅行沙龍,抑或小憩休整的場所。”為實現這一愿景,大眾汽車還給出了詳細的戰(zhàn)略轉型路線圖:
2021—2025 年,將在技術領域投資730 億歐元,占總投資的50%;
2025 年,軟件自主研發(fā)率要達到60%,投入運營L3、L4 級別自動駕駛汽車,自研電芯覆蓋旗下80%的車型;
2026 年,啟用全新純電平臺;
2030 年,60% 約3700 萬 輛大眾汽車將搭載自研軟件;
2030 年,旗下電動汽車在所售全部車輛中的占比,在歐洲市場提升至70%以上,在中美兩個市場不小于50%;
2030 年,軟件相關銷售額達到1.2 萬億歐元,個人移動出行業(yè)務占到85%;
2040 年,在主要市場實現在售車型零碳排放。
另一方面,大眾的轉型之路并不平坦。首先是銷量層面,2016—2019 年,大眾汽車曾連續(xù)4 年成為全球汽車銷量冠軍,最高年銷量為1097 萬輛。而從2020 年開始,大眾汽車銷量三連降,2022 年銷量(830 萬輛)僅和2011 年(816 萬輛)相當,這更多是燃油車的銷量下滑所致。其次是電動車層面,無論是歐洲本土市場還是中國市場,大眾新推出的ID.系列銷量均不及特斯拉,在中國市場更是沒有存在感,尤其是在特斯拉持續(xù)降價的攻勢下,ID.系列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獨特細分市場。最后,還有一個問題更有挑戰(zhàn)性—老用戶的轉化。按理說,大眾汽車擁有規(guī)模龐大的用戶群體,如果老車主換購新能源汽車,大眾電動車應該成為他們的首選。但“應該”這個詞,有時恰恰很難實現,這就像諾基亞的老用戶,在更換智能手機時,卻不再選擇諾基亞一樣。個中緣由,大眾汽車需要勇敢面對。
其實,關鍵問題在于:傳統(tǒng)車企對智能電動汽車的定義,與新能源車企(包括造車新勢力、科技造車派等)并不一致。在很多傳統(tǒng)車企看來,讓汽車(動力)電動化、(操控)更智能,就是“智能電動化汽車”,汽車是主體;而在新能源車企看來,汽車僅僅是載體,自動駕駛、智能座艙、車機系統(tǒng)才是主角,這也是“軟件定義汽車”的由來。如果從“智慧交通”生態(tài)的角度去看待新能源汽車,它們又成為萬物互聯的一部分,為人們提供更智能化的出行體驗。這樣看來,大眾汽車所制訂的“為未來世代打造出行”愿景,符合行業(yè)發(fā)展趨勢。面對汽車行業(yè)百年一遇的“諾基亞時刻”,是詛咒,還是新生?這將是大眾汽車的關鍵轉折點。
暢銷書《誰說大象不能跳舞》講述了IBM 扭虧為盈的故事:1993 年4 月1 日,深陷虧損泥潭的IBM 迎來了新的董事長兼CEO郭士納(Louis Gerstner)。臨危受命的郭士納沒有令人失望,半年內裁員4.5 萬人,徹底改革舊的生產模式,通過削減成本、調整結構、拓展新業(yè)務、重振大型機業(yè)務等方式,讓IBM 走出困境,兩年后營收突破700 億美元,打造出IBM 又一個轉型里程碑。
后來,人們用“大象跳舞”來比喻大公司的轉型之路,喬布斯時代的蘋果、納德拉時代的微軟、伊梅爾特時代的通用電氣,都曾上演了“大象跳舞”的橋段?,F如今,輪到了大眾汽車。但要實現“大象跳舞”,要走出“諾基亞時刻”并不容易。在我看來,大眾汽車要完成新能源汽車時代的轉型,需要打贏三場硬仗。
確切地說,是從汽車企業(yè)轉型為科技企業(yè)。提到新能源汽車,并非只有電池、電機、電控,更重要的是構建包括操作系統(tǒng)、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出行服務等在內的一攬子解決方案。電動化只是前奏,智能化才是重點,無論是“軟件驅動汽車”,還是基于萬物互聯的“汽車機器人”理念,都指向了一個終點:科技為本,智能為先。
在這方面,大眾汽車的投入可謂不遺余力。在大眾汽車集團2023 年度媒體溝通會上,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奧博穆表示:大眾汽車集團將在今后5 年投入1800 億歐元,其中超過2/3 的投資將用于數字化和電動化領域。這包括不斷升級的大眾MEB 純電動汽車平臺,在充電、儲能、數字化架構等層面保持領先水平;2020 年7 月成立的軟件公司CARIAD,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及高級輔助駕駛等領域不斷發(fā)力;以ID.家族為先導,創(chuàng)建以用戶為中心的數字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組建具備快速響應能力的ID.Digital項目組,為相關消費者實現定期OTA 遠程無線升級服務,探索軟件訂閱模式,等等。
然而,對大眾而言,向科技公司轉型,最難的不是資金投入,而是產品認知——如果不改變傳統(tǒng)汽車認知,不重建新的汽車消費商業(yè)模式,轉型將困難重重。
對大眾而言,中國市場意味著什么?2022 年,大眾汽車在華累計交付量為318.5 萬輛(含進口車),約占其全球銷量(830 萬輛)的38%,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個數字也很有意思:2022 年,大眾汽車新能源車型在華交付量為20.65 萬輛(含混動車型,其中純電動車ID.系列交付量為14.31 萬輛),約占中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的(680 萬輛)2%。一個是38%,一個是2%,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挑戰(zhàn)一目了然。
破局的關鍵在哪里?在新能源時代,給中國用戶一個重新購買大眾汽車的理由。要知道,在燃油車時代,大眾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號召力巨大,從桑塔納到帕薩特、從速騰到邁騰、從捷達到奧迪,有著廣泛的市場基礎。而燃油車時代的品牌資產,也可能成為新能源時代的品牌包袱。只靠ID.品牌+MEB 平臺是遠遠不夠的,“科技的大眾”需要更多的內容支撐。在這方面,三星電子當年從功能手機轉型到智能手機時代的做法,值得大眾汽車學習和借鑒:堅持不懈的創(chuàng)新研發(fā)投入、持續(xù)對標行業(yè)頭部企業(yè)、關鍵元器件(如處理器、折疊屏、閃存芯片)的自研、圍繞用戶需求的差異化定位等等,這些都構成了三星手機的獨特優(yōu)勢與品牌影響力。回過頭來看,無論是特斯拉還是比亞迪,它們身上都有三星電子的影子。
獨木難成林。孤軍奮戰(zhàn),對任何企業(yè)都是嚴峻挑戰(zhàn),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才是優(yōu)秀企業(yè)的做法。在產業(yè)鏈上下游,在智能電動汽車生態(tài)圈,大眾汽車要構建自己的朋友圈。以中國市場為例,2022 年大眾汽車集團以“在中國,為中國”的發(fā)展策略進一步加深與本土伙伴的合作。比如,與自動駕駛領域獨角獸地平線合作,共同推進駕駛輔助系統(tǒng)和高級自動駕駛技術在中國的發(fā)展;成立了CARIAD 中國子公司,旨在加速研發(fā)進程、拓展軟件研發(fā),并推動面向中國市場的技術概念落地。
其實,大眾汽車并不缺少朋友。大眾汽車與Umicore、24M Technologies、Vulcan Energy Resources Ltd 三家公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推動電池價值鏈的垂直整合;與博世、Agro AI、Hella Aglaia、Europcar 等合作伙伴開展自動駕駛層面的合作;與海斯坦普、泰科電子等合作伙伴進行零部件層面的合作。在中國市場,大眾還有一汽、上汽兩大重量級戰(zhàn)略合作伙伴,以及為數眾多的上下游朋友。對大眾而言,朋友圈可不僅僅意味著點贊,一起助力大眾汽車完成向科技公司的轉型,才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