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非從
提升自己的力量感,找到更多的連接點,才能在婚姻里不孤獨。
經(jīng)常聽到有人說:明明是兩個人的婚姻,卻總感到一個人的孤單。今天,我就和大家來聊聊這個話題。
孤獨感是一種負面的情感體驗。它的產(chǎn)生跟伴侶是否同處一個空間無關(guān)。伴侶不在身邊,不一定孤獨;伴侶在身邊,也不一定不孤獨。孤獨感的產(chǎn)生跟雙方之間話多話少也關(guān)系不大。有的夫妻話雖不多,但絲毫體驗不到親密關(guān)系里的孤獨感,長期保持著和諧與默契;有的人每天都會聽到對方說很多話,依舊感覺萬分孤獨涌上心頭。那么,孤獨感到底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體驗到孤獨感,是因為沒有連接
那些讓我們產(chǎn)生孤獨感的時刻,一定是感覺跟伴侶沒有連接的時刻。也許在旁人看來,妻兒老小都在身邊,怎么會孤獨?但只要自己體驗不到跟他們的連接,就說明你的孤獨感是真實存在的。
脆弱不被陪伴的孤獨感?!坝幸淮问中g(shù)前夜,我希望妻子能來陪陪我。但她說父親剛?cè)ナ?,媽媽一個人在家不放心,手術(shù)當天再趕回來。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在最需要她的時候被拋棄了。這件事讓我久久不能釋懷,每次吵架都會提起?!蔽覀儾⒉皇撬袝r刻都需要陪伴。一個人內(nèi)心充滿力量的時候,足以把生活打點得有序且有趣,足以一個人應對很多困難。但在那些脆弱的時刻,就會希望跟另一個人進行一些連接,得到一些實際幫助或情緒安撫。如果沒有,巨大的孤獨感就會襲來,這背后是對無助的恐懼。
情緒不被看見的孤獨感?!爱斘医o老公分享段子時,他總共情不到我的笑點。久而久之,我對他也沒了分享欲。跟他講遇到的煩心事時,他只會用‘我比你還慘之類的話安慰我,并沒有真正看見我的難過。”處在負面情緒中的人很希望通過與外界連接給情緒一個出口,因為情緒一旦流動,就有了消解的空間。在親密關(guān)系里,人自然會把注意力放在伴侶身上,渴望對方能夠承接住自己的情緒。如果伴侶只想著如何幫忙解決問題,沒有共情你的情緒,你就很難感受到和他之間的連接。
不被理解的孤獨感?!拔易罱谏闲睦韺W課程,初衷是想讓家庭關(guān)系更和諧,跟老公聊天時也會用到所學知識做些分析。可他總冷嘲熱諷地說我學得神神叨叨的,一點兒都不理解我?!薄澳闳舳?,該有多好”道出了大多數(shù)人對被理解的渴望,渴望最真實的自己被看到。我需要你的理解來確證我的存在,我需要你的理解來聽到我的心聲,我需要你的理解來證明你跟我是融為一體的。不被理解的我仿佛置身荒原之上,陷入無回應之境。
尋找到力量感,才有望遇見幸福
有人可能會說,你說的這些挺正常,在生活中也挺常見的,并不會讓我覺得有孤獨感。那么問題就來了:同樣的情況,為什么有些人可以,而有些人不能忍受孤獨的狀態(tài)呢?因為孩子處在0~3歲尤其是0~1.5歲的時候,除了需要最基本的溫飽來維系生存,也需要養(yǎng)育者的回應來感受到關(guān)注。如果這個階段沒有得到足夠的回應,就會體驗到一種巨大的絕望感和孤獨感。
曾有來訪者描述過自己有關(guān)早年孤獨感的記憶。凌晨醒來,他看到媽媽沒有在身邊,放聲大哭起來??蘩鬯?,媽媽還是沒有出現(xiàn)。醒來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滾到了床底下。小孩子的世界沒有時空的概念,他沒有辦法理解什么叫“媽媽過會兒就會回來”“媽媽在另一個房間里”。在他心里,沒看見就等于消失。你能想象此時的小孩子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嗎?房間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靜止的,桌子、沙發(fā)、窗戶都是靜止的,沒有一個可以回應自己的客體,仿佛自己也不存在了一樣。這對小孩子來說是很絕望的事情。
有的孩子被寄養(yǎng)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里,沒有得到很好的關(guān)注;有的孩子離家出走一天,家人也沒發(fā)現(xiàn)他不見了……這種無人回應的感覺累積多了,就變成了孤獨感。長大后當人再次陷入孤獨感的那一刻,其實就是退行到了嬰兒時期的絕望狀態(tài)里。
如果能意識到自己的孤獨感是退行后的結(jié)果,你就有力量想出一些辦法來應對了。作為嬰兒,你的哭聲的確不足以大到得到回應;但現(xiàn)在你長大了,有力量為自己的孤獨感做點兒什么了。
跟熱愛的事物建立連接。不必要求自己做多么有意義的事情,也不必要求自己做很多事情,你只需要活在自己的熱愛里。陶醉在一部喜歡的電影里,跟這部電影就有了連接;沉浸在大漠、落日、長河、大海的美景里,跟它們就有了融合。在跟它們?nèi)诤吓c連接的那一刻,它們就豐富了你的自我。
求助社會支持系統(tǒng)。有人結(jié)婚后會將所有情感需求都捆綁在伴侶身上,隔離了與其他人的情感連接,覺得只要他愛我、寵我就行,別人怎么對我不重要。這種做法很危險,更安全的做法是靈活地對待自己的需求。伴侶給不到的,可以尋求家人、朋友的幫助。把建立連接的需求靈活分配在多個人身上,好過逮住一只羊可勁兒薅。
重新審視自己的需求。越是匱乏,對連接的需求強度就越濃。一個人早年只有通過乞求、討好才能得到父母回應,在親密關(guān)系中對被滿足的條件很容易變得苛刻,覺得“他只有犧牲自己來愛我才算是愛”“他只有忍著痛苦為我付出才算是愛”。你可以覺察下自己所期待的連接強度是不是過濃了?想要的被理解是不是“不表達就能被理解的理解”?想要的回應是不是“每時每刻都能被回應”?如果是,請適度給自己的需求松綁,尊重對方的能力,如此,對方才能量力而行,你的需求也能被適當滿足,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