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暉
前段時間,電視劇《狂飆》在各大媒體平臺刷屏,成為眾多觀眾熱議的對象,熱度和播放量亦一路“狂飆”。除了劇中引人注目的安欣、高啟強等靈魂人物出神入化的演技受到大家一致好評外,劇名“狂飆”也激發(fā)了大家的好奇心。
關于“狂飆”的深意,該劇導演徐紀周表示,劇名《狂飆》一詞的靈感,來源于毛澤東主席的《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中“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一句,這是毛澤東寫于1930年9月的一首詞。
1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導致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18日,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wèi)在武漢發(fā)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宣告了國民大革命的失敗。
此時,中國共產黨清醒認識到,想要占領革命斗爭的主動權,必須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裝。于是,8月1日,“八一南昌起義”爆發(fā),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在隨后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的論斷。9月9日,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發(fā)動秋收起義。起義失利后,毛澤東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放棄原定的進攻長沙計劃,改向國民黨力量薄弱的農村地區(qū)進軍,走上了在農村開展游擊戰(zhàn)爭,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fā)展革命力量的道路。事實證明,這條道路是往后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
此后,中國共產黨相繼開辟了井岡山、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工農力量不斷壯大。
2
1930年5月,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矛盾加劇,蔣介石和西北馮玉祥、山西閻錫山之間爆發(fā)中原大戰(zhàn),客觀上減輕了中共革命根據地的壓力。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奪取武漢為中心的全國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和集中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計劃各路紅軍在奪取各重要城市后,“會師武漢,飲馬長江”。
根據中央指示,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下轄紅五、紅八軍)伺機攻打長沙。7月,駐長沙城的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率領大部去衡陽一帶跟蹤追擊張發(fā)奎的部隊去了,長沙兵力削弱。彭德懷當機立斷,決定于7月25日實施進攻長沙戰(zhàn)略。
豈料,長沙守軍得知消息,立即急電何鍵回防。何鍵先發(fā)制人,調軍向紅三軍團駐地平江進攻。敵軍逼近,彭德懷迅速指揮紅軍做好伏擊準備。
7月25日,紅三軍團發(fā)起進攻,先后突破敵軍三個梯隊防守,于7月27日成功占領長沙。這一役,共俘敵4000余人,繳步槍3000余支以及大量武器彈藥。
及后,何鍵不甘心失敗,調集所有部隊,瘋狂進行反撲。在國民黨當局的要求下,帝國主義的軍艦也相繼進入湘江耀武揚威。隨后,何鍵在英、美、日等帝國主義艦艇掩護下,強渡湘江,從南、北兩路向長沙城發(fā)起猛烈進攻。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彭德懷指揮軍隊暫時撤出長沙。8月23日,由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一軍團與紅三軍團在瀏陽市會師,組成紅一方面軍。次日,部隊決定兵分三路再次向長沙推進。
8月29日,部隊來到長沙城郊的楓樹灣、新橋一帶,對長沙形成包圍態(tài)勢。但是,此時長沙的敵情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紅軍第一次撤出長沙后,何鍵為了挽回失守長沙的顏面,命令軍隊大肆修筑防御工事,設置了路障、竹釘和電網三道防線,防御能力空前加強。
8月30日,紅軍在雨花亭、烏梅嶺、楊家山、五里牌、湖跡渡一帶,與敵人展開激戰(zhàn)。為了對付敵人設置的電網,紅軍還用起了“火牛術”,將棉花綁在牛尾巴上,然后澆上汽油,點火,沖擊電網。百十條“火?!饼R齊沖向電網,場面堪稱壯觀,可惜牛聽到敵人槍聲慌亂,進攻并未能奏效。紅軍還把鞭炮點燃,扔到鐵桶里偽裝成機關槍的聲音,以此迷惑敵人。但由于我方無論在部隊規(guī)模還是武器裝備方面,均落后敵方,在對敵人造成嚴重殺傷的同時,紅軍亦損失慘重,未能攻下長沙。另一方面,敵人補給源源不斷,我軍彈藥補給日益困難,且國民黨增援部隊已抵達我軍后方,妄圖將我軍重重包圍,置我軍于死地。一時間,戰(zhàn)場形勢發(fā)展對紅軍十分不利。
3
9月12日,毛澤東極力說服黨中央代表和紅一方面軍干部,紅軍撤出長沙之圍,轉移到萍鄉(xiāng)、株洲等地。退軍時,毛澤東在馬背上哼下了這首《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
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退軍,本是件無奈且悲傷的事,但在作者筆下呈現(xiàn)出來的,卻是廣大工農群眾革命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全詩氣勢非凡,物我渾然,豪邁中彰顯希望,讀來令人情緒激揚、心馳神往。
詞的上闋虛實相生,運用比喻、對比等藝術手法,著重敘事的同時傾注了強烈的情感。首句“六月天兵征腐惡”豪邁有力,“天兵”指的是威武正義的紅軍,“腐惡”則指腐朽丑惡的國民黨反動派。一個“征”字,出師有名,仁義自見。第二句“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與首句相對,證明工農紅軍有能力將“鯤鵬”(這里作貶義,將國民黨反動派喻為巨大的惡魔)捆縛,但同樣要面臨諸多危險。一、二句筆調略顯雄渾凝重。三、四句回歸現(xiàn)實,黃公略向來理解和支持工農武裝割據的主張,毛澤東很贊賞他,于深情眷顧中流露出對正確的戰(zhàn)略道路及其成功實績的熱情贊美,筆調也顯得活潑輕快。
詞的下闋,作者揮灑酣暢的筆墨,緊扣意脈,進一步狀寫革命氣勢,抒發(fā)強烈而深沉的情懷。一、二句,點明所有的工農們都要踴躍參與革命斗爭,誓要讓革命烈火燃燒至整個江西大地,并攻破敵人占領的湖南湖北。意銳詞銳,猶如利刃一般,寫出了工農紅軍所向披靡,勢不可遏。三、四句,作者筆勢凌空,直入個人心靈世界,向黑暗現(xiàn)實發(fā)出大聲疾呼,在國際歌的悲壯歌聲中,革命風暴將如神兵天降般到來?!翱耧j”何物?它既指革命風暴,此為物;又指內心的情感波濤,此為我。物我混然交融,震聲激蕩。
紅軍兩次攻打長沙,收獲了寶貴的革命斗爭經驗,展示了紅軍戰(zhàn)士的大無畏精神。同時,攻占長沙也是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攻占省會城市,對全國革命運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毛澤東戎馬一生,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還是一位豪情萬丈的詩人。他的詩詞意境高遠、蘊涵豐富,滲透著思想哲理,于不經意的描寫間流露出縱橫萬里、刺人心魄的磅礴氣勢,彰顯著他的偉岸人格和光輝思想。這是毛澤東詩詞感人肺腑、歷久彌新,直至今天仍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重要原因。